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緣起

  第一次講法:

  我們大家心裏想著昂旺朗吉堪布仁波切,向他老人家頂禮。

  我們大家一起念叁遍《皈依發心》。

  我們大家再念一遍《心經》,後面的咒子念二十一遍。這樣可以除障、忏除自己的罪業、開啓自己的智慧

  以後我們每次開始學法時都這樣做,只是大家不必大聲念,在心裏默念就好,避免他人聽到了不知道我們在做什麼而造成誤會。

  今天我們能夠一起在這裏學習,都是大家過去生中努力修善,這些善風將我們吹到一起,這是很難得、很難得的。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共同學習是這部《叁主要道》,佛經叁藏十二部最重要的心要攝爲《菩提道次第》,《叁主要道》又是《菩提道次第》的心要,所以,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心要中的正心要。這部《叁主要道》才是真正有助于我們成佛的法,是我們修得起的法。現在有些人講要修明心見性,要修無上密等等,可惜我們沒有這個水平,修這些只能種些習氣,但生不起功能。如果我們能夠好好地思維、學修《叁主要道》,就可以從心裏生起一些紮紮實實的功能,這才是我們迫切需要的。

  講法首先要談的是這個法源是否清淨,我先簡要地向大家介紹一下我自己:我曾在康定依止昂旺朗吉堪布仁波且整整十二年,其中的七年時間主要是學《菩提道次第略論》,也聽過他老人家所講的《叁主要道》。今天我們學習所依的是帕繃喀大師講的《叁主要道》,我沒有直接聽過,所以我只能將在昂旺朗吉堪布上師面前聽過的《叁主要道》的教授以及自己所知道的講給大家聽,我們一起來共同學習。這裏我要對大家說明一點:我所講的可不是自己看書理解了之後,就來給大家講,不是這樣的。在漢地佛教有這樣的教授,但在藏傳佛教就沒有這樣的教授,傳法都是要有師承的。有了師承之後,上師所講述的修行經驗才能夠理解,這些在經書的字裏行間是看不到的,需要口耳相傳。我們學法也需要有師承,法要有清靜的來源。如果靠講法人自己看書,然後再講給別人聽,可能會加入他自己理解的東西及他個人的聰明智慧,這樣無論怎麼樣說都已經不再是由釋迦佛傳來的法。現在是有這樣的人,只要他看懂了一部書(所謂看懂了無非是他自己的理解),自以爲理解了之後他就可以給別人說法。因此外國人就拿這種情形來譏諷我們中國的佛教是教說,還說所謂教說者即說教也。

  藏傳佛教強調傳法必須有師承,沒有師承就不能傳授。比如中國內地佛教有比丘戒、沙彌戒、比丘尼戒,沙彌尼戒,這些戒都是全的。但是在西藏地區就沒有比丘尼戒的傳承,因此他們在傳戒時就不傳比丘尼戒。我們中國的比丘尼戒是來自斯裏蘭卡的,後來斯裏蘭卡的比丘尼戒中斷了,她們又來中國接過去。藏傳佛教認爲所傳法都要有來自釋迦佛的傳承,中斷的只能從周邊的地區引來作爲參考,但不能直接用作依據,作爲依據都必須要有傳承。

  我今天所講的也是有傳承的,雖然我沒有親自聽到帕繃喀大師的教法,但是我的上師昂旺朗吉堪布是以帕繃喀大師爲依止上師的,我在昂旺朗吉堪布上師面前聽過全部的《菩提道次第》教授,同時我也聽過上師單講的《叁主要道》。因此,我今天就是根據昂旺朗吉堪布上師所講的教授,給大家講授《叁主要道》,同時自己也是再學習一次《叁主要道》。

  這部《叁主要道》是帕繃喀大師的弟子洛桑多傑記錄下來,由漢族人仁欽曲紮翻譯成漢文。緣起部分是我們印行這部書時我所做的,在這裏我會對大家做簡要的講授。[改正動機與觀察所修之法]以及[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這兩部分都是帕繃喀大師所講的,是我們主要要學的。除此之外的內容大家自己看,可以作爲參考。

  下面我簡要的說明我寫這部書的緣起:

  緣起

  西藏佛法由印度傳入,藏地疊有大成就者和衆多成就者。因衆有情根性各別,因緣各異,佛雖悲慧普濟有情,須根緣成熟者,乃易得度。但佛悲心不舍有情,佛度化事業從未停息,在藏地遂有甯瑪、噶舉、薩迦、格魯等派先後疊興,根熟緣聚衆多有情,俱皆得度。蒙古、京滬暨全國各地區普惠宏揚,學人深受大益,亦疊出有大成就者。

  這裏首先我要說明什麼是成就者,什麼是大成就者。我們學佛都希望有成就,並不是僅求知而已。怎樣才叫有成就呢?如果我們能夠把下士道修好,行動上能夠止惡行善,以後生生世世永遠不墮叁惡道、繼續得人身、繼續修學佛法,這就是小有成就。另外就是我們在傳承上師的引導下,以修學道次第爲基礎努力修定,把定修好就可以脫離欲界而進入色界及無色界,這也是小有成就。我們至少要在這兩樣小有成就中把握好住其中的一樣,如果一樣都沒修好,只能簡單地說我們是初業有情,不過是在學佛法而已。請在座的各位自己衡量一下:沒有生起這兩樣功能的要努力生起;已經生起這兩樣功能的更要用功增上。

  一切修法都是有爲法,有爲法就是有造作的。在佛教上說有造作的就是有生、住、異、滅,在世間法上說一切有爲法都有出生、成長、興旺、衰敗、滅亡。如果自己不繼續修學,功能就會退化。修學就像逆水行船,自己不努力向前劃,船就會向後倒退。如果我們不繼續如法修學,生起的功能也可能消失。我們大家都要鼓勁努力,要將這兩樣修好,起碼也要修好一樣:或是得了定;或是搞清楚了業果,所做一切盡是純善,不造一點惡,不種一點墮叁惡道的因,這也就是得了世間正見。在佛法上就是兩樣正見——世間正見和出世間正見。得到了世間正見,在此基礎上我們才可能修學正法得以解脫生死和成佛。沒有這個基礎我們就是空談議論,就像過去善于空談議論的士大夫,高談闊論一番之後回家各吃各家飯,一點用處也沒有。

  我們學修佛法之人不能只求懂道理,只懂道理不起真實的作用,要重在實修。學佛法不重實修就好比一桌子上好的飯菜放在面前,你自己不肯動手、不肯去吃,那又有什麼用處呢?所以,我們學佛法之人一定要依佛法改變自己的心境,達到佛法最起碼的要求——離惡增善,達到離苦求樂,到最圓滿、最清淨的境界就是佛陀,也就是成佛。這個基礎就是要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做起。

  這裏我要給大家談一下,佛法既不是迷信,也不是自我陶醉,更不是逃避現實,佛法是在講各種哲理,所謂哲理就是世間萬事萬物發展的共同規律或宇宙人生的真相。世間的哲理與佛學比較,世間的哲理沒有普遍性,是有局限性的;佛學則將宇宙的真實相徹底顯現出來,所以說佛法是講哲理的,是具備普遍性的。佛法本身要講體、相、用,不是今天我磕了頭能保佑我的孩子長得胖,不是這個東西。佛法不是迷信,它是依哲理、依佛教的教理又和宇宙人生的變化、發展是一致的,因此佛法也是諸位知識分子要研究的。另外,佛法不逃避現實,佛法的教授要求佛弟子努力爲善、努力去惡求樂,因此它不是在逃避現實。佛教徒在世俗世間的行爲上還是要做得很圓滿,做得很清淨,最起碼要做一個合情合理的人,不說是一個標准公民也一定要做一個好公民。佛法裏有報四恩的說法,其中就有一個報國土恩,國土扼要地講是指我們所生活的國家所在地,因此國家政府的規章法令我們要標准地守持,這樣看來佛法不僅不是逃避現實,反而要把現實做得更好,這種行爲就是在報國土恩。再有,佛法也不是自我欣賞,只求自己一個人獨善。佛教上要求自己如是做,也要希望別人普遍都能做,而且普遍都能做得起。佛說的法都是對不同根性的衆生說的,都是衆生做得起的方法,而不是做不起的方法。釋迦佛說法是根據不同的有情化現不同的身體來度化。對于我們人來說,釋迦佛是化現人身來度化我們,因此佛所說的方法都是我們人能夠做得到的,因此它不是空虛的,不是自我欣賞,要求自己如是的同時也希望所有有情都如是。在狹義來說佛化現的就是我們這樣的人身,在廣義來說是對于任何一個有情,乃至昆蟲,佛都在化現與所度化有情相應的身子來度化它們。如果是一只狗,佛就化現爲狗來度化它;如果是一只蚊蟲,佛就化現蚊蟲來度化它,佛的事業從沒有停止過。我們學佛法之人應該把自己所學的佛法拿來推廣,使大家都能夠聽聞,都能夠接受;使自己之所作所爲盡是離惡趨善,由很簡單的求得人身的方法入手,最後做到解脫生死、爲利衆生而成佛之高遠目標。成佛是我們學修佛法的最圓滿的結果,這些事情都是我們佛弟子做得到的。

  要不怕苦,但也不是去求苦,佛法不是要大家一味去受苦。釋迦佛當年有六年苦行未得成就,他就重新來。他告訴我們世人,光有苦行不解決問題,還是要靠從義理上改變心的各個方面才能起作用。總的來說,佛法是人身的身心修養學。從現實的世間法來說,假如我們使用佛法,就可以把自己的世間法改到最好。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我們觀一切有情是母親,我們能不能在一切母親面前發脾氣呢?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在一切人面前都不發脾氣,我們的群衆關系就好了。我們見人都是笑眯眯的,別人還能不給我們好臉色嗎?看見人家有什麼困難,我們都能當作自己的事一樣誠心誠意地去幫忙,我們的群衆關系能不好嗎?這樣延續下去,善業的團體就越來越大、越來越大。

  佛法總的概括起來就是我們最現實的人生修養學,適合于我們的身心修養。修佛法和練氣功在身心修養上有相似之處,氣功采用了佛法的一部分道理,修心就可以健身,身心就是我們的正報,正報變了依報就能變。所謂依報就是我們所做的一切善惡都是依他而受報:如果是惡業就依他而受苦果;如果是善業就依他而受樂果。同樣是一個人,你的心情變了,大家對你自然就會轉變觀念。今後大家修學時可以自己體會得到,周圍的人在你修學有進步時對于你的看法就不同,對于你的親熱程度也就不同。這就是因爲你的正報變了。所以說正報變了,依報就隨之而變,或苦或樂都依他而受報。

  什麼叫大成…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緣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