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是悲愍衆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
傅味琴
2006.3.7(二月初八)釋迦佛出家紀念日爲清涼山佛學苑四衆弟子作開示
跟釋迦佛觀點不一樣,變相的佛教就搞出來了
提要:
■ 釋迦太子出家是父親同意的
■ 佛教只有一個,哪分中國和印度
■ 有人做錯了的事,卻受人敬佩
■ 跟釋迦佛觀點不一樣,變相的佛教就搞出來了
■ 父親把釋迦太子軟禁,他就逾城出家
(開經偈)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釋迦太子出家是父親同意的
今天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出家的紀念日,出家的時候他還是個王太子,他是出家以後通過六年的苦行在菩提樹下成佛的。出家要有極大的雄心壯志,所以供釋迦佛的大殿就叫“大雄寶殿”。拿曆史的事實來看,釋迦太子是通過他父親同意後出家的。佛弟子要照釋迦佛的作法去做那就不錯,所以出家要通過父母同意,因爲父母恩重如山,如果父母不同意,照理你是出不成家的。但是佛教傳到中國來,曆史上中國的佛教被人隨心所欲地改變了。這離不開受道教儒教思想的影響,過去常講儒教、道教、佛教本是一家,形成了一個中國式佛教。
佛教只有一個,哪分中國和印度
從前有人到我們這兒來,因爲我們這兒都是照釋迦佛的教導去做,他就感到不一樣,他說:“你們是印度佛教,我們是中國佛教。”這笑話不笑話?佛教來自印度,真正的佛教只有一個,哪有什麼印度佛教中國佛教?佛教被改變了,偏偏要豎起一塊牌子:“我們是中國佛教。”真叫自圓其說。
就拿出家來說,中國的出家人如果父母不同意他出家,他就一個人跑掉,照佛教的規矩來說,這是不對的。可是過去有人說:這叫道心堅固,值得贊歎。這不是一兩個人的問題,中國佛教曆史上大都這樣,現在年輕人也是這樣,可能是受了老一輩的影響吧。有的年輕人他沒有受到什麼影響,他也喜歡這樣的“道心堅固”,我想這可能是前輩子的影響,因爲他的前一輩子佛教就是這個樣。我是不主張這樣的。
有人做錯了事,卻受人敬佩
1994年,我在隆昌寺主持僧伽培訓班,有個年輕的出家人跟我說,他怕父母反對,所以出家四年了都不跟家裏聯系。父母沒辦法找到他,天下寺院這麼多,哪兒去找?他這種做法受許多人敬佩,可是我就把他批評一頓,我說“你做錯了,慈悲心都沒有了。”他聽了我的話,給家裏寫了封信,沒幾天他爸爸就來了,來的時候正巧他在我房裏,同學陪著他爸爸到我房裏來找他,爸爸一見兒子就嚎啕大哭。後來爸爸在培訓班裏住了幾天看看兒子一切都很好,佛法也很有道理,他也就放心了,就非常安心地回去了。
跟釋迦佛觀點不一樣,變相的佛教就搞出來了
我們弘揚佛法,目的就是想把錯誤的東西再扭轉過來,可是很吃力啊,你管你講他管他不認可,說是“觀點不一樣”,跟釋迦佛的觀點不一樣就叫末法。釋迦佛的法就是這樣慢慢被滅掉的,真正的佛教沒了,變相的佛教搞出來了,那可不是真貨啊,至少是“修正主義”。
父親把釋迦太子軟禁,他就逾城出家
當初釋迦太子要出家,他的父親跟他講條件,“你走了,我的王位咋辦?你生個兒子就可以去了。”所以釋迦太子生了一個羅睺羅。可是這時父親說話不算數了,非但不同意他出家,而且把城門鎖起來,派衛兵把守,門上還裝鈴,只要城門一動,很遠都聽得到鈴聲,就等于把釋迦太子軟禁了。可是釋迦太子他有極大的雄心壯志,一天晚上他就到馬房裏牽了馬,騎著馬跳過城牆,跑到很遠的山上,拿出寶劍把頭發削掉,這就叫逾城出家。
出家是悲愍衆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2)
傅味琴
2006.3.7(二月初八)釋迦佛出家紀念日爲清涼山佛學苑四衆弟子作開示
出家能使佛教繼承下去,是件大好事
提要:
■ 盲目崇拜錯了,會一直邪下去
■ 不懂就不懂,學生如同木頭人
■ 收徒成了招工,更談不上修行成就了
■ 出家能使佛教繼承下去,是件大好事
■ 出家是爲了護持正法,出家後要天天聽法誦經,修禅定
■ 釋迦太子出家是爲了解救衆生的苦
■ 人因爲感情作用,錯了也不會認錯
盲目崇拜錯了,會一直邪下去
這個曆史事實大家都知道,可是釋迦太子爲什麼要出家?爲什麼要把頭發剃掉?人們從來不問一個爲什麼,不問一個爲什麼,你學佛就沒有科學態度,等于盲目崇拜,搞形式。還好,你崇拜的是釋迦佛,這個路子倒沒錯,假如你盲目崇拜的人不是真正善知識呢?那麼一直邪下去。
不懂就不懂,學生如同木頭人
初信佛的人,還沒有受老一代的影響,膽子還比較大一點,尤其是年輕人,喜歡多問,可老一輩解說不出來還會說你不恭敬,說你不該起疑心。不明白的相信不叫迷信又是什麼?釋迦佛講法的時候,還向學生提問題,叫學生回答,有時候釋迦佛還問:你們還有什麼問題嗎?可是中國的佛教現在成了不懂就不懂。我看以後還會變成學生不提問題,法師也用不著解答問題,大家坐好,學生個個如同木頭人。
收徒成了招工,更談不上修行成就了
現在當師的可能也沒有跟徒弟講過出家的意義和目的。還有的地方看見年輕人有想發心出家的,又怕父母來找,馬上給他剃頭,父母還沒有同意呢,頭發已經剃光了。還有的地方呢?出家的目的不懂,師父爲什麼叫他出家他倒懂的,“我們這兒佛事忙,師父忙不過來多收幾個徒弟。”那叫出家嗎?那叫招工!(衆笑)管吃管住,每個月衣單費八百元,性質就變掉了,還有什麼好結果?更談不上修行成就了!
出家能使佛教繼承下去,是件大好事
出家功德應該贊歎,有人出家,佛教就能繼承下去,因爲後繼有人了,傳燈就是傳到年輕人身上,所以叫“法王座下又添孫”,能夠使佛教子孫萬代繼承下去,這是件大好事。
出家是爲了護持正法,出家後要天天聽法誦經,修禅定
今天既然是釋迦佛出家紀念日,所以首先要給你們講講出家的意義和目的。過去的年代,當師的可能還會給你講講出家的要求、出家的發心、出家的目的,總會講幾句:“你出家喽,要了生死,要持戒,出家人是內護正法,你要弘法度衆生。”現在有的師父話就不同了,“你出家了,要學唱念、敲法器,褲腳管要綁起來。”從前釋迦佛跟出家弟子可沒說過這種話呀,而只說你們要天天學習,要聽法誦經,要修禅定,“非誦即禅,非禅即誦”。
釋迦太子出家是爲了解救衆生的苦
你既然是釋迦佛的弟子,你要跟佛學,總要懂佛當年出家是爲了什麼。釋迦佛的傳記差不多信佛的人都知道,可有誰在學呢?釋迦佛小時候在宮門外看到農夫耕田,鋤頭翻出一條蚯蚓,一只麻雀把它叼走了,老鷹又把麻雀叼走了,強的吃弱的,釋迦太子心裏就起悲憫心:衆生可憐,互相吞食。看到老百姓生活這麼的艱苦,而自己在王宮裏不用勞動卻享受得這麼好,整個社會充滿階級壓迫,多少衆生在受苦受難,他不明白,爲什麼會這樣?爲了要解救衆生的苦,所以他要去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理,是這樣出家的呀。滿胸懷裝的是所有受苦的衆生,所以什麼力量都擋不住他。
人因爲感情作用,錯了也不會認錯
當年淨飯王同意釋迦太子出家,後來反悔了,所以這是淨飯王的錯。老話講“一言既出,驷馬難追”,哪可以隨隨便便想怎麼變就怎麼變?你不想一想,你一變別人就苦惱了。他父親因爲對兒子愛,舍不得啊。可見得感情是個最危險的東西,人有了感情,做錯了事情他也不會認錯的,淨飯王還不是因爲感情才做錯事情,因此釋迦太子就不聽他的,你把城門鎖起來我就逾城出家。
出家是悲愍衆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3)
傅味琴
2006.3.7(二月初八)釋迦佛出家紀念日爲清涼山佛學苑四衆弟子作開示
出家要遠離鬧市舍去尊貴
提要:
■ 出家要學釋迦太子的出離心菩提心
■ 出家要遠離鬧市舍去尊貴
■ 出家要住清淨的寺院,不能住俗家、賓館
■ 出家要染衣舍俗,有人修苦行卻輕慢法
■ 隨著朝代不同,中國出家人的裝束也在隨意變化
出家要學釋迦太子的出離心菩提心
釋迦太子出家是爲了要解除生老病死的苦,這就是出離心,他探求宇宙人生真理的目的是要解決所有衆生的痛苦,這就是菩提心,釋迦太子出家從來也沒有個人名利上的要求。那麼把你出家的動機,你的所作所爲去和釋迦佛這面鏡子對照對照,如果你學釋迦佛的樣,也能夠這麼樣去發心這麼樣去做,你是真出家,要不然,至少可以說不夠標准。
你們做居士的發心出家也是好事,但出家的目的要先搞搞清楚,是爲了學法求真理,爲了將來弘法度衆生,爲了解決衆生的生老病死苦,歸納起來要有出離心要有菩提心,這樣出家的動機才沒錯。
出家要遠離鬧市舍去尊貴
我們要學釋迦佛的第二點就是:出家必須離開家,最好能離開繁華的城市。當初釋迦太子出家就是從王城裏出走,跑到很遠的山林裏。如果要在王城裏出家,他只要開開口,他的父親巴不得他能留在身邊,“你只要不走,給你造個精舍,你就住在裏邊修行好了。”釋迦太子跑到森林裏去,把頭發剃掉,表示他舍掉世俗人最珍貴的東西,因爲印度人把頭發看得非常珍貴。我小時候住在上海,巡捕房的巡捕經常有高個子,頭發包起來的印度人,印度人都包頭發,因爲頭發最高,所以最尊貴。釋迦太子又把頭發上面象征太子身份的寶珠也不要了,換上平民的衣服,這叫舍去尊榮。你要出家就應該照釋迦佛的作法去做。
出家要住清淨的寺院,不能住俗家、賓館
釋迦太子出家以後可沒有覺得在森林裏日子長了沒勁了,這樣幹巴巴的生活,不是坐在樹下就是呆在山洞裏,又懷念起王宮的生活…
《出家是悲愍衆生求解脫,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