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坐禅法(洪丕谟)

  止觀坐禅法

  洪丕谟

  止觀一詞,又有定慧、寂照、明靜等名,梵文音譯爲奢摩他或毗婆舍那。

  拆開來解,止爲停止、止息妄念,屬于佛學中的空門、真如門,緣無爲之真如而遠離諸相;觀爲達觀,殄滅煩惱,屬于佛學中的有門、生滅門,緣有爲之事相而發達智解。爲此,止和觀兩者,在次序上,應止在前而製伏煩惱,觀在後而斷卻煩惱。

  由于止觀之法曆來爲佛門所重視,所以佛經對此作解的很多,如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無明即明,不複流動,故爲止;朗然大淨,呼之爲觀,觀如燈,止如密室等等。

  《小止觀》則對止觀解說得更爲詳盡,書中起首就雲: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禅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大乘義章》第十也說:止者,外國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緣,離于散動,故名爲止。止心不亂,故複名定。觀者,外國名毗婆舍那,此翻名觀。于法推求簡擇名觀,觀達稱慧。

  徐有武繪《智大師坐禅圖》

  在佛門中,向有叁種止觀的說法。原來止觀之法,當年由隋朝智大師從老師慧思處傳受而來,此後發揚光大,成爲天臺宗僧人的必修要法。叁種止觀爲:第一,漸次止觀。由于這種修習之法先持戒,再修禅定,再修實相,一路初淺後深,由淺入深,好比上樓梯一樣,所以名爲漸次,其法見載于智大師所著《禅波羅蜜》十卷。第二,不定止觀。此法前後互換不定,猶如把金剛石放在太陽底下,現像不定,所以傳受此法,大多因人施教,依照衆生根器不同,或前淺後深,或前深後淺,或淺深事理漸頓不定,著作有智大師《六妙門》一卷。第叁,圓頓止觀。由于其法初後不二,如通者之騰虛空,自初緣實相而行解共頓故名,爲此智大師撰有《摩诃止觀》十卷。

  此外,佛門並有止觀四本的說法。宋哲宗紹聖二年(1095)釋元照《小止觀》序說:一曰圓頓止觀(即《摩诃止觀》),大師于荊州玉泉寺說,章安記爲十卷。二曰漸次止觀,在瓦官寺說,弟子法慎記,本叁十卷,章安治定爲十卷,今《禅波羅蜜》是。叁曰不定止觀,即陳尚書毛喜請大師出,有一卷,今《六妙門》是。四曰《小止觀》(又名《童蒙止觀》、《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即今文《小止觀》是。

  佛書認爲,修持者若能依止觀之法修性,成就定、慧(即止、觀)兩法,那就非但自利利人,法皆具足,安心免難,發定生解,證于無漏之聖果,並且四百四病自然瘥除,必無衆病了。

  其修習止觀坐禅之法,基本有十意。

  一、具緣第一

  修習止觀坐禅,先要發心起行,外具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息諸緣務、近善知識五緣。五緣的情況如下。

  (一)持戒清淨

  佛門修禅養性,持戒清淨爲最基本的一個要素,其目的是防止身、口、意叁業的過失,從而有利于止惡修善。戒有五戒、十戒、具足戒叁級,一般在家居士修習止觀,只要守五戒就可以了。五戒的內容爲:不殺、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考慮到營養關系,關于吃素不殺之戒,有兩個擦邊球可打,一是吃花素,就是吃吃停停,或初一、月半吃素等;二是吃叁種淨肉,《十誦律》卷叁十七說:我聽噉叁種淨肉。何等叁?不見、不聞、不疑。不見者,不自眼見爲我故殺是畜生;不聞者,不從可信人聞爲汝故殺是畜生;不疑者,是中有屠兒,是人慈心不能奪畜生命。

  另外,東坡居士對待吃素不殺的辦法也可借鑒。其法爲:人家送他魚蝦,如系鮮蹦活跳,那就送進河裏放生;如系已經死亡,放亦無益于生,那就索性放進鍋裏,飽我口福,增我營養了。

  至于其他四戒,由于酒能亂神,偷盜、邪淫、妄語傷德,所以爲止觀坐禅者所絕對不取。

  (二)衣食具足

  智大師指出,衣法有叁種:一者如雪山大士,隨得一衣蔽形即足,以不遊人間,堪忍力成故。二者如迦葉常受頭陀法,但畜(蓄)糞掃叁衣,不畜馀長。叁者若多寒國土(地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來亦許叁衣之外,畜百一等物,而要須說淨,知量知足。提出叁種衣法的目的,主要在于養性者如果在衣著上過于貪求,那就心亂妨道,不利修行。爲此,從今天的修習實際看,衣服只要做到幹淨整潔、樸素大方、足以抵禦寒冷就可以了,否則一心放在穿著打扮上,又何能收心修習止觀呢?

  在食法上,智大師指出這樣四種:

  (1)一者若上人大士,深山絕世,草果隨時,得資身者。

  (2)二者常行頭陀受乞食法,是乞食法,能破四種邪命,依正命自活,能生聖道故。邪命自活者,一下口食,二仰口食,叁維口食,四方口食。邪命之相,如舍利弗爲青目女說。

  (3)叁者阿蘭若處,檀越送食。

  (4)四者于僧中潔淨食。

  自然,四種食法的目的,無非爲了驅除一心鑽在吃的享受裏而引起心不安穩,于道有妨的魔障。結合今天的實際生活,修習止觀,食不過飽,簡樸而富于營養就可以了。

  (叁)閑居靜處

  修習止觀,對于居處環境,也有一定講究,否則紛紛擾擾,心靜不下來,何以能練功入靜?

  關于閑居靜處的要求,智大師認爲,有叁處可修禅定:一者深山絕人之處,二者阿蘭若(寺廟)之處叁者遠白衣住處。清淨伽藍(寺廟)中,皆名閑居靜處。

  對于在家人來說,爲了有利修習,如果居處環境安靜,當然最好,如果居處環境並不那麼安靜,那麼清晨初醒,于四周一片寂靜之時進行修習,也不失爲一個因地製宜、見縫插針的好辦法。總之,人是一個活體,要適應各種各樣的環境才好。

  (四)息諸緣務

  世界上的諸緣雜務,紛紛擾擾,足以惑亂人心,妨礙修習入靜。因此修習止觀,最好斷絕名利思想,省卻一切不必要的交際應酬。人來人往,不僅在經濟上破費較大,就是在精神上和體力上,也是一種不必要的負擔。

  至于智大師所說:一息治生緣務,不做有爲事業。二息人間緣務,不追尋俗人、朋友、親戚、知識,斷絕人事往還。叁息工巧技術緣務,不做世間工匠、技術、醫方、禁咒、蔔相、書數、算計等事。四息學問緣務,讀誦聽學等悉皆棄舍。此爲息諸緣務。我們大可不必照搬,只要領會其清心寡欲、不爲各種緣務困擾的精神實質就可以了。

  (五)近善知識

  佛門稱有益于我修持的居士爲善知識。《法華文句》四曰:聞名爲知,見形爲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法華妙莊嚴王品》也說: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智大師在《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卷上指出善知識有叁:一者外護善知識,經營供養,善能將護行人,不相惱亂。二者同行善知識,共修一道,互相勸發,不相擾亂。叁者教授善知識,以內外方便禅定法門,示教利喜。可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親近有道德學問的彬彬君子,也是修習止觀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一個方面。

  二、呵欲第二

  所謂呵欲,就是呵除世間能夠诳惑一切凡夫之心的色、聲、香、味、觸五欲。佛門認爲,凡欲坐禅,修習止觀,非得呵除五欲不可,否則就難成正果。

  (一)一呵色欲

  色欲有兩種:一是對修目長眉、朱唇素齒的美人兒起邪淫之念的欲;二是對青黃赤白、紅紫缥綠等帶有種種妙色的世俗寶物起貪戀之欲。

  對于這種色欲,智大師認爲,意志不強的人,就會對此見則生愛,作諸惡業。接著他舉例道:如頻婆娑羅王以色欲故,身入敵國,在淫女阿梵波羅房中,優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此等種種罪過。

  (二)二呵聲欲

  聲欲就是箜篌筝笛、絲竹金石以及男女歌唱等音樂之聲。這種聲欲,偶然聽聽,作爲一種消遣,當然並非不可。可是一般百姓,如果沈湎在這種聲欲裏,哪還能修習止觀坐禅之法呢?

  爲此,當年智大師舉例提醒道:如五百仙人雪山住,聞甄陀羅女歌聲,即失禅定,心醉狂亂。如是等等種種因緣,知聲罪過。

  (叁)叁呵香欲

  所謂香欲,就是世間飲食馨香,男女身香,以及一切熏香等。

  佛門戒律禁嚴,由于香欲能夠使人聞即愛著,所以也在呵除之例。但如果對香欲采取自然態度,不起愛著之念而一心戀戀,卻也並不是那麼可怕的事。

  (四)四呵味欲

  佛門認爲,酸、苦、甘、辛、鹹、淡等種種飲食美味,能使世人心生染著,起不善業,所以只要填飽肚子,此等美味,也一概都在呵除之例。

  (五)五呵觸欲

  觸欲就是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諸好觸之欲。如果世人沈沒在男女的觸欲裏,也是一種業障。如一角仙,因觸欲故,遂失神通,爲淫女騎頸。

  叁、棄蓋第叁

  棄蓋就是舍棄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等能使人心生欲念、覆蓋善心的五蓋。

  (一)一棄貪欲蓋

  端坐修禅,如果貪欲不除,就會心生煩惱,這樣就離道遠了。所以對于修習止觀功法的人來說,貪欲蓋是必須棄除的。

  (二)二棄嗔恚蓋

  坐禅時如果爲某人某事心生嗔恨,又由恨生怨生惱,便就嗔恚覆心,修習不成了。所以智大師說道: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爲此,佛偈有雲:

  殺嗔則安樂,殺嗔則無憂。

  嗔爲毒之根,嗔滅一切善。

  (叁)叁棄睡眠蓋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卷上認爲:內心昏暗名爲睡,五情暗蔽,放恣支節,委臥熟睡爲眠。以是因緣,名爲睡眠蓋,能破今世後世實樂法心,及後世生天及涅槃樂。所以,修習止觀功法者,除了保證生理需要的8小時睡眠外,平時亦不要作過多的昏睡,因爲睡多了對身體非但沒有好處,反而神昏氣傷,有損健康。

  (四)四棄掉悔蓋

  關于掉悔蓋的情況,《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卷上指出:掉有叁種:一者身掉,身好遊走,諸雜戲谑,坐不暫安;二者口掉,好喜吟詠,竟诤是非,無益戲論,世間語言等;叁者心掉,心情放逸,縱…

《止觀坐禅法(洪丕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