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一.序分 2· 爲什麼要學[叁主要道]

  2.爲什麼要學[叁主要道]

  帕繃喀大師的開場白是引述叁界法王大宗喀巴的話,即“暇身勝過如意寶”等與全圓道體相配合,以此使我們大家真正改正聽法動機,調柔身心相續。又簡略地特別開示了斷除[器之叁過],依止六想等聽聞法,並指出最初所說的[器垢]不僅在現在聽聞時,就是在其他思、修等時都很重要等。

  宗喀巴大師所說的“暇身勝過如意寶”前面已經解釋過,就是說比如意寶還貴重的人身我們已經得到了,我們不能浪費,應該讓它發揮最大的效用,也就是斷煩惱爲衆生成佛。我們的動機都應該是爲報母恩,速速成佛,大家應該隨時生起這樣的動機。

  [調柔身心相續]就是心不能粗,要心平氣和、安安穩穩、非常調和。如果心氣不調和,出氣都不勻,還怎麼修定?我們要修定,就需要心能夠高度地甯靜,甯靜到幾乎是呼吸都沒有了。到了真正得定的時候,鼻子呼吸沒有了,腹式呼吸還有,心必須靜到這個水平才能得定。舉個例子:我們在修以佛像爲所緣的時候,假如自己不停地呼吸,佛像就會忽高忽低,忽遠忽近,忽大忽小。如果我們想主動調氣就更不得了,氣是振蕩的,我們越想調伏它,它就跳得越凶。呼吸不平穩,佛像就怎麼也觀不起,所以要做到心靜,幾乎連呼吸沒有了才行。修定修到真正得定的時候,就要求沒有鼻子呼吸,只有腹式呼吸。

  這裏附帶給大家說一下,在修法的時候心千萬不能想氣,只要一想氣,所緣波動就將變大,就無法觀想清楚,所以只有靜心,把心盡量地放平靜才行。修法的時候我們要盡量地心平氣和,慢慢地、慢慢地觀,雖然開始所緣還是會有所波動,但是練久了之後心自然就靜下來了。修法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想氣,因爲意和氣是相連的,意一想氣,所緣就動了,因此絕不能自己主動去想把呼吸調好。就像書上所說的:呼吸要調勻。如果自己想著這樣去做,呼吸反而會更不平穩,因爲只要意一動,呼吸就要跟著動。大家今後修定觀佛像的時候,一定要先將心靜下來,然後再慢慢地想。開始不要猛力地想,要心不波動慢慢地想。佛像現起後就要設法使它不跑,其實不是佛像跑了,是我們的心裏不顯現,所以佛像在心裏就現不起。我們所說的佛像現不起,並不是自己的眼睛看不見一個佛像在面前,而是在心裏現不起。要想佛像在心裏現得起就需要心非常靜,這樣佛像才能穩定,不然就會忽高忽矮、忽大忽小、忽遠忽近。

  [器之叁過]在《菩提道次第》裏有解釋,即:聽法的人不要【器皿倒覆】就是在聽法時我們要用心聽法,不要上師在上面說,自己心裏卻沒有聽,心不接受;還有就是【器皿有裂縫】,也就是法雖聽進去了,但很快就溜走了,上師說的法不記在心裏,聽過了就忘記了;再有就是【器皿有染汙】,也就是聽法動機不純:“我今天來聽是爲了以後成爲大法師,成爲大居士,我將來可以受多少供養。”這些都是有染汙的。將這叁種過患去除就是調心,心才能靜得下來。如果有這叁種過患,心裏就會想:“我要當大師,我要當大居士。”這樣心就自然靜不下來。一般凡俗的人首先要將心裏的染汙去掉,才能達到聽法的要求。

  聽法還有六想;身上有煩惱作重病想;對我們說法的人認作醫生,做醫王想;上師講的法是給我們治病的;醫生將藥方開了,我們必須要吃藥;上師講的這些方法很好,我們願意他長久住世。聽法時要有這六想,這些都是讓我們調心的。不然我們在想這個法的時候,會有掉舉來打岔,心就會離開法。

  [菩提道次第]是叁世諸佛所共履的康莊大道,是叁界中唯一的明燈。而[叁主要道]就像是它的心要或命根一樣。

  對于《菩提道次第》大家要有這樣的認識:所有佛都曾走過這條路,所以稱其爲康莊大道。走其他的路就如同走小路、爬山坡,都不那麼理想。

  這裏所說的[叁界]就是:無色界,色界,欲界。說《菩提道次第》是[唯一的明燈],就是說有了它就可以把路照得清清楚楚我們就不會失足墜落懸崖下了。說《叁主要道》是《菩提道次第》的[心要或命根],這就像《心經》是《般若波羅蜜經》的心要一樣,能夠把《心經》搞懂了,《般若八千頌》的心要內容也就能懂了,《心經》不能搞懂,《般若八千頌》也同樣不能懂。

  我發現這樣一個問題,不敢說是對的。有一種說法:法學過了就不要了,就像是渡船一樣。這是有根據的,金剛經上就這樣說的,前面說什麼都有,後面又說什麼都沒有,如像是過渡船一樣。”有些人是將這個“過渡船”的說法學會了:“我坐船渡河,坐過去了船就不要了,同樣,法學過了就不要了。”他們這是錯誤理解了金剛經。我們學修佛法是有爲法,怎麼能說以後就不需要繼續修了呢?他們是否考慮過生、住、異、滅?我們現在的一切是離不開出生、成長、衰落、滅亡的。就算我們生了菩提心,還要修現世菩提心不失,未來菩提心不失,還要有這兩種修法,怎麼能不繼續修呢?有爲法就是有出生、成長、衰落、滅亡,如果你修了之後就不要了,那麼不管你有多大的功德,不管過了多少億萬年,都要走到滅亡的道路上,所以宗喀巴大師的教義就是修了以後都不能丟。這裏大家會産生疑問了:“佛法這麼多,叁士道有這麼多修法,我們一天怎麼修得完?怎麼得了喲!”這就需要我們修定,得了定就能起快速修法的功能,因此我們需要修定。得定之後就無需詳修,只要略修就起了作用。對于沒有用過功的人來說,他聽了略修,只知道略修的意義;如果修過並生起功能的人,雖然是略修,心裏的含量就不同,是廣修的功能。就如我前面曾所說的,所有佛法被皈依的頌子全部包括了,才二十八個字,沒有修過的人只知道這二十八個字;修過的人就知道這二十八個字裏面有很多內容;修過並生起功能的人知道這二十八個字裏面的內涵就更加不同,所以修過了的法就扼要地修。

  我們要想利他就必須成辦佛位,爲成辦佛位就必須懂得修法,爲修法就必須要聽法,而所聽之法又必須是一種無謬之道。

  只有佛才有圓滿的利他功能。爲什麼佛才有這樣的功能呢?因爲佛是有宿命通,有他心通的,他知道每一個有情的過去有過什麼事情,知道這個人愛什麼、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他說的法才能合這個人的喜歡,才能被這個人所接受。要度生就要知道每一個有情應該如何度,也只有佛才有這樣的功能,我們現在則沒有。我現在所講的是上師給我講授的,我轉來供養給大家,是照著上師所講的。對于每一個有情來說應該怎麼說,我們現在沒有功能,只有佛才有這個功能。佛有宿命通、有他心通,他知道這一個有情過去是如何的,現在此時的心情是如何的,他說的法才合得到這個有情的心理,這個有情才肯聽。如果不能合這個有情的心情,你說得再好他也不聽。我們之所以要成佛,就是要知道衆生的根器,知道應該如何度他們,就是要求生起這樣的功能。有了這樣的功能,才能度衆生。

  [道]就是方法,不是道高不可攀,而是要方法無謬,要沒有錯誤的方法。

  所以,我想把在不了義化機感覺中,由妙音怙主大宗喀巴賜給傑摩隴爲官的侄兒阿旺紮巴的[叁主要道]本頌甚深引導簡略地奉獻給諸位,現在正逢其時!

  這是帕邦喀大師說明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

  這裏所說的[叁主要道]與《道次第》中所說的[叁士],除立名與科判略有差別外,實際上與《道次第》相仿,但因科判分法的不同,故另有一種引導傳承。

  根據科判分法的不同,傳授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所以應按科判的不同分法,用不同的方法講授。

  [叁主要道]就像是能支撐一切道之主心木,不管你是修顯還是修密,決定需要有這叁種道來攝持。凡爲出離心所攝持的,就是解脫的因;凡爲菩提心所攝持的,就是一切智的因;凡爲正見所攝持的,就是輪回的對治法。

  [一切智]就是佛。[主心木]是什麼呢?凡是造佛像時中間必須要有一根主心木,沒有它佛像就造不起,這是以此作爲道理來說的,用我們現在的語言就是中心思想和奮鬥目標。

  修顯就不需要說了,就是修這叁樣。修密的時候還是需要這叁樣,不能舍去。修密時還是要簡略地想著這叁種道,還是需要天天將整個道次第緣念一下。

  簡單地說,我們學修佛法的人就是要生起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在世俗菩提心生起之後又證了空性,此時菩提心的性質就變了,所以稱爲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裏面就包含出離心,我們在修顯、修密的時候,這叁樣都是不能離開的。因爲自己想出離,想脫苦,才想到一切母親也需要出離、脫苦,這樣才生得起菩提心。如果用世間心,無論怎麼修我們還是不能脫離生死輪回,因爲我們對世間還有執著,所以才要修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生起之後,我們就斷了執著,就不隨生死流轉了。勝義菩提心才是菩提心的圓滿,單是世俗菩提心,菩提心就沒有圓滿。行菩提心該怎麼修?就是要修六度、四攝,這樣菩提心才能圓滿。歸納起來:我們學修佛法就是要生起勝義菩提心,生起了勝義菩提心,才夠修密的資格,那時我們到上師面前求灌頂,所得的才是真實灌頂。大家現在所受的灌頂都是加持灌頂,只是將習氣種了下來,等將來我們因緣成熟有條件修密的時候,有了這個種子,修密就快些。這已是很稀奇的了,因爲賢劫千佛那麼多,只有幾尊佛傳密法,我們能夠得到密法的加持灌頂也是不容易的。

  依昂旺朗吉堪布上師的教授,得了密法灌頂的人每天關于本尊的修法不能斷,但主要的還是要修《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修不起的要修菩提心,菩提心真正圓滿是要證了空性,才能生起勝義菩提心。整個《菩提道次第》就是一句話:生起勝義菩提心。這裏面包括有自利、利他,才能圓滿。如果單想到自己,是不能圓滿的。大家要知道我們今天來學這個《叁主要道》,是極爲殊勝的,現在的社會,人人都很忙,哪有時…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一.序分 2· 爲什麼要學[叁主要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