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1)
──經題解釋
傅味琴講于漢川大般若佛學苑 2009.3.22
《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裏的一品,
偈頌是把長行裏的法義歸納一下
提要:
■ 《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裏的一品,偈頌是把長行裏的法義歸納一下
■ 學佛的目的是爲了自己要跟佛一樣
■ 能使佛菩薩歡喜,感應就大,好比聽話的孩子常得媽照顧
■ 第一步要修好歡喜,佛說:“令衆生歡喜就是令如來歡喜”
■ 要“常隨佛學”,照佛的教導去做,這就是學佛
《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裏的一品,
偈頌是把長行裏的法義歸納一下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今天我們開始講《普賢行願品》的偈頌。在《華嚴經》裏,這一品前面是長行,後面就是偈頌,偈頌就是把長行的法義歸納一下。
學佛的目的是爲了自己要跟佛一樣
我們學佛的目的是什麼,這要搞清楚。有許多人進了佛門,只知道燒香求保佑。燒香是個禮節,求佛菩薩給我們加被,使我們每個人都能避開痛苦和危險,這當然好。有句話:“一人信佛,全家得福”,這都是佛菩薩給我們的保佑。但光是來燒燒香求保佑,太可惜了。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爲了自己要跟佛一樣,今天我們是凡夫衆生,通過學佛修行,我們將來也要成佛。
能使佛菩薩歡喜,感應就大,
好比聽話的孩子常得媽照顧
你假如有這樣的想法,佛菩薩非常歡喜。我們能使佛菩薩歡喜,佛菩薩就格外對我們愛護,那麼你家裏的每個人就格外能得到平安,你有苦難的時候求佛菩薩保佑,格外容易有感應,因爲佛菩薩喜歡你。
打個比方,家裏有兩個孩子,一個孩子很聽話,媽媽就很喜歡他,另一個孩子不聽話,媽媽也很慈悲他、照顧他,但是媽媽不太喜歡他。這個聽話的孩子跟媽媽說話,媽媽就聽得進去,向媽媽要什麼,媽媽也會高高興興同意;那個孩子不聽話,媽媽不喜歡他,他說的話媽媽聽不進去,他提要求,媽媽也不喜歡,因爲他老是跟媽媽想法不一樣,這個孩子就很難達到自己的願望。
第一步要修好歡喜,
佛說:“令衆生歡喜就是令如來歡喜”
所以我們信佛的人首先要讓佛對我們歡喜,這是最重要的。有人問修行第一步怎麼修?這個說起來可多了,所謂第一步,你也可以這麼修,也可以那麼修。今天說到歡喜,那第一步就要使佛歡喜,先把歡喜修好。
衆生有個習氣,總希望別人給自己歡喜,別人不給他歡喜,他就怄氣,可是很少想到自己應該給別人歡喜,這叫只進不出。菩薩就是使一切衆生歡喜。佛也教導我們,非但要在佛面前修歡喜,還要在一切衆生面前修歡喜,所謂“令衆生歡喜就是令如來歡喜”。我們能這麼做,佛就歡喜了。釋迦佛最歡喜的事情就是希望我們能成佛,我們今天信佛是爲了將來成佛。
要“常隨佛學”,
照佛的教導去做,這就是學佛
可是現在我們什麼也不懂,怎麼成佛啊?那就要學習。學習總要有個目標,你希望將來成佛,那就得跟佛學,佛經裏有句話:“常隨佛學”。佛教導我們的,我們都應該接受,照佛的教導去做,這就是學佛。
普賢行願品(2)
──經題解釋
傅味琴講于漢川大般若佛學苑 2009.3.22
菩薩智慧大,菩薩度衆生是把佛說的法
爲我們作廣大地解說
提要:
■ “經”是從佛的境界中說出來的話,如果唸和聽的人都不懂,佛法就滅了
■ 菩薩智慧大,菩薩度衆生是把佛說的法爲我們作廣大地解說
■ 超度不用燒東西,以功德回向要懂經文
■ 求功德就不能把法寶作買賣,爲人誦經定標價就沒功德了
■ 講經功德大于誦經,衆生能來聽經,佛菩薩極爲歡喜
■ 佛法雖深,多聽慢慢也會懂
“經”是從佛的境界中說出來的話,
如果唸和聽的人都不懂,佛法就滅了
佛講的道理很深,有很多道理,一般凡夫衆生不好理解,因爲境界不同,佛的境界中說出來的話有時候我們很難懂。佛雖然講了四十九年,可是經文很難懂啊。有人唸《金剛經》,唸的人也不懂,旁邊聽的人也不懂,對佛法不懂,佛法就要滅掉了。現在雖然經書還有,只能懂一點點,那就叫末法時期。
菩薩智慧大,菩薩度衆生是
把佛說的法爲我們作廣大地解說
怎麼辦呢?就靠菩薩喽。菩薩就是佛的兒子,稱爲佛子。當然我們也是佛子,因爲我們是佛弟子嘛。可是跟菩薩的智慧來比,我們差得很遠。衆生不懂法,就要菩薩廣大地解說,讓他懂。
超度不用燒東西,以功德回向要懂經文
講到這兒,我想勸勸大家,家裏親人死了,一般都是唸經給他超度,實際上你是以唸經的功德回向給他,使他得到利益。你一回向,他就得到利益了。現在給亡者燒東西燒得特別厲害,衣服都燒成灰了,死人怎麼穿啊?所以回向不是用火來燒,而是心回向。你只要心裏想:我唸佛唸經的功德回向給亡人,希望他能得利益。你想回向給誰,這個功德就會到誰身上。
唸經有功德,因爲佛經的意義極好極好,能使衆生覺悟、修行,至少能夠懂得應該做好事不做壞事。假如經文不懂,這層作用就沒了。所以你要想回向的功德更大,你必須要懂經文,懂了經文才能起教育作用。如果你不懂去唸經,也有功德,因爲你是信佛的,對佛非常恭敬,這個好心也有功德,但是這個功德有限得很。經書裏到底說了什麼,你就不懂,這多可惜啊。
求功德就不能把法寶作買賣,
爲人誦經定標價就沒功德了
尤其現在佛門裏請人唸經好像是做買賣,要出錢的。比如唸一遍《金剛經》要給多少錢,唸一部《藥師經》又要交多少錢。你做買賣就沒有功德了。我們來佛學苑當老師,都不拿工資的,那就有功德。假如請你來當老師講佛學,給你一個月兩千塊錢工資,你就沒功德了,因爲這是買賣啊。所以與其請馬路上的假和尚來唸經,還不如你自己唸,因爲你是誠心誠意以唸經的功德回向亡者,你又不賺死人的錢,不存在買賣關系,至少這個功德就成立了。
請馬路和尚來唸經,他經文都搞不懂,也根本沒有修行,他是爲了賺錢,哪有什麼功德去給亡者回向?那起什麼作用呢?
講經功德大于誦經,
衆生能來聽經,佛菩薩極爲歡喜
所以講經的功德要比唸經的功德大,因爲一講就聽懂了。你心裏想:最好亡人也能夠來聽聽,假如他來了,他聽聽經,他也懂了,他的心就慢慢轉化了,心變好了,那就得大利益了。何況你們今天都是佛弟子,你們來聽經,對你有極大好處,非但你自己能有智慧有覺悟,而且佛菩薩看見你來聽經,他是極其歡喜。
佛法雖深,多聽慢慢也會懂
《普賢行願品》所講的道理很深。今天這麼多居士來聽法,所以我先講一點你們喜歡聽的,容易聽得懂的。我們辦佛學苑,四衆弟子不管有文化沒文化都可以來聽,因爲“大慈大悲憫衆生”嘛。有時候講到深的地方,你們假如聽不懂,不要著急,不要苦惱,聽不懂你就暫時放一放,多聽了慢慢也會懂的。
普賢行願品(3)
──經題解釋
傅味琴講于漢川大般若佛學苑 2009.3.22
每位菩薩都有他殊勝的功德,學佛先學菩薩
提要:
■ 佛講的法叫“經”,菩薩寫的書叫“論”,論是解說經的
■ 佛菩薩數不清,禮拜是禮節,講法更重要
■ 朝山不是修行,佛弟子能懂佛法,佛菩薩大爲歡喜
■ 每位菩薩都有他殊勝的功德,學佛先學菩薩
■ 大殿裏騎白象的就是普賢菩薩,白象是表法,菩薩能騰空飛行,並非真
需要坐騎
■ 文殊菩薩騎獅子,表獅子一吼,百獸驚怖
佛講的法叫“經”,菩薩寫的書叫“論”,
論是解說經的
菩薩度衆生怎麼個度法?釋迦佛整整講了四十九年法,衆生聽不懂,菩薩能懂,那就要靠菩薩了,因爲菩薩水平比我們高,他會給我們這樣那樣解說,給我們講清楚。菩薩還會寫書,菩薩寫的書叫做“論”,佛講的法叫做“經”,論就是解說佛經裏的意思,你聽了菩薩的解說就比較容易明白了。
佛菩薩數不清,禮拜是禮節,講法更重要
菩薩有多少?哎呀,說不清說不清,連佛有多少都說不清,更何況是菩薩。假如有人問,“到底有多少佛?”我也不知道。不過多年前我們在福鼎,聽說有拜千佛忏,還有拜萬佛忏呢。一萬尊佛,光是唸佛的名號,我看一個上午也唸不完,所以這種問題咱們就不說了。一萬尊佛的佛號一個上午也唸不完,那麼佛法也講不成了。
朝山不是修行,佛弟子能懂佛法,
佛菩薩大爲歡喜
大家最熟悉的菩薩是觀世音菩薩,他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所以稱“大悲觀世音菩薩”,還有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願地藏菩薩。四大名山就是四位大菩薩的修行道場: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道場,五臺山是文殊菩薩道場,峨嵋山是普賢菩薩道場,九華山是地藏菩薩道場。你們有的居士朝山朝得起勁,我年輕時聽到一位居士說:“四大名山我已經朝了八次了,今年我還要朝第九次。”
如果到了道場裏只是朝菩薩燒香磕頭,四位菩薩講了什麼道理卻不知道,那多可惜呢?好比一個學生回家跟媽說:“媽,我每天上學,語文老師、數學老師、英語老師、曆史老師,這些老師我都很熟,我天天朝他們鞠躬問好,我很有禮貌啊。”媽問他:“這些老師給你講了什麼課?”“不知道。”媽就不高興了。佛菩薩最喜歡的是能懂佛法的佛弟子,所以今天你們這麼多居士來聽法,佛菩薩大爲歡喜。
每位菩薩都有他殊勝的功德,學佛先學菩薩
我們過去在福鼎清淨寺講過觀世音菩薩的法,在浙江開化文殊院講過文殊菩薩的法,這一次漢川辦了大般若…
《《普賢行願品》講記(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