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占察善惡業報經 10

  占察善惡業報經18-10

  夢參老和尚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诃薩問地藏菩薩言,雲何開示求向大乘進趣方便。在上一卷告訴我們,如果想學地藏占察法門的,應該用占察輪之後占察。我跟大家講過,那不是算命、批八字。占察輪用占察相法,它的作用是什麼呢?就是爲了我們修道的時候,在禅宗說明心見性,我們要想達到明心見性,明白自己的心性,不是上來一擲一修就明心見性了,不是那麼容易。所以在中國以前一些教義,禅宗說禅門一炷香,頓超直入,立證菩提,說得非常容易簡單;但這是做不到的。地藏菩薩教我們,你要想明心想見性,你得先知道善惡業報。如果你連你自己過去的善惡業報都不知道,你業在何處?什麼業重?業本沒有的,因境有。因爲你有個肉體,這就要受報了,有個肉體必帶著因果報應,因果報應就是叁世、十世、無量生來的。在上半部你用占察相法,磕頭、禮拜、拜忏用占察輪,目的就爲你下半部的修習。不是那麼一坐,禅門一炷香,頓超直入,立證菩提,這在我們中國那時候傳布的都是這個樣子。在地藏菩薩教授我們,你先得把善惡業忏完了,這個功夫得用叁年。在上半部講了,用叁年的時間拜忏,利根的他拜清淨就開始修行了。學會了占察忏法,拜占察忏清淨了,這才說趣向大乘。

  爾時,就在上卷拜占察忏法的時候,叁業清淨,得到清淨相了,在這個時候應該怎麼樣修行呢?所以堅淨信菩薩問地藏菩薩,這個時候求向大乘的人,咱們就簡單說,求向明心見性的怎麼樣修行?我們是鈍根,已經修忏悔把障礙都除掉了,得了叁業清淨了,這時候可以趣向大乘道。在你修大乘道法的時候,事先也得有個方便善巧。如何行這個方便善巧呢?地藏菩薩就跟堅淨信菩薩說,善男子,這個善男子是指堅淨信菩薩說的,這個時候衆生想修大乘,修大乘法行菩薩道成佛,那你應該先知道根本之業。根本之業就是你最起碼開始修行的方便。什麼是根本之業?一實境界。咱們把一實境界就說了明心見性,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體,是明體,明體就是明心。你最初的根本業,這個根本業是指修行,不是業障的業。根本業是什麼?一實境界,就是《華嚴經》說一真法界,在其他經論說是真如,趣向真如,真如就是一實境界根本之業。

  但是要想明心見性,直至成佛,前頭也得有個方便,修信修解。因爲能信的進去,相信自己的心,這個一實境界就是你的根本業。相信心是佛,心跟佛無二無別,心、衆生、一切諸佛這叁者就是一個,是一個什麼呢?一個心。你先得信,“信爲道源功德母”,唯信能入,解就是明白了。這個解用我們簡單的話,明白自己的心、解悟自己的心,自心就是佛,是心是佛,是心成佛。有這麼一個信心了,信自己的心就是佛,跟佛無二無別,這就有菩薩種性。這個信心可不是容易生起的,前半部就是拜忏拜的,你才能有這個信心。如果你的業障沒消,見思煩惱還沒斷,你這個信心生不起來。你要想最初的根本,依著《占察善惡業報經》的修行,地藏王菩薩告訴我們,所行的根本之業。這個根本之業,業是作中義,就依止一實境界來信解。信不行,還得明白。解是解悟,就是經過學習,信解而後才能去做。做就是修行,修行才能成道。在前半部,你雖然是業障消除,信解力還不強,還沒有發願“我就是佛,佛就是我自己”,必須得有這個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佛。爲什麼?因爲有佛種子,只要發起現行就行了。

  信而後能解,解是禅宗所謂的開悟了、明心見性了,在我們中國禅宗說開悟就成佛了。開了悟只是信解而已,在教義上講你開悟明心,明了心才好修行,你還得起行,這個時候才能行菩薩道。如果按《華嚴經》上說,這個地位是信滿了,入了初住的菩薩,十信滿心入了住位的菩薩,他相信自己與佛無二無別,不但信而後能去做。諸佛怎麼樣成佛的?他也如是修、如是做,這個是信解力強。我們諸位道友說我們入了佛門,相信叁寶,受了叁皈了,甚至出家好多年了,假使我們說他信心還沒具足,他不會承認的。但是依著教義上講,確實是信心沒有,每個道友可以根據佛的教導,來這樣思惟對照一下。

  現在我們是跟著地藏王菩薩教導我們信解力增強,增強了才能起修。這個起修不是前半部,拜忏、禮地藏菩薩、禮佛、求相好,這是進深入一步了,你信心已經堅定了不會退了,而且十業全部清淨了,身口意業全部清淨了,這時候所發的心是依著一實境界的。一實境界,咱們簡單說就是明心。我們就過去生來修習信心的話,就是拜占察輪相,那個使我們信心堅定。在你修行次第當中,信解行證。你要想成佛,你必須得走菩提道路,不依著菩提道路成不了佛。依著菩提道,你就先要信解,先修信解。依著什麼來修信解?依止一實境界。什麼是一實境界?就是相信自己心跟佛無二無別,十法界的衆生心同是一心。這個一定要相信,相信自己具足跟佛的性體是一樣的。産生了信之後還要求解,解什麼?解一切法全是因緣生起的,緣生起的法性體是空的。所以整個的叁藏十二部,你用四個字就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因爲性空故才能夠生起一切法,一切法沒有本體,就是緣起的而達到性空。這個緣起性空把它做個題目時候,我以前講過,有一單行本緣起性空,是在新加坡佛教會講的,題目就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在這個地方略爲引證一下,緣起性空。

  一切法産生了之後,從信能入,唯信能入,信什麼呢?信一切法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無論哪部大乘經典都是性空緣起、緣起性空。我們講這個經的時候也是如是,地藏菩薩說一切法是緣起的,緣起的法它是依據性空而來的。這個道理要明白了就叫解。信我們自心是佛,因爲自心是佛,你才能修得成佛。如果你沒這個信心的話,你永遠成不了佛。信心是佛,信心成佛,心佛衆生是叁無差別,叁就是一,一就是叁。我曾經跟很多道友,他對于人,人性跟佛無二無別,他心裏通得過。看看蚊蟲,看看螞蟻,看著蜉蝣;蜉蝣是一種蟲的名字,在那水上有一點點小形體,早晨生了,晚上死了,這是它的一生;人生百年,蜉蝣一樣的,平等平等!就是蜉蝣有佛性,它能成佛,它逐漸墮落的,愈墮落愈小,愈墮落愈小,等到恢複的時候,它可以還恢複到人類來。

  這個道理就叫真如,真如因爲隨緣而生起一切法,一切法還歸于真如。在《大乘起信論》講一心二門叁大,心生滅、心真如,心生滅、心真如都從一心而起的,體大相大用大,一心生真如門、生滅門,二門不出叁大體相用。我經常說《占察善惡業報經》就是《華嚴經》一部分,大方廣,大就是體,方就是相,廣就是用,《占察善惡業報經》的下半部就是體相用,大方廣的體相用;《大乘起信論》講心真如門就是體,心生滅門就是相用,就是一心,離開心別無二法。我們要想從真如門來修行不容易進入,那就從生滅門而入。生滅門怎麼樣入呢?你就從觀想來了,就像我們前半部拜忏、占察、消業障,這都叫生滅門的法。所以在你的忏悔叁業清淨了,地藏王菩薩才跟堅淨信菩薩說二種觀道一實境界。

  什麼叫一實境界?先講一講這一實境界,究竟什麼是一實境界。要想解釋一實境界,得分一實境界的體是什麼,體而後有相,相而後叫藏。本來是體相用,但是在《占察善惡業報經》,它叫藏,藏即是用。藏是含藏的意思,含藏無量的妙用,這個就是含著說體相用。法身就指著體說的,這是佛性,一切衆生都具足,跟佛無二無別,這個是總體,這是佛性,佛性是遍,也就是在經上說叫法身,正因是佛性。體相用的相,般若。在正因的佛性叫了因,了因的佛性,而因爲你證得了修行的解脫德,了因的佛性經過解脫了,真正成就了。就是了因的佛性叫作解脫德,或者說法身德。緣因的佛性,就是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的。佛性沒有一切法,因緣所生法全是空義,“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中道義,亦名爲假名”。這一部經的實體是什麼?是一實境界,也就是四教所說的空假中叁觀。空假中叁觀,《華嚴經》講真空絕相、理事無礙、周遍含容,都是叁觀的含義。這個解釋就相當多了,用多少卷經文來解釋這個問題,因此一實境界包括得非常之多,這就叫一實境界。又叫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叁德就是一,一即是叁,一叁不礙的,這個合總說起來就叫一實境界。但是這是略略說一下子,一實境界講十個鍾頭也講不完的,這個意義很深的。在《法華經》,在《華嚴經》,那講的比這個廣得多了,咱們略略跟大家提一下子。

  【所言一實境界者。謂衆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

  因爲這個一實境界就是衆生的心體,一切衆生的心它的本體就叫一實境界,從本以來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它的本體是清淨無染的無障無礙。拿什麼來形容這個心體?像虛空一樣的。諸佛證得本體,衆生是迷了本體,因爲衆生迷了産生無量的分別。佛、菩薩、聲聞、緣覺這叫四聖法界,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是六道,咱們經常說六道輪回,四聖法界跟六道輪回的衆生,合起來叫十法界,十法界就是一個體,就是一心。不論多小的一個小生命,它有靈魂,它有性體,跟我們無二無別,造業不同墮落到那道上去了,但是它性體沒失掉,它的體跟佛是無二無別的,是不生不滅的,從來沒有生滅相。本體,要記到可不是現相,衆生的心的本體從來就是不生不滅的,這個本體永遠是清淨的沒有障礙。像什麼一樣的呢?像虛空一樣的,沒有分別,離開分別。但是一起心動念、一分別,失掉本體了。這一失掉本體,迷了,在迷上可就分了。迷的深,墮落的就深。迷的淺,他的智慧還存在的。十法界就以迷跟悟來分,都從這個本體來分解的,迷的本體迷深了墮落的就深了。

  這個是指著心心的全體,可不是少分的。這個心體是沒有對待的,沒有相對的,是絕待的,你不可割裂…

《占察善惡業報經 1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