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發願入四禅、慈悲喜舍、叁十七助道法及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而不遠離之,如是菩薩能淨佛國土,成就衆生一切善法。
3、淨佛國土菩薩功德果相
①菩薩淨佛土即爲近佛道故,利益轉大。
②菩薩以布施等功德因緣故,國土中無一切惡法邪見,無諸煩惱,亦無一切諸果報分別之名。因一切法性相空故,空中無相亦無作。
③菩薩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諸佛贊歎,衆生聞之必至是法。菩薩爲衆生說是法,無人生疑而必生信奉持,因是言是法是非法故。
二、《釋必定品》
佛心中一切法一切衆生皆必定,人以智不及故,名爲不必定。佛知雖有人無量阿僧濫劫積大功德,必退作小乘;亦知細微昆蟲雖未有善心,過無量劫時或發心,後當作佛。定知一切法皆如是,從是因得如是果報。是故佛一切法中無礙,以必定知。
1、非但聲聞、辟支佛道中必至定,初發意菩薩必至定,而且阿鞞跋致菩薩、後身菩薩亦必至定,是佛道中必至定。
2、菩薩初發意以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行禅定、修智慧,斷一切不善業,得一切種智。
3、菩薩具足一切善根因緣和大悲心故,能成就自淨無漏智慧,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已,以是方便大力,隨應所度衆生身,作種種形教化普渡一切衆生。
《大智度論》卷九十四提要
《釋必定品》第八十叁之下
《釋四谛品》(有本作《差別品》)第八十四
一、《釋必定品》
《釋必定品》第八十叁之下主要內容是闡明: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用一切善法方便力饒益衆生而不貪著,因著者、著法、著處皆不可得,自性空故。菩薩以方便力饒益衆生,主要如下:
1、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觀十方國土皆空,以是故一切法與一切法相空。用方便力故,生神通波羅蜜,起天眼、天耳、天身、知他心、宿命智、知衆生生死。用是天眼等亦教衆生得諸善法,而于善法也不著,自性空故。
2、菩薩用無所得法,起神通波羅蜜,以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禅定、智慧、叁十七道品等一切善法,使貧窮衆生以布施自身得樂,散亂衆生令得禅定,愚癡衆生令得智慧,行淫欲者以觀不淨。是菩薩能隨應衆生而爲說法,以饒益之。
3、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用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一切衆生。
4、菩薩初發意以來,用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禅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十八空乃至佛十八不共法等一切善法因緣饒益衆生。如是功德,菩薩當具足而得一切種智,轉*輪而度衆生。
二、《釋四谛品》
1、何等是佛法
菩薩法亦是佛法。菩薩于無礙道中無一切暗蔽,是爲佛。
2、若一切法相空,雲何有衆生、菩薩、佛和一切法之差別
衆生不知諸法自相空,是作業因緣。罪業因緣故墮叁惡道;福業因緣故,在人、天中生;無動業因緣故,色、無色界中生。菩薩行六波羅蜜乃至佛十八不共法,饒益衆生,利不常失,不墮六道生死,因知一切善法自性空故。
3、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一切善法皆入般若波羅蜜中。行菩薩道時,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而爲衆生開示分別一切助道善法,皆入苦集滅道四聖谛中。又以是助道善法分別說有佛法僧叁寶。不信叁寶者則不離惡道。(苦是受五衆身,是一切苦本,性即是苦;若集是愛等諸煩惱;愛是心中舊法,是故佛說愛能生後身,故是苦因;苦因即是集;苦人欲舍苦,先當斷愛,愛斷則苦滅;苦滅即是道。)
4、四聖谛平等故,佛說即是涅槃。何等是四谛平等相
若無苦、無苦智,無集、無集智,無滅、無滅智,無道、無道智,是四谛平等。四聖谛無異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爲通達實谛行般若波羅蜜。
5、若菩薩如實見諸法則得無所有法。
見一切法空,所謂四聖谛所攝、所不攝皆空,則入菩薩位,不隨二乘地而知諸法實才目。 ,
6、諸法自相空是如實相。無相即是佛智,非諸佛、辟支佛、阿羅漢、向道人、得果人、亦非菩薩所作。衆生不知、不見諸法實相,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爲衆生說一切善法。
《大智度論》卷九十五提要
《釋七譬品》(經作《七喻品》)第八十五
《釋平等品》(有本作《見寶品》)第八十
一、《釋七譬品》
佛常用七種譬喻方便說法,來闡述一切法虛妄不可得的真理,使智者因譬喻而得解。
1、如夢中所見人受五欲樂
諸法如夢中法,無有實事。
2、如鏡中像,諸法如是像空。
3、如深澗有聲亦空。
4、如焰非水相亦非河流相,但诳無智人。
5、如日出見犍達婆城,無智人作有無想。
6、如幻師所幻化種種人物像,诳愚人眼。
7、如佛所化人,亦無有是事。
諸世人執妄法爲實有,業因緣故,墮地獄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處,說有修道,淨垢分別法。而是中實無所有,即無著垢者,功;無得淨者。是故一切法法性常住,空無所有,非賢聖所能作。般若波羅蜜甚深微妙,難解難量,不可以有量能知,諸佛聖賢憐悠衆生故,以種種語言名字、譬喻爲說。利根人解聖人意,鈍根人處處生著,聞空著空,語言道斷亦複著。故凡夫顛倒因緣起惑造業,而業果報亦應空。若除卻顛倒即是道,顛倒不實故,道也不實。如佛所說鏡中像、響、焰、日出化城,幻師所化、佛所化及夢中所見亦如是。
二、《釋平等品》
一切法性無所有故,無垢淨;諸法平等則是淨。有爲法、無爲法平等,即是第一義。
1、如夢乃至如化是虛妄法,行是法不能具足檀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不能成就衆生、淨佛國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一切法皆是憶想思維所作法。
2、菩薩所作善業、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知是如夢乃至如化,亦知一切衆生如夢如幻法中行。是菩薩不取般若波羅蜜是有法、是法、是不可取法,亦是不可得相。但衆生不知不見如是諸法實相。菩薩求布施及所有修習智慧,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皆爲衆生故,不爲己身。
3、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見衆生無衆生,但于衆生相中住,乃至于無知者、見者、知見相中住,令衆生遠離顛倒,甘露性中住,無有妄相。
4、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自無所著,亦教一切衆生無所著,世谛故,非第一義。
5、道、果是二,是不二法,諸法平等故,無戲論,亦無戲論相;無分別,亦無分別相。
6、從佛所聞義,佛法僧叁寶與諸法平等無異。佛有大悲願力故,諸佛于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後,諸法平等中不動而分別諸法,是地獄道、是人天道、是菩薩道、是佛道皆能了了得知,諸法各各有別相故。
7、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諸法異相中不作分別,不能行是無上法,亦不能從一地至菩薩位乃至成佛果。離有爲法,無爲法不可得;離無爲法,有爲法不可得。是有爲性、無爲性二法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佛爲世谛故,非爲第一義說。
8、第一義中無身口意行,亦不離身口意行得第一義。故諸有爲法,無爲法平等相,即是第一義。
《大智度論》卷九十六提要
《釋如化品》第八十七
《釋薩陀波侖品》第八十八之上
一、《釋如化品》
1、若諸法平等無作,菩薩爲何行布施,愛語等法利益衆生
若是衆生自知諸法平等,佛菩薩即不用神力于諸法平等中不動而拔衆生出我相;亦不用空度五道生死乃至知者、見者、色相或意相;亦不用令衆生得無爲性相。故菩薩所行,皆爲衆生。
2、何爲空,化義
二者有何關系
若菩薩遠離一切法相,得無爲法相,即是空。色乃至行、讓及一切種智,有生滅變化者是變化。化法中,有聲聞變化、辟支佛變化、菩薩變化、佛變化、煩惱變化、業變化,故言一切法皆是化。化人無有實事而空,空也空故,所以二者不合亦不散,不應分別而言是空是化。
3、所謂非化義:若法無生無滅,亦無相,是涅槃,非變化。如佛說:諸法平等,非聲聞、辟支佛、菩薩乃至諸佛所作。因有佛無佛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
4、爲何說涅槃一法非如化
新發意菩薩若聞一切法畢竟空乃至涅槃亦如此,心必生大怖畏。爲新發意菩薩故,分別生滅者如化,非生滅者非化。故佛言:諸法本有而今言實無。
二、《釋薩陀波侖菩薩品》
菩薩若發心求般若波羅蜜,當知住大雷音佛所,不惜身命、不求名利、行菩薩道的薩陀波侖菩薩的故事:
此菩薩于空閑林中求般若波羅蜜時,空中有聲音言:善男子!從此地東行.莫念疲憊、睡眠、飲食,莫觀左右。行時莫壞身相、色相乃受想行識相,因壞是相則于佛法有障礙,必流轉五道生死中,不能得般若波羅蜜。
菩薩聞之答曰:我當從您所教!因我欲集得一切諸法和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而爲開示一切衆生。
空中複言:善哉!你于空、無相、無作之法生信心,以離相心求般若波羅蜜,遠離惡知識,親近善知識,方能離我相乃至離知者、見者相。你應當知道:能說空、無相、無作、無生滅法及一切種智,令人心入歡喜信樂者爲善知識。如我所說:從經卷或菩薩所聞,如是奉行,不久即得般若波羅蜜,生有佛國土中,得以常親近佛而永離衆苦難侵害。又可以用實法方便力,度衆生令得福德,于智慧無礙而不爲欲念所染著。善男子!你當觀諸法實相,是實相自性空,無衆生、無人、亦無我。若知一切法如夢如幻、如響、如影、如焰、如化,即得諸法實相。觀之已,當隨法師、菩薩覺知諸惡魔事,不起厭心懈怠意,不久即疾得般若波羅蜜。
從上可知:
1、新發意菩薩有兩種:一者深心著世間樂,軟心發意,佛不以爲發心;二者深心發意不著世間,佛說是名爲發心。薩陀波侖菩薩深心求般若波羅蜜不爲貪著名利,而爲度脫一切衆生故,是深心發意菩薩。
2、薩陀波侖菩薩雖未到阿呣跋致地,亦未得真實智慧,而能深念般若波羅蜜故,亦從小轉爲大菩薩,不惜身命,有大功德…
《大智度論提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