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一

  

佛法修學概要(一)

  

淨界法師主講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學人這次奉忏公上人的慈命,來跟大家共同的學習佛法修學概要這個課程,在正式講課程之前,我簡單的說明,我們學習這個課程的目的。基本上我們學習佛法的目的是要離苦得樂。這當中我們要知道爲什麼會有痛苦、爲什麼會有快樂的出現,我們才有辦法離苦得樂。佛在世的時候,有幾位剛出家的比丘,這些比丘在家的時候,都是些作大事業的企業家,出了家以後,當然就學修行止觀,但是有時候大家在一起就互相的談笑,講到過去在世間上作事業那種境界,講到得意的時候就哈哈大笑。佛陀在寮房當中天耳遙聞,知道了以後,就來到眼前說,你們什麼事情這麼高興在哈哈大笑,比丘就如是如是跟佛陀報告。佛陀就種種的呵責。佛陀就講一個偈頌,「常在燃燒中,何喜何可笑?由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佛陀說我們衆生在叁界中流轉。叁界中流轉是一個什麼情況呢?常在燃燒中。我們叁界的果報體,這個身心世界,是一個擾動的境界,一個苦惱的境界,就像火在燃燒一樣,若身若心都是擾動的。我們在叁界當中,還沒出離叁界,何喜何可笑?這件事情有什麼值得你這樣子哈哈大笑的?我們叁界的果報體,這種老病死的苦惱,是怎麼來的呢?是不是上帝創造的呢?不是的。由暗之所蔽,我們今天會在叁界中流轉,受到很多的苦惱,主要是由于我們心中的愚癡、無明,顛倒的思想,應該怎麼辦呢?何不求光明。我們應該在生命在的時候,精神體力旺盛的時候,趕快的學習佛法,追求智慧的光明,來破除我們的黑暗,解脫生死的輪回。追求智慧的光明,這件事情按天臺宗的思想,它有兩個次第。

  

第一個次第就是教,學習佛陀這些聖言的教法。從語言文字的教法當中,使令我們生起正知見,由這個正知見使令有一點慚愧心。由這個因果的道理,我們能夠勉強自己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盡一步的從這個教法我們生起觀照的智慧,從正見轉成正念。這個時候我們心中就是有了光明,來破除我們無明的煩惱,就能夠轉凡成聖。因此學佛的道次第,由教而觀的次第來看,我們剛開始要先學習佛法的教理,就變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佛法的教理是非常的廣泛,今天就以佛法修學概要,扼要的把一些佛法的基本觀念,提出來跟大家研究,由正確的教法,引申正確的觀行。

  

佛法修學概要:將述此義大分爲叁:這當中分成叁科。

  

第一科是前言、第二科是正文、第叁科是結勸。

  

前言分爲叁科:

  

乙一、解釋標題:我們剛開始解釋標題「佛法修學概要」這六個字。

  

乙二、教主略史:我們簡單的介紹釋迦牟尼佛一生簡略的曆史。

  

乙叁、主要教義:佛陀出世說法主要的內容,先作一個大綱的介紹。

  

正文的部分有四科:

  

乙一、發心篇第一、乙二、正見篇第二、乙叁、修行篇第叁、乙四證果篇第四。主要的內容就在正文科。發心篇,我們在這個地方說明修行的目標,我們爲什麼要修行?我們應該把目標確認出來。這當中講到發出離心跟發菩提心的一些方法。乙二正見篇就是明白生命的真相,明白緣起的正見。乙叁的修行是了解修行的方法。這叁科發心、正見、修行,都是因地的,因地的修學。乙四證果篇,這是講到果地的功德。這當中我們分別小乘跟大乘果位的差別。前面的發心,在這一科、正見、修行是因,正果是果。

  

最後

  

甲叁、結勸。裏面分成兩科:乙一、結示法要,乙二、總結勸修。把前面的內容作一個總結。我們這一次的課程就是這幾個大綱。

  

甲一、前言。分爲叁科。

  

初解釋標題。二、教主略史。叁、主要教義。

  

今初。先解釋標題。標題有六個字。先解釋「佛」。什麼是「佛」

  

所謂佛者,梵語佛陀,譯雲覺者。如【佛地經論】雲:[于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花開,故名爲佛。]

  

我們講學佛,什麼是佛呢?這個地方就作一個定義。所謂佛者,梵語佛陀[佛]本來的名稱是佛陀。中國人喜歡簡單,就取一個「佛」字。「佛」就是覺。一個徹底覺悟的衆生。他心中的光明、心中的太陽完全表現出來,徹底覺悟了。這以下我們就引用【佛地經論】的一段開示,就是說于一切法,一切因緣所生。它的一切種相,不管是它的種相、別相。都能夠自開覺。「自開覺」指的是佛的智慧。「亦能開覺一切有情」指的是佛的悲心。講一個譬喻,「如睡夢覺,如蓮花開,故名佛。」如睡夢覺這個譬喻,我們可以好好的想一想,佛跟衆生的差別,一個人是在睡夢當中,一個是覺醒的人。從這個譬喻來看,佛跟衆生的差別,有通有別。從通來說,這個人在睡覺,跟他醒過來,這個心是一樣的。心識是一樣,你現在這一念打妄想的心,是這一念明了的心。你到極樂世界,你一念相應成就無上菩提的時候,你還是這一念心,沒有其他的心。你睡覺的時候是那一念心,醒過來還是那一念心。從體性來說,是無差別的。但是從作用上來說,就有迷悟的差別。你睡覺的時候,你是一個顛倒的境界。你也搞不清東西南北,不明白道理,完全憑你的直覺做事,我歡喜怎麼做,我就怎麼做。你醒過來以後,知道這件事情是對的,這件事情是錯的。所以說從睡覺跟覺醒,看得出來佛跟衆生,它的共同點是同一個佛性,同一個覺性,它的差別一個是迷一個是悟。所以我們學習佛法就是要改造我們的內心,你內心不改造,你沒辦法學佛的。你還是用過去的老思想在看事情,你要離苦得樂是沒辦法的。這個地方「如睡夢覺,如蓮花開。」我們應該靠佛法的覺照,來改變我們的思想,把過去顛倒的思想改變過來。使令自己從夢中覺醒過來。「故名佛。」佛就是覺悟的意思。這是一個很簡要的解釋。

  

接下來述義,把「覺」作一個詳細的說明。這當中有二義跟叁義。有兩個義理跟叁個義理,叁義跟二義是有關系的。

  

先看叁義。一、自覺,二、覺他,叁、覺行圓滿。「覺」開出來有叁個覺。看自覺,「悟性真常,了惑虛妄」,名之爲自覺。古德的意思,我們要覺悟兩件事,第一個、「悟性真常」「性」指的是我們的佛性。一開始要覺悟我們這個佛性是真實常住的,雖然我們在無量劫當中造了很多的罪業,起了很多的煩惱,但是並沒有染汙我們佛性。我們的佛性是清淨本然,只要我們努力還是可以恢複我們的本來面目。

  

第二個、「了惑虛妄」。了是明白,跟悟的意思一樣。明白煩惱是不真實的。我們看二義,第一個覺察,這兩個是相對的。

  

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爲其害,故名爲覺。自覺,我們內心自身的覺悟是對治煩惱的,主要是對治煩惱的。煩燥惱動,障礙我們內心的寂靜,障礙我們趨向于涅槃,所以叫做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煩惱比喻作賊,我們可能在叁寶當中做很多的功德,我們拜佛、誦經、持咒,內心當中有一些寂靜的功德,戒波羅蜜的功德、布施波羅蜜、乃至于般若波羅蜜、禅定波羅蜜的功德。但是我們跟人一接觸的時候,起煩惱,貪、瞋、癡煩惱波動。我們前一段加行的用功,完全寂靜的功德全部破壞。平常我們在一些煩煩惱惱的境界活動,也不知道什麼叫煩惱。但是你在作定課的時候,你就會發覺,你隨便起一個煩惱,這件事就不得了。有時候我們在用功當中,幾天的功夫相應,只要你一個煩惱沒有對治好,讓它發動出來,你會發覺傷害力很大。就像說,你好不容易賺了很多錢,放在家裏面,賊一來全部把你偷光了,你前面的努力完全白費了。你本來作的很好,身心寂靜,法喜充滿,你跟人家吵一架以後,你再來作,身也不寂靜,心也不法喜,功德都破壞掉了,叫做「賊」。它能夠破壞我們的功德,功德法財。

  

「唯聖覺知,不爲其害,故名爲覺。」聖人能夠覺悟煩惱的過患,也能夠覺悟煩惱的體性。覺悟煩惱的體性是很重要的。就是了惑虛妄,我們修行,它是個心地法門,你了解你內心的本質,這件事情很重要。譬如說,我們剛開始學習佛法,我們認爲煩惱是真實的,我們一天起很多很多的煩惱,就疲于應付。當然煩惱一起來,就以持咒、念佛來對治。但是你又能…

《佛法修學概要 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