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 (40)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
傅味琴講于太湖法雨山佛學苑 2008.2.22
修行要看清路,不可學了片面當全面,
觀人觀物要正觀,要看守根門,叢林要保持清淨
提要:
·修行要看清路,瞎子摸象摸到的是片面,學到一點當全面,
就形成了觀點上的錯誤
·觀人觀物要正觀,看依眼根,觀靠意根
·六根好比身上的門戶,守好門戶防小偷
·叢林裏豈能放毒?佛門要有叢林規矩
·樹多好養人,佛門要清淨,燒紙成災,焚燒了功德林快
修行要看清路,瞎子摸象摸到的是片面,
學到一點當全面,就形成了觀點上的錯誤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你走路眼睛要看清楚路。眼睛閉起來走路多危險啊,一個老瞎子領了很多小瞎子往前走,走到年叁十也走不到目的地,因爲全都沒有眼睛。瞎子有個本事,他眼睛看不見,他用手摸著牆壁,慢慢摸過去,那多可憐啊。如果不用手摸,更糟糕!鼻子碰到牆壁了,他才知道應該拐彎了。就算你用手摸,你摸到的是片面,不是全面。
佛講過一個瞎子摸象的比喻,一個瞎子摸到象的耳朵,他說象是像一把蒲扇;一個摸到象的尾巴,說象是像一條繩子;一個摸到腿,說象是像屋柱。而且這些瞎子還肯定自己講的沒錯:“我是親手摸到的。”其實他講的是片面。如果眼睛不瞎呢,把整個象都看清楚了,這叫全面。所以假如你學到一點點,就以爲是全面,這就會形成觀點上的錯誤。
觀人觀物要正觀,看依眼根,觀靠意根
所以觀是非常重要的,要用釋迦佛的智慧來觀外界的一切,觀人也是要正觀,觀物也是要正觀。我們每天的生活就是靠我們的六根去感受一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能夠接觸到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第六是意根,意根對外界的一切法,所謂法就是指一切的事物和現象。所有的法都要靠意根去分別,所以六根中意根最重要。我們講的“觀”不是指眼睛看得見的,而是指意根,在心理上你所産生的觀點要正確。
六根好比身上的門戶,守好門戶防小偷
我們的六根就好比是我們身上的門戶,門戶很重要,因爲能防小偷。從前我住在上海,街道管委會的那些老太太可熱心了,專門爲居民做好事。每到要過年了,老太太就冒著寒風,一邊搖鈴,一邊喊:“火燭小心,煤氣關關好,門窗關關好。”假如煤氣不關好,人會中毒,門窗不關好,家裏東西被偷光。
叢林裏豈能放毒?佛門要有叢林規矩
現在佛門裏中毒的人很多,就是因爲“煤氣”沒關。本來叢林這兩個字挺好的,叢林就是僧團的意思,因爲在修行的團體裏,很多修行人聚在一起,過的是修行生活,所以叫叢林。叢林裏還有叢林規矩,如果沒有叢林規矩,就會亂七八糟了,可是現在末法時期,可能叢林規矩也很難搞得起來了。假如在叢林裏,有的人盡放毒,就好比煤氣沒有關好。
打個比方,我們走到樹林裏,感覺空氣挺清淨挺舒服吧。有樹的地方我最喜歡,因爲能呼吸到新鮮的空氣。一吸到新鮮的空氣,人就感到舒服。
樹多好養人,佛門要清淨,
燒紙成災,焚燒了功德林
比如吉祥寺在的地方叫樹林村,確實有很多樹,開化林山鄉文殊院樹就多了,泰順崇教寺樹更多。泰順崇教寺是風景非常好的地方,據醫生講,養生什麼地方最好?海拔八百米的半山坳裏最好,也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泰順崇教寺剛好在海拔八百米的半山坳,車子一開進去,人就感到舒服。聽說有血壓高的,一到那裏血壓就降低了,睡不著的,去了晚上就睡著了,這就是叢林的功德。
佛門應該具備叢林的功德,讓所有的衆生呼吸到新鮮的空氣,身心舒暢,有益健康。假如有人在樹林裏燒塑料,結果很多衆生走進叢林,吸到的都是有毒的氣體,如果燒黃紙,就會起火災,這都是害人啊。所以佛門不能腐敗,佛門不能搞歪風邪氣,佛門不能發揚有毒的東西,也不能燒黃紙搞迷信,因爲佛門是叢林,而這些等于是在焚燒功德林。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 (41)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
傅味琴講于太湖法雨山佛學苑 2008.2.22
愚人對境起貪心,
持戒開戒都應以佛講的法爲准則
提要:
·愚人對境起貪心,就把門打開了
·開門關門得有智慧,持戒是關,開戒是開,都要以釋迦佛講的法爲准則
·愚人自以爲有道理,卻在佛門鬧大笑話
·愚人被偷,只有佛知道。學愚是大方向錯誤
·“生死愚人,爲愛奴仆”,結婚都是自討苦吃
愚人對境起貪心,就把門打開了
我們身上的門戶也要看看好,否則裏邊的財寶全給小偷偷光,是哪些財寶?正知正見的財寶、覺悟的財寶、正念的財寶、心住于安定境界裏的財寶。哪些是小偷?就是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本來小偷在門外,你提高點警惕,他也不一定會進來,可是你自己把門開了,小偷就不客氣了,所以門戶要小心。不應該開門的時候開門,豈不是在歡迎小偷進來?那是愚人幹的事,因爲他心裏有貪心,外面有五欲的境,對著外面的境界起貪著,他就把門打開了。
開門關門得有智慧,持戒是關,開戒是開,
都要以釋迦佛講的法爲准則
假如有人說:不見得這扇門只能關不能開吧。什麼時候開什麼時候關,你得有點智慧,要根據釋迦佛講的法爲准則。例如戒律就是關門,可是戒律有時候可以開許,那就得開。白天家裏有人,可以開門,家裏沒人還得關門,晚上大家都睡著了,只能關不能開。假如黑夜也不關門,那就進來小偷了。應該開的時候不開,小孩子高燒要送醫院急診,你說,“只能關,不能開,因爲現在是晚上。”那也不對。所以佛經裏邊特別講究看好門戶,該關的時候關,該開的時候開。
愚人自以爲有道理,卻在佛門鬧大笑話
昨天講了一個《百喻經》裏的故事,《百喻經》裏全是講愚人幹的事情,也就是告訴我們不能學愚,學愚學得來像《百喻經》裏的這些人,實在是在鬧大笑話了。現在在佛門裏鬧大笑話的,差不多都是主張學愚的,《百喻經》講得這麼仔細清楚,他們還要學愚!愚人都自以爲有道理,結果帶著驢子、繩、一扇門,到鄰居那裏去聽音樂,以爲一舉兩得,而自家的寶都沒了。
愚人被偷,只有佛知道。學愚是大方向錯誤
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佛門裏的人主張學愚的?我只記得年輕時,剛進佛門,在上海佛教青年會聽星期講座,一個年輕人在臺上,他說要向愚婦愚夫學習。我聽了幾句,也不感興趣就走了。他不說要跟釋迦佛學習,卻主張向愚婦愚夫學習,這還算不算佛弟子啊?釋迦佛叫你學智慧,可不是叫你學愚啊。可能他也會講出一番愚道理來,就好比那個愚仆人,他也有道理啊:他這樣做,叁樣東西一樣也不少。可憐他還不知道家裏的財寶全被偷光了。也就好比我們自身的財寶在幹愚事的時候被偷去了,我們還不知道,只有佛知道,所以佛叫我們要學智慧。
《百喻經》好得很啊,魯迅先生特別贊歎《百喻經》,自己掏了兩百塊銀元,專門印了《百喻經》送,而佛門弟子竟然去學愚。這是大方向錯誤,這是原則性的錯誤。
“生死愚人,爲愛奴仆”,結婚都是自討苦吃
這個比喻叫《奴守門喻》,前面的故事昨天講完了,後面佛接下去說“生死愚人,爲愛奴仆”。每個衆生都有貪嗔癡叁個根本煩惱,癡就是愚。從前有句老話,癡漢等老婆,越等越心焦。娶老婆的人都是自討苦吃。爲什麼娶老婆?癡漢呀。看看天晚了,老婆還不回來,開始是在門口等,慢慢在街上等。很冷的天氣裏,伸長頭頸,走過一個女的,迎上去一看,是人家的老婆,越等越心焦。你不結婚會有這種苦嗎?
凡是結婚的人都是愚人,結過婚的人都有一句話:上當了。我喜歡觀察,外面形形色色都看在我眼裏,你們當學生的有幾根肚腸,我也都清楚,當然不會傻乎乎地朝著你看,我自有巧妙。(衆笑)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 (42)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
傅味琴講于太湖法雨山佛學苑 2008.2.22
做了愛的奴仆,一根繩索就把他牽走了,
“莫著六塵”飄走了又何必痛苦
提要:
·窩囊的男人都有叁分怕老婆,錢花了還被推進屋
·跳不出男女愛,就跳不出生死輪回,出家才稱得上大雄大力
·做了愛的奴仆,一根繩索就把他牽去了
·如來教誡常護根門,于色聲香味觸應遠離愛著
·“莫著六塵”,飄來的本來就是“塵”,飄走了又何必痛苦
窩囊的男人都有叁分怕老婆,錢花了還被推進屋
有一年我在內蒙古,這個男的想出來送我,忽然他老婆搶在前面,“你進去,你進去。”搞得老公沒面子,挺不高興的,這就是北方人稱的窩囊。娶老婆的男人差不多都有叁分怕老婆的。因爲怕老婆,賺的錢往往全給老婆花光了。
我年輕時,學生遍全國。有個學生,他爸爸家住大連,對我很敬仰,寫信叫我去大連時到他家去做客。那時我很天真,真的去了。大連人都愛清潔,我提了個舊的旅行包,樣子像個流浪漢。一進屋,見到一個白白胖胖的女的,沙發中間的茶幾上,還有滿滿一杯牛奶。女的問我,“你找誰?”我說找某某人。裏屋出來一個小老頭,也不開口。這個女的一看見小老頭出來,就說,“你進去,進去進去。”小老頭只好進去,很聽話啊!這個女的這副樣子我現在還記得,兩只臂膀擺著,“進去進去。”(衆笑)女的就問我,“你認得他嗎?”我說,“我們通過信,沒見過面。”“哦,他不在。”我只好拎著旅行包退了出來,後來想想這小老頭可能就是我要找的人,我來了他又不敢說話,真是窩囊!
所以結過婚的男的,不要老在我面前訴苦,誰叫你結婚的,這就叫愛著。當然我也結婚了,但我當時不想結婚的,是我媽叫我結婚的。(衆笑)
跳不出男女愛,就跳不出生死輪回,
出家才稱得上大雄大力
爲什麼有生死流轉?皆因爲有男女之間的…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40~4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