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雲大師參禅要旨
參禅要旨序
禅,極則事也。諸佛正法眼藏也。這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非思議之所到。達摩西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若是個漢,直下承當,即爲法王寵子。向去但隨緣銷舊業,更勿作新殃。娘生鼻孔,不欠分毫;自己衣珠,何曾有失。原不需參也。
宋代人根漸劣,祖師對症施藥,始開參話頭法門。其實話頭亦妄想之一耳,爲以毒攻毒,教將所參話頭,抵敵雜念,刻刻提撕,漸至能所雙忘,截斷現業流識,到偷心死盡時節,遇境逢緣,觸著關橛,忽然虛空粉碎,大地平沈,親見本來之性。于此而得大事了辦者,代不乏人。然成就人才,遠不能及唐朝之盛。何以故?人不如古故,法不會宗故。
往年吾師上虛下雲老人領雲門時,爲救時病,不惜眉毛,拈出參禅要旨。先後提示,累萬余言,已輯載老人法彙書內。讀之者,始恍然知歸焉。
老人特別指出話頭話尾之分,曰:「話從心起,心是話之頭。」
曰:「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
曰:「死死握著一片敲門瓦子,念著念佛是誰這個話頭,成了念話頭,以爲如此可以起疑情,得開悟,殊不知這是在話尾上用心,乃是生滅法,終不能到一念無生之地。」
凡此,皆言前人所未言之寶貴法語也。此外如指出四種境界病,及對治之藥,亦老婆心切,得未曾有。香港佛經流通處林俠庵居士讀法彙竟,尤愛此節。因而唱印單行小冊,廣渡有情。善哉善哉!林公具此擇法眼睛,如探骊龍得其颔珠矣。
前賢瞿汝稷有言:「生于萬物之中而得爲人,人而男,男而知讀書,于書知讀竺墳,于竺墳知宗門,是猶谷乳而得雪山之牛,複能得酪于乳,得生酥于酪,而熟酥,而醍醐哉。」嘻,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知識難遇。吾人幸值老人出世,盡破四難。林公諸位,聞法信受,舉獻大衆。經雲:「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如斯功德,豈算數譬喻之所能及耶。迩者,飛函索吾爲序。數千裏外,聲應氣求。五百世前,因赅果海。不辭谫陋,強添錦上之花。隨順衆情,竟著佛頭之糞。
時佛曆二千五百年丙申初夏,釋融熙序于馬來亞佛學社導師室
虛雲大師參禅要旨
一、參禅的先決條件
參禅的目的,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汙染,實見自性的面目。汙染就是妄想執著,自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爲諸佛衆生所同具,無二無別,若離了妄想執著,就證得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則就是衆生。只爲你我從無量劫來,迷淪生死,染汙久了,不能當下頓脫妄想,實見本性,所以要參禅。因此參禅的先決條件,就是除妄想。
妄想如何除法?釋迎牟尼佛說的很多,最簡單的莫如「歇即菩提」一個「歇」字。禅宗由達摩祖師傳來東土,到六祖後禅風廣播,震爍古今,但達摩祖師和六祖開示學人最要緊的話,莫若「屏息諸緣,一念不生」。屏息諸緣,就是萬緣放下,所以「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兩句話,實在是參禅的先決條件。這兩句話如果不做到,參禅不但是說沒有成功,就是入門都不可能。蓋萬緣纏繞,念念生滅,你還談得上參禅嗎?
「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參禅的先決條件,我們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無生,頓證菩提,毫無絡索。其次則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來清淨,煩惱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與我自性相幹。事事物物,皆是夢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與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漚一樣,隨起隨滅,無礙本體。不應隨一切幻事的生住異滅而起欣厭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樣,自然根塵識心消落,貪嗔癡愛泯滅,所有這身子的痛癢、苦樂、饑寒、飽暖、榮辱、生死、禍福、吉凶、毀譽、得喪、安危險夷,一概置之度外,這樣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萬緣放下。萬緣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別不起,執著遠離,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體顯露。至是參禅的條件具備了,再用功真參實究,明心見性才有分。
日來常有禅人來問話,夫法本無法,一落言诠,即非實義。了此一心,本來是佛,直下無事,各各現成,說修說證,都是魔話。達摩東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衆生都是佛,直下認得此清淨自性,隨順無染,二六時中,行住坐臥,心都無異,就是現成的佛,不須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爲,不勞纖毫言說思惟。所以說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衆生,如果不甘長劫輪轉于四生六道,永沈苦海,而願成佛,常樂我淨,谛信佛祖誡言,放下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個個可以立地成佛。諸佛菩薩及曆代祖師,發願度盡一切衆生,不是無憑無據,空發大願,空講大話的。
上來所說,法爾如此,且經佛祖反複闡明,叮咛囑咐,真語實語,並無絲毫虛诳。無奈大地一切衆生,從無量劫來,迷淪生死苦海,頭出頭沒,輪轉不已,迷惑顛倒,背覺合塵。猶如精金投入糞坑,不惟不得受用,而且染汙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說出八萬四千法門:俾各色各樣根器不同的衆生,用來對治貪嗔癡愛等八萬四千習氣毛病。猶如金染上各種汙垢,乃教你用鏟、用刷、用水、用布等來洗刷琢抹一樣。所以佛說的法,門門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當機不當機的問題,不必強分法門的高下,流傳中國最普通的法門爲宗、教、律、淨、密,這五種法門,隨各人的根性和興趣,任行一門都可以,總在一門深入,曆久不變,就可以成就。
宗門主參禅,參禅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參透自己的本來面目,所謂「明悟自心,徹見本性」。這個法門,自佛拈花起,至達摩祖師傳來東土以後,下手工夫屢有變遷。
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師徒間的傳授,不過以心印心,並沒有什麼實法。平日參問酬答,也不過隨方解縛,因病與藥而已。
宋代以後,人們的根器陋劣了,講了做不到,譬如說「放下一切」、「善惡莫思」,但總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惡,到了這個時候,祖師們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辦法,教學人參公案。初是看話頭,甚至于要咬定一個死話頭,教你咬得緊緊,剎那不要放松,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處,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製萬念。這實在是不得已的辦法,如惡毒在身,非開刀療冶,難以生效。
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後來專講看話頭,有的「看拖死屍的是誰」,有的「看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晚近諸方多用「看念佛是誰」這一話頭。其實都是一樣,都很平常,並無奇特。如果你要說看念經的是誰,看持咒的是誰,看拜佛的是誰,看吃飯的是誰,看穿衣的是誰,看走路的是誰,看睡覺的是誰,都是一個樣子,誰字下的答案,就是心。
話從心起,心是話之頭;念從心起,心是念之頭;萬法皆從心生,心是萬法之頭。其實話頭,即是念頭,念之前頭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話頭。由此你我知道,看話頭就是觀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觀心。
性即是心,「反聞聞自性」,即是反觀觀自心,「圓照清淨覺相」,清淨覺相即是心。照即觀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觀佛,觀佛即是觀心。所以說「看話頭」,或者是說「看念佛是誰」,就是觀心,即是觀照自心清淨覺體,即是觀照自性佛。
心即性,即覺,即佛,無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無往無來,就是本來現成的清淨法身佛。
行人都攝六根,從一念始生之處看去,照顧此一話頭,看到離念的清淨自心,再綿綿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蘊皆空,身心俱寂,了無一事。從此晝夜六時,行住坐臥,如如不動,日久功深,見性成佛,苦厄度盡。
昔高峰祖師雲:「學者能看個話頭,如投一片瓦塊在萬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開悟,當截取老僧頭去。」同參們,這是過來人的話,是真語實語,不是騙人的诳語啊。
然而爲什麼現代的人看話頭的多,而悟道的人沒有幾個呢?這是由于現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于學者對參禅看話頭的理路,多是沒有摸清、有的人東參西訪,南奔北走,結果鬧到老,對一個話頭還沒有弄明白,不知什麼是話頭,如何才算看話頭,一生總是執著言句名相,在話尾上用心。
「看念佛是誰」呀,「照顧話頭」呀,看來看去,參來參去,與話頭東西背馳,哪裏會悟此本然的無爲大道呢?如何到得這一切不受的王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裏,眼只有瞎,那裏會放大光明呀!可憐啊可憐啊,好好的兒女,離家學道,志願非凡,結果空勞一場,殊可悲憫!
古人雲:「甯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錯路」。修行悟道,易亦難,難亦易,如開電燈一樣,會則彈指之間,大放光明,萬年之黑暗頓除;不會則機壞燈毀,煩惱轉增。有些參禅看話頭的人,著魔發狂,吐血罹病,無明火大,人我見深,不是很顯著的例子嗎?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于調和身心,務須心平氣和,無罣無礙,無人無我,行住坐臥,妙合玄機。
參禅這一法,本來無可分別,但做起功夫來,初參有初參的難易,老參有老參的難易。
初參的難處在什麼地方呢?
身心不純熟,門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著急,即是打盹度日,結果成爲「頭年初參,二年老參,叁年不參」。
易的地方是什麼呢?
只要具足一個信心,長永心和無心。
所謂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本來是佛,與十方叁世諸佛無異;第二信釋迎牟尼佛說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
所謂長永心者,就是選定一法,終生行之,乃至來生又來生,都如此行持,參禅的總是如此參去,念佛的總是如…
《虛雲大師參禅要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