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是悲愍衆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60)
傅味琴講于 2006.3.29
(于2006.3.7 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佛稱出家弟子爲多聞賢聖弟子,
你不多聞,哪來賢聖?
提要:
■ 後生可畏,希望你們都能成爲殊勝的人
■ 佛稱出家弟子爲多聞賢聖弟子,你不多聞,哪來賢聖?
■ 我們都應該走在證果的路上,作爲勝者,應具備出離心、菩提心、正知正見
■ 如果把出離理解成逃離,那釋迦佛到娑婆世界來豈不錯了
■ 出離是出離世俗的煩惱,發菩提心不要老爲個人打主意
■ 沒有菩提心就沒有大乘,就沒有菩薩法,也就沒有成佛的希望
後生可畏,希望你們都能成爲殊勝的人
我講這些話就是希望你們在這兒接受培養的人,個個都能成爲殊勝的人,這就是我辦學的目的。雖然我不是個殊勝的人,但是你們可以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俗話說:後生可畏。我當年根本沒有像你們這樣好的條件,我師父忙著翻譯經典,哪會像我這樣整天陪著你們?培養起來也方便一點,培養要求也可以高一點,這就是一個殊勝的條件啊。
不要以爲你還年輕,浪費一點時間沒關系。其實如果你是想跟我學的,我今年七十七了,你們也是七十七了,我假如還能在世上留幾年,你也只能學幾年,因爲過了這幾年,你想跟我學也學不到了。
佛稱出家弟子爲多聞賢聖弟子,
你不多聞,哪來賢聖?
佛稱出家弟子爲多聞賢聖弟子,所以出家同學必須要多聞,多聽法。哪可以像現在這種歪風邪氣,好像出家就是爲了趕經忏。不多聞,哪來的賢聖?皈依僧是皈依賢聖僧,賢聖僧才稱爲僧寶,我們培養人才的目標,就是爲了使佛弟子能在修行路上成賢成聖。
我們都應該走在證果的路上,
作爲勝者,應具備出離心、菩提心、正知正見
我們都應該走在證果的路上。這一輩子至少要以證初果爲目標。即使我們今天沒有證到初果,也至少要培養成爲一個勝者,這是殊勝的勝。要成爲一個殊勝的人應該要有出離心,要有菩提心,要有正知正見。
如果把出離理解成逃離,
那釋迦佛到娑婆世界來豈不錯了
出離不是出離娑婆世界,當初舍利弗目犍連,這些佛的上首弟子們個個證了阿羅漢果,他們可沒有離開娑婆世界。現在把出離理解成逃離娑婆世界,那釋迦佛到娑婆世界來豈不是錯了?
出離是出離世俗的煩惱,
發菩提心不要老爲個人打主意
出離是指出離世俗的煩惱,出離生死苦海,你不想出離世俗的煩惱,只想到一個極其快樂的地方去,那可不叫出離生死。
菩提心呢?不要老爲個人打主意。爲什麼人生坎坷,痛苦無窮,原因就是世間人在打個人主意,非但痛苦,壽命也不會長。
沒有菩提心就沒有大乘,
就沒有菩薩法,也就沒有成佛的希望
昨天我還看到《老年報》上一篇文章,美國科學家調查了幾百個人,隨訪九年,最後得出結論:心地善良的人比心地不善良的人長壽得多。心地善良的人專爲別人考慮,願大家都幸福,菩薩就是願意自苦他安樂。而一般人都是替自己考慮。爲自己考慮來考慮去,這樣考慮也不順心,那樣考慮也不如意,結果天天苦惱。修大乘最根本的法,也是我們將來成就的基礎,那就是菩提心。我們學的法就是朝向一個方向:要徹底解脫,圓滿一切功德,一直到成佛。沒有菩提心就沒有大乘,沒有菩提心就沒有菩薩法,沒有菩提心就沒有成佛的希望。
有出離心沒有菩提心,最多能證阿羅漢果;又有出離心又有菩提心,你能成菩薩,菩薩修圓滿,你就是佛。
舉個例子,那些半路裏以種種理由離開的同學,後來想想還是這裏好,總想回來,他這顆心就有出離心的覺悟,但還要看他有沒有行動。如果他這樣想:老師同學在培養我將來能弘揚佛法,普度衆生,我離開了老師同學,我這樣做不對啊,我應該支持這個團體,這顆心就趨向菩提心。
出家是悲愍衆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61)
傅味琴講于 2006.3.29
(于2006.3.7 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有出離的覺悟,沒有出離行動的人,仍然掉在
泥坑裏出不來。習氣改不掉,善知識也拉不動
提要:
■ 有出離的覺悟,沒有出離行動的人,仍然掉在泥坑裏出不來
■ 習氣改不掉,泥坑就跳不出,善知識也拉不動
■ 在學法修行的地方還苦惱,就因爲沒有去想,該怎麼斷煩惱、爲大衆作供獻、
將來弘法、走上一條證果成道的路
■ 有的人出家了,還想找個幹兒子幹女兒,真是自找煩惱
■ 修行人的菩提心,就是滿胸懷裝的全是衆生,唯獨沒有自己
■ 過去的業緣沒辦法了,來這兒修行就了了嘛。受苦都是冤枉的,就因爲衆生
沒有覺悟
■ 發菩提心,一切都爲了衆生離苦得樂,能革自己煩惱的命,是最徹底的革命
工作
有出離的覺悟,沒有出離行動的人,
仍然掉在泥坑裏出不來
可是想回來,又怕自己自由散漫慣了,挨批評、受管教,又不想回來了,想想不對,又想回來,這最多是有出離的覺悟,可沒有出離的行動。掉在泥坑裏的人,自己不跳出來,仍然是在泥坑裏。
習氣改不掉,泥坑就跳不出,善知識也拉不動
修行最要緊的是改掉我們的習氣,習氣很多,衆生一個最根本的習氣:自己掉在泥坑裏卻沒有勇氣跳出來,佛就稱之爲娑婆,翻譯成漢語就叫堪忍。以佛的覺悟來看我們這個世界的衆生,真是奇怪,明明受苦受難,卻不想跳出來,竟然能忍得下去!有時候善知識來拉他一把也拉不出來,因爲他已經養成習氣了。你不離開這種習氣,咋修行?
在學法修行的地方還苦惱,就因爲沒有去想,該怎麼斷煩惱、
爲大衆作供獻、將來弘法、走上一條證果成道的路
一個人老是爲自己的事煩惱,想東想西,想過去:這個人怎麼欺負我,那個人欠了我多少錢;想未來:我應該怎麼樣。可他即使從昨天想到今天,今天又也沒變得更好,那就跳出來吧,就別煩惱了。總算有緣,到了這兒,那你就高興呗,別想那些事了吧,可他還在想,還在苦惱,也不知道苦惱些什麼?
這裏有吃有穿有住,每個月還要發你零用金,這麼好的條件,還不安心!你該想想,怎麼使自己抛掉煩惱,怎麼給大衆做點貢獻,想想今天既能修行,將來還能弘法,能證果成道。這些你不去想,你想什麼呢?
有的人出家了,還想找個幹兒子幹女兒,
真是自找煩惱
還有更奇怪的呢,有些人已經出家了,他不是想怎麼好好學法,好好用功修行,將來可以快快成就,而是想收幾個幹兒子幹女兒,讓幹兒子幹女兒叫他幹爹幹媽。出了家還想當爹當媽!結果幹兒子幹女兒,盡跟他鬧矛盾,弄得雙方都很苦惱。幹兒子幹女兒都是社會上的人,總想成家吧,結果他這個不同意,那個不同意,真是自找煩惱。
修行人的菩提心,
就是滿胸懷裝的全是衆生,唯獨沒有自己
修行人就必須要有這樣的一顆菩提心:滿胸懷裝的全是衆生,唯獨沒有自己。沒有了自己,哪來自己的苦,沒有了自己,哪來自己的煩惱?你自己的一切,想它幹什麼呢?天又不會塌下來。
過去的業緣沒辦法了,來這兒修行就了了嘛。
受苦都是冤枉的,就因爲衆生沒有覺悟
有人說,“老師說得簡單,可是過去世的業緣沒法了啊。”你來這兒就能了嘛。這兒是窮山溝,小夥子也不會跑到這兒來找你。即使來了,他也呆不住啊。從前是有一個女孩子癡頭怪腦,跑到這兒來找她的男朋友,又到我面前訴苦,“我來看他,他怎麼理也不理我,真是鐵石心腸。”我說“我理解你,你是離不開他。那麼我同意你也到這兒來,天天陪著他。”她發呆了,第二天就跑掉了。明明離得開他嘛,訴什麼苦?佛說衆生的苦都是冤枉的,因爲沒有覺悟啊。
發菩提心,一切都爲了衆生離苦得樂,
能革自己煩惱的命,是最徹底的革命工作
爲別人著想是上等人,爲自己考慮是下等人;爲別人做貢獻是君子,爲自己著想是自私。一解放學習革命理論、毛澤東思想,後來我聽法師講經,覺得很有道理。革命是要解放全人類,修行是要度盡一切衆生,那還不是一樣?假如你還沒有生起菩提心,你連世俗上的人都比不上。鬧革命敢于抛頭顱灑鮮血,我們發菩提心的人一切爲了衆生離苦得樂,幹的也是革命工作,這是革自己煩惱的命,是最徹底的革命。你卻放不下家庭裏的電視機、電冰箱,還有兩只洋娃娃,說得過去嗎?
出家是悲愍衆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62)
傅味琴講于 2006.3.29
(于2006.3.7 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哪怕條件再艱苦,只要能把正法弘揚出去就行,
佛弟子就要有這樣的正知正見
提要:
■ 哪怕條件再艱苦,只要能把正法弘揚出去就行,佛弟子就要有這樣的正知正見
■ 持愛自己,一切災害的門就打開了,持愛衆生才是一切功德的基礎
■ 十六尊大阿羅漢爲度衆生故,常住生死林
■ 心想小廟心想家,被拖了後腿,修行還能打勝仗嗎?
■ 家如火宅,留戀這些地方,會燒死你的法身慧命
■ 爲了度衆生,菩薩可以犧牲自己,難道你連自己的煩惱都不肯犧牲嗎?
■ 學點菩薩精神,家裏也不會吵架;要結婚,就該做出氣筒
■ 原諒別人是美德,忍耐就是修行,處處爲別人幸福考慮就是菩薩
哪怕條件再艱苦,只要能把正法弘揚出去
就行,佛弟子就要有這樣的正知正見
第叁要有正知正見。我講法,就算從福鼎開始,也已經有八、九年了,大家都說我講的是正法。我們是大般若的法流,海內海外都稱能海上師爲大般若初祖,都極爲贊歎,說這是專講修行的,哪怕條件再艱苦,只要能把正法弘揚出去就行,我就是這個心態,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佛弟子,真正發菩提心的人都應該是這樣的心態,這就叫正知正見。
持愛自己,一切災害的門就…
《出家是悲愍衆生求解脫,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60~6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