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講觀修叁寶功德及其意義(任傑居士)▪P10

  ..續本文上一頁油既盡,不久將滅,老亦如是。壯膏既盡不久將死。又如蘇莫遮冒覆人面首,令諸有情見即戲弄,老蘇莫遮亦複如是。從一城邑至一城邑,一切衆生被衰老冒,見皆戲弄,以是因緣老爲大苦。除非死至無藥能治,雖受老苦而不厭之,祈禱神祗恒願長壽,無比涅槃安樂法中無此老苦。

  雲何病苦?所謂地水火風互相違害,種種諸苦來集其身,一切衆生無問老少皆共有之,安樂適身、勝妙五欲,金銀珍寶,家族眷屬悉皆舍離,所有教诏,男女親戚,皆不承順,一切怨家詐來親附,如此病苦皆不願求,以是當知病爲大苦,安樂涅槃無比法中,清淨寂然無斯病苦。

  複次慈氏,雲何死苦?所謂衆生氣絕識滅無所覺知,一切苦中莫過死苦,生老病苦五趣之中有無不定,此死苦者皆共有之。譬如貧苦能劫榮華,如怨憎苦能劫親愛,死苦若至不揀老少,愚智貴賤一切盡劫。舍此身已入幽暗處,衣服臥具一切財寶莫能用之,裸露而行,複無伴侶,貨財不免披訴無地,咄哉!無常,能作斯害,甚大鄙惡不揀怨親,叁界衆生無能免離,皆被死伐何能救之,設轉輪王那羅延力皆被擒獲,當知死苦無量無邊,以是觀之死爲大苦。解脫涅槃無比法中,寂靜安樂無茲死苦。譬如有人瀑河漂溺,登陟高山得免怖畏。衆生亦爾常爲一切生死瀑河之所漂溺,登涅槃山離生死畏,亦如天雨能除毒熱塵穢等障,人民安樂身意清涼,百卉滋茂成就果實,如來法雨亦複如是,能除一切煩惱毒熱,衆生安樂解脫清涼,滋長一切白淨善種,成就果實令得涅槃,以是因緣,諸佛世尊舍無常身證涅槃樂。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如來妙體即法身 清淨解脫同真谛

   如日與光不相離 如來功德即涅槃

   真我與佛無差別 一切有情所歸趣

   生死涅槃等無二 其性不壞無造作

   垢淨如如性不異 唯佛世尊獨能了

   衆生悉有如來藏 叁寶于是現世間

   一切有情入佛智 以性清淨無別故

   佛與衆生性不異 凡夫見異聖無差

   一切衆生本清淨 叁世如來同演說

   其性垢淨本無二 衆生與佛無差別

   空遍十方無分別 心性平等亦複然

   譬如一切衆生界 遍在虛空受生滅

   諸根生滅亦如是 處在無爲界亦然

   譬如虛空火不燒 生死不壞無爲性

   地水風輪轉相依 虛空無有所依相

   蘊處界叁亦複然 恒住業種煩惱性

   彼業煩惱住何處 常居妄想無明源

   妄想之心何所居 恒在無爲淨心性

   蘊處界叁假施設 一切法性本無住

   業惑相持如地水 妄想轉動猶如風

   心性本淨如虛空 妄想依空無所有

   煩惱業苦從妄起 業苦還爲煩惱因

   惑業循環無定居 無因無緣無所會

   無生無滅性空寂 本體光明智清淨

   自性無生無變異 煩惱無明垢所覆

   亦如翳眼見二月 衆生二執亦複然

   煩惱猶如衆蜜蜂 其蜜即喻如來藏

   此蜜衆蜂共圍繞 智者護身能取蜜

   無相六度爲方便 而能證彼法界身

   譬如五谷糟未除 不堪與人充美膳

   菩薩煩惱糠未遣 不能施人甘露飯

   行人遺寶落穢處 設經萬歲無損汙

   天眼見寶知所在 收取洗拭隨意用

   佛見衆生性無二 爲欲滌除煩惱穢

   大乘甘露而爲水 滌盡塵勞佛性現

   譬如新生五谷芽 說米有無未決定

   佛性不離有無中 唯佛自證方明了

   法寶自性恒清淨 諸佛世尊如是說

   客塵煩惱之所覆 如雲能翳日光明

   無垢法寶衆德備 常樂我淨悉圓滿

   法性清淨雲何求 無分別智而能證

   譬如池水淨無垢 其中蓮花妙無染

   如月蝕已重光明 亦如皎日出雲翳

   無垢功德遍莊嚴 滌除煩惱光明現

  佛告慈氏,當知第一法寶,即是摩诃般若解脫法身。

  複次慈氏,應知第二法寶者,謂即戒定智慧諸妙功德,所謂叁十七菩提分法,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此叁十七法與前清淨法寶而爲方便。雲何方便?以修此法而能證彼清淨法身。當知此即第二法寶。

  複次慈氏,雲何名爲第叁法寶?所謂過去無量殑伽沙諸佛世尊所說正法,我今亦當作如是說,所謂八萬四千諸妙法蘊,調伏純熟有緣衆生,而令阿難陀等諸大弟子,一聞于耳皆悉憶持,攝爲五分:一素呾纜,二毗奈耶,叁阿毗達磨,四般若波羅蜜多,五陀羅尼門,此五種藏教化有情,隨所應度而爲說之。若彼有情樂處山林,常居閑寂修靜慮者,而爲彼說素呾纜藏;若彼有情樂習威儀,護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而爲彼說毗奈耶藏;若彼有情樂說正法分別性相,循環研覈究竟甚深,而爲彼說阿毗達磨藏;若彼有情樂習大乘真實智慧,離于我法執著分別,而爲彼說般若波羅蜜多藏;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經調伏對法般若,或複有情造諸惡業,四重、八重、五無間罪、謗方等經,一闡提等種種重罪,使得銷滅速疾解脫,頓悟涅槃,而爲彼說諸陀羅尼藏。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酥、熟酥及妙醍醐。契經如乳;調伏如酪;對法教者如彼生酥;大乘般若猶如熟酥;總持門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酪酥中微妙第一,能除諸病,令諸有情身心安樂。總持門者契經等中最爲第一,能除重罪令衆生解脫生死,速證涅槃安樂法身。

  複次慈氏,我滅度後,令阿難陀受持所說素呾纜藏;其邬波離受持所說毗奈耶藏;迦多衍那受持所說阿毗達磨藏;曼殊師利菩薩受持所說大乘般若波羅蜜多;其金剛手菩薩,受持所說甚深微妙諸總持門。如是教門能除有情生死煩惱長夜黑暗,速能出離證解脫果。譬如明燈能除暗暝使得見道,佛亦如是,燃智慧炬能照有情十不善暗,使見善道。設彼有情悭吝財寶,聞此法已,便能惠施一切貧窮,若有惡業衆生,聞此法已,舍惡修善,若瞋恚者便能忍辱,懈惰有情聞已精進,散亂衆生聞已寂靜,愚癡有情聞是法已便發智慧,得智慧已悉能回心修種種善,又諸有情聞此法已,閉惡趣門開涅槃路,猶如甘露證解脫果,當知此即第叁法寶。

  是叁法寶,一切衆生應當皈依無爲法寶。一切法中最尊最勝莫過無爲,何以故?以于生死大苦海中能爲船筏,能作有情甘露良藥。又是殑伽沙等諸佛菩薩,叁無數劫六度萬行所證之果。如是妙法功德圓滿,以是皈依無爲法寶。若有衆生受持經者當發是願:願我皈依如是法寶。歸是法已,願令五道一切衆生,亦發是願,我今皈依,亦令有情安住于此功德法中,引至涅槃真實寶所。慈氏當知,此即名爲第叁法寶。

  複次慈氏,雲何名爲真實僧寶?言僧寶者亦有叁種,一者第一義僧,所謂諸佛聖僧如法而住,不可睹見,不可捉持。不可破壞,無能燒害不可思議,一切衆生良祐福田,雖爲福田無所受取,諸功德法常不變易,如是名爲第一義僧。

  第二聖僧者,謂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辟支佛向辟支佛果,八大人覺叁賢十聖,如是名爲第二僧寶。

  第叁福田僧者,所謂苾芻、苾芻尼等,受持禁戒,多聞智慧,猶天意樹能蔭衆生,又如曠野碛中渴乏須水,遇天甘雨霈然洪霔應時充足,又如大海一切衆寶皆出其中,福田僧寶亦複如是,能與有情安隱快樂。又此僧寶清淨無染,能滅衆生貪瞋癡暗。如十五日夜滿月光明,一切有情無不瞻仰,亦如摩尼寶珠能滿有情一切善願,如是名爲第叁僧寶。

  是叁僧寶一切有情雲何皈依?應作是說,當令歸依第一義谛無爲僧寶,所以者何?以是無爲常住僧故,而此僧寶無漏無爲,不變不異自證之法,皈依如是無漏僧寶,能滅有情一切苦故。複願有情當獲如是無漏功德,得此法已演叁乘法度脫有情,我所皈依佛法僧寶,不爲怖畏叁惡道苦,亦不願樂生于人天,誓救有情出生死苦,是則名爲皈依僧寶。

  複次慈氏,若有衆生,皈依叁寶應發是心:我今此身已生人趣,得離八難,難得能得,以善方便當習一切勝妙之法,若我違于如是上願,不求善法則爲自欺,亦如有人乘船入海,至于寶所空手而歸,如是皈依佛法僧寶脫苦方便,若不皈依後悔何及!既知是已當須勉勵,精勤修習速願成就,善法既成,過去罪愆,應當忏悔使令除滅。

  複作是說,我從無始生死已來,身口意業所作衆罪無量無邊,皆從虛妄顛倒心起,而于父母和尚師長,佛法僧寶尊重之境,所作諸罪今皆忏悔,複爲二事造作諸罪,極重惡業如妙高山。雲何爲二?一者親愛,二者怨嫌。若于生死急難之中而彼二類怨親有情,而于我身不能利益,應作如是遍觀察之,彼與我身悉歸磨滅,而我雲何乃作斯罪。

  又于十方世界一切有情造諸善業,及學無學獨覺聲聞佛,及弟子一切賢聖我皆隨喜。

  複次,于無始際生死輪轉受五趣身。無量怨親于我未曾獲得毫氂利益之事,現在未來亦不可得,我于無始爲彼怨親所作諸罪我願自受,誓不擾他一切衆生。若我重患之時求親愛人,慈心瞻省扶侍我身。摩抆沐浴供給飲食,病瘦醫藥種種相資,雖則如斯而于我身病苦之中無相代者,況于未來而能救我生死大苦。而我此身于現世中無依無怙,何況未來,我身既然,有情亦爾,自我及他皆無恃怙,是故皈依真實叁寶,何以故?以常住故。譬如有智之人于險難中,求有力者以爲救護,衆生亦爾,生死險難,皈依叁寶以爲其主,方能越渡生死大河,我若得已亦爲其主,覆護一切苦難衆生。能發如是大誓願者,得大信心而于佛前,長跪合掌偏露右肩,作是皈依佛法僧寶。譬如世間貧賤之人,一切有情見皆輕蔑,策役驅使種種呵罵,淩辱其身,既被輕賤,遂求尊貴有力之人以爲其主,便能免離種種欺辱。有情亦爾,或生惡趣及在人中,恒被諸苦逼迫其身,爲求免離皈依叁寶。如是諸苦悉得解脫。

  歸叁寶已,複發是願:願我救護一切衆生,渡生死海到涅槃岸,如大商主導諸商人,度大曠野沙碛險路至無畏處。叁寶導師亦複如是,導引有情度空曠處生死長夜,至…

《略講觀修叁寶功德及其意義(任傑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