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面這一句,「密咒王者具六種」這些咒語它具有六種好象是密咒王的特色在。「將令顯出于無二 無生法者自宣說」,這邊的「無二」就是指方便、智慧無二,由方便、智慧無二而出生,「無生法者」就是自性無生之法者作此宣說。接著就進入到咒的部份了。首先從「啞啞 依依 烏烏 耶耶 窩窩 吭啞」,這邊一共有十二個字。兩個一組,兩個一組,所以共有二個六組。這邊我們如果加以解說的話,這個可以代表我們所要淨化的所淨機,也就是不清淨的世間,在南瞻部洲當中的具六界之人。在這邊就是指出我們的所淨機,我們所要淨化的基礎在什麼地方?這是指具六界的人,這六界是指什麼?就是地、水、火、風以及父精、母血,父精又稱爲是白界,母血又稱爲紅界,這六界就是我們的所淨機。也有另外一個計算法,就是這六界是指地、水、火、風、空、須彌,這是就外器世間而言,這個也是我們的所淨機。內情世間就是剛才所說的,地、水、火、風、白界、紅界,內情世間是我們的所淨機。就外器世間而言,就剛才所說地、水、火、風、空、須彌,如果是就另外一種講法的內情世間,也可以指六道而言。能淨道是來淨化不清淨的所淨機,能淨道就是指六種性的壇城。能淨道依著所淨機而區分成外器世間的能淨道以及內情世間的能淨道。外器世間的能淨道就是指六如來的壇城,就是譬如說金剛持、五方佛的壇城,一共是六如來的壇城,這是外器世間。如果是內情世間就是指譬如時輪金剛圓滿次第裏面所應當要修持的加行六支。剛才所說的是將這十二個咒字把它用兩個一組、兩個一組把它區分下去變成六組,這六組解釋的方式就像剛才所說的。
我們如果不將這十二個字兩個一組來區分的話,就變成十二個字了,十二組的意思,這同樣也可以依著所淨機和能淨道來作解釋,所淨機十二個如果依著時輪金剛的根本續裏面所說的,這個世間是屬于大世間,由十二塊所組成的,如果是就《俱舍論》所說,它說這是一個小世間。時輪金剛的根本續裏面有講到說這個世間是由十二個大塊所組成的,裏面也有講到一些野蠻人所住的地方,文字上是野蠻人,意思就是說他們不信因果。這些野蠻人或者說外道,他們所居住的地方,就占了八大洲了這麼多。在時輪金剛的根本續裏面,就有講到說他住在香巴拉王國的哪個地方,香巴拉王國之外的每一個地方都有講得很清楚,比如說中國、印度或西藏等等,等等的意思就是很多地方都是這些外道所住的。當他們在畫整個世間的地圖的時候,他們都會根據時輪金剛的根本續來畫。這邊所講的就是指外器世間的所淨機,這是地上而言,就是我們說的地支,如果是就天上而言就是我們說的天幹,有包括十二宮,不論是地支或者是天幹的十二宮,這些都是這邊所講的外器世間,是我們所應該要淨化的所淨機。如果是就內情世間的所淨機,就是指無明到老死這之間的十二緣起支。如果就十二個字而言,它的所淨機可以是外器世間的所淨機以及內情世間的所淨機,內情世間的所淨機就是指這無明等十二緣起支,外器世間的所淨機就是指天幹還有地支等這些所淨機。
如果是就能淨道而言,能淨道就是能淨化之道而言,就是指信解地等,信解地就是指資糧道還有加行道,另外還有聖者地,聖者地就包括有十地,有資糧、加行之外的見道、修道、無學道這叁道而言。所淨果也就是淨化之後所獲得之果。所淨機剛才有提到一個十二緣起支,這是順轉的十二緣起支,這邊所淨果就是證得逆轉的十二緣起支,例如說順轉的十二緣起支一開始是無明,這邊的逆轉十二緣起支,就是斷除無明,以此爲例。所以如果能夠斷除叁有的根本,也就是依著這一條能斷我執無明的叁有根本這一條能斷道來修持,然後證得空性慧,隨著這一條道而修持的話,我們必然可以證得果位。以上就將這「啞啞 依依 烏烏…」這十二個種子字把它用兩種方式來解釋,一個是把它歸類成六組,一類是歸類十二個字的解說,到此爲止。
我們繼續看咒語,也可以分成六等份,「薩剃朵 纥裏低」,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是「加納目兒帝」,第叁個就是「啰合」,第四個就是「蔔多」,「蔔答喃那你」這是第五個,「答耶答啦 巴帝答那」這是第六個,可以分爲這六等分。第一個「薩剃朵 纥裏低」是安住于心,再來「加納目兒帝」是智身,「加納」是智慧的智,「目兒帝」是身。第叁個「啰合」是我。「蔔多」就是通達、了悟的意思。再來「蔔答喃那你」就是諸佛。再來就是「答耶答啦 巴帝答那」,這個是安住于叁世。所以這一段的咒語可以區分成六等份,這六個部份它的解釋就像剛才所說的
文殊真實名經
蔣孜曲傑仁波切開示
法炬師譯
89.4.27-28
89.4.27
《文殊真實名經》它是屬于密續,有一些人說這一部《文殊真實名經》它是屬于瑜伽部的法,也有一些人說是屬于無上瑜伽部的法,也有一些人說它是屬于父續的法,所以有不同的說法。至于這一部《文殊真實名經》它的釋論、注解,有非常的多。由于這一部《文殊真實名經》的注解非常的多,所以我們今天只會先就口傳部份。一方面我們所剩下的時間好象不多,一方面《文殊真實名經》是一部非常難以了解的密續,所以先就口傳部份先傳給各位。《文殊真實名經》一開始就引述了一段梵文,梵文就是這一部《文殊真實名經》的名稱,我們說像書名一樣,下面就有一個藏文,「禮敬 妙吉祥」,這一個是屬于譯者的禮敬。仁波切說這是稱呼他的名號。《文殊真實名經》它是梵文,所以一開始按原文這邊是先引述梵文。在這一段梵文,就是「啊呀曼諸殊利南無叁喀一喀一耶」,啊呀的意思就是聖者的意思,曼諸是柔軟的意思,殊利是吉祥的意思,所以我們就是曼諸殊利就把它翻成文殊或者說曼殊師利耶,再來南無,是稱他的名號,就是禮敬的那個意思,再來就是叁喀一喀一就是真實宣說的意思。一開始引述這一句的梵文,主要是讓我們了解到這一部《文殊真實名經》是由印度那邊的梵文所翻譯過來的。
下面「敬禮孺童相妙吉祥」這一個是屬于譯者的禮敬,一般如果在經典或者說密續是從梵文翻譯成藏文的話,譯者爲了讓他所翻譯的文章能夠非常好的緣故,也爲了讓他在翻譯的過程沒有任何的障礙,達到最究竟的緣故,所以這些大譯師他們會在一開始的時候,先致上致敬禮。接著就是「複次吉祥持金剛」,首先「得內」就是複次的意思,複次是銜接的文字,也就是先前譯者已經將《文殊真實名經》的根源梵文引述出來,他也致上他的致敬禮了,禮敬文已經致上了,下面就要開始翻譯他的主題,就是《文殊真實名經》的本文的部份了,爲了讓上、下前後相銜接的緣故,所以他就寫上「複次」這個字來作銜接動作。我們說這個「得內」如果就字面上的意思而言,它是複次,就是銜接文的意思而已,就是複次,可是它有深一層的意義在,就是非文字上的意義在,深一層的意義,「得內」梵文是「啊踏」,「啊踏」它就代表「A望」,深一層的意思,「得內」就是「A望」。「A望」的意思,「A」就代表空性,「望」就代表大樂,所以「A望」就可以成爲是空樂無二智。所以「A望」就是代表空樂無二,它也代表方便和智慧,「A望」這兩個字就代表出我們所要證得的無學雙運的果位,所以就方便分而言,以「A」這個文字來作代表,智慧分而言,就是以「望」來作代表。「A望」我們還可以就基位、道位以及果位配合起來來作解釋。基位就代表勝義和世俗二谛;道位來講就是代表方便和智慧分;果位而言,就代表法身和色身這二身。至于「A望」這兩個字的意義非常的深,而且非常的廣闊,我們實在很難以用簡單的幾個言詞,來將它解釋清楚,所以我們就粗略的爲各位作這樣的解釋「A望」的意思。
下面就是「吉祥持金剛」,這一個「吉祥持金剛」就闡釋出《文殊真實名經》的這一個持有者,因爲藏文是「巴滇多傑嗆」,「嗆」的意思就是去持有的意思。持金剛的意思,就是他手中拿著金剛杵,一個金剛的持有者的意思。所以這邊的持金剛,就是指我們所知道的金剛手,金剛手的手就是持的意思,去持有的意思。金剛的梵文叫作Vajra。Vajra的意思就是不壞,不被摧壞,如同金剛鑽一般,不是任何的東西所能摧壞的。要來解釋它不爲何所摧壞呢?我們先來解釋何爲密咒金剛乘。所謂的密咒就是指方便和智慧兩個是不分離的,如同金剛一般,不被其他的東西所摧壞一樣,所以我們說密咒。一旦我們的心相續當中,生起了方便和智慧不二的道位的證悟的話,我們的心就會如同金剛一般,不隨著煩惱所摧壞了。所以持金剛就是金剛手,他手中就拿著金剛杵,那就代表他擁有這個道路,並不是手上拿著這金剛杵是要來丟向火或者是打人的,不是那個意思。金剛意思也就是它非常的堅固,不是一般的人所能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故事,佛陀有一次將金剛杵放下來,放在地上或者放在哪個地方,然後去找全國所有這些大力士來把它舉起來,可是沒有一個人能夠將它舉起來,後來佛陀有一個化身就是金剛手菩薩,佛陀就叫這個金剛手菩薩把它舉起來,這一個金剛手菩薩他就用他的大姆指一手就將衆人所難以舉起來的金剛杵舉起來,而且又可以這樣子揮動,意思也就是說,他的心相續當中已經有了道上的證悟了,所以他可以輕而易舉的舉起衆人所難以舉起來的金剛杵。
剛才就稍微來講了一下《文殊真實名經》,先作一個好的緣起,明天我們再繼續解釋下去。我們既然已經獲得紅、黃文殊的隨許灌頂,我們就應當以文殊菩薩來作爲我們修持的增上本尊來修持,還有我們應該要依著上師的吩咐來作,每一天應該要盡量來去持誦文殊菩薩的咒語,不要間斷,你所受的菩薩戒,也應該要清淨的來持守,不要去染犯菩薩戒的十八根本墮,甚至四十六惡作也不要去染犯,接著請隨著上師來…
《文殊真實名經(蔣孜曲傑仁波切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