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30)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1月3日
能布施法,能勸請善知識轉*輪,
以此功德就能消除業障
本次提要:
■ 影響不同,觀點就不同,佛門裏的話也就不一樣了
■ 像法轉爲末法時期,外道、魔道、邪說像網那樣把衆生罩住
■ 能布施法,能勸請善知識轉*輪,以此功德就能消除業障
■ 消除業障靠衆生的覺悟,法都搞不清楚的人哪來覺,沒有覺哪來悟
■ 快樂人人有,極樂從佛法智慧來,從斷煩惱來
影響不同,觀點就不同,佛門裏的話也就不一樣了
今天繼續講《金光明最勝王經》第叁卷的《滅業障品》,這是釋迦佛教導我們該如何去消除自己的業障。我進佛門五十多年,從前還經常能聽到老法師講經,佛弟子之間也經常有提到大乘法門要修六度萬行。五十年後的今天很難再聽得到這個話了,經常聽到的就是:“末法時期”“鈍根”“業障重”。僅僅五十年佛門裏的話就不一樣了,因爲人們受的影響不同,所以觀點也不同。
像法轉爲末法時期,外道、魔道、邪說像網那樣把衆生罩住
如何消除業障,這個問題很重要,是業障拖住了我們,使我們很難解脫。《藥師經》上講得很清楚,“像法轉時”,也就是像法轉到末法的時候,衆生的業障很重,外道、魔道、邪師邪說像網那樣把衆生罩住。文殊菩薩就請釋迦佛講一講,如何使衆生消除業障,所以釋迦佛特地介紹了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功德。其實不光是唸《藥師經》能消業障,你只要能夠聽法,天天念誦,依教奉行,都能消除業障。
能布施法,能勸請善知識轉*輪,以此功德就能消除業障
我們講《金光明最勝王經》是結合法布施來講的,法是最重要的,普賢菩薩說:一切供養,法供養第一。不光是法施,連你勸請善知識轉*輪的功德也是極大,以這個功德就能消除業障,所以這一品就叫《滅業障品》。
消除業障靠衆生的覺悟,
法都搞不清楚的人哪來覺,沒有覺哪來悟
消除業障主要靠衆生的覺悟,你不聽法不懂法,法都搞不清楚,你哪來覺?沒有覺哪來悟?我們過去不懂法,只懂怎麼賺鈔票,怎麼求名望,只懂得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成家立業,這一切全是世間法,這就是流轉生死的原因。你即使懂世間法,在世間上做個好人,你仍然流轉生死。怎麼樣才是覺悟?要走出離道、了脫生死,所以要懂佛法。佛法跟世間法是兩條道路,一個是出離生死,一個是流轉生死。世間上即使你大學畢業,乃至碩士、博士,你能懂怎麼斷煩惱、怎麼走清淨道、怎麼了生死、怎麼樣行菩薩道嗎?
我們來擺擺事實,做生意的競爭非常厲害,競爭不過就倒閉,只好跳樓自殺。每個家庭都是吵吵鬧鬧,有的結婚沒多久,就吵得要離婚,一直吵到老。世間上的知識即使使你發財、使你當官、使你成家,你的人生爲什麼還這麼痛苦啊?不脫離痛苦,就不能叫覺悟,覺悟的人就應該沒有痛苦。
快樂人人有,極樂從佛法智慧來,從斷煩惱來
快樂跟極樂是不同的,快樂人人有,極樂不是人人有。世間上人即使做危害自己的事情,他也快樂。抽煙的人說抽煙快樂,喝酒的說喝酒快樂,賭博、搓麻將的說打牌快樂,這是行善還是造惡啊?愚蠢的人也有快樂,傻瓜都是笑嘻嘻的。極樂可不同了,極樂不是快樂,快是痛快,極是無上。極樂哪裏來?從佛法的智慧來。本來我今天是要休息,五個新同學來小住,我就高興。咱們不研究這個高興算是快樂還是極樂,(衆笑)可是一個人在高興的時候,他就想給別人利益,煩惱的時候,總想找個人來出出氣。(笑聲)
我們佛弟子是一家人,大家要團結,千萬不要彼此怄氣。各個宗派都是佛法,彼此贊歎就團結起來了;相互攻擊,那怎麼團結啊?就算你嘴巴不說,你心裏還是在怄氣。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31)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1月3日
沒有法就沒有解脫,就沒有淨土,
就沒有行菩薩道成佛的可能
本次提要:
■ 沒有法就沒有解脫,就沒有淨土,就沒有行菩薩道成佛的可能
■ 快樂包含痛苦,極樂就是煩惱斷盡的彼岸
■ 有煩惱,快樂都是假的,即使往生到極樂世界仍是個煩惱衆生
■ 有的人根本就不快樂,因爲心量太小,既然能唸阿彌陀佛,何不學學無量
心呢
■ 釋迦佛教導我們歸依十方佛,學無量法門。有人唸了阿彌陀佛,就不喜歡
別人唸藥師佛,學了這個法門就不喜歡別人學別的法門
沒有法就沒有解脫,就沒有淨土,
就沒有行菩薩道成佛的可能
釋迦佛教導我們首先要起歡喜心。我們佛弟子的歡喜是來自法上的覺悟,所謂叫法喜充滿,這是覺悟的快樂。我們對講經說法都要歡喜贊歎,只要他說的是釋迦佛的法;如果跟釋迦佛說的法相反,我們不應該歡喜,因爲佛法被他攪亂了。有人來聽釋迦佛講的正法,我們也要歡喜贊歎,因爲這些人是佛弟子中最殊勝的人。法最無上,“無上甚深微妙法”,這不是已經說清楚了嗎?沒有法就沒有解脫,沒有法就沒有淨土,沒有法就沒有你行菩薩道成佛的可能。
快樂包含痛苦,極樂就是煩惱斷盡的彼岸
法是起斷煩惱的作用,因爲有煩惱所以我們做衆生;斷盡煩惱就叫彼岸,彼岸就是常樂我淨。常,不再有生死;樂,這是極樂;我,是大我;淨,清淨。所以極樂是從斷煩惱來。沒有煩惱的極樂跟世間上吃喝玩樂的快樂完全是兩碼事,世間上的快樂是有苦之樂,避免不了痛苦的,因爲這種快樂本身就包含了痛苦。抽煙人說抽煙快樂,科學家則說吸煙有害健康。喝酒呢?發起酒瘋來,可怕得很。有一年冬天,蘇州滿地大雪,只見一個人躺在橋上,旁邊人說他是喝醉了。躺在冰雪的地上,是樂還是苦啊?他爲什麼不爬起來?他喝醉了,糊塗了嘛。打牌搓麻將的,不到輸得精光不肯停止的,弄得老婆要跟他離婚,是苦還是樂啊?吵起架來,罵幾句人,打別人幾下子,心裏也痛快,真的痛快嗎?他心裏是在怄氣!怄氣本身就是痛苦。何況人家也不好惹,你罵了人家,人家還你幾個耳光;你打人家幾下,人家把你鼻子都打出血來。
有煩惱,快樂都是假的,
即使往生到極樂世界仍是個煩惱衆生
世間上快樂的人誰都逃不了痛苦,因爲他們心裏有煩惱。心裏有煩惱,快樂都是假的。哪怕你往生到極樂世界蓮花裏,你還是一個煩惱衆生。比方說,一個老板欠了人家債,快要過年了,討債的人都要上門,爲了逃債,他避到五星級賓館去了。五星級賓館可幹淨了,招待又好,設備又好,真使人快樂,可他有快樂嗎?整天愁眉苦臉!唸佛的人可不要變成逃到極樂世界去。有煩惱決定有苦,這個是誰也改變不了的真理,所以《佛說阿彌陀經》裏講得很清楚,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稱爲“彼國衆生”,他還是一個衆生。淨土是極樂,可是往生的這個衆生並沒有真正的極樂。要沒有煩惱的快樂才叫極樂,那是無苦之樂。我們佛弟子追求的是極樂,而不是世間上的快樂。念佛法門趨向淨土,所以了不起。如果修念佛法門的人不斷煩惱,仍然是苦惱衆生。
有的人根本就不快樂,因爲心量太小,
既然能唸阿彌陀佛,何不學學無量心呢
不管你修什麼法門,全要斷煩惱,因爲佛度衆生,是讓你離開痛苦得到真正的快樂。現在有些唸佛的人,他的快樂可不是來自覺悟,何況有的人根本就不快樂,因爲心量太小。阿彌陀佛的功德是無量光無量壽,他心胸無量,所以他沒有煩惱;你心量這麼小,所以多煩惱。既然唸阿彌陀佛,你爲什麼不向阿彌陀佛學習學習呢?
釋迦佛教導我們歸依十方佛,學無量法門。
有人唸了阿彌陀佛,就不喜歡別人唸藥師佛,
學了這個法門就不喜歡別人學別的法門
我們學佛的人,就是要跟佛學,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可是釋迦佛不像我們凡夫那樣氣量小,他從沒說過:歸依我,不要歸依別的佛。他氣量大得無量無邊,所以他教導我們要歸依十方佛。而今天學佛的人呢,你拜了這個師父,如果再到別的善知識那裏去聽法,這個師父就不高興;你慢慢懂佛法了,知道要法門無量誓願學,你想去學學別的法門,這個師父也不高興。佛弟子爲什麼不跟釋迦佛學學呢?離開了釋迦佛的教導,你還能算釋迦佛的弟子嗎?有人唸了阿彌陀佛,不喜歡別人唸藥師佛,氣量這麼小,跟阿彌陀佛的無量心也不相應。阿彌陀佛一點也沒有分別心,你分別心這麼大,哪有不煩惱的?這些都不是覺悟。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32)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1月3日
我們太需要學習佛法、深入經藏,
佛弟子要在法的基礎上團結起來
本次提要:
■ 不要法的人就是佛度不了的衆生
■ 不歸依法,成了歸依二寶,佛沒有承認過有二寶弟子
■ 佛說:“雖誦千句,不解何益”?可今天卻有人說:“唸經不必求懂”
■ 我們太需要學習佛法、深入經藏,佛弟子要在法的基礎上團結起來
■ 業障從煩惱來,必須在佛法裏求智慧,求覺悟,才能轉業
不要法的人就是佛度不了的衆生
這種現象的存在,跟中國佛門長期以來逐步對法不重視有關。不重視法、不恭敬法、貶低法、蔑視法,這個罪很重啊。他還不知道自己有過失,還以爲自己有道理,認爲聽法是浪費時間。釋迦佛有這麼說過嗎?老師會對學生說“你來上課是浪費時間”嗎?所以佛說:佛也有度不了的衆生。這種不要法的人就是佛度不了的。
不歸依法,成了歸依二寶,佛沒有承認過有二寶弟子
佛是以法度衆生,就算你天天唸經,經文不懂,對你有什麼好處?最多是裝模作樣。我念小學的時候,叁年級就學英語了,開學頭一天發了一本英語課本,回到家裏,我坐在後門口,裝模作樣地看英語書,其實我這本書是倒翻的,(笑聲)因爲我不懂英語啊…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勸請功德”的講解(30~3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