第叁章 佛國品
一、概說:
品,是品目,根據文意劃出,以利學修方便。佛國,諸佛國土,佛本無所依,也就無國土疆域可言。但就依報說,以衆生心爲國土,而起種種方便教化。如言國家,必然包括其人民、土地、政權等。同業衆生共同感生一區域,各有有緣應機之佛應化施教,佛爲教化的主人,依主人而立其名,所以叫佛國,也叫佛土。從時間、空間立名也可以叫佛世界。“如是”的“如”,是不變的意思。“是”,是不易的意思。因爲諸法從現象上看千差萬別,形形色色,但從法性上說,則“法爾如是,本自如如,”所謂“亘古今而不變,曆萬劫而常新。”如如不動,原本如此,所以叫如是。淺義上講,可诠解成:我(阿難)當時是這樣聽佛說的。我聞,我聞是阿難自稱,說明這部經是他親聞佛說的,真實不虛。我,有迷情執著的我和聖道假設的我,前者是業習和父母精血合成的我,後者是證真的常樂我淨的我,爲教隨俗方便施設的假我。親耳聽到,不從他傳聽,所以自證親聞,證佛親說,合起講就是:阿難我當時是這樣親自聽佛說的。
阿難,漢譯慶喜,是佛成道日誕生的,20隨佛出家。那麼,20歲以前佛所說的法他是怎樣聽到的呢?如沒有聽到,佛入滅後結集聖典,他又如何憶解出佛所說法呢?報恩經中認爲有叁:一是傳聞,二是佛爲重說,叁是佛具有兩種心,一者第一義谛心,二者世俗心,當佛入世俗心時,能使阿難了知他過去所說的經法。《大智度論》說,“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阿難隨侍佛前後20多年,憶持力強,聽經最多,所以在佛陀十大弟子中他多聞第一。又阿難是聲聞人,怎能親聞聽授《維摩經》這樣的大法呢?
《大乘集法》經中說有叁種阿難:
1、阿難陀,是受持聲聞藏的;
2、阿難海,是受持緣覺藏的;
3、阿難衍,是受持摩诃衍即大乘藏的。
所以受持大乘法的是阿難衍阿難。
二、奄園勝會:
一時,佛在毗耶離奄羅樹園。
一時,是虛指時間,若定在幾時幾刻,則會因區域差異而影響正法流播,講此經的時候也未得直截了當。佛說法一時天上,一時人間,一時地獄,無處不是佛教化的道場,呆板定時是凡夫俗子的觀念。從聖義上講“師資道合,機教相投”,“說聽究竟,總名一時。”肇注說,“法王啓運嘉集之時也。”
佛,是教主,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是其德相。在此就是釋迦牟尼佛,漢譯能仁寂默。
毗耶離,漢譯廣嚴城,因此城廣大莊嚴而得名。又譯作“好稻”,又譯作“好道,”因其城中人民有德行,五谷豐登,樂善好施,所以得名。
奄羅樹園,羅,梵名樹名,漢譯“難分別”,這樹種中國少見,其果實似桃非桃,似柰非柰。本經是佛在廣嚴城奄羅樹園中說的,所以結集聖典的人在此以明。
與大比丘衆、八千人俱,
比丘,有叁義:乞士、破惡、怖魔。出家比丘上乞佛法以資養法身慧命,非乞飯食以營養生命,故名乞士;又破十惡,行十善,故名破惡;魔王以濁欲爲樂業,比丘出家修持淨戒,魔子魔孫減少,故惡魔濁欲被淨戒所破,故名怖魔。
菩薩叁萬二千。
菩薩是梵語,具足應爲“菩提薩陲,”漢譯有十名:“開士”,“大道心衆生”,“自覺覺他,”“始士”,“高士”,“無上道心”,“大道心成就衆生”,“佛道成就衆生”,“覺有情”。以“覺有情”爲正譯,白話文就是,“覺悟的衆生,”或“覺悟的人。”攝論中說,“有志有能,故名菩薩。”菩薩自利利他,積極進取救世,和小乘人的自利不同,世人不加深思,誤認爲佛教是一空到底的消極隱世主義者,實在是絕大的錯誤。菩薩以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爲已任。所謂,“菩薩發心,自未度而先度人,”這種舍已爲人的精神,正是佛教的最高價值所在,怎能說佛教是消積的呢?
《法華文句》說,佛說法聽衆有四種:發起衆、當機衆、影響衆、結緣衆。現在這叁萬叁千的菩薩便是四衆中的影響衆。
衆所知識,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自此以下贊歎大菩薩的福智妙行。僧肇注說,“大士處世,猶日月之升天,有目之士,誰不知識。”也有譯釋爲,“衆所敬仰。”什曰,“梵本雲,多知多識,顯德應時,故物鹹知識。物鹹知識,故敬之者衆。”
接下別歎菩薩的德智。
智有叁類:
一、一切智,是二乘了知諸法空相的總的智慧。
二、道種智,是菩薩了知諸法差別相的別的智慧。
叁、一切種智,是佛陀世出世法,不二法門圓滿的究竟智慧。
這裏的“大智”指的是道種智,兼指一切種智,因爲菩薩的果地就是佛。菩薩的“本行”就是“四攝”,“六度”,“叁明”,“六通”等無量諸行。菩薩以大智做眼目,以萬行做手足,足目互用,智行具足,到達清涼果地,完成度生事業。現在這到會的叁萬二千菩薩衆大智和本行全都成就了。
道種智和一切種智,具備了六度萬行。
諸佛威神之所建立。
自度度人,須有叁種威力:第一,諸佛威神之力;第二,修行的定力;第叁,自己本有的功德力。
折衷疏說,“建立,即加被意。天澤無私,不潤枯槁。二乘劣德,佛不能加;菩薩內德即就外感佛加。允契佛心,師資道協故,此歎內就外加德也。”
什注說“……佛所念也。爲佛所念,則莫能沮壞。猶如魚子,爲母所念,必得成就也。”“所建立者,道根必深也。”
諸菩薩,廣修自利利他之行,深契佛心,但由諸佛的威神之力在冥資加被,更助成菩薩一切行門的成功,故說“諸佛威神之所建立。”建立,就是加被而成的意思。
爲護法城,受持正法;
什注說,“法城即實相法也。”肇注說,“外爲護法之城,內有受持之固。”
抓衷疏說,“護法者,凡小不能持正法者,由無外捍之德。能爲佛法金湯,則外魔不入,佛法久住;又以始覺之智,護本覺之理,不使妄念魔侵。持自心正法,亦護法意。”
普通的城是防外賊侵擾,法城是防波旬外道的侵擾。菩薩內能受持正法不失,即是住持正法,外爲護法之城,驚怖波旬外道,使令佛法久住。如勝曼經所說:“攝受正法者,即是無量得一切佛法,攝入八萬四千法門,舍身命財而護持故。”
能師子吼,名聞十方;
肇注說,“師子吼,無畏音也,凡所言說,不畏群邪異學,喻師子吼。”後句什注說,“今雲名聞十方者,謂道風遐扇,聞其名也。”肇注又說,“行滿天下,稱無不普。”折衷疏說,“師子獸中之王,師子一吼,百獸腦裂,以喻無畏。說法無畏,名稱普聞……歎說法德。”獅子是百獸之王,它一吼,能使群獸攝怖而斂迹,正喻菩薩得到無礙智理,隨機說法,無所怖畏,降伏邪魔。永嘉證道歌中說:“獅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菩薩做獅子吼,名聲遠播,自然也普遍于一切處了。
衆人不請,友而安之;
肇注說,真正的朋友不用請自然會來,就象慈母系念著嬰兒。什注說,“聖以慈應,故不祈而往。往必與親,親必爲護。心常安住,無閡解脫。”折衷疏說:“請而後友,菩薩之隨機,不請而友,菩薩之本願。”
菩薩以大悲爲本,所以不必衆生來請,視衆生如摯友一般去教化他。如月亮映水一般,有水的地方就會有月,真可謂,“隨緣赴感靡不周。”至于請而友之,那是契機契理的方便妙用而己。
紹隆叁寶,能使不絕;
肇注說:“繼佛種則叁寶隆。”羅什則認爲,這是“宣通經法之謂也。”是說積善累功,佛自然成。佛成就有法,有法必有僧,興隆叁寶的功德在後世相續不斷。
折衷疏則說:“叁寶乃照世之光明,若非人弘,必至斷絕,弘傳大法,普度群生,諸佛法身慧命不斷。”
佛法僧叁寶是暗夜明燈,苦海舟楫,若不努力弘傳,必致滅絕,菩薩擔荷如來家業,所以他要興隆叁寶,令正法久住。《華嚴經·明法品》說:“發菩提心,佛寶不斷;開說正法,法寶不斷;受持戒行,僧寶不斷。”菩薩說法度生便是紹隆叁寶的明證。
叁寶有“別相叁寶”,“住持叁寶”,“一體叁寶”,叁種。從體起用,攝用歸體,叁種叁寶是相互融攝的。在現在,去佛時遙,一體叁寶要依怙住持叁寶修得,而成別相叁寶的,所以住持叁寶的弘傳是非常重要的。
降伏魔怨,製諸外道;
羅什注說,魔有四魔。一、“得無生忍,煩惱永斷,故降欲魔。”二、“得法身,則更不得身,故降身魔。”叁、“無身則無死,故降死魔。”叁、“無叁魔,則波旬不得其便,故降天魔。”製諸外道如舍利弗,與外道論爭七個晝夜,然後獲得勝利。
折衷疏說,外道雖多(有九十六種)不出有無等四見。菩薩離過絕非,則無不製伏。菩薩爲要正法久住,推邪輔正,自然要降伏天魔的縱橫,製止外道的跋扈。梵語“魔羅”,漢意“殺者”,是斷殺人法身慧命之意。如羅什的注有四種魔:1、煩惱魔。2、欲魔。3、死魔。4、天魔。當時印度外道,共有九十六種之多,依他們所持的主要理論歸納起來,不外乎斷見和常見二種。執持斷見者認爲人死如燈滅,拔無因果;執持常見的認爲人死以後還會是人,一切不變。所以佛子以降伏魔怨,製諸外道爲已任,以顯揚佛法之正見。
此句語體文的意思是:降伏四種邪魔,製伏九十六種外道;
悉已清淨,永離蓋纏;
肇注說,蓋有五蓋,纏有十纏,及無身纏。“身、口、意叁業悉淨,則蓋纏不能累也。”羅什則說,離蓋纏有二種:一、持戒清淨蓋纏不起;二、世俗道斷,斷而未盡,當其不起,亦名爲離。
折衷疏說,“無礙解脫,即大解脫,因蓋纏不離,故不能得。今即能離,即解脫矣!”
菩薩對于結使煩惱大都能斷伏,留惑潤生也先以智照,而後起用,不盡而盡,故曰“悉已清淨。”五蓋十纏覆蓋衆生真性,使之不得出離叁界樊籠,而得大自在。菩薩不被蓋纏所縛,得大解脫,所以說,“永離蓋纏。”五蓋是:貪欲,嗔恚,愚癡,睡眠,掉舉;十纏是:忿恚,隱覆自罪,意識昏迷,五情…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叁章 佛國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