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十空講記

  二十空講記

  智敏上師講授

  二十空是一切佛法裏面最高的結晶。佛教裏邊講空的樣子很多,如果說“一切法無自性的空”,那是包括一切的。如果說分兩個——人空、法空,從有情來說,是補特伽羅空;從器世間來說,是一切法空。還有四空、十六空、二十空,樣式很多。這裏我們講的是二十空,二十空實際上就是十六空、四空合攏來的。《大般若經》裏邊也講二十空,《現觀》裏邊也講二十空,《入中論》更講二十空。

  空性是佛教裏邊最高的理論,也是我們所要證到的最高的境界,就是空性。空性徹底不徹底,就分叁乘:聲聞、緣覺、菩薩——就是佛乘。叁乘都是證空性而得度,經上的比喻就是“象馬兔叁獸渡河”,都渡了這個河,都得了空性,了生死,但是深淺不同:兔是浮在水面上過去的,馬是浮在水的中間過去的,象是踏著河的底過去的。所以說菩薩是徹底地了解空,緣覺差一點,聲聞更差一點,但都是證空性。不證空性的就不能出叁界,是有漏法,是流轉生死的人天乘。所以真正要出叁界要了生死的話,一定要證空性。

  其他的宗派裏邊講的空性都不是最徹底的,是不了義的。真正最了義的空性,是中觀宗應成派的中觀見,也是格魯派的宗大師的那個中觀見——是一切中觀見裏最徹底的中觀見。他的傳承,從釋迦牟尼佛說法之後,龍樹、提婆繼承下來,到佛護,到月稱論師,然後傳到宗大師,一直等流下來,這是最高的中觀見。有這個見,出生死;沒有這個見,生死還了不了。

  其它他派有講人空,不講法空的。在應成派的中觀見看起來,如果不證法空,是不能出生死的,如果一切法空的道理不知道,補特伽羅也空不了。《金剛經》把這個道理講得很清楚,就是執相的,沒有忘掉我人衆生壽者——如果你法上還有執著的話,我人衆生壽者這個人空還了不了的。《廣論》裏邊,《中論》裏邊廣講這個道理——聲聞也要證法空,沒有證法空是不能了生死的。所以《法華經》裏邊說,真正證了阿羅漢的,沒有不回小向大的。因爲證了法空之後,他決定會回小向大。如果沒有證到法空的,那就是增上慢,並沒有真地證到阿羅漢果,這些道理都是能會通的。

  現在我們要介紹的是《五字真言》的二十空。

  一 二 叁 四 五 六

  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

  七 八 九 十 十一

  有爲無爲無邊際,無始無終空無行,

  十二 十叁 十四 十五

  自性如如一切法,相之性空無所緣,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無之自性空實空,無實自他之性空。

  這二十個空都標的有。下面每一個空的內容,都有頌來把它發揮。

  一、內空

  內空內六處,假無實無我,

  離一及多故,猶如聚沫等。

  內空,內六處空。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東西是內六處。內六處空,就是人空,修行是從人空下手的。

  “內空內六處”,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處,是“假無實無我”。這裏並不是像其它宗派裏邊說六處裏邊沒有一個主宰的補特伽羅,而是說這六處本身就是假的,是假安立的,沒有實在的自性的,“沒有我”——一個獨立存在的、不依靠他的“我”是沒有的。因爲它是空的,裏邊沒有自性,所以說“離一及多故”,說它一也不對,說它多也不對,它本來沒有自性,不可說一,不可說多。那就是八不中道,說一說異,說生說滅,說常說斷,說來說去,這些都是戲論,在空性裏邊沒有這一套東西,安不上去的。

  “猶如聚沫等”,那麼它的現象是什麼呢?現象就是“聚沫”——就是水泡泡。水泡泡當體是空,但是很多水泡泡聚在一起,就聚成功內六處。內六處它的假象是有的,但是它的實質是沒有自性的,就像水泡一樣。你說水泡是個東西嗎?你一碰它就空了,什麼都沒有,就是水、泡泡聚在一起,沒有一個實在的東西,一碰就爛的。那就是說內六處是沒有的。

  海公上師解釋“一、多”是從哲學的觀點來說的,“一”就是一元論,“多”就是多元論。佛教的這個六處,是不是和現在所謂的唯物主義一樣,是從一個最小的物質發揮出來的呢?或者是同唯心論一樣,從一個原始的精神變出來的呢?都不是!佛教是緣起論,沒有一個根本的、最初的、最基礎的因。一元也好,多元也好,都談不上,都是緣起,根本就沒有一個元。你說有一個元,根本的一個東西,那個東西就是一個執著。佛教裏邊最後是什麼?自性空,當下就是空,沒有一個最後的東西。

  耶稣教是一元論,一切從上帝開始的;唯物主義是從物質開始的;唯心主義是從精神開始的。印度以前很多外道,從物質開始的也有,從四大或者六大開始的,或者從水大的,一切從水産生的,或者火大的,一切從火産生的,反正各式各樣的理論很多,但是都是一元論。

  由很多和合湊攏來的,不是一個的,那是多元論。多元論跟緣起論不一樣,緣起論是每一個緣都沒有自性,多元論是很多的有自性的因素在裏邊,可以變化萬物。佛教的緣起論,本身是沒有實在、沒有我、沒有自性,所以說“一、多”都安不上,跟聚沫一樣,緣起而和合,現一個假象。這個因緣不和合,水泡一破了之後,什麼都沒有。

  這裏我們要說兩句話。剛才談過,空是佛教裏最高的一個部分,講空談何容易!我們沒有這個資格講,只是祈求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尊文殊菩薩、上師加持,希望能夠從這次講之中,能夠得到一些空的理解。這是我們自己沒有能力,只有靠加持,求加持。

  二、外空

  外空色等法,因及生處無,

  不實速變壞,如夢幻電等。

  “外空”,外六處空。內六處——眼耳鼻舌身意,外六處——色聲香味觸法,十二處分內外。

  “外空”是空色等法,色聲香味觸法,它沒有因,也沒有生處。一切法,緣起和合就出現,因緣散滅就沒有。既沒有一個因,也沒有從哪裏來的一個生處。如水裏的月亮,當水清了,靜下來了,月亮就現了。你說這個月亮從哪裏來的?它沒有從哪裏來,就是天上月亮的現出來的影子。因爲天上有月亮,這個水又靜了下來,又是清的,那麼因緣和合,自然現一個月亮的影子在水裏。這個月亮不能說又從哪裏來,有個生處,也沒有說它是什麼因,就是因緣和合,就現了個假象。外空——色聲香味觸法,也是這樣,沒有因,也沒有生處。

  “不實速變壞”,這個東西既然是因緣和合而生的,那它就不是什麼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是有自性的、不能變的、踏踏實實的東西。自性是什麼東西?我們再講一下,所謂自性者,就是不依靠其它而能夠獨立存在的、不變的、不壞的東西。如果有這個東西的話,那就是說其它的法都不要,不依靠其它的,它自己可以獨立存在。我們看世間上宇宙一切,沒有一個法可以離開其它的法的,都是靠因緣和合而成的。把因緣除掉了,這個法根本就不成立,不能安立,所以說沒有實在的東西。

  “速變壞”,因緣和合,條件偶爾湊攏,它就現這個假象。因緣稍微變一點點,它就要變一點點,所以說很快就要壞的。這個因緣不斷地在變,它的這個假象也不斷的在變。我們從時鍾來看,它不斷地在動,它裏邊機械在運轉。還有這個電子鍾,裏邊電在消耗,不斷推動那個指針在動。所以說它是沒有安定的,因爲裏邊有這個電的推動,它就動。這是各式各樣的條件所造成的。如果電池壞掉,它就不動了。是不是真地不動了呢?它還在壞,裏邊這個磨損、腐蝕、空氣給它氧化等等。這個鍾即使不用它,你擺它個十年、二十年,它就鏽掉了,或者裏邊機器壞掉了,變壞了,都要壞的,都在改變的,都是因緣和合而産生的。

  “不實速變壞,如夢幻電等”,一切法,就是《金剛經》說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有六個比喻。一切法沒有實在的,跟夢一樣。過去的如夢,現在的如幻,刹那改變,如電,電是最快的,一下子就沒有了。這些東西都沒有實質,你在夢裏邊看到山河大地,你醒過來,哪裏有山河?你夢裏邊看到有大水,你醒過來,一點水都沒有,這都是如幻的。幻就是印度那些變幻把戲的,可以給你看到很多,各式各樣的幻像,實際上是他們變的。

  內空就是自己本身,補特伽羅。外空就是一切環境,器世間。這些都是緣起,因緣和合而生的,它的開始沒有,它的來處也沒有。這幾個法和合,就現假象,就像水裏邊的月亮一樣。這是內空和外空。

  叁、內外空

  內外色皆空,但合集流注,

  無實質實在,來去不可得。

  “內外空”有幾個解釋,我們先看這裏。

  “內外色皆空”,“內色”,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當然不是色法;“外色”,就是色聲香味觸,都是屬于色蘊的。這些內外的色都是空的。

  “但合集流注”,“合集”,就是一切法因緣和合,其實一個假象。“流注”,時間的等流。一個是從空間來說,一個是從時間來說,不斷的相似相續的變化,跟流水一樣。我們看一個河,水不斷地流,每一刹那有一刹那的水過去,每一刹那有一刹那的新的水來,這個河就是每一刹那都不同的,都在變的。河裏的水,今天的水不是昨天的水,上一個小時的水不是現在這個小時的水,這一刹那的水不是前面一刹那的水,都在變,這是“流注”。雖然是在變,因爲它是相似,變的前個、後個,差不多的,我們看不出來。我們人從小孩子到老了,一看是變掉了。但是中間什麼時候變的,你去看嘛,你把這個人盯著看,從他養出來,一直看到他老,你從哪一個刹那看到他突然變的?沒有!你經常看的時候看不出他的變,但是你一段時間不見,一看到他是老得多了。那就是說這個變化很微細,相似相續,前後差不多,看不出來。但是時間長了,一比…

《二十空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