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緣起性空,轉染成淨(20~29)

  緣起性空,轉染成淨(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講于  2002.2.18

  

  心由境起,煩惱的種子隨境而起作用

  提要:

  ·暧在心裏,人就熱情,冷酷的心盡幹壞事

  ·把溫暖送給別人,促進人類的互助同情,人就會健康長壽

  ·不了生死,對自己太冷酷,把熱乎乎的心對著衆生,就叫大乘

  ·火表智慧,能燒煩惱薪,能成熟善法

  ·心由境起,煩惱的種子隨境而起作用

  ·初地修歡喜,慈心與樂,二地修離垢,持戒才能止惡行

  暧在心裏,人就熱情,冷酷的心盡幹壞事

  另一個作用是暖。太陽也有暖,火光也有暖。暖在心裏,人就熱情,不會冷冰冰的。年輕時看過一部電影,叫《冷酷的心》,有個人向魔鬼要求:“我要發財,你有什麼辦法?”魔鬼說:“我有辦法,只要換一顆心好了。”結果魔鬼給他換了一顆冷酷的心,他從此對人冷酷,盡幹壞事,乃至于販賣人口。後來他才明白,發了財更苦,結果又跑到魔鬼面前求:“把我原來的心換過來,我不要冷酷的心。”

  把溫暖送給別人,

  促進人類的互助同情,人就會健康長壽

  我們多觀光明,心裏暖洋洋,冷酷的心也變成一個溫暖的心。人靠自己的溫暖生存,把自己的溫暖輸送給別人,能促進人類的互助、同情,促進人世間的幸福。這種溫暖能使我們身體暖洋洋,血脈暢通,人長壽。有許多人身體一暖,病就好了。老年人身體不容易發暖,病也多,所謂血脈不通、關節冷、腳冷,晚上泡腳,泡來泡去泡不暖。十多年前,我在交通大學教禅定,大學裏的老師,有的已經老了,他說:“我學了禅定,今年凍瘡也沒生,原來睡覺要用熱水袋,現在也不用了。”

  不了生死,對自己也太冷酷,

  把熱乎乎的心對著衆生,就叫大乘

  上次給你們講過,在修行上首先要發暖,暖頂忍世第一,世第一的階段時間很短,一下子就超過,超過就證果了。大乘修法跟小乘修法都離不開這個道理。小乘心度自己,不肯廣度衆生,度也度,沒幾個,所以叫小乘。乘就是車子,小乘好比是自行車,自行車後架上坐一個老婆,前檔上坐一個兒子,再多也坐不下了。大乘好比是大汽車,門一開,幾十人都上去了,可司機只有一個人。就說小乘心吧,小乘心的人可沒有對自己冷酷啊,不過他心量不大,心量不大成不了佛的,但也可以了脫生死。他看到做人太苦了,死了也許還要做畜生,每一道都流轉。他想:我再生死流轉,對我自己太冷酷了,所以要解脫自己。也是靠對自己的一顆熱乎乎的心,你把這顆熱乎乎的心對著大衆、對著衆生,那就叫大乘。

  火表智慧,能燒煩惱薪,能成熟善法

  大乘初地修法,“如地金月火”,火就是智慧,能燒掉我們的煩惱,成熟一切善法。煩惱在哪裏?有人說煩惱在心裏。心在哪裏?佛說“衆生無心”,衆生沒有心的,“由境生心”,由于外面的環境才産生自己的心理活動,這不是唯物辯證法嗎?爲什麼研究唯物辯證法的人,卻說佛教迷信?這都是佛弟子不懂佛法搞出來的,講出話來全是封建迷信,所以說敗壞佛教、摧滅佛教的就是佛門裏的人。

  心由境起,煩惱的種子隨境而起作用

  境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人怎麼可以離開生活環境修行?離開生活,煩惱都起不來,修啥個行?一般的人,假如煩惱比較輕一點,一個人在房間裏,我看煩惱也不會大吧,最多打打妄想。但是末法時期的衆生煩惱可厲害了,一個人在房裏想想,也會氣得拿起杯子就往地上摔。沒人惹他,他也要起煩惱,爲什麼?雖然面前沒有境,可是心裏有種子,這個種子怎麼會種下去?還是由于境——過去生活中種下了種子。所以我經常說這句話:修行要在生活裏修,生活就是我們修行的場所,而且能修得更圓滿。

  初地修歡喜,慈心與樂,二地修離垢,持戒才能止惡行

  到了二地離垢地,要修得清清淨淨,離開所有的肮髒,主要是修持戒,戒能止住我們惡行。初地是歡喜地,如果你要使自己歡喜,首先要使別人歡喜,別人不歡喜,臉色就不好看,你看到了也歡喜不了。怎麼使別人歡喜呢?很簡單,教你們一個辦法,就是布施。你向他拿,他不高興,你給他,他就高興,他高興了,你也高興,你也不吃虧的了。初地主要修布施,所以叫歡喜地。說“我沒錢布施。”你說話前先笑一笑,布施他一個微笑,他心裏就歡喜了。佛說:令衆生歡喜就是令如來歡喜。這叫未言先笑,還結了一個好緣,這是舉舉例子。

  

  緣起性空,轉染成淨(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講于  2002.2.18

  

  佛法智慧不能離開緣起性空的道理

  提要:

  ·有智慧的忍,才能發智慧的光

  ·不該忍的也去忍,這種人越忍越愚

  ·有智慧的忍,心轉變了,境也轉變了

  ·無漏智慧要出生在佛法的智慧上

  ·佛法智慧不能離開緣起性空的道理

  有智慧的忍,才能發智慧的光

  叁地發光地,主要修忍辱波羅蜜,一切都要忍,但要智慧的忍,可不能愚癡的忍。佛教不是宗教,宗教說:你這邊臉給人家吐了口水,那邊臉也伸過去給人家吐。這真叫阿Q精神。我爲什麼反對《了凡四訓》?從原則上講,佛門講堂是專門講佛法,袁了凡講的是封建儒教,你怎麼可以到佛門講堂來講《了凡四訓》?佛弟子又不是皈依袁了凡。還有一個原因,我記得《了凡四訓》有提倡“百忍堂”,要圓滿一百個忍,連自己的媳婦給人家拖走了,他也忍。你嘛百忍成就,媳婦嘛倒黴。佛教講的忍是智慧的忍,要忍出智慧來,別人由于你的忍也能覺悟起來,這是積極的忍,不是消極的忍。

  不該忍的也去忍,這種人越忍越愚

  佛教要跟煩惱鬥,哪可以百忍的?釋迦佛稱我們是娑婆衆生,娑婆的意思就是堪忍,不應該忍的他也去忍,這種忍越忍越愚癡。我們反對愚癡的忍,主張智慧的忍,爲了別人的利益,哪怕自己吃點虧,犧牲一點,也要忍,一忍就有福氣,一忍就能改變環境。

  有智慧的忍,心轉變了,境也轉變了

  我年輕時住在上海老式房子裏,陽臺在屋頂上,有個鐵梯子。有一次,我家面盆暫時在鐵梯子上放一放,鄰居要走上去,不小心把這個面盆一碰,掉在底層地上。我妻子就忍不住了,“叫他賠!”我說:“你呀,不怕人家笑話,難道咱們一只面盆還買不起?咱們這麼窮啊?”那個時候結婚才不久,所以我的老婆還是挺尊重我的,既然我說了,她就算了。結果面盆撿起來,敲癟了,沒有破,還能用。從此環境變了,我一出門,那家鄰居就跟我打招呼,這就忍出智慧來了。這種道理,不學佛法的人怎麼會懂?

  忍了以後不會冒火,體內的能量就不會往外放,聚在身體裏面,慢慢就發光了。當然這個光,人的眼睛不一定看得見,人的眼睛只能看見太陽光。菩薩能發光,主要靠修忍,當然還要修別的。

  無漏智慧要出生在佛法的智慧上

  四地是焰慧地,這個火焰就大了,火表示智慧,這可是佛法的智慧,不是世俗人的智慧。世俗上吃小虧占大便宜,人們也稱是智慧,挖空心思賺鈔票,人們也說是智慧,連賭博贏了,人們也說他有智慧。有一次我坐火車,一個人大講特講打牌要講究牌風,我聽不下去,就開口了:“打牌還要牌風嗎?你的意思就是輸要輸得起,贏要贏得起。你想想,輸的人爲什麼輸不起啊?他連家裏的電視機、電冰箱都賣光了,本來想翻本的,結果又輸了,他著急得要跳黃浦江自殺,你還要人家輸得起?”他嚇壞了,就不敢說什麼。

  挖空心思占便宜的小智慧、小聰明,那可不是佛的智慧,人間的一切學問,包括儒教的、包括現代的,都叫有漏法,都有漏洞的,都比不上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無漏法,所以這個火要出生在佛法的智慧上。

  佛法智慧不能離開緣起性空的道理

  我們已經講了,宇宙的永恒就是一個空,一切都要變,唯空不變。宇宙間的種種的物質、氣體全在運動,空氣流動成爲風。有了動性,就有緣生。因爲一動,各種條件就會發生變化,隨著條件的變化,就會産生種種新的事物。所以風鼓動火,我們應該用佛法的智慧來鼓動我們的智慧火,這個智慧不能離開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道理。

  

  緣起性空,轉染成淨(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講于  2002.2.18

  

  愚人的好心,助長了別人的壞習氣,

  因果也要算在你頭上

  提要:

  ·不學佛法,衆生的佛性發輝不了原有的光明

  ·人天道修福,出離道斷煩惱,菩薩道自苦他安樂

  ·愚人的好心,助長了別人的壞習氣,因果也要算在你頭上

  ·亂供養也會有罪過,並非“出錢就有功德”

  不學佛法,衆生的佛性發輝不了原有的光明

  有因必有果,因不等于果,可是它會發展成果。科學發明就是講因果,例如氫氣氧氣算因,合在一起就變成水,變成果了。關鍵在中間,要使它們合起來,合起來就發生變化了。使它合起來,就要講條件。緣就是條件,沒有緣,因仍然是因,果仍然是果。種子放在倉庫裏,永遠是種子,要泥土、陽光、水分的緣它才會開花。凡夫雖然有佛性,如果不學佛法,這個佛性永遠發揮不了原有的光明,還是做老衆生。有了佛性再做老衆生,慚愧不慚愧啊?就等于說有了一個無價之寶,仍然要飯,笑話不笑話?衆生雖然有佛性,要學佛法的智慧,才能夠發生變化,才能成佛。小孩子不進學校,再聰明也沒有文化,將來也不能當老師。人世間這種普通道理,怎麼佛弟子會不懂?還不想聽佛法,那不是在如來臉上抹黑嗎?

  …

《緣起性空,轉染成淨(20~2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