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行——笃實力行的智慧
對現代人而言,達摩秘付的四個行門,是提升個人精神生活的錦囊。它引導人們徹底檢討生活的狀況、苦樂的根源、成敗的關鍵。它能安服內心不平的情緒,引發達觀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人生。它能給人一套實現的方法,訓練自己有足夠的智慧勘破無知和種種引誘,有足夠的定力克服困難,而獲得圓滿成功的人生。它能給你清靜的態度和意識,以冷靜的眼光,看出生命的究竟和價值體系,使你活得有目標、有意義。達摩四行的簡要含義是:報怨行、隨緣行、稱法行、無所求行。
禅是開啓生活智慧和生命意義的法門,它是一門心的效能訓練。
人如果明白怎麼活,爲什麼而活,就能過得充實自在,活潑悅樂。禅正是教導我們獲得這個答案的實踐方法。
生活在喧囂擾攘的現代社會裏,觸目所及的是琳琅滿目的誘惑,衆所關心的盡是功名利祿;爭奪心、較量心、嫉妒心、憤恨心,充斥大部分人的心靈世界。它像濃霧渾塵一樣,蒙蔽了心理生活的視野。看不出人生的輪廓,理不清人生的藍圖。這正是容易淪落陷阱的原因。
禅能幫助我們拭亮眼睛,看清世態的真相。淨化心識,覺察生命光明之路,引導人們跨出踏實的腳步,走出充實圓滿的幸福人生。
禅就像一盞明燈,能點亮心靈,開啓人生的錦囊,時時刻刻可以從中獲得新的指引,展露自性中的般若覺性。
中國禅的始祖達摩,是印度人,約在公元520年,由海路來到中國,弘揚禅法。由于其弟子們的創造發揚,結合中國文化的精華,形成了禅宗,達摩也就被尊爲初祖。達摩留下許多神奇的傳說,諸如“一葦渡江”“面壁九年”等,甚至還有“易筋武學”等說法,其實大多是附會傳說,而且也不重要。達摩所留下來最值得重視的是一篇稱爲“二入四行”的經文,堪稱達摩留給世人作爲紅塵路上的錦囊。
解行並重
達摩所傳授的人生錦囊有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理入”,就是教導人們參悟生命的圓滿性;透過冥思與頓悟,看出生命的原貌,從而建立完整安身立命的價值系統。這也就是所謂的開解。它是發現生命的實相與證悟成佛的修持方法。故雲:
理入者,
謂藉教悟宗。
這是透過萬緣放下,忽然超越于一切客塵(生活所接觸的現象和執著),而看入生命的實相;在舍妄歸真中,見如來本性,成就正等正覺。同時,也因爲清醒和覺察,我們能活得更充實、更悅樂和更有效能。
理入現清明,學禅以安心
當我們從各種成見、偏見、私心和自我中心的系縛中解脫出來時,理性變得清明,思考和覺察力于焉現前,這就是理入。因此,它是現代人必須學習的法門,是清醒的生活與工作必要的條件。
于是,我們該學禅,訓練自己的心,讓它變得安定,發揮清醒生活的功能,覺察到生命的喜悅,以及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領悟。
訓練就得從禅定開始,透過禅坐,讓內在的理性得到充分的開放和流露,讓心靈世界裏的智慧得到蘇醒。禅坐就是面壁,又稱爲壁觀。它教導我們作超越現象的思維,解脫種種限定性思考,而入于智慧的直觀,從而展開寬闊的心靈生活和視野,得到滿足、喜悅和自在。這時,回過頭來思考生活中的事務,就變得清朗又有創意。
禅坐是現代人值得學習的一種心靈修持,透過禅坐,身心可以放松,壓力和焦慮得到纾解,生活與工作的創意得以提升,這些都是經過研究證實的。近年來,坐禅對個人心靈的影響又有許多發現:
它有助于一個人清醒的直覺(direct perception),這是一種對生活及事務産生直接的知覺。這種能力有助于我們觀察事務的真相,看清事務的道理,明白自己真正的態度。
禅坐的訓練可以引發悠閑的警覺(restful alert),它有益于專注和學習。
經過禅坐練習,心靈深處的純淨智慧(pure intelligence),自然得到開啓,它是領悟和開悟的根本。
在禅的訓練中,我們發現最根本的內在自我(innermost self),它就是無我相,沒有執著的真我,在那兒我們容易接近到永恒的慧命。
禅學中所謂的“理入”,也就是透過心靈的安定和淨化,從執著與對立的思考中解脫出來,我們不再只是生活在成見和限定性思考之中,不再只是用防衛的態度生活,而能躍入一個寬廣的心靈世界,並發現真正的自己。這時,努力去生活,去實現人生,但沒有執著和不安。這就是佛陀所謂:
我生己盡,
梵行己立,
所作己作,
自知不受後有。
禅的訓練,就理入的部分來看,不但學會真正的心靈自由、解脫和證悟永恒的法界,同時也領悟到,自己盡了人生該做的事,用慈悲和智慧實現人生,而得到圓融的滿足。
禅教導我們努力面對人生,告訴我們用清淨的智慧面對生活與工作。這就叫“我生己盡,梵行己立”。禅也指引我們,努力開拓人生,增進衆生的福報,但卻讓我們看清楚,沒有一樣東西在生命終了時能帶得走,所以要懂得達觀,懂得放下,不要執著。透過這個觀照和覺悟,就能超脫,不再被六道輪回系縛,而回歸到本體圓滿的精神世界。
理入的禅行,能讓我們看出生命的意義;理入的實踐過程,則使心的效能變得清醒,從而流露出慈悲、喜、舍的智慧和態度。
以行入作理入的資糧
錦囊的另一部分是“行入”,它包含報怨行、隨緣行、稱法行和無所求行四部分,是勘破種種客塵,讓自己在種種挫折、誘惑、困惑中能起正覺;生活過得悅樂自在,從而供作理入的資糧。
現代人不肯思索生死大事,不願參悟自己本來面目,在“理入”上較少澄澈的頓悟。于是,“行入”的四個方法,對多煩惱的現代人就顯得更爲重要。因此,在這裏要特別強調四行的意義和對現代人精神生活的價值。我深信,如果一個人能透過四行改變自己的意識世界,無疑的,對心智成長、生活適應,乃至工作事業方面,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它確能幫助人在滾滾紅塵中看出希望,活得堅韌有力。
達摩所提出的四種改變意識的方法,正是幫助現代人精神生活調適的四種方式(四策)。不過,這四種方式必須加以解釋,才能靈活應用。特別是透過現代心理學的新知加以剖析說明,讀者更能了解個中旨趣。不過,在未作詳細分析前,我們有必要先檢討現代人普遍的心理現象;也就是說,當我們知道精神生活困境的根源時,也就更能有效的應用達摩的心理適應法則。
生活適應的難題
現代人的精神生活普遍呈現著緊張、焦慮、空虛和不安。一般而言,人們的物質生活是豐裕的,但在心靈上卻顯得赤貧。看來每天都在忙些什麼,夜深人靜時卻覺得怅然若失。許多人爲了避免這種空虛,開始一頭栽進電視節目、整晚打麻將,或者置身燈紅酒綠、吸毒麻醉或步入淫色之鄉。事實告訴我們,許多精神上的困擾源自心靈的空虛。據我所知,空虛可能是現代人精神生活的最大難題。它使一個人看不出生命的意義和光明面,從而墮落迷失。
欲望帶來貪婪帶來苦難
另一方面,現代人的生活重心是欲望而不是希望。一個只顧欲望滿足而不去接觸希望是什麼的人,生活態度是競爭與囤積。他對外在事件的知覺向度是敵意和對立。這是現代人精神壓力的來源,也是緊張和焦慮的主要原因。敵意破壞了人的安全感,使人從自在感中連根拔起。此外,強烈的欲望帶來嚴重的貪婪,它使人在心理上産生匮乏和饑餓的感覺,造成永遠不知足地向外追求;嘶竭呐喊地向外追求,正是一種苦難。
過度功利的觀念使人汲汲于營求,人竭盡自己的力量鑽營,而把生活倒懸過來,生活變成追求物欲的手段。結果越是營求,生活越被扭曲,精神生活也就更加空乏。最嚴重的問題是,人們在功利的價值觀念下,慈悲、寬恕、恬淡等人性體驗已漸漸淡忘,人的相處不但體驗不出溫暖和親密,經驗到的反而是彼此的冷漠和沖突。
享受越多,保護越周到,人們越容易失去強韌的心智力量。新生的一代,在富裕的環境中成長,既欠缺完整的生活經驗,又缺乏種種曆練;沒有學會負責,更未培養出“有能力的愛心”。精神生活變得脆弱,脆弱到不能接受或容忍挫折,以致失去響應失敗的能力和毅力。在我的輔導咨詢經驗中,脆弱是生活適應問題的主要原因。脆弱的性格特質,使一個人走向逃避、攻擊或防衛機轉,如吸毒、酗酒、逃避現實。
這些現象與經濟發展帶來的過度功利傾向有關。但我認爲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人的觀念。佛教所謂“萬法唯心”,它的意義是說,就個人的精神生活而言,發生什麼事其實並非關鍵,真正重要的是你怎麼看待它和體驗它。現代人的經濟生活方式雖然改變,如果我們有一個正確、成熟、健康的態度面對現代環境,精神生活無疑仍可以積極振作起來。
現代人精神生活頹廢的另一原因,是缺乏足以引導個人,從生活環境中發現意義,及建構其適應環境的健康態度。我深信人若以囤積財貨爲心態,精神生活即會彌漫著匮乏、不安和爭奪的緊張或焦慮。反之,若有一套正確的引導系統,表現出來的將是一個健康活潑、適應力好的精神生活狀態。
此外,社會越開放,越自由,對于個人心靈生活而言,要尋找穩定的生活模式已不複存在,生活適應完全要看自己。如果人不能堅強起來,反而會因爲開放和自由,而覺得失去安全感。在我們的社會中,不安、憂郁、逃避自由,甚至活得不自在的人正在急劇增加。
精神生活是共業
從心理咨詢與輔導中,不難發現現代人精神生活困擾的主要現象可歸納爲:
生活缺乏創意,心靈失去自由。一般人在機械式的上班生活中,體驗不出活潑的生活情趣。因此,創意的人際關系消失,人的相處和互動缺乏溫馨和喜樂,甚至産生冷漠與沖突。
貪婪和物化的生活,嚴重地折磨現代人的精神。人們因爲貪得無厭,不停地向外追尋名利,造成嚴重的匮乏感和饑餓感。這是精神生活赤貧和不快樂的主要原…
《禅——心的效能訓練 第二章 禅行 笃實力行的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