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萦繞心頭千年的孝思(盂蘭盆經)

  萦繞心頭千年的孝思

   一、目連救母報親恩,佛說蘭盆垂後世

  兩千五百年前的古印度,佛典中記載了一個孝子救母的感人故事。千年之後,這個故事開始在中國流傳。又過去了一千多年,這個故事在中國佛教徒中仍被廣爲傳誦,長久感動和激勵著善良的人們效學先賢。這就是《佛說盂蘭盆經》中記載的目犍連尊者救母的故事。

  “盂蘭”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倒懸。就是親人處在苦難之中,就像人被倒挂在高處,飽受痛苦,急待解救。爲了幫助解救父母親人倒懸之苦,佛說了盂蘭盆供的方法。故事的經過如下:

  【經文】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犍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

  這個故事是由多聞第一、憶持不忘的阿難尊者在佛示寂後,給大家講述的。所以說“聞如是”,意思是“我所聽聞、了解的就是這樣”,如所聽聞,如實講說。

  “一時”意思是“某個時候”。佛經中常說“一時”,很少說具體日期和時間,因爲日期瑣碎,與主旨無關。古印度人重視哲理、智慧,而不關注具體時日,因爲哲理、智慧是超越時空的。

  “佛”就是指在這個世間覺悟成佛的釋迦牟尼佛。“舍衛國”是古印度的一個國家。“祇樹給孤獨園”是舍衛國的信衆供養給佛和僧衆居住講法的園林。

  “大目犍連”是故事的主角,有時經中稱目犍連或簡稱目連。他出生于古印度最高種姓的婆羅門家庭,後來出家修道,值遇佛陀,證得阿羅漢果,在佛陀十大弟子中以神通第一著稱。

  “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意思是目犍連尊者剛證得阿羅漢果位,得到六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之後,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濟度父母,以報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可以從這個“始”字體會其殷重和急切的心情!也可以推想他出家修道之時就有度親報恩之心,只是自己還沒有度父母的能力,一旦自己解脫了,同時有了神通,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濟度父母、報父母恩。明朝蕅益大師《佛說盂蘭盆經新疏》(以下簡稱《新疏》)說:“父生母鞠,恩重無量,取要而言,且雲乳哺。不念報恩,便非人類。不令度脫,非真報恩。然始雖念念知恩,欲報無力;今已得道,必須先度其親。”

  “即以道眼觀視世間”,就是即刻以修道得到的天眼觀察、巡視世間。這裏暗含的背景是目犍連尊者的父母已經去世了。但人去世不是斷滅,還會在世間六道——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中投生。人的肉眼看不到投生的過程,也看不到投生的地方,而天眼則能看到。這讓人想起孔子的弟子子路,父母在世時,因爲家境貧寒,爲了能讓父母吃上米飯,他從百裏之外背米回來奉養,自己只吃藜藿(粗劣的飯菜)充饑。子路後來到楚國做官,受用“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的福祿,而雙親均已辭世,不免發出“雖欲食藜藿,爲親負米,不可得也”的感歎。孔子還因此評價子路:“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孔子家語·致思》)成爲古代二十四孝的典範之一。古人感歎“子欲養而親不待”,勉勵人們在父母在世時就要好好孝養。而在父母去世之後,要能像子路一樣孝思父母,依著父母的教導和期望而立身行道來間接報父母恩。但對佛教徒來說,因爲觀見或信知六道輪回的存在,所以對父母的孝,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都能夠直接有所作爲。如果佛法在孔子的時代就傳入中國,以子路在父母死後仍然懷念奉養的孝思之心,那他很可能也會像目犍連尊者一樣學佛、修行,以實現孝養父母的心願。

  現在目犍連尊者通過修行證得聖果,意味著自己已經有能力跳脫生死輪回的痛苦。然而父母沒有修行,肯定還在世間的生死輪回中,真不知道父母現在身在何處?爲了直接利濟父母,尊者便用道眼來觀察世間,希望能找到父母。

  “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即是說尊者見到死去的母親生在餓鬼中,因爲找不到飲食,瘦得只剩皮包骨頭。尊者的父親應該是在人天善道之中,沒有急迫的苦難,所以文中沒提。唐朝宗密禅師《佛說盂蘭盆經疏》(以下簡稱《疏》)說:“本觀世間俱尋父母。父生樂處,不假施勞。既非經宗,故此不述。母生鬼道,已屬叁塗,複在餓中,是鬼之極苦。……生餓鬼中是異熟果,酬引業故。不見飲食是等流果,酬滿業故。是悭貪業之果也。皮骨連立,是增上果。……諸鬼皆繇自心因行所招,果報必應,譬如影響繇于形聲,雖父母至親,不相替代。故諸智者宜各勵心,傥遇善緣,不應空過。一朝去世,誰爲修崇?縱托子孫,七分獲一。況無孝子,悔恨何追?且濁世凡流鮮懷仁孝,唯憂妻子,豈念幽靈?貧賤者迫以饑寒,富貴者荒于財色。設能追福,厭課(謂事不得已而爲之)者多,竭力罄心,萬中無一。世途目擊,豈不昭然?”(卷下)

  【經文】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饷其母。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缽,右手揣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啼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

  “目連悲哀”,尊者看到母親這樣,非常悲痛哀傷。設身處地來想,如果父母、親人因爲長久沒有任何食物可吃,饑渴難忍,瘦得皮包骨頭,有孝心的人該多麼痛心難忍啊!自然要急切救濟。如《疏》說:“生育恩重,如上所陳。死別隔生,忽然再見,縱使顔容仍舊,亦可啼泣悲傷。況睹鬼形,皮骨連立,喉中煙焰,腹裏空虛,苦似倒懸,命唯喘息,豈不能碎身擗踴、竭氣號啕?恨罪逆之偷安,痛慈親之受苦!經標總意,但曰悲哀,細察當時,何疑不爾?”(卷下)

  “即以缽盛飯,往饷其母。”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母親的溫飽,以便讓她遠離饑餓的痛苦。于是尊者便用缽(出家人吃飯的碗具)盛滿飯食,以神通力到達餓鬼道,給母親送飯。

  “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缽,右手揣食。”饑餓難忍的母親,拿到缽飯,就用左手障缽,右手抓飯,准備吃了。這一個“障”的動作很特別。爲什麼要“障”呢?顯然是怕別人搶去自己到手的美食。其實,當時尊者在旁邊,不會有人搶她的食物,即使有跟她一樣饑渴的餓鬼想要分食,那分給他們一點不也很好嗎?造一份善業,肯定會有善報。尊者肯定還會給她送食,所以沒有必要障缽,也不應該障。尊者母親的行爲正顯示出她悭貪的習氣和善行習慣的缺乏。

  “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食物還沒送進嘴裏,就變成了火炭。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由悭貪的業而墮入餓鬼道,很難找到飲食,即使找到飲食,也往往有種種障礙,其中一種就是水流變幹枯、食物成火炭,這是由強猛的業力所感發。只有惡業的苦報受盡,或者依靠對惡習的痛切忏悔以及強大的布施善業,對治強猛的悭貪惡業,才有可能受用飲食,乃至脫離鬼道。《疏》說:“境隨心變,果藉業成,餓因未除,飽緣甯致?鬼是炬口,食近口而熾然;水作堅冰,冰近湯而確耳(水喻宿因,冰喻今果,近湯確爾,喻聖力不能救)。即知神力不禁業力,除饑要且除悭。”(卷下)《新疏》說:“本以悭貪,墮茲劇苦,習性難革,終不回心。障缽,恐余鬼之侵奪;揣食,圖一身之飽足。誰知萬法惟心,業力甚大,美食頓成火炭。倘其時能發慈悲平等之心,念同類苦,不忍獨餐,必當甘露充溢,自他俱脫苦輪。”

  “目連大叫,悲號啼泣”,母親墮在餓鬼道,皮骨連立,本來就令人痛心,而現在尊者親自送來的食物卻變成了火炭!看到母親這樣受苦受罪,孝順的尊者雖然辛苦修得神通,卻也愛莫能助,內心是多麼失望和悲痛!于是“大叫,悲號啼泣”。如《疏》說:“弟子勤觀四谛(苦、集、滅、道),已證叁明(宿命智證明、生死智證明、漏盡智證明),可以反複山河、回轉日月。豈料母萦極苦、命若倒懸,竭其孝誠,盡其神變,而竟不能令除惡報、暫濟饑腸,所以叫泣奔還,備申哀懇。”(卷下)宋朝普觀法師《蘭盆經疏會古通今記》說:“《西域記》雲:“出家僧衆,製無號哭。父母亡喪,念誦酬恩,追遠慎終,實資冥福。”……何故目連悲號大叫?答:此由尊者孝心深重,不省自身,忘犯號哭。……故雙林唱滅(釋迦牟尼佛在娑羅雙樹之間唱告並示現寂滅),四衆悉皆椎胸大叫。”(卷上)

  “馳還白佛,具陳如此。”尊者急馳奔回祇樹給孤獨園,向佛告白,將前述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佛陀。就像小孩碰到挫折、苦難,無力解決時,就會跑回家找父母。佛是所有佛弟子的法身父母,佛弟子遇到困難,福德、智慧等法力不足時,還有佛陀可以歸投依靠,祈求佛的加持和啓發,憶持和奉行佛的教授教誡,就能增長法力,幫助化解困難。尊者既孝順生身父母,也信任、敬重法身父母,對象雖殊,孝心一如。

  【經文】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神、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當須十方衆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吾今當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

  “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看到尊者救母心切,佛陀慈悲開示救母之法。佛陀首先告訴尊者:你的母親罪根很深,結集的惡業很重,只是靠你一個人的力量,還是沒有辦法幫助她的。這就像地上紮根很深的樹樁,不是一個小孩的力量可以拔出的。尊者母親的罪根深結,從她“以手障飯”的行爲中就可略窺一二。如《新疏》說:“身口所起惡業名罪,意地造業之本名根,長時積集名深,習性堅固、未易改革名結。如左手障缽、右手揣食,即其征也。”《疏》說:“有經中說:定光佛時,目連名羅蔔,母字青提。羅蔔欲行,囑其母曰:“若有客來,娘當具膳。”去後,客至,母乃不供,仍更詐爲設食之筵。兒歸,問曰:“昨日客來,若爲備擬?”母曰:“汝豈不見設食處…

《萦繞心頭千年的孝思(盂蘭盆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廣結善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