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認爲,藏、通、別、圓四佛,各有不同的佛相和佛智,而毗盧遮那佛乃是圓教的甚善甚美之佛。他在《菩提場經略義釋》卷第一中說:
四乘教中,各有其相(佛相),如天臺雲:若觀十二因緣生滅究竟,即叁藏佛坐道場木樹草座;若觀十二因緣即空究竟,通教佛坐道場七寶樹下天衣座;若觀十二因緣即中究竟,是圓教毗盧遮那坐道場虛空爲座雲雲。
故《涅槃》雲:下智觀故不見佛性,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不見佛性,得緣覺菩提;上智觀故見不了了,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故見佛性了了,得佛菩提雲雲。又四教行例此可知,當經樹相,多依菩薩佛乘,佛乘爲正極歸。唯一佛乘,本不生際。
圓珍通過引伸天臺宗的教義,把密教的毗盧遮那佛列入了圓教佛中,並得出“唯一佛乘,本不生際”的結論。
同樣,在《菩提場經略義釋》卷第一的開頭解釋“如是我聞”的“我聞”兩字時,他先根據智者在《法華文句》中的解釋說:“我者,海阿難之我也。佛智海水總入阿難一心智海,天臺大師指法華能聞爲海阿難,義有分滿,須准彼意,商量我義;況天臺得總持,無文字樂說法,不異十地及等、妙覺。故梁補阙(梁肅)雲:智者大師等覺欤、妙覺欤!顔魯公(顔真卿)贊雲:得宿命通辯無礙,旋陀羅尼華叁昧;乃至萬行千宗最後說,千變萬化難致诘雲雲。言出顯門,意不殊秘。”在贊美智者的天臺學說之後,他又將阿難與密教中的秘密主對比:“今此秘教海多聞持秘密主爲對揚,雖有聲聞,意在引入秘密之藏,故不可以真言經我聞,偏爲金剛薩埵之我。”密教中的秘密主,又稱金剛手秘密主,即金剛薩埵。一般經中的解釋是:秘密主爲夜叉王的異名,夜叉之身、口、意速疾隱秘,難以了知;金剛薩埵現此夜叉之身,手執金剛杵,常爲諸佛侍衛,故稱金剛手秘密主。這是淺義的解釋。而圓珍則以深義來解釋,他認爲,在秘教中,“雖有聲聞,意在引入秘密之藏”,夜叉王即是如來身、語、意密,唯佛與佛乃能了知,而金剛薩埵執持諸佛的秘密,故稱秘密主。因此,不能只看外形。這樣,圓珍就把顯教中的阿難與密教中的秘密主引爲同體了。
第叁,指出釋迦、大日如來與一字佛頂輪王爲同體。
在大乘各經論中,都有“叁身佛”之說。據《十地經論》解釋,佛的叁身,即:(1)法身,爲證顯實相真如的理體,無二無別,常住湛然,稱爲法身。(2)報身,酬報因行功德而顯現相好莊嚴之身。(3)應身,順應所化衆生的機性而顯現之身(《金光明經》稱法身、應身、化身;《宗鏡錄》則稱法身、報身、化身,意思相同)。天臺宗將佛的應身分勝、劣二種,其勝者稱爲勝應身。這是指初地以上的菩薩而應現的尊特舍那身。此身爲藏、通、別、圓四教中通教的利根者(已徹見“不但空”之理者)所見的佛身,亦即于丈六佛身上所現周遍法界的相好之事。《摩诃止觀》卷一之二闡釋“見相發心”之理時,說四教之人依根機的不同,見佛的不同相好而發菩提心,依此則藏教之人,觀劣勝的相好;通教之人,觀勝應的相好;別教之人,觀報佛的相好;圓教之人,觀法佛的相好。
圓珍則認爲,佛的法身、報身和應身,是就境、智、用叁方面來說的,“就境爲法身,就智爲報身,起用爲應身,以得法身故常恒不變”。因此,他認爲佛的叁身並無優劣之分。他在《授訣集》卷下說:“明叁身優劣者,皆不得意。得意爲言:釋迦即遮那舍那,總約一身說法、報、應。一境一切境,報、應無不境,一法身一切法身故;一智一切智,法、應無不智,一報身一切報身故;一用一切用,報、法無不用,一應化身一切應化身故。以一空一切空,假、中無不空;一假一切假,空、中無不假;一中一切中、假、空無不中故,修一身叁觀,證一體叁身。所以法華叁身,平等一體,皆妙皆圓,一相一味,本末齊等。”
在“叁身一體”說的基礎上,他進一步指出釋迦與大日如來同體。他根據《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第二十八中說的“一切如來叁身之體,皆等毗盧遮那法身相好。”認爲:“既雲叁身一體,皆等遮那相好,何可用叁身各別之言。”(《授訣集》卷下)既然叁身不別,皆等同毗盧遮那(大日如來)的法身相好,故他在《授訣集》的《叁身佛訣》中明確指出:
大日法身即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即大日法身。遍一切處,本來常住,無始無終雲雲。若不然者,皆小乘義也。絕非法華實相妙極之旨矣。
與此同時,圓珍還將釋迦、大日如來、一字佛頂輪王視爲同體。一字佛頂輪王,又作一字金輪佛頂王、大金輪明王。爲密教大日如來入最勝叁摩地所說的真言,即(bhrūm,勃噜唵)一字之人格化,亦爲五佛頂尊之一。《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中說:“大金輪明王,威光逾衆日,七寶俱圍繞,爲一切佛頂,輪王之輪王。方現奇特身,諸聖衆皆沒,顯勝絕不共,唯佛一體故。”即是說,諸佛菩薩的功德皆歸于此一尊。又因“頭頂”是人身中最高的部住,沒有任何器官居于其上,故用“佛頂”一詞比喻此尊乃諸佛中的最勝者。此外,佛教習稱的輪王,通常有金、銀、銅、鐵四種輪王,此尊以金輪表其最殊勝之義。修法之時,誦此一真言,可具有威德熾盛的神力。即使現世造無量、極重諸業障,也能超惡趣。迅疾證菩提。圓珍認爲,所謂佛頂尊即是釋迦入佛頂叁昧時的釋迦佛頂和大日入叁昧時的大日佛頂。圓珍把釋迦、大日如來、一字佛頂輪王視爲同體,而且因爲佛頂王是法身之體,所以法華與雜曼荼羅的教主釋迦和密教的教主大日,均被理解爲歸攝一起的存在。他在《菩提場經略義釋》開頭說:
言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者,總舉經題。序品第一者,另表品名。兩文不同。且初經題總顯所依所說。初菩提場教主所依之處,斯叁世佛因圓果滿之場。所以《華嚴》雲:在摩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菩薩戒經》雲: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覺,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維摩經》雲:始坐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法華經》雲:佛坐道場,所得妙法。又雲: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大日經》雲:我昔侍道場,降伏于四魔,以大勤勇聲,除衆生怖畏。又雲:菩薩大名稱,初坐菩提場,降伏魔軍衆,諸因不可得。凡說法利物,必有其處所,故先舉之。
這裏,顯然是把坐菩提場說《一字頂輪王經》的一字金輪王,與坐菩提樹下說《菩薩戒經》、《維摩經》、《法華經》的釋迦,以及坐道場說《大日經》的大日如來等同起來,認爲他們都是“叁世佛因圓果滿”。
圓珍還認爲,佛頂尊是蘇悉地灌頂的本尊,故樹立胎藏界、金剛頂、蘇悉地叁部的天臺密教,能展開由佛頂尊所統攝的圓密一致的思想。仁和二年(866),圓珍向天皇上表,請增加大日業和一字金輪業的兩人年分度者,得到天皇的批准。他並撰成《菩提場經略義釋》5卷。從此,以《菩提道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爲主修的行法稱“一字業”,成爲臺密五業之一。圓珍明確地告誡弟子:在大乘八宗中應努力學好天臺宗。在《諸家教相同異集》中,有弟子問他:“彼上宮(即聖德太子)之義,今誰依學之”時,他回答道:
今天臺宗正依學之。所以爾者,彼聖德太子即我南嶽大師後身也。爲弘宣降生下世,爲利蒼生,敷揚扶桑(日本)。自製《叁經疏》八卷、《法華疏》四卷、《維摩疏》叁卷、《勝鬘經疏》一卷。其所立義,全同天臺。明知師資之隔生,不改相承之義,殊地無易也。
顯然,圓珍是認定日本的聖德太子爲天臺叁祖慧思大師的後身,來說明日本的天臺宗是來自中國的正傳。這表明他雖然不斷發展天臺宗的義理,使之趨向密宗化,但他始終是數典不忘祖的。
四、臺密的集大成者安然
安然的生平
安然(841—?),日本天臺宗高僧。近江(滋賀縣)人。又稱五大院大德、五大院阿阇梨、秘密大師、阿覺大師。幼年即從圓仁出家,勤研經論章疏。19歲時,受菩薩大戒。圓仁圓寂後,安然師事遍昭,受胎藏法。從此,深得天臺顯密的奧秘。他設立五時五教的教相,宣揚天臺宗的山家的教旨,同時也闡明一大圓教的教義,爲日本臺密的集大成者。安然曾爲求法而欲來中國,但未遂願。(他在所著的《胎藏界大法對受記》卷首中,載日本貞觀二年(861),他有“來華事”,或屬籌劃)。以後,他一直在比睿山的五大院從事著述,故有五大院大德之稱。人稱其:“不恥下問,不廢小說,所聞所記所見不妄。淺略深秘之旨,莫過阇梨(指安然);顯示真言之義,無不兼綜”(《阿娑縛抄》卷196《安然和尚》)。一生著作甚豐,有《胎藏界大法對受記》7卷、《金剛界大法對受記》8卷、《蘇悉地對受記》1卷、《觀中院撰定事業灌頂具足支分》10卷、《大日經供養持誦不同》7卷、《真言宗教時義》4卷等共百余部。
一大圓教論及其他
安然是臺密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創立了一大圓教論(即大密教論),並將其體系化,以此作爲臺密的教判,與東密的十住心教判對抗,因而使臺密得到了更加令人信服的闡揚。同時,他指出密教與天臺的不可分割的思想淵源,爲天臺宗爭取到了更多的信衆。他還十分重視修持實踐,大力宣揚密宗的修持寶典《瑜祇經》,強調密教最高的灌頂形式——以心灌頂叁昧耶。其思想具體表現在以下叁個方面:
第一,提出四一教判的一大圓教論。
安然認爲,一切經應歸納于一密教,可分佛、時、處、教四項絕對教判。他在《真言宗教時義》卷第一(《大正藏》卷75)中說:“真言宗立一佛、一時、一處、一教,攝叁世十方一切佛教。”首先確立了密教在一切佛教中的統攝地位。接著,解釋說:“一切佛名一佛,一切時名一時,一切處名一處,一切教名一教”。諸佛菩薩于一切時、一切處,常說一切教,此教同是如來秘密之藏,故稱一大圓教。有人提出…
《臺密史略考(朱封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