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明智觉观存念门(闻修)▪P3

  ..续本文上一页人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公司的名誉受到了损失,结果她被开除了。

  良心用错地方,会产生不好的结果

  我想类似这样的事情,现实生活中很多,所以光凭良心办事是不行的,这个婆婆的确是为了媳妇好,但却使媳妇失去了工作。按照婆婆的标准来说,生活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美德。可是现在社会良好的外表是对别人的尊重。两种不同的观念都有它对的一面,但用错了地方就产生了很不好的结果。

  世间观念的明是不圆满的

  人生活在哪个时代就会受那个时代的思想、社会风气的影响,跟不同的人在一起也就会受不同的影响。很多人经常在分别,这个人对,这个人错,这是好事情,这是坏事情,这样的分别是否正确呢?不一定,另一些人的观点,你认为对,他认为错,你认为应该,他就认为不应该,各人都抱着自己的观点。有一次傅老师在跟人说酒的害处,正好被一个特别喜欢喝酒的人听见了,他很不高兴,就在旁边大说特说喝酒的好处。你认为害人,害人的也可以讲出种种的理由,经常会颠倒。

  佛法要通过闻思修,在实践中证实

  我想学佛法应该有科学求实的精神,而不应该盲目跟从。记得傅老师跟我们讲过学了佛法以后要在生活中去实验,要认真思维佛的话对不对。佛当年跟弟子们也是这样讲:“疑问我,检验我,学习我,只有那样,你才知道,我是否是个智慧的觉者,如你发现我确是个智慧的觉者,你来信仰我。” 

  物欲膨胀,会导致精神空虚

  物欲膨胀,会导致精神空虚

  虽然科技发展带给人类很多好处,但带给人类的危害也很大。比如现在的臭氧层空洞,直接危害人类,空气污染的危害也在不断扩大。我曾听一位同学说:“我小时候住在乡村,那里的空气是甜的,非常清新,可现在找不到了。”超市给大家带来购物的方便,可是现在证明经常进超市的人会得一种超市病。物质生活迅速提高,人类的物欲膨胀,精神空虚。可见世间上的明智是不圆满的,世间上的学问是有漏洞的,不彻底、不究竟的,经常会变化,会颠倒。

  佛的观念才能称为明

  那么怎样才称为明呢?就是要根据佛的标准,佛的观念才能称为明。老是根据自己的标准,那你跟佛学什么呢?修行要破我执,在佛法里有这样一种供养,叫做身口意供养,就是把自己的身、口、意,毫无保留全部供养佛了。这样供养,我就没有了,如果你真的能够做得到的话,那修行很快就上去了。在《密勒日巴传》里,密勒日巴就是修身口意供养的。师父不让他学法,他很痛苦,他想算了,反正我也不是学法的材料,我就回去吧。他走的时候又被师父抓回来,师父对他说:“你的身口意都供养我了。”就这样,密勒日巴想确实不能把已经供养了的东西再要回来,所以就听从了师父的安排,又留了下来。虽然师父对他这样,他从来没有对师父生起过恶念,他把自己的一切全部放下了。

  修行慢,主要是不肯打破自己固有的观念

  我们所以修行慢,最最主要的就是不肯打破自己固有的观念,完全与佛法相契合。记得傅老师曾经跟我们讲:你们确实跟我很近,实际上你们离我很远,觉悟相差得很远。所以别认为进佛门几十年了就是佛的老弟子,其实跟佛相距很远。看看自己的行为表现,起心动念,是否完全按照佛的话去做了,还是信佛后仍在骂人吵架,还增加了我慢贡高?真正的佛弟子不看你信佛时间长短,而看你通过对佛法的学习脾气行为改变了多少。如果在你身上没有什么改变,那你是你,佛是佛,扯不上什么关系。所以修行就是要以佛为榜样,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思想,达到和佛一个模样。

  修行人修出神通来,称通。如天眼通、天耳通。但如果是佛的能力,就称天眼明、天耳明。这是从佛的教导中产生的觉悟,是属于佛的智慧中产生的明智。

  佛学苑的制度是光明正大的

  我们佛弟子要走一条光明的大道,思想心理上都应该光明正大,对人世间的一切事物我们都应该有明朗的看法。在这里我顺便举个例子,同学们对打电话规定要用普通话觉得很别扭,有的同学就在讲老师就是要听我们打电话。听到这些议论倒使我想起了我在读佛学苑的时候,那个佛学苑打电话是没有人管的,随你打的,可是在我打电话的时候老同学就警告过我说话要注意一点,楼上有老师在偷听,我当时听到后就很反感,现在成为佛学苑的制度,也就光明正大了。

  对外联系太多,会不安心学习

  你们在学习期间,对外联系太多,会不安心学习。因此规章制度里就定出了必须用普通话而且要控制时间,而且现在社会很复杂,如果管理松弛有不法分子混进了佛门,那不光佛门的声誉败坏,我们佛学苑对国家对社会也没有尽到责任,你们要理解学校管理制度的出发点是必要的正确的。

  修行人要获得解脱的自在

  佛门有一些规定比社会上更严格,有一些持戒道场的管理非常严格。听说他们的通信都要经过检查,必要时要到大众面前读。我一开始对这一条就望而生畏,我觉得这是侵犯人权,然而这是为了防止你与异性联系,与居士联系,否则很容易败坏你的修行。当时我虽然明白了心里还是不舒服,我心里还起了这样的一个念头:谁爱去谁就去,我才不去呢!(众笑)由此可见人都不愿意被管制,但是作为修行人来说要获得解脱的自由,就必须要防止一切烦恼可以钻空子的地方,把烦恼约束死,才能得到真正的大自在。

  明智觉观存念门 (6)

  闻修讲解

  真正的自由来自自我约束

  真正的自由来自自我约束

  为了真正的自由我们必须要自我约束,就像国家的法律,它的意义并非在于约束而是在于给更多的人真正的自由。一个集体里如果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就是乌合之众,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都会发生。我们佛弟子要走一条光明大道,一切都要明。信佛呢就是从暗走向明,哪怕我们过去不明,一接受佛法就能使你明心,所谓“千年暗室一灯照破”。

  一灯照破的智慧要从法来

  当我刚开始听闻佛法的时候,那时心中的欢喜,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很多以前想不通的问题,佛法都给你解答了。我记得每一次老师到苏州,我心里就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欢喜,只因为我能听法修禅定了,可以见到我的老师了,因此我欢喜雀跃。当你在一个问题上能够想通的时候,这种快乐真是一下子心都开了,明了,用法的力量,用法的智慧,去照破千年暗室。所以智慧要从法中来,对我们佛弟子来说听闻佛法非常非常重要。所以这种明的觉悟是从佛的教导当中产生转变的,这种智慧属于佛的智慧,就叫明智。

  听佛法能使心平静下来

  佛协文教部有一个同学,经常起烦恼、发脾气,谁也管不了他,每次他一发脾气就拿着录音机听傅老师讲法的磁带,据他说只有这样他的心才能慢慢平静下来。但是他一看见同学就讨厌,起烦恼(众笑),所以可以经常看见他拿着录音机在听磁带,通过这样长期熏习,他学法的信心也坚定了,烦恼也在慢慢转变,觉悟提高了。所以我觉得在生死流转中抓住了佛法就好比抓住了救生圈,只有佛的智慧才能斩断生死瀑流。

  没有亲身体会还是似懂非懂

  记得傅老师这次生病回来给大家讲的法,第一点就是:佛法需要自己去体悟,就是要亲自去证,很多道理虽然能全部背出来,但实际上你并没有理解。人家说十七、八岁正是似懂非懂的时候,道理懂了没有亲身体会,你还是不懂。比如我们知道要念苦、无常,但是没有苦无常的体验,理解就很难深刻,总是留在表面,所以一个历经磨难,饱经风霜的人对生命的理解与一个经不起风浪的年轻人是完全不同的。

  佛法要投入生活中去实践

  有人说佛法是2500年前的学问,现在来学是否有点太古老了?现代的文化都来不及学,学2500年前的文化对现在的人生活又有多大的意义呢?所以要我们证实佛法的现实性,科学性,实用性,对我们每个人有多少利益,必须投入到生活中去实践,才有说服力,佛说的法是非常现实广泛的,是针对人的烦恼说的,如何把佛法与我们当今社会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每个人身上能起作用,那不是仅仅通过讲能够做到的,因此我们必须去实践。

  佛法要有体验才起作用

  把每一个佛说的法在现实生活中去观察运用,反复地揣摩比较,最后得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把生活中每一个境都作为自己对生活的一种新的认识,一种修行的对象,不断积累自己修行的经验,那么我们时时处处都在修行中,你才会不断进步。不要像世俗人一样碰到一点事情就吵吵闹闹起烦恼,自己给自己找麻烦。真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真正的修行人走路能修行,吃饭能修行,甚至连生病也能修行,生病最能体验病苦和生命的短促,也有在病中修成阿罗汉果的。没有去体验,佛法变成了一种知识,无法起作用。

  面对烦恼的境正是修行的时候

  如果你与他人之间相互起了烦恼,你不要光顾着你的感受而忘了修行,你要想修行的时候来了,正好有一个机会给我去体验体验怨憎会苦;当与自己喜欢的人分别的时候,别光顾着伤心,要想修行的时候来了,体会一下爱别离苦又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当同学对你起烦恼的时候,真是好机会啊,有助于你观察什么是众生的烦恼相,可以认识众生的烦恼究竟从何而来,又怎样消除的。所以一切的逆缘都可以成为修行的助缘,就看你会不会修行了。 

  离开了大众就像一只孤雁

  烦恼与困难是对修行人的磨练

  阿底峡尊者是印度的一位修行成就者,据说他跟随金洲大师学菩提心的修法整整学了十二年。在他刚被迎请入藏宏扬佛法的时候,人们都非常恭敬他,无论什么所需大家都满足他的要求,都希望他能留下来,跟大家讲稀有难闻的佛法。有一天他说:“我要离开,这儿不能修行。”大家不解其意,是不是有哪里招待不周,赶忙都跪请尊者慈悲留下来,阿底峡尊者说:“要我留下来,你们为我去找一个讨厌我的人,你们都对我这么恭敬,我无法…

《明智觉观存念门(闻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