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勸請功德”的講解(110~119)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110)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2月20日

  想在人間過天堂生活的人,

  有沒有想到一切都無常

  本次提要:

  ■ 別拿了探親假不回來了,是不是被黑風刮到羅刹鬼國去了

  ■ 被救出來的同學,今天又不見了,難免使這麼多關心她的同學非常操心

  ■ 離開的人再回來,我們歡迎,可是變壞了,能再回來嗎

  ■ 求樂不如先離苦,想在人間過天堂生活的人,有沒有想到一切都無常

  ■ 心好不等于不會掉入陷阱,學法僅僅是一時沖動,那豈不可惜

  ■ 寺院沒有佛法等于養老,心中沒有廣大人民,也不見得是革命精神

  ■ 思想覺悟提高一下,也能跟大衆合得來,爲什麼要離開老師呢

  

  別拿了探親假不回來了,

  是不是被黑風刮到羅刹鬼國去了

  我們這兒常住的同學都有探親假,別拿了探親假不回來了,你到底去了哪裏,是不是被世俗的黑風刮到羅刹鬼國去了?(衆笑)我對每個學生都充滿著感情,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拿到學生對我的一份感情。

  被救出來的同學,今天又不見了,

  難免使這麼多關心她的同學非常操心

  我昨天還提到一個老同學,她生病的時候同學們對她的關懷,我老師對她的關心,每個在場的人印象都很深刻,因爲有病她就回家了。她覺悟的時候說過:要不是老師同學救了我,我在社會上就是一個很壞的孩子,還可能去吸毒。可是回家這麼長時間還沒有回來,據說她不在家裏,到哪裏去了?也沒地方找。今天她在社會上到底是變好還是變壞了?這難免使這麼多關心她的老師同學非常操心。

  離開的人再回來,我們歡迎,

  可是變壞了,能再回來嗎

  還有一個出家同學,前兩天來了一個短信說:很想念老師同學。離開的人再回來我們是歡迎,但是回去的人變壞了,能回來嗎?你能保證自己不變壞嗎?至少有兩叁個人已經不能再回來。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業障衆生也可以往生到蓮花裏,說“老師怎麼不大慈大悲?我即使不好,給我一個下品下生也可以。”我這兒沒有蓮花給你進去,蓮花是封閉式的,進了蓮花出不來,要到時候才花開見佛,我能把你關起來嗎?我把你關起來,你把我關到公安局去了。(衆笑)

  求樂不如先離苦,想在人間過天堂生活的人,

  有沒有想到一切都無常

  所以你們到這兒來是求覺悟的,不要再迷迷茫茫走老路了。與其說你們進佛門追求快樂,還不如說進佛門是爲了離開痛苦。有許多人因爲前世跟佛有緣,內心有顆善良的心,可是善良的心不等于不迷茫,追求鈔票生鈔票、培福得享受,滿腦子想在人世間過天堂的生活的人,他們有沒有覺悟到一切都無常,天堂也不長久?

  心好不等于不會掉入陷阱,

  學法僅僅是一時沖動,那豈不可惜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心好不等于不會掉入陷阱裏。如果信佛學法修行僅僅是你一時的沖動,那豈不可惜?有些人常住了還經常想去社會上闖一闖,當個大老板;女孩子嘛多一個希望,有一天披上白色的婚紗,當老板跳樓自殺的有多少?穿婚紗給老公打耳光的有多少?

  寺院沒有佛法等于養老,

  心中沒有廣大人民,也不見得是革命精神

  出家人以寺院爲家,出家人想家等于思想還俗。出家人離開叢林去搞小廟,能海上師說這是變相的還俗。叢林、寺院是你的家,說得更確切一點,佛法是你的家。叢林寺院如果沒有佛法那是在給你養老,僅僅生活方式不同罷了。最多多了兩堂早晚功課。

  思想覺悟提高一下,

  也能跟大衆合得來,爲什麼要離開老師呢

  我們修行是爲了回如來的老家,結束流浪漢的生活,如來的老家就在法裏,離開了法,你難道想永遠過流浪的生活啊?對不適應別看得這麼嚴重,慢慢就習慣了,改變改變習氣就適應了。離婚的人都有一句共同的話:個性合不來,那麼個性改變改變也能合得來。你思想覺悟提高一下也能跟大衆合得來嘛,爲什麼要離開老師呢?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111)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2月20日

  在佛門求智慧,求覺悟目的是成就法身,

  佛是在法上成就的

  本次提要:

  ■ 在佛門求智慧求覺悟,目的是成就法身,佛是在法上成就的

  ■ 如今佛門裏的人不知道自己錯了,卻去批評沒錯的人

  ■ 他說:“先有佛後有法”,我說:“先有法後有佛”

  ■ 沒有自尊心的人永遠成不了佛,沒種子哪來結果

  ■ 證果初果最難,登地初地最難,成佛菩提心最難

  ■ 退菩提心犯根本罪,難就難在要退心

  

  在佛門求智慧求覺悟,目的是成就法身,

  佛是在法上成就的

  我們在佛門求智慧求覺悟,目的是成就法身。你們培養出來個個要弘法,能夠弘法功德無量,因爲你在引導衆生成就法身。你能夠勸請善知識講法,使很多人由于你的勸請而聽到法,成就法身,那也是功德無量。成佛就是在法上成的,所以《大般若經》又稱《佛母經》。正確的解說是先有法,後有佛。

  如今佛門裏的人不知道自己錯了,

  卻去批評沒錯的人

  現在末法時代,有人自己錯了,去批評人家對的,你說顛倒不顛倒?因爲他的頭腦裏,佛法是釋迦佛講的,當然先有佛後有法。佛法有像你想的這麼簡單嗎?他只知道先有媽,後有兒子,因爲兒子是媽生的,這點連剛會說話的孩子都知道。懂佛法就知道先有兒子,後有媽。

  他說:“先有佛後有法”,我說:“先有法後有佛”

  從前在寶華山的時候,南京來了居士,我給居士們講完法回寮房,有個出家人半路上等著我,跟我說“老師你今天講法講錯了!”我很虛心地問:“錯在哪裏?”“先有佛後有法,你說先有法後有佛,講錯了。”

  要知道法就是真理,釋迦佛是悟到了真理成佛的,成了佛再把真理講給我們聽。我假如因爲他是出家人,而去接受他錯誤的理解,那變成依人不依法了,應該是依法不依人。

  所以你們想成佛,你必須先學法,沒有法能成佛嗎?

  沒有自尊心的人永遠成不了佛,

  沒種子哪來結果

  現在佛門怪現象,很少聽到佛弟子說“我的心願要成佛”,即使做兩堂功課的人天天唸:“佛道無上誓願成”,他也是敢唸不敢說。可能都有一種思想,“不好意思哎”,想成佛有什麼不好意思啊?有支歌:騎馬要騎千裏馬,戴花要戴大紅花。這種不好意思就是缺乏自尊心,沒自尊心的人永遠成不了佛,沒有心哪來行動?沒有種子哪來的結果?

  證果初果最難,登地初地最難,

  成佛菩提心最難

  成佛首先要成法身,成就法身才能成就報身、化身。

  凡事開頭難,嬰兒吃第一口奶最難,母親還得把奶頭塞在他嘴裏。拿證果來說,證初果最難;寫字來說,寫描紅簿的時候最難;修菩薩地來說修初地最難;要想成佛,發菩提心最難。

  退菩提心犯根本罪,難就難在要退心

  有人說發菩提心不難嘛,那你怎麼又退心了?發了菩提心又退心是犯根本罪的,難就難在要退心啊。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112)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2月20日

  衆生在世俗裏流轉久了,

  能在修行中轉變,能適應就自在了

  本次提要:

  ■ 釋迦佛的偉大,二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還流不盡

  ■ 做個佛弟子也夠偉大的,玄奘法師全世界都崇敬他

  ■ 衆生在世俗裏流轉久了,能在修行中轉變,能適應就自在了

  ■ 環境不好,難轉變;環境好,不想變。能變就是真理,能變就能成佛

  ■ 爲了賺錢關在籠子裏,從此長不大

  ■ 抓住兒子使他長不大,一心一意爲爸爸去掙錢

  ■ 不要把自己的心願強加在別人頭上,自己鑽進籠子裏,這樣的人更可悲

  

  釋迦佛的偉大,二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還流不盡

  世俗上的人有渺小也有偉大的。偉大的人,死的時候重如泰山,渺小人的死像鴻毛那樣輕。是不是還有比世俗上的偉人更偉大的?如果有,那麼世俗上的偉大跟他比,也成了渺小。更偉大的就是釋迦佛,有多少人在崇敬他紀念他,數得清嗎?世俗上的人,做皇帝稱“萬歲萬歲萬萬歲”,今天有誰在紀念他?釋迦佛的偉大,兩千五百多年了,人們對他的崇敬還像長江水那樣流不盡。

  做個佛弟子也夠偉大的,

  玄奘法師全世界都崇敬他

  年輕一代進佛門就是崇敬釋迦佛的偉大,你去學世俗上的偉人,你也不一定學得像,爲什麼不學釋迦佛那樣的偉人啊?你今世做不到釋迦佛那樣的偉大,你做一個佛弟子也夠偉大的了。玄奘法師是佛弟子,全世界都崇敬他。你即使在世俗上奮鬥一生,最多你肚子大了,彌勒菩薩肚子大能容一切,你肚子大是裝滿了魚、肉變成的大便。

  衆生在世俗裏流轉久了,

  能在修行中轉變,能適應就自在了

  要成就法身,難免開始有點不適應,因爲你生生世世流轉生死,全是在世俗裏過生活,你哪一世修過法身啊?凡事開頭難,慢慢就習慣了。過去常有新同學,開頭發心很大:“我發心學十年”,過了兩天,“我改五年”,老師批評一下“改叁年”,糾察管一管“改一年”,再跟同學吵吵架明天就回家。(衆笑)老同學在這裏一學就是八九年,都是人呀,你耐心耐心,轉變轉變自己,也能夠很快適應的,適應就自在了。

  環境不好,難轉變;環境好,不想變。

  能變就是真理,能變就能成佛

  信佛、學法、修行,目的就是爲了轉變,你不肯轉變,你一切都沒有希望。因爲會變,所以衆生可以成佛。有許多人因爲環境不好,他很難變;有許多人環境好,不是變不了,他自己不要變。每個人都會變,能變就是真理,真理永遠存在。

  爲了賺錢關在籠子裏,從此長不大

  環境不好,令人苦惱,確實也很難變。講一個非常使人氣憤的事情,聽說從前走江湖的把一個小孩關在籠子裏,因爲籠子把他壓住,他始終長不大的。他把小孩兒帶到各個碼頭給人家看,以此賺錢。後…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勸請功德”的講解(110~1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