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勸請功德”的講解(90~99)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90)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1月30日

  有結婚就有離婚,有賺錢就有賠本,

  有貪官就有坐牢,有貪瞋癡必會走錯路

  本次提要:

  ■ 講法是教育,目的是爲了提高衆生覺悟,轉變自己的愚癡,因爲人世間的

  快樂本身就包含痛苦的結果

  ■ 佛說人生苦多樂少,但衆生只要有一點快樂,他就會希望快樂能長久

  能擴大

  ■ 獲得了出世間的智慧和覺悟的快樂,會覺得非常舒適自在,所以佛又說

  世間全是苦

  ■ 不要被卑鄙的行爲和勾心鬥角中的快樂假相迷住了,佛度衆生就是度衆生

  出苦海

  ■ 有結婚就有離婚,有賺錢就有賠本,有貪官就有坐牢,有貪瞋癡必會

  走錯路

  講法是教育,目的是爲了提高衆生覺悟,

  轉變自己的愚癡,因爲人世間的快樂本身就包含痛苦的結果

  “請轉*輪,爲欲度脫安樂諸衆生故”,講法是教育,目的是爲了提高衆生的覺悟,轉變自己的愚癡。人可以做快樂的人,也可以做痛苦的人,釋迦佛說過,人生半苦半樂,快樂也有,痛苦也有,可惜的是一切無常,快樂不能長久,而痛苦不斷。這話大家都聽得進去,因爲是事實嘛。人生在世即使有痛苦,也有快樂啊,可要知道,這個快樂沒多久就要發生變化,因爲人世間的快樂,本身就包含著衆生的愚癡,本身就包含著痛苦的結果,所以快樂的時候,痛苦的因也已經包含在裏邊了。

  佛說人生苦多樂少,但衆生只要有一點快樂,

  他就會希望快樂能長久能擴大

  看你明白了這個道理,覺悟提高了,釋迦佛又說,人生苦多樂少。你想想也對啊,現實就是苦多樂少,一個人有了錢以後,得到的快樂有多少,苦惱有多少?可是衆生還是迷啊,只要有一點快樂,他就迷掉了,總希望快樂能夠長久,能夠擴大。

  獲得了出世間的智慧和覺悟的快樂,

  會覺得非常舒適自在,所以佛又說世間全是苦

  假如他獲得了出世間的清淨的、覺悟的、有智慧的快樂,不包含痛苦,他會覺得非常舒服非常自在,世間上快樂哪比得上這個自在的快樂呢?釋迦佛看他覺悟又提高了,又說世間上全是苦,叁句話都沒有錯,這就是辯證法。

  在我們看來,世間上一切快樂,如果你不受迷惑的話,全是痛苦。世間上人享受的快樂,如果給了我們,我們的感受真是受苦受難。比如我們同學回家探親,鄰居朋友總要走動走動,一聽這裏不看電視,就說了一句話,你們不看電視的日子咋過?他們看我們非常苦,人都有想避免苦、趨向快樂的天性,那麼我們這些人怎麼不跑掉呢,回去的還跑回來?有的世俗人家裏,電視要看到晚上11點,熒光屏上不出現“再會”,他不肯關。哪怕人不在,電視還開著,好像關了電視機,這個日子過不下去了。假如叫我們天天看電視,嚇得我們會逃走,所以我們也有一句話,“天天看電視,這個日子咋過啊?”

  不要被卑鄙的行爲和勾心鬥角中的快樂

  假相迷住了,佛度衆生就是度衆生出苦海

  世間上人以搓麻將打牌爲快樂,也要別人去搓麻將打牌,搓得頭昏腦脹,腰酸背疼,血壓上升,是快樂嗎?自己贏了,人家輸了;自己吃肯德基,人家吃蘿蔔,哪可以把卑鄙的行爲看成快樂呢?

  從前我在社會上做工作,常聽到這句話:在學校裏時,同學之間天真純潔,生活挺快樂,一進入社會,社會上人都是勾心鬥角,互相排擠,這個日子真是難過啊,這種種說明了,苦是真實現象,如果你認爲是有快樂,你是被快樂的假相迷惑住了,佛度衆生就是度衆生出苦海。

  有結婚就有離婚,有賺錢就有賠本,

  有貪官就有坐牢,有貪瞋癡必會走錯路

  應該明白:你今天的快樂就是明天痛苦的原因。今天痛苦的人,昨天前天或者說去年,還不是在吃喝玩樂,挺高興的?人在快樂的迷惑中,就會失去理智,失去冷靜,必然會走錯路,老話說一失足成千古恨。離婚的痛苦,也是從結婚時的快樂中來的,沒有結婚哪來離婚?沒有快樂哪來痛苦?沒有賺錢哪來賠本呢?不做貪官哪來坐牢呢?在人世間的快樂裏一迷,貪瞋癡一冒出來,人生路上會不走錯路嗎?貪官就是貪得無厭,瞋恨心大去殺人放火,走錯路本身就是愚癡。

  講經說法是使衆生從迷惑中覺悟過來,只有從迷惑中覺悟過來,才能使衆生得到利益,離開痛苦。如果知見邪了,講法講錯了,那麼衆生受影響,就會更加愚癡。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91)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1月30日

  自身沒有法,又不請善知識來說法,

  哪會有“正法久住”,“*輪常轉”

  本次提要:

  ■ 講法是爲了使衆生離苦得樂,邪知邪見遍及佛門,那就害人了

  ■ 自身沒有法,又不請善知識來說法,哪會有“正法久住”、“*輪常轉”

  ■ 勸請轉*輪的善根能得十力、四無畏、四無礙辯

  講法是爲了使衆生離苦得樂,

  邪知邪見遍及佛門,那就害人了

  講法的目的是爲了讓衆生度脫苦海,得到安樂,只有佛法才能做到這一點。別挂了佛法的牌子,講的卻是邪知邪見,這是極其惡劣的手段,就好比是冒牌貨。講法必須要清淨,你講不清淨的法,那就害人了。聽說這一次女衆部有六七位同學拉肚子,今天醫生都來了,說是病毒性的,也許是飲食不衛生。講法講得不清淨,還不是使衆生拉肚子?這可厲害了,一百個人聽,一百個人拉肚子,一千個人聽,一千個人拉肚子,他們一回去,周圍的人全受感染,變了兩萬個十萬個拉肚子。現在邪知邪見的種種言論,遍及整個佛門,無論你到哪兒就能聽得到,這到底是功德無量,還是罪過無量?所以我們請轉*輪,要把目的搞搞清楚,不要請錯了。

  自身沒有法,又不請善知識來說法,

  哪會有“正法久住”、“*輪常轉”

  我們經常講正法久住,正法就是佛法,你法都沒有,談什麼正法久住啊?好比孩子還沒有生,忙著爲孩子過生日,祝他長命百歲,那不是笑話,生都沒有生,哪來長命百歲?現在有許多新建的寺院富麗堂皇,在寺廟的牆上還寫上了,“正法久住,*輪常轉”。但裏邊卻從來不講經說法,談什麼*輪常轉呀?有些廟還是巫婆神漢搞氣功的人建的,正法在那裏還能久住嗎?社會上的假冒商品至少有點東西,而在佛門裏寫上了“正法久住”,卻什麼也沒有,自身沒有法,又不請善知識來說法。

  勸請轉*輪的善根能得十力、四無畏、四無礙辯

  “我于往昔,爲菩提行,勸請如來久住于世,莫般涅槃”,由于我過去世修菩薩行時,勸請如來不要涅槃,要久住于世。由于這樣一個因,所以今天就得到了同樣的果。可惜如今末法時期的佛門對請轉*輪,請善知識來弘法,這種意識非常淡薄。

  “依此善根,我得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辯,大慈大悲,證得無數不共之法”,依靠這個善根,我今天得到十力、四無畏、四無礙辯、大慈大悲,證得無數不共之法,這些都是佛的功德成就。能夠證到這些境界,得到這些力量,就是由于過去世一直請佛轉*輪。這個好理解,因爲你請善知識轉*輪,你肯定也在聽嘛,你聽了以後,再去修,修到後來,你也能成佛嘛。

  關于這些佛的境界,十力四無畏等等,今天沒有時間講,一講起來,兩個月也講不完,我們今天是講法布施的功德。你們想知道哪個十力,那我只好唸給你聽:十種力量,第一,知覺處非處智力,第二,知叁世業報智力,第叁,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第四,知諸根勝劣智力,第五,知種種解智力,第六,知種種界智力,第七,知一切至所到智力,第八,知天眼無礙智力,第九,知宿命無漏智力,第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四種無畏,就是四無所畏: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

  四無礙辯也稱四無礙智: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詞無礙辯,樂說無礙辯。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92)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1月30日

  說天天學佛法修戒定慧的人可憐,

  這種傲慢實是愚人的精神勝利

  本次提要:

  ■ 說法辯才從智慧中來,有了智慧,說法就沒有障礙

  ■ 在娑婆世界弘法是雪中送炭,到極樂世界去弘法是錦上添花,發菩提心

  也成了空談

  ■ 離開娑婆世界不知要多少年才能再回娑婆,現在培養好,將來弘法度

  衆生才是功德無量啊

  ■ 聰明的狗會看家,享福的狗喝牛奶,喜歡聽法卻睡覺,這一輩子有什麼

  意義呢?

  ■ 說天天學佛法修戒定慧的人可憐,這種傲慢實是愚人的精神勝利

  說法辯才從智慧中來,

  有了智慧,說法就沒有障礙

  我們修文殊法的人,目的就是要開智慧,得辯才,這個辯才是從智慧中來,所以這個辯也稱智。“無礙”就是說你有了這種智慧以後,你說法路路通,沒有障礙。這些我們都要學起來。産生了障礙也不要灰心,因爲我們智慧不夠,正在培養嘛。

  出家人初出家的時候,都有這樣一個心願,將來要弘法度衆生。可是一出家受了環境影響,不聽法,唸經不求懂,初出家時發的心就掩蓋了。

  在娑婆世界弘法是雪中送炭,到極樂世界去弘法

  是錦上添花,發菩提心也成了空談

  可能有些人這麼想,我先全力以赴求往生,等到了極樂世界,我再學佛法弘法,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還有好多菩薩,有證果的,還有大成就的人。而娑婆世界釋迦佛已經涅槃了,這麼多的佛弟子都不懂佛法,正需要你來弘法。你在娑婆世界弘法是雪中送炭,你到極樂世界去弘法是錦上添花。這種心態說明白一點,還不是爲了到極樂世界去享福?發菩提心也成了空談了。

  離開娑婆世界不知要多少年才能再回娑婆,

  現在培養好,將來弘法度衆生才是功德無量啊

  從前法師總是勸念佛的人發菩提心,快去快來。這是好心勸他們發菩提心,至于說快去快來,像現在末法時期衆生,煩惱重,又不聽法,菩薩法行不起…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勸請功德”的講解(90~9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