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淨土與念佛往生
海如
西方淨土與念佛往生思想是淨土法門的主要核心思想。有關這些思想和內容均在《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中有具體詳細的闡述。通常人們將此叁經合稱爲淨土叁經。淨土宗即依此叁經爲根本教典創宗立教。淨宗又通常將《無量壽經》稱爲“大本”,將《阿彌陀經》稱之爲“小本”。兩本比較,大本內容豐富詳實,小本則簡明扼要,重點突出西方淨土莊嚴清淨,特別是以信願行及專持阿彌陀佛名號,求得臨命終時往生淨土。由于小本簡捷易行,故自古以來深受廣大信徒的重視和歡迎。因而,念佛法門流傳甚廣,修此法門者無計其數,得度者無量,影響也最大。本文所關心的是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的情況,以及衆生如何念佛往生。
一、 阿彌陀佛與西方淨土的成就
阿彌陀佛與西方淨土之成就,可從《無量壽經》詳知。往昔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世自在王如來在世,阿彌陀佛在因地時曾爲國王,因遇世自在王如來聞法而歡喜生信,于是舍棄王位發心出家,號曰法藏。請佛開示諸佛如來淨土之行,決心立志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速成正覺拔生死勤苦之本。自在王佛應其所請,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和人天善惡及其國土之粗妙。法藏比丘聞佛所說盡悉睹見,具足五劫,思維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又發四十八宏願,終成無上正覺,成滿莊嚴極樂妙土。因爲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皆以無量清淨行業及願力成就,所以世界無限莊嚴和清淨,佛之壽命無量,體質光明無限。所以,《無量壽經》說:“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阿彌陀佛,意爲無量光及無量壽。
《彌陀要解》雲:“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叁界之際。橫豎交徹,皆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衆生本覺理性。”這是對阿彌陀佛從名、相到理的理解和認識。
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淨土的成就,與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宏願有著特殊意義的關聯。可以說沒有四十八宏願力,就沒有阿彌陀佛正報及西方淨土依報的如此莊嚴,更沒有通過念佛名號便能往生西方清淨解脫的殊勝法門。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不僅是成就正報及依報之資糧,而且是無限的大慈大悲普度衆生出苦海的航船。四十八願,願願皆無比殊勝,願願都無比清淨莊嚴,願願都是對衆生求解脫的承諾和保證,願願都使衆生脫離叁界苦海貧窮家,升到西方清淨解脫大富貴家,願願都是對叁界衆生的慈悲關懷攝受。阿彌陀佛是普度衆生脫離生死苦海的導師,是大慈大悲的救世主,是叁界最富貴、最具慈悲喜舍的大慈善主。中國《佛門日誦》有偈贊曰:“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衆亦無邊,四十八願度衆生,九品鹹令登彼岸。”
總之,阿彌陀佛四十八宏願,是爲成佛度衆生而發,爲莊嚴極樂淨土安置衆生而發,爲接引衆生而發,爲成就衆生而發。由此可知,其國土酬于清淨因地,故是報土,以宏願度生故,又爲化土,則阿彌陀佛相應爲報身和化身,其自性光明身則爲法身。
關于“西方”之概念,應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
(一)對“西方”方位的理解。“西方”的方位是以佛當時說法處爲坐標的方便安立,此在《阿彌陀經》中有明確之說明。如經文開始所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從這裏可以看出,極樂世界本無方位,佛說“從是西方”是以佛當時講經的位置,即祗樹給孤獨園的位置來確立極樂世界位置的。從現實眼光看,佛說法四十九年,都在印度。因此,狹義地講,其它世界的方位,如東方世界、南方世界、北方世界、上方世界、下方世界,這些世界也都如同西方極樂世界一樣,都是以佛當時說法的位置爲坐標加以安立的。廣義的講,應該是以我們這個地球爲參照物確立這些世界的方位。佛在此界成佛說法,一切教法的權巧方便,隨機設教,包括方位在內,是隨順世間法的。從事相上對極樂世界確立以西方方位,這對衆生身心向往西方,皈敬西方,一心念佛以求往生是有極大修持意義的。佛講法不可能離開此界衆生的理解,故說佛法不離世間覺。佛說《阿彌陀經》時,不僅有此界常隨佛身邊的“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此外還有其他界的“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衆俱”。因此,佛說出“西方極樂世界”
的情況後,不僅爲大衆所接受,也爲各界所知曉。“西方極樂世界”
這一名稱也被作爲專有固定的通用名稱被此界及他界所沿用,並産生極大的影響。
(二)對西方極樂世界的空間位置的理解。佛在《阿彌陀經》裏雖然講了“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曰極樂世界”,但是,我們在理解上不可機械地理解爲在我們的同一空間過十萬億佛土有一個極樂世界。爲什麼呢?因爲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無限清淨功德的清淨業力所莊嚴成就,非是我等凡夫以俗眼所能看到,也非是我等凡夫以凡身所能進入。說到底,極樂世界非是凡夫境地。要睹見和進入極樂世界,至少要具備兩種條件:一是達到念佛叁昧時現身可見到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一種是佛在《阿彌陀經》裏所說的,以信、願、行稱佛名號,達到一心不亂,以此清淨念佛業力臨命終時,靠阿彌陀佛本誓願力垂慈接引,往生西方淨土。亦即靠念佛清淨心,由此界滅,在彼界生。由此可見,對往生者來說,西方淨土是唯心淨土。因此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實際空間位置不離此法界,而以清淨心所現。“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見《華嚴經》)一真法界,自體清淨,性本空寂,衆生造染汙業,由業力差別,而有叁界六道染汙差別。諸佛、菩薩以無量功德清淨行業,而成就各自清淨莊嚴國土。故知,諸佛菩薩乃至六道衆生,皆依此一真法界而隨緣各現國土,彼此不相妨礙。有如一室千燈之光,光光相映,各守自體不失。因此,極樂世界本自無方,是阿彌陀佛清淨功德和願力成就。衆生念佛往生西方淨土,是與阿彌陀佛願力相應,是感應道交,是以念佛等清淨行業與阿彌陀佛西方淨土的相應和契合。因此,西方淨土也是念佛往生者的一分唯心淨土。故說西方淨土,體本無方,唯心所現。
二、念二佛往生
阿彌陀佛的圓滿成就與莊嚴國土的建立,從一開始就重點體現在利益衆生的事業上。西方淨土法門,一方面體現出阿彌陀佛普度衆生出苦海的宏願,另一方面則要求衆生要相信,要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佛難度無緣之人。因此,對我等凡夫來說,不僅要“如是我聞”,更要“歡喜信受、依教奉行”。具體的講,學修淨土法門,主要依據淨土叁經。叁經內容與修法又各不相同。如《觀無量壽經》重明行門,以修十六觀法爲往生正因,十六觀法可作爲由淺入深的十六個法門。《無量壽經》則詳陳此界與西方淨土之兩土苦樂,使發欣厭之願。《阿彌陀經》則重在稱贊功德而令人起信念佛。叁經相輔相成,往生淨土法門則義理完備。叁經互讀,相互參照,則信、願、行具足可生。
叁經雖具陳修行法門,但難易有別。究竟如何選擇修行的門徑實爲重要。《觀無量壽經》以十六觀爲往生正因,觀極樂國土先教作日落觀,是以方便引導,觀境由淺入深,由粗入妙,引人入勝,彌陀淨土實境終能觀相如實。盡管如此,要想修滿十六觀,親見彌陀和二大菩薩及極樂淨土並非易事。因爲凡夫之想羸劣,難作想事。
由于心散亂,很難觀微妙之境。因此,在淨土學人當中,最注重的是《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這兩部經最注重的是念佛法門,雖有大本與小本的不同,但都提到只要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發願往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就會將其接往西方極樂世界。既然有如此便捷之殊勝法門,就不必趨難舍易、費力難爲。一句彌陀佛號簡便省力,臨命終便能往生解脫,豈不快哉!此如善導大師所雲:“問:“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號?”答:“衆生障重,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因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爲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外無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善導大師《淨業專雜二修說》) 一句彌陀,終身可持,即可往生西方求得解脫,這是淨土學人最注重的根本修持法門,舍此莫求。《大寶積經》雲:“一切念佛法門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不勞觀想,不必參究。”
念佛之人往生淨土,完全依靠阿彌陀佛的神力加持願力接引,從這點說,是仰承彌陀,靠本願他力。但念佛之人往生淨土,還須自身相當努力修行,達到往生條件才可能往生。僅就念佛法門來說,要至信、發切願、起真修實行,還須不可缺少善根福德因緣。末法時代,衆生福德淺薄,業障深重,不信者多,輕視者衆,雖有修淨土法門人數極多,但信不真、願不切、行持不專一,故往生者少,只有少數真誠用功者,才有希望得生。因此,末法時代,即使念佛法門也須靠自力,念佛之人只有真信實行,精勤念佛行持,臨命終時,才有希望感應道交,蒙佛垂慈接引,往生西方。阿彌陀佛宏願接引是他力,念佛之人精勤念佛修持是自力。自力加他力才得往生。
二者缺一不可。假若衆生不念佛、不修福,坐待其成,單靠阿彌陀佛他力接引西方,則叁界六道衆生早已往生,不複在此界受苦了。
念佛法門其要有叁,即“信、願、行”。叁者具足,往生有望。
(一)信
凡修學淨土法門之人,在修學之前,首先要具足正信,不信則不能行,要深信諸佛所說。即是要深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相信阿彌陀佛…
《西方淨土與念佛往生(海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