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智覺觀存念門(聞修)▪P3

  ..續本文上一頁人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公司的名譽受到了損失,結果她被開除了。

  良心用錯地方,會産生不好的結果

  我想類似這樣的事情,現實生活中很多,所以光憑良心辦事是不行的,這個婆婆的確是爲了媳婦好,但卻使媳婦失去了工作。按照婆婆的標准來說,生活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是美德。可是現在社會良好的外表是對別人的尊重。兩種不同的觀念都有它對的一面,但用錯了地方就産生了很不好的結果。

  世間觀念的明是不圓滿的

  人生活在哪個時代就會受那個時代的思想、社會風氣的影響,跟不同的人在一起也就會受不同的影響。很多人經常在分別,這個人對,這個人錯,這是好事情,這是壞事情,這樣的分別是否正確呢?不一定,另一些人的觀點,你認爲對,他認爲錯,你認爲應該,他就認爲不應該,各人都抱著自己的觀點。有一次傅老師在跟人說酒的害處,正好被一個特別喜歡喝酒的人聽見了,他很不高興,就在旁邊大說特說喝酒的好處。你認爲害人,害人的也可以講出種種的理由,經常會顛倒。

  佛法要通過聞思修,在實踐中證實

  我想學佛法應該有科學求實的精神,而不應該盲目跟從。記得傅老師跟我們講過學了佛法以後要在生活中去實驗,要認真思維佛的話對不對。佛當年跟弟子們也是這樣講:“疑問我,檢驗我,學習我,只有那樣,你才知道,我是否是個智慧的覺者,如你發現我確是個智慧的覺者,你來信仰我。” 

  物欲膨脹,會導致精神空虛

  物欲膨脹,會導致精神空虛

  雖然科技發展帶給人類很多好處,但帶給人類的危害也很大。比如現在的臭氧層空洞,直接危害人類,空氣汙染的危害也在不斷擴大。我曾聽一位同學說:“我小時候住在鄉村,那裏的空氣是甜的,非常清新,可現在找不到了。”超市給大家帶來購物的方便,可是現在證明經常進超市的人會得一種超市病。物質生活迅速提高,人類的物欲膨脹,精神空虛。可見世間上的明智是不圓滿的,世間上的學問是有漏洞的,不徹底、不究竟的,經常會變化,會顛倒。

  佛的觀念才能稱爲明

  那麼怎樣才稱爲明呢?就是要根據佛的標准,佛的觀念才能稱爲明。老是根據自己的標准,那你跟佛學什麼呢?修行要破我執,在佛法裏有這樣一種供養,叫做身口意供養,就是把自己的身、口、意,毫無保留全部供養佛了。這樣供養,我就沒有了,如果你真的能夠做得到的話,那修行很快就上去了。在《密勒日巴傳》裏,密勒日巴就是修身口意供養的。師父不讓他學法,他很痛苦,他想算了,反正我也不是學法的材料,我就回去吧。他走的時候又被師父抓回來,師父對他說:“你的身口意都供養我了。”就這樣,密勒日巴想確實不能把已經供養了的東西再要回來,所以就聽從了師父的安排,又留了下來。雖然師父對他這樣,他從來沒有對師父生起過惡念,他把自己的一切全部放下了。

  修行慢,主要是不肯打破自己固有的觀念

  我們所以修行慢,最最主要的就是不肯打破自己固有的觀念,完全與佛法相契合。記得傅老師曾經跟我們講:你們確實跟我很近,實際上你們離我很遠,覺悟相差得很遠。所以別認爲進佛門幾十年了就是佛的老弟子,其實跟佛相距很遠。看看自己的行爲表現,起心動念,是否完全按照佛的話去做了,還是信佛後仍在罵人吵架,還增加了我慢貢高?真正的佛弟子不看你信佛時間長短,而看你通過對佛法的學習脾氣行爲改變了多少。如果在你身上沒有什麼改變,那你是你,佛是佛,扯不上什麼關系。所以修行就是要以佛爲榜樣,修正自己的行爲、語言、思想,達到和佛一個模樣。

  修行人修出神通來,稱通。如天眼通、天耳通。但如果是佛的能力,就稱天眼明、天耳明。這是從佛的教導中産生的覺悟,是屬于佛的智慧中産生的明智。

  佛學苑的製度是光明正大的

  我們佛弟子要走一條光明的大道,思想心理上都應該光明正大,對人世間的一切事物我們都應該有明朗的看法。在這裏我順便舉個例子,同學們對打電話規定要用普通話覺得很別扭,有的同學就在講老師就是要聽我們打電話。聽到這些議論倒使我想起了我在讀佛學苑的時候,那個佛學苑打電話是沒有人管的,隨你打的,可是在我打電話的時候老同學就警告過我說話要注意一點,樓上有老師在偷聽,我當時聽到後就很反感,現在成爲佛學苑的製度,也就光明正大了。

  對外聯系太多,會不安心學習

  你們在學習期間,對外聯系太多,會不安心學習。因此規章製度裏就定出了必須用普通話而且要控製時間,而且現在社會很複雜,如果管理松弛有不法分子混進了佛門,那不光佛門的聲譽敗壞,我們佛學苑對國家對社會也沒有盡到責任,你們要理解學校管理製度的出發點是必要的正確的。

  修行人要獲得解脫的自在

  佛門有一些規定比社會上更嚴格,有一些持戒道場的管理非常嚴格。聽說他們的通信都要經過檢查,必要時要到大衆面前讀。我一開始對這一條就望而生畏,我覺得這是侵犯人權,然而這是爲了防止你與異性聯系,與居士聯系,否則很容易敗壞你的修行。當時我雖然明白了心裏還是不舒服,我心裏還起了這樣的一個念頭:誰愛去誰就去,我才不去呢!(衆笑)由此可見人都不願意被管製,但是作爲修行人來說要獲得解脫的自由,就必須要防止一切煩惱可以鑽空子的地方,把煩惱約束死,才能得到真正的大自在。

  明智覺觀存念門 (6)

  聞修講解

  真正的自由來自自我約束

  真正的自由來自自我約束

  爲了真正的自由我們必須要自我約束,就像國家的法律,它的意義並非在于約束而是在于給更多的人真正的自由。一個集體裏如果沒有嚴格的規章製度,就是烏合之衆,什麼亂七八糟的事情都會發生。我們佛弟子要走一條光明大道,一切都要明。信佛呢就是從暗走向明,哪怕我們過去不明,一接受佛法就能使你明心,所謂“千年暗室一燈照破”。

  一燈照破的智慧要從法來

  當我剛開始聽聞佛法的時候,那時心中的歡喜,不能用語言來表達,很多以前想不通的問題,佛法都給你解答了。我記得每一次老師到蘇州,我心裏就有一種無法形容的歡喜,只因爲我能聽法修禅定了,可以見到我的老師了,因此我歡喜雀躍。當你在一個問題上能夠想通的時候,這種快樂真是一下子心都開了,明了,用法的力量,用法的智慧,去照破千年暗室。所以智慧要從法中來,對我們佛弟子來說聽聞佛法非常非常重要。所以這種明的覺悟是從佛的教導當中産生轉變的,這種智慧屬于佛的智慧,就叫明智。

  聽佛法能使心平靜下來

  佛協文教部有一個同學,經常起煩惱、發脾氣,誰也管不了他,每次他一發脾氣就拿著錄音機聽傅老師講法的磁帶,據他說只有這樣他的心才能慢慢平靜下來。但是他一看見同學就討厭,起煩惱(衆笑),所以可以經常看見他拿著錄音機在聽磁帶,通過這樣長期熏習,他學法的信心也堅定了,煩惱也在慢慢轉變,覺悟提高了。所以我覺得在生死流轉中抓住了佛法就好比抓住了救生圈,只有佛的智慧才能斬斷生死瀑流。

  沒有親身體會還是似懂非懂

  記得傅老師這次生病回來給大家講的法,第一點就是:佛法需要自己去體悟,就是要親自去證,很多道理雖然能全部背出來,但實際上你並沒有理解。人家說十七、八歲正是似懂非懂的時候,道理懂了沒有親身體會,你還是不懂。比如我們知道要念苦、無常,但是沒有苦無常的體驗,理解就很難深刻,總是留在表面,所以一個曆經磨難,飽經風霜的人對生命的理解與一個經不起風浪的年輕人是完全不同的。

  佛法要投入生活中去實踐

  有人說佛法是2500年前的學問,現在來學是否有點太古老了?現代的文化都來不及學,學2500年前的文化對現在的人生活又有多大的意義呢?所以要我們證實佛法的現實性,科學性,實用性,對我們每個人有多少利益,必須投入到生活中去實踐,才有說服力,佛說的法是非常現實廣泛的,是針對人的煩惱說的,如何把佛法與我們當今社會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在每個人身上能起作用,那不是僅僅通過講能夠做到的,因此我們必須去實踐。

  佛法要有體驗才起作用

  把每一個佛說的法在現實生活中去觀察運用,反複地揣摩比較,最後得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把生活中每一個境都作爲自己對生活的一種新的認識,一種修行的對象,不斷積累自己修行的經驗,那麼我們時時處處都在修行中,你才會不斷進步。不要像世俗人一樣碰到一點事情就吵吵鬧鬧起煩惱,自己給自己找麻煩。真所謂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真正的修行人走路能修行,吃飯能修行,甚至連生病也能修行,生病最能體驗病苦和生命的短促,也有在病中修成阿羅漢果的。沒有去體驗,佛法變成了一種知識,無法起作用。

  面對煩惱的境正是修行的時候

  如果你與他人之間相互起了煩惱,你不要光顧著你的感受而忘了修行,你要想修行的時候來了,正好有一個機會給我去體驗體驗怨憎會苦;當與自己喜歡的人分別的時候,別光顧著傷心,要想修行的時候來了,體會一下愛別離苦又是怎樣的一種滋味;當同學對你起煩惱的時候,真是好機會啊,有助于你觀察什麼是衆生的煩惱相,可以認識衆生的煩惱究竟從何而來,又怎樣消除的。所以一切的逆緣都可以成爲修行的助緣,就看你會不會修行了。 

  離開了大衆就像一只孤雁

  煩惱與困難是對修行人的磨練

  阿底峽尊者是印度的一位修行成就者,據說他跟隨金洲大師學菩提心的修法整整學了十二年。在他剛被迎請入藏宏揚佛法的時候,人們都非常恭敬他,無論什麼所需大家都滿足他的要求,都希望他能留下來,跟大家講稀有難聞的佛法。有一天他說:“我要離開,這兒不能修行。”大家不解其意,是不是有哪裏招待不周,趕忙都跪請尊者慈悲留下來,阿底峽尊者說:“要我留下來,你們爲我去找一個討厭我的人,你們都對我這麼恭敬,我無法…

《明智覺觀存念門(聞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