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不滅虹身 第九章 中陰救度解倒懸1
遊戲出了中陰
這場玩笑鬧得可不小
你難道相信 竟有
實相中陰 輪回生死
怎能忍受 這無聊的遊戲
什麼是六道四生
什麼是十法界
醒來吧! 空
你其實不必 這般
沈迷
蓮華生大士爲了使一切衆生,于死亡中陰中得到解脫,心契于大悲叁摩地,于是開示了甚深究竟,聞即解脫的“中陰救度法要”:
“衆生在死後中陰境相現前之時,應當現觀諸法實相,並聽聞《現觀喜樂與忿怒諸尊得證神識自在的教法》而得圓滿廣大解脫。並一心祈請:
皈命清淨法身佛,光明無量不可稱;
皈命圓滿報身佛,蓮花寂靜忿怒尊;
皈命蓮華生大士,一切有情依怙主;
皈命傳承諸上師,佛陀叁身我禮敬!
“上根的智慧者,在現生聽聞中陰救度的法要之後,依其導引而修習,必能現前得度。假若未然,那麼在死時中陰境界現前之際而修習遷識之法,也可僅依憶念中陰救度密法而自解脫。
“一般凡夫若修習此法,多能受用解脫,如若不然,也應于實相中陰境界現前之時,堅住不移,一心谛聽這中有聞教得度的大法。
“如果要了悟這個妙法,首先應當依“現觀死亡征兆自度法門”次第檢視逐漸現前的死亡征相。接著,等待死亡征相示現完滿之後,立即使用遷識法要,這時只要憶念其中陰救度的過程,即可獲得解脫。
“如果持明瑜伽行人,在遷識之法當中已得成證,那麼本法即無必要爲他們讀誦。假若未然,那麼就需要在接近亡者遺體之處,正確明晰地讀誦中陰救度的法要。
“另外,假若遺體不在目前,則讀誦者應該安止在亡者生前常坐的位子或常臥的床鋪等處之上,依止法性的妙力。接著並召喚亡者的神識,觀想他現在目前谛聽,然後依法讀誦中陰法要。在宣法之時,亡者親屬或摯友不應悲啼號叫,以免動搖亡者神識,使他心生貪染戀著,而不得解脫,所以應宜節製。
“假若有遺體在前,那麼就在呼吸剛停之際,由亡者的上師、他所信賴的佛教同修,或亡者敬愛的好友,趨近了亡者的耳際,但不要觸及遺體,依法讀誦中陰救度的大法。
“此時,應當依力准備廣大供養,盡力供養叁寶;假若不能具備,也應當荟集所有的物品,一心觀想使其化爲無上妙供。
“然後祈請諸佛加持,並請叁寶空行怙護免除亡者中陰境界中的險難恐怖。
“當亡者死時中陰境界現起的時候,應當現觀明空光明,以圓證法身。
“也許亡者曾經聽聞正法但未領悟,或是有所領悟但慧力不足。但不管何人,凡曾修習瑜伽密法及中陰救度法要的人,使用此明空妙法,即可頓入根本明空,直證無生的法身,不再經曆任何中陰的境界。
“當亡者呼出最後一口氣時,命力即下降入于智慧脈輪之中,這時能知的神識即可現會法爾本然的根本明體。當此命力向後竄出,躍過左右兩脈之時,則中陰境相會頓然現起。
“所以頓入法身明空的指示,要在命力通過臍輪之後,沖入左脈之前實行。
“命力行持所需的時間,約爲垂死之人最後吸入的空氣,至尚未完全吐出之時,或是常人吃一頓飯的時間。
“呼吸將停未停之時,正是遷識法圓滿得力之時;假如未能得力,那麼應當由上師、同修或親友對亡者說道:
““某某(稱呼亡者的名字)!現在是你證道的時候。你的氣息即將停止,你的上師已經幫助你現觀明空光明了。你即將在中陰境界中體悟實相的境相。其中一切的萬物萬相都如同無雲晴空一般,而無礙無瑕的智慧體性,就如同沒有邊際及中心的明澈真空。你應當現前了悟自身,並安住在這法身的境界。我這時也將幫助你安住在明空體性。”
“對著彌留的人,反複地在他的耳際讀誦多遍殊勝的導引,直到亡者出息已停。務使明空法身的妙義印入亡者的心中。
“如見亡者呼氣即將停止之時,那麼使他的身體,右側向下宴息,成爲吉祥臥姿。如果頸上左右兩條動脈,有震動的現象,應予壓止。
“垂死者如果有嗜睡或睡眠境界現起,應予阻止,加壓的手指可以放松但不可放開,使其明觀死亡的曆程。如此不只可使命力不從中脈折回,並可使命力必從頂輪逸出。這時當使用現觀的法門。
“一切的有情衆生,都可在此時,看到明空實相的中陰境界,而這明空實相就是法身無漏的妙心。
“呼吸停住之時,爲命力留于中脈之時。
“一般人稱呼這種現象爲神識昏迷的狀態,持續的時間長短不一,端視死者的氣脈與命力的情況而定。曾經修習禅定且稍有堅固定境,以及氣脈健全的人,這種狀態持續時間大都很長,而氣脈受損的人,可能只有一彈指頃。
“在幫助死者觀想時,導引死者的法語,應當持續不斷,直到死者身上的各處孔竅,開始滲出淡黃色的液體爲止。
“這種神識昏迷狀態,持續約有叁天半至四天的時間。
“修行人在現生時就應了解死亡的衆相,所以死時就能自我觀照死亡的衆相,但此觀照應在神識昏迷前使用。假如死者不能夠自己覺照死亡的征相,那麼死者的上師或金剛師兄弟,應將死亡時出現的各種征相漸次的反複導引解說,務必使死者心中成就總持完全記憶,首先告訴死者:
“現在,地大沈入水大的征相已出現了,你全身産生了極大的壓迫感……水大沈入火大的現象生起了,你感覺十分的濕冷……火大落入風大的現象生起了,你感覺到被強風狂吹……風大沈入空大的現象生起了,你感覺陷入無邊的虛空之中……”
“當死亡的征相完全現起之時,接著用慈悲而溫和的話語,對著死者的耳際說:
“某某!千萬不要讓你的心識受到牽引,沈入昏迷或掉舉恐懼。死亡已經來臨了,你心中要抉擇了知:這就是命終此生報盡的時候了。我現在決定趁著這個機會,爲了利樂法界一切的有情衆生而成證圓滿佛道,並發起廣大誓願成就大慈大悲,使一切衆生都能同證菩提道果,圓滿究竟菩提。
“你如實思維之後,特別是現前的明空光明法身,能在死後爲了利益一切有情衆生而證成之時,你如實了悟圓滿契入體性法身境界,立可證得大手印境界的最大利益。這時請你如實的決定:
“縱然我不能夠親會中陰,但我也必然能夠明了中陰的境相,在中陰中掌握契合廣大報身,並以種種形相化現于世間,並饒益一切有情衆生,我應當以無邊願力救度盡法界、虛空界的一切有情衆生,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你現在已如是發起了這個大願,決定永不舍離,並且一心總持憶起生平所學習的種種勝法。”
“生者應將自己的嘴唇附在臨終者的耳際,清楚而又明白地反複叮咛囑咐,使這些法語能完全總持于亡者心中.並使他的心念須臾不離這些法要。
“接著再叮囑道:
“某某!谛聽!你現在正安住于清淨的實相明體當中。你應該現前認取法爾的明空光明。某某,你現前的智慧體性,自性本空,無色無相,本來空寂,即是性空實相,就是普賢法界的真實體性。
“你自身的智性,就是法身淨識自身,即是普賢王如來。而所謂本然空寂,即是無障無礙,無有恐懼,光明現成,隨緣示現,你應當現前認取這明空喜樂的智性自身。
“自性本空、無色無相的法爾淨識,與光明現成、明空喜樂的智性,二者無二無別不可分離,兩者圓滿契合,就是廣大圓滿的法身境界。
“你自性的明空光明、性體本空,與光明法身無二無別,這不可分離的淨識,無生亦無死,即是阿彌陀佛的法身無量光明。
“你能如實地認知並現前取證,就圓滿了法性自身。你自身的智性即爲成佛的空性,亦即爲自身的淨識,如此認取,即可使你安住在大覺的體性境界之中。”
“反複的囑咐亡者叁遍乃至七遍,必須清楚而明白。如此一來,一者,可以使亡者憶起往昔上師所教授的親證法門;二者,可使亡者將自身無有遮障的淨識認作根本的明空光明;叁者,可使認清本來面目的亡者與法身無間契合現得解脫。
“死亡之初的明空光明一經聞證認取,即可現成解脫。但是,如果未能證得,則約在呼氣停止後一飯頃的時間中出現續發的明相,但是依死者氣脈好壞及往昔修法而有長短。
“命力依照死者善業或惡業的因緣,流注右脈或左脈,然後經由任何一個脈輪穴竅而逸出,接著産生一片澄明的心相。
“死者神識逸出身體之後,他會暗自思維:“我到底是死了沒有
”但卻無法確定。他可以看到親戚朋友,所見衆相宛如生前,甚至還可聽到他們的哀號哭泣之聲。這時恐怖的業力幻相尚未出現,而由閻魔死神所導致的可怖影相也還沒有現前。
“此時,死者也可分爲兩類:一者,是已經達證圓滿境界的人;二者,是尚在修學的階段。如果是前者的話,則叁呼他的名字,反複重述前面所說現觀明空光明的指示。如果是後者,那麼就向他讀誦觀想本尊怙主的導引:
“某某,觀想你自己的本尊怙主(如果知道他的本尊的聖號,即可以誦出),你應當一心不亂,至誠觀想你的本尊怙主。觀想本尊有如水中的月影,如日之明,如水晶通澈,如彩虹無質,雖然有其形相但卻無實體。觀想本尊爲具有微妙色身的聖尊。”
“如果死者從未修習任何法門,便對他說:
“觀想大悲怙主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
“這第二個階段的中陰境界,亡者的體性已成爲光明的幻身。這時,死者雖然不知道自己是否死亡,但卻現起光明澄靜的境相。如果能夠現前指示,就能夠使子母光明實相相會互融,使業力失去縛著輪回的力量。這時,智慧明光驅除業力,就如同日光驅除黑暗一般。
“這時的中陰境相,是現起亡者神識所現的意生身。此時,能知的識心尚在徘徊觀望,所以不會脫出往昔活動的時空範圍。如果能夠適切地運用此種特別的指示教法,就能得證圓滿。因爲這時業力的幻相尚未出現,死者自然不致受到欺騙,而背離求悟解脫的目的。
“第叁期的中陰境界,業力的幻相即將出現,這是實相中陰的境界,這時最要緊的是讀誦實相中陰的觀想…
《蓮花生大士全傳 第五篇 不滅虹身 第九章 中陰救度解倒懸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