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勸請功德”的講解(100~109)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100)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1月31日

  因諸法性空故能出生妙相莊嚴,

  如來五分法身亦離不開戒定慧

  本次提要:

  ■ 一執有就不清淨,一切法性空故,如來法身清淨無比

  ■ 因諸法性空故能出生妙相莊嚴,如來五分法身亦離不開戒定慧

  ■ 自在從智慧來,智慧從思維來,想通了就路路通

  ■ 變得快,苦惱就去得快,青春飽滿,修行就修得快

  ■ 成就靠覺悟,修行靠耐心,沒有自尊心的人都是鈍根

  一執有就不清淨,

  一切法性空故,如來法身清淨無比

  佛的叁個身子先成就法身,在法身基礎上成就報身、化身就容易了,根子都在從法身上出生的,法身什麼也沒有。菩薩再來的流轉生死,以及凡夫的流轉生死,佛性還是存在。既然什麼也沒有,那麼流轉生死也沒有,我是個人,人也沒有,你悟到這種境界你才能達到清淨法身。如果一執著有,你不可能成就法身,一執著有,你就不清淨。所以最重要一句話,一切法性空。從前我聽老法師講經,“有是假有,空是真空”,這句話我五十多年了還沒有忘記。

  因諸法性空故能出生妙相莊嚴,

  如來五分法身亦離不開戒定慧

  “種種妙相”,因爲如來的法身清淨無比,所以在空中能夠成就種種妙相。妙相就是非常莊嚴的相,從戒出生戒德莊嚴相,從定出生叁十二相種種圓滿,從慧裏出生智慧德相。一切功德都是莊嚴相,佛菩薩都以智慧爲自己的莊嚴,成佛的功德都是從戒定慧中出生,所以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話,你要達到清淨法身,就必須勤修戒定慧。法身有五種成分,又叫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所以離開了戒定慧,你什麼都不可能成就。

  自在從智慧來,智慧從思維來,想通了就路路通

  “無量智慧無量自在”,自在就是無礙,要得到無礙的自在,你必須具足無量的智慧。沒有智慧的人處處障礙,有智慧的人路路通。一個人愁眉苦臉,忽然變成非常高興,好比太陽開出來,天晴了,烏雲沒了,要變起來很快的啦,怎麼回事呢?他回答,“我想通了。”想通了就自在了,所以你要自在,要障礙通得過去,你要想啊,不想怎麼會想通呢?想,就是思維,思維要根據佛法去思維,所以你要聽法呀。等你想通了,就表明你有智慧了,所以一定要聞思修。再說一句啓發的話,要成佛也很快的啦,就看你變得慢還是變得快啦,變得快成佛快,變得慢成佛慢。

  變得快,苦惱就去得快,

  青春飽滿,修行就修得快

  你們女衆部現在是年輕人居多,看了確實心裏很歡喜,因爲一個人看見早晨的太陽總是歡喜的,你們就像早晨的太陽那樣。而且你們越來越開朗,越來越年輕,年輕人非常天真純潔,當然也會說真話。如果偶然說假話,也不要太認真了,因爲這是煩惱關系,年輕人變得快。起起煩惱也沒有關系的,不要太認真,因爲年輕人變得快。有個同學稍微起了點情緒,姑娘家好哭,同學們去安慰她勸她,她反而安慰同學們“我沒事的,讓我再哭半小時就完了。”這要表揚,半小時就變過來了,仍然是開朗樂觀、青春飽滿的人,快得很!

  成就靠覺悟,修行靠耐心,

  沒有自尊心的人都是鈍根

  那麼說說笑話,是不是你們今天能夠通過半小時聽法,變得快,馬上成就清淨法身呢。我看還是要耐心一點,想快也快不了,實在說連我自己也快不了。如果你要我治病的話,那是快了。信不信由你,從前我一句話過去,這個人病就好了,厲害不厲害?如果你要我一句話使你開悟,我說,“自性就是佛!”你回答我,“豈敢,豈敢,我是苦惱衆生。”沒用啊!這就叫鈍根!如果你沒有成佛就說:“我就是佛”,這是狂徒。一切成就都沒有時間相,覺悟得快,轉變得快成就快,覺悟得慢轉變得慢成就慢。所以希望大家聽了法以後,好好去思維,好好去覺悟,將來成就就快了。

  今天講到這裏。(回向)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101)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2月19日

  法身清淨無比,無量智慧,

  無量自在,無量功德,難可思議

  本次提要:

  ■ 法身清淨無比,無量智慧,無量自在,無量功德,難可思議

  ■ 法身無相,故稱妙相,有相皆虛妄

  ■ 法身具足無量智慧,有智慧才能自在

  ■ 邪法走千裏,不學智慧去學愚,所以如今衆生不自在

  ■ 愚癡墮畜生,佛法裏只有智慧沒有愚,學愚是大方向錯誤

  ■ 愚者必邪,邪者必愚,佛弟子學愚,還有什麼希望呢

  ■ 能觀世間一切皆虛妄,一切都無常,方能看破紅塵

  

  我法身者清淨無比,種種妙相,無量智慧,無量自在,無量功德,難可思議,一切衆生皆蒙利益,百千萬刧說不能盡。法身攝藏一切諸法,一切諸法不攝法身。

  法身清淨無比,無量智慧,

  無量自在,無量功德,難可思議

  上一次講到:“我法身者清淨無比,種種妙相,無量智慧,無量自在,無量功德,難可思議。”這些都是成就法身以後,所得到的種種功德。

  法身無相,故稱妙相,有相皆虛妄

  法身是清淨的,法身無相,所以稱爲妙相。有相皆虛妄,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僅僅是太子身的相,也是虛妄,因爲佛涅槃了,這些相就不存在了。

  法身具足無量智慧,有智慧才能自在

  法身以法爲身,是法上的智慧成就的,當然它具足了無量的智慧。有智慧才能自在,有了無量智慧就能出生無量自在。比方說一個人想通了,知道該怎麼去辦,心裏就不苦惱,心定下去了,他就自在了。如果想不出一個好辦法來,那麼一切都不自在。

  邪法走千裏,不學智慧去學愚,

  所以如今衆生不自在

  愚癡的人永遠不自在。衆生流轉生死,主要是因爲衆生的愚癡,佛說法四十九年,目的就是讓衆生得到智慧,消除愚癡。

  末法衆生爲什麼容易下叁惡道,很難得到成就,了脫生死更是稀有難得?因爲末法時期,正法弘揚不出去,邪法走千裏,邪師邪說多如牛毛。尤其是今天,很多佛弟子不喜歡聽佛法,卻提出要學愚,那就得不到智慧,永遠不自在。

  愚癡墮畜生,佛法裏只有智慧沒有愚,

  學愚是大方向錯誤

  學愚的人是跳不出生死輪回的,學愚的人只有下叁惡道。佛講過“愚癡墮畜生”,畜生就是叁惡道之一;“貪吝墮餓鬼,瞋恨下地獄”,這兩類衆生更是苦。如果愚癡的人心量比較大,有點修養,那麼下的是畜生道,還是在叁惡道裏,他要成就法身那是不可能的,因爲佛法裏只有智慧,沒有愚癡,所以學愚是大方向錯誤。

  愚者必邪,邪者必愚,

  佛弟子學愚,還有什麼希望呢

  愚者必邪, 邪者必愚 。一個人思想邪了,很難轉過來。如果他是佛門外面的愚人,還有點希望,有一天他學到了佛法,他覺悟了,就會消除他的愚癡。進了佛門不學佛法去學愚,那是沒希望,好比這個人病很重,醫生都看不好。有個名醫,能看好他的病,偏偏這個病人不要他看。佛是大醫王,你不聽佛的話,還有什麼希望呢?

  能觀世間一切皆虛妄,一切都無常,方能看破紅塵

  《心經》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自在是由觀來,由觀出智慧,所以叫觀自在菩薩,因爲他對人生看得很徹底。能觀世間一切皆虛妄,一切都無常,方能看破紅塵。所以要出智慧必須要觀,不通過觀,出不了智慧,也就不可能自在。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102)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2月19日

  由戒定慧出生斷智悲,

  斷智悲叁德合起來就是佛的功德

  本次提要:

  ■ 受了戒犯戒,還有功德嗎?不修禅定不聽法,釋迦佛會喜歡嗎

  ■ 修行要修福修慧,所以福報跟戒定慧功德要密切聯系

  ■ 只培福不修行、貪圖快樂就跟世俗人差不多

  ■ 修慧了生死,若貪快樂圖享受,去的並非淨土

  ■ 培福是爲了更好的求智慧,痛苦是因爲不求法、不斷煩惱

  ■ 由戒定慧出生斷智悲,斷智悲叁德合起來就是佛的功德

  ■ 普賢菩薩表斷德,不斷煩惱幹不了菩薩事業

  ■ 文殊菩薩表智德,如今外道何以會猖獗?因爲獅子不吼了

  

  受了戒犯戒,還有功德嗎?

  不修禅定不聽法,釋迦佛會喜歡嗎

  修戒定慧的佛弟子就知道怎麼觀。如今信佛的人因爲不聽法,不懂得觀,受了戒不持戒,盡是犯戒,那他受戒幹什麼?說“受戒有功德”,你不持戒還有功德嗎?犯了戒還有功德嗎?愚成這個樣子。

  不修禅定,妄想止不住,觀也不學,法也不聽,不接受釋迦佛的教導,這種人釋迦佛不會喜歡他,阿彌陀佛也不會喜歡他。淨土宗的叁本經《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哪本經叫你學愚啊?講經說法必須要按照法上的智慧來講。

  修行要修福修慧,

  所以福報跟戒定慧功德要密切聯系

  “無量功德”,通常說修行要修福修慧,福是福報,慧是你修出來的功德。當然,你有了福報可以好好修行,修行又增加你的福報和功德,所以福報跟戒定慧的功德要密切的聯系,這是對修行人講的話。

  只培福不修行、貪圖快樂就跟世俗人差不多

  世俗人就不一樣了,世俗人是單純的培福做好事,好事做得多,布施供養大,福報也大。有了福就在人間享福,福報再大,去天上享福。所以修行人貪圖享福、貪圖快樂就會變成跟世俗人差不多,也是只培福而不修行。

  修慧了生死,若貪快樂圖享受,去的並非淨土

  作爲佛弟子,必須要修福修慧。福大了不脫生死,了脫生死要靠智慧。現在很多佛門裏的人就是貪圖到快樂的地方去,因爲快樂地方享受啊,舒服啊,幸福啊。卻不想求慧,也不肯聽佛法,那他去的地方究竟是天堂還是淨土啊?

  培福是爲了更好的求智慧,

  痛苦是因爲不求法、不斷煩惱

  佛門裏的培福是爲了更好地求智慧,是爲了得到佛…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勸請功德”的講解(100~10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