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一.序分 2· 为什么要学[三主要道]

  2.为什么要学[三主要道]

  帕绷喀大师的开场白是引述三界法王大宗喀巴的话,即“暇身胜过如意宝”等与全圆道体相配合,以此使我们大家真正改正听法动机,调柔身心相续。又简略地特别开示了断除[器之三过],依止六想等听闻法,并指出最初所说的[器垢]不仅在现在听闻时,就是在其他思、修等时都很重要等。

  宗喀巴大师所说的“暇身胜过如意宝”前面已经解释过,就是说比如意宝还贵重的人身我们已经得到了,我们不能浪费,应该让它发挥最大的效用,也就是断烦恼为众生成佛。我们的动机都应该是为报母恩,速速成佛,大家应该随时生起这样的动机。

  [调柔身心相续]就是心不能粗,要心平气和、安安稳稳、非常调和。如果心气不调和,出气都不匀,还怎么修定?我们要修定,就需要心能够高度地宁静,宁静到几乎是呼吸都没有了。到了真正得定的时候,鼻子呼吸没有了,腹式呼吸还有,心必须静到这个水平才能得定。举个例子:我们在修以佛像为所缘的时候,假如自己不停地呼吸,佛像就会忽高忽低,忽远忽近,忽大忽小。如果我们想主动调气就更不得了,气是振荡的,我们越想调伏它,它就跳得越凶。呼吸不平稳,佛像就怎么也观不起,所以要做到心静,几乎连呼吸没有了才行。修定修到真正得定的时候,就要求没有鼻子呼吸,只有腹式呼吸。

  这里附带给大家说一下,在修法的时候心千万不能想气,只要一想气,所缘波动就将变大,就无法观想清楚,所以只有静心,把心尽量地放平静才行。修法的时候我们要尽量地心平气和,慢慢地、慢慢地观,虽然开始所缘还是会有所波动,但是练久了之后心自然就静下来了。修法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想气,因为意和气是相连的,意一想气,所缘就动了,因此绝不能自己主动去想把呼吸调好。就像书上所说的:呼吸要调匀。如果自己想着这样去做,呼吸反而会更不平稳,因为只要意一动,呼吸就要跟着动。大家今后修定观佛像的时候,一定要先将心静下来,然后再慢慢地想。开始不要猛力地想,要心不波动慢慢地想。佛像现起后就要设法使它不跑,其实不是佛像跑了,是我们的心里不显现,所以佛像在心里就现不起。我们所说的佛像现不起,并不是自己的眼睛看不见一个佛像在面前,而是在心里现不起。要想佛像在心里现得起就需要心非常静,这样佛像才能稳定,不然就会忽高忽矮、忽大忽小、忽远忽近。

  [器之三过]在《菩提道次第》里有解释,即:听法的人不要【器皿倒覆】就是在听法时我们要用心听法,不要上师在上面说,自己心里却没有听,心不接受;还有就是【器皿有裂缝】,也就是法虽听进去了,但很快就溜走了,上师说的法不记在心里,听过了就忘记了;再有就是【器皿有染污】,也就是听法动机不纯:“我今天来听是为了以后成为大法师,成为大居士,我将来可以受多少供养。”这些都是有染污的。将这三种过患去除就是调心,心才能静得下来。如果有这三种过患,心里就会想:“我要当大师,我要当大居士。”这样心就自然静不下来。一般凡俗的人首先要将心里的染污去掉,才能达到听法的要求。

  听法还有六想;身上有烦恼作重病想;对我们说法的人认作医生,做医王想;上师讲的法是给我们治病的;医生将药方开了,我们必须要吃药;上师讲的这些方法很好,我们愿意他长久住世。听法时要有这六想,这些都是让我们调心的。不然我们在想这个法的时候,会有掉举来打岔,心就会离开法。

  [菩提道次第]是三世诸佛所共履的康庄大道,是三界中唯一的明灯。而[三主要道]就像是它的心要或命根一样。

  对于《菩提道次第》大家要有这样的认识:所有佛都曾走过这条路,所以称其为康庄大道。走其他的路就如同走小路、爬山坡,都不那么理想。

  这里所说的[三界]就是:无色界,色界,欲界。说《菩提道次第》是[唯一的明灯],就是说有了它就可以把路照得清清楚楚我们就不会失足坠落悬崖下了。说《三主要道》是《菩提道次第》的[心要或命根],这就像《心经》是《般若波罗蜜经》的心要一样,能够把《心经》搞懂了,《般若八千颂》的心要内容也就能懂了,《心经》不能搞懂,《般若八千颂》也同样不能懂。

  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不敢说是对的。有一种说法:法学过了就不要了,就像是渡船一样。这是有根据的,金刚经上就这样说的,前面说什么都有,后面又说什么都没有,如像是过渡船一样。”有些人是将这个“过渡船”的说法学会了:“我坐船渡河,坐过去了船就不要了,同样,法学过了就不要了。”他们这是错误理解了金刚经。我们学修佛法是有为法,怎么能说以后就不需要继续修了呢?他们是否考虑过生、住、异、灭?我们现在的一切是离不开出生、成长、衰落、灭亡的。就算我们生了菩提心,还要修现世菩提心不失,未来菩提心不失,还要有这两种修法,怎么能不继续修呢?有为法就是有出生、成长、衰落、灭亡,如果你修了之后就不要了,那么不管你有多大的功德,不管过了多少亿万年,都要走到灭亡的道路上,所以宗喀巴大师的教义就是修了以后都不能丢。这里大家会产生疑问了:“佛法这么多,三士道有这么多修法,我们一天怎么修得完?怎么得了哟!”这就需要我们修定,得了定就能起快速修法的功能,因此我们需要修定。得定之后就无需详修,只要略修就起了作用。对于没有用过功的人来说,他听了略修,只知道略修的意义;如果修过并生起功能的人,虽然是略修,心里的含量就不同,是广修的功能。就如我前面曾所说的,所有佛法被皈依的颂子全部包括了,才二十八个字,没有修过的人只知道这二十八个字;修过的人就知道这二十八个字里面有很多内容;修过并生起功能的人知道这二十八个字里面的内涵就更加不同,所以修过了的法就扼要地修。

  我们要想利他就必须成办佛位,为成办佛位就必须懂得修法,为修法就必须要听法,而所听之法又必须是一种无谬之道。

  只有佛才有圆满的利他功能。为什么佛才有这样的功能呢?因为佛是有宿命通,有他心通的,他知道每一个有情的过去有过什么事情,知道这个人爱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说的法才能合这个人的喜欢,才能被这个人所接受。要度生就要知道每一个有情应该如何度,也只有佛才有这样的功能,我们现在则没有。我现在所讲的是上师给我讲授的,我转来供养给大家,是照着上师所讲的。对于每一个有情来说应该怎么说,我们现在没有功能,只有佛才有这个功能。佛有宿命通、有他心通,他知道这一个有情过去是如何的,现在此时的心情是如何的,他说的法才合得到这个有情的心理,这个有情才肯听。如果不能合这个有情的心情,你说得再好他也不听。我们之所以要成佛,就是要知道众生的根器,知道应该如何度他们,就是要求生起这样的功能。有了这样的功能,才能度众生。

  [道]就是方法,不是道高不可攀,而是要方法无谬,要没有错误的方法。

  所以,我想把在不了义化机感觉中,由妙音怙主大宗喀巴赐给杰摩陇为官的侄儿阿旺扎巴的[三主要道]本颂甚深引导简略地奉献给诸位,现在正逢其时!

  这是帕邦喀大师说明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

  这里所说的[三主要道]与《道次第》中所说的[三士],除立名与科判略有差别外,实际上与《道次第》相仿,但因科判分法的不同,故另有一种引导传承。

  根据科判分法的不同,传授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所以应按科判的不同分法,用不同的方法讲授。

  [三主要道]就像是能支撑一切道之主心木,不管你是修显还是修密,决定需要有这三种道来摄持。凡为出离心所摄持的,就是解脱的因;凡为菩提心所摄持的,就是一切智的因;凡为正见所摄持的,就是轮回的对治法。

  [一切智]就是佛。[主心木]是什么呢?凡是造佛像时中间必须要有一根主心木,没有它佛像就造不起,这是以此作为道理来说的,用我们现在的语言就是中心思想和奋斗目标。

  修显就不需要说了,就是修这三样。修密的时候还是需要这三样,不能舍去。修密时还是要简略地想着这三种道,还是需要天天将整个道次第缘念一下。

  简单地说,我们学修佛法的人就是要生起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在世俗菩提心生起之后又证了空性,此时菩提心的性质就变了,所以称为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里面就包含出离心,我们在修显、修密的时候,这三样都是不能离开的。因为自己想出离,想脱苦,才想到一切母亲也需要出离、脱苦,这样才生得起菩提心。如果用世间心,无论怎么修我们还是不能脱离生死轮回,因为我们对世间还有执著,所以才要修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生起之后,我们就断了执著,就不随生死流转了。胜义菩提心才是菩提心的圆满,单是世俗菩提心,菩提心就没有圆满。行菩提心该怎么修?就是要修六度、四摄,这样菩提心才能圆满。归纳起来:我们学修佛法就是要生起胜义菩提心,生起了胜义菩提心,才够修密的资格,那时我们到上师面前求灌顶,所得的才是真实灌顶。大家现在所受的灌顶都是加持灌顶,只是将习气种了下来,等将来我们因缘成熟有条件修密的时候,有了这个种子,修密就快些。这已是很稀奇的了,因为贤劫千佛那么多,只有几尊佛传密法,我们能够得到密法的加持灌顶也是不容易的。

  依昂旺朗吉堪布上师的教授,得了密法灌顶的人每天关于本尊的修法不能断,但主要的还是要修《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修不起的要修菩提心,菩提心真正圆满是要证了空性,才能生起胜义菩提心。整个《菩提道次第》就是一句话:生起胜义菩提心。这里面包括有自利、利他,才能圆满。如果单想到自己,是不能圆满的。大家要知道我们今天来学这个《三主要道》,是极为殊胜的,现在的社会,人人都很忙,哪有时…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一.序分 2· 为什么要学[三主要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