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方淨土與念佛往生(海如)▪P2

  ..續本文上一頁接引衆生,只要念佛清淨便得接引往生。曆來大德祖師又多有發揮。如中峰明本大師雲:“淨土之爲教,仰承阿彌陀佛四十有八大慈大悲深重願力,攝取十方一切衆生,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信者,信有阿彌陀佛攝取衆生之事,我等衆生信有往生之分。誰謂彌陀攝取衆生往生,要信唯是隨心所現,感應道交,究竟非從外得。如是信者是爲真信。信而無行不成真信。” (宋普照中峰明本大師《叁時系念佛事》) 

  往生西方淨土提倡叁資糧,即信、願、行。而此往生叁要則是佛在《阿彌陀經》中反複提出和強調的。如經文有多處對信的提出和強調: 1、舍利弗,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東方亦有阿()(革卑)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 2、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3、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 4、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 5、舍利弗,下方世界有獅子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6、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通過上述經文可知,東南西北上下六方世界無量諸佛皆“說誠實言”,實際上是從整個空間和時間上代表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說誠實言”。這個“誠實言”就是要我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爲此,佛解釋說:“何故名爲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聞經受持,就是要持佛號,發願往生淨土,因念佛有如此大功德利益,故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我等凡夫學人必先要誠信不疑,要生大信心。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 對于信,印光大師雲:“凡我有情,聞是淨土法門者,當信娑婆世界極苦,西方極樂。當信多生以來業障深重,非憑佛力,驟難出離。當信求生決定現生得生,當信念佛定蒙慈悲攝受。由是堅定一心,願離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獄,絕無系戀之心。願生西方,如客之思歸故鄉,豈有因循之念。從此隨分隨力,至心持念阿彌陀佛聖號,無論語默動靜,行住坐臥,迎賓送客,穿衣吃飯,務令佛不離心,心不離佛。” (《印光大師文鈔正續叁編

   (二)願

  願即發願和願意之意,相信佛所說念佛能往生,能爲佛所護念及于無上正等正覺不退轉,有如此大功德利益,必然欣求發願往生。

  爲此佛亦反複勸導衆生要發願,如經所言: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佛說阿彌陀經》) 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說阿彌陀經》)  印光大師說:“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已失其要。” (《印光大師文鈔正續叁編》)

  中峰明本大師雲:“行而無願,不成其行。願者,要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意相應,是爲大願也。信行願叁,如鼎叁足,缺一不可,知現前一念,本自圓常,信行願,原是自己本來具足如是性德,今者但是本光明顯發耳。” (宋

  普照中峰明本大師《叁時系念佛事》) 

  (叁)行 

  行即行持,聞佛所說之後生起欣樂發願往生而進行的修行。對于如何行持,佛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阿彌陀經》)。如是行者,名爲正行。修淨土法門,除一心持阿彌陀佛名號求得往生外,還須修衆善資糧做爲往生助緣。因爲《阿彌陀經》特別提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生彼國土”。

  因此,廣修衆善和清淨念佛則是修淨土法門的兩大法要。藕益大師雲:“念佛爲正行,余一切戒定慧爲助。”(《靈峰宗論》) 具體地說,培植善根福德因緣,應從兩方面入手,即是要廣行世間善法和出世間善法。世間善法十分廣泛,從孝順父母,兄友弟恭,夫妻和順,到恭奉師長,再推及社會方方面面,如慈心不殺,修五戒十善等。總的來說,即是諸惡莫做,衆善奉行。出世間善法,應包括具足律儀,讀誦大乘,供養禮拜叁寶,廣修六度等。總之,世出世善法應盡力而爲,並以此善法做爲念佛往生西方淨土的助緣,成就自已的清淨道業。而這樣做的本質,實際上也是從因地上莊嚴和成就自己的正報和依報。

  古來念佛行持方法甚多,站念、坐念、行念、臥念、高聲念、低聲念、默念、獨念、集衆念、伴法器念、伴音樂念、頌念、唱念,及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五願門行持及禅淨雙修等精進行持方法,不勝枚舉。今僅依蓮池大師念佛方法,作爲念佛入途之門徑。因爲蓮池大師主禅淨一體念佛,自永明以來,這種禅淨雙修思想頗有影響,故加以引用介紹。

  叁、 念佛方法

  蓮池大師之念佛方法有數種:即“一者明持,謂出聲稱念。二者默持,謂無聲密念。叁者半明半默持,謂微動唇舌念,咒家名金剛持是也。又或記數持或不記數持,隨便皆可。” (蓮池大師引語均見《雲棲法彙》,以下出處省略) 大師又強調掌握這幾種念佛方法要適度,認爲念佛聲太高,會覺得太費力,默念又容易昏沈,最好是“綿密密在唇齒之間,乃金剛持”。但又強調不可定執哪一種,即如果覺得念佛費力時,不妨默念,如果覺得昏沈就不妨高聲念。對于一些人手打木魚,隨口叫喊,大師指出這不能得利益。認爲“必須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譬如一人濃睡,一人喚雲某人,則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攝心。”蓮池大師又將此持名念佛分爲“事持”與“理持”。

  (一)事理相資不可偏廢 

  關于事持,大師認爲:“憶念無間,是謂事持。”即“聞佛名號,常憶常念,以心緣曆,字字分明,前句後句,相續不斷,行住坐臥,惟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爲貪嗔癡煩惱諸念之所雜念。……事上即得,理上未徹,惟得信力,未見道故,名事一心也。”

   關于理持,蓮池大師雲:“體究無間,是謂理持。”所謂“體究無間”,大師說:“聞佛名號,不惟憶念,即念反觀,體察究審,鞫其根源,體究之極,於自本心,忽然契合”。對于“理持”大師又分爲兩個方面:一是“如智不二”,即是說能念之“智”與所念之“如”是“如佛一體”不二。對此大師說:“能念心外,無有佛爲我所念,是智外無如;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於佛,是如外無智;非如非智,故惟一心”。“理持”的第二個方面是“寂照難思”,對此大師說:“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曆曆分明。若言亦有亦無,則有念無念俱泯;若言非有非無,則有念無念俱存。非有則常寂,非無則常照,非雙亦,非雙非,則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絕,無可名狀,故惟一心。則能所情消,有無見盡,清淨本然之體,更有何法而爲雜亂,以見谛故,名理一心也。”

  綜上所述,蓮池大師主張“一心念佛”,這完全源于《阿彌陀經》“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的思想。只不過大師將此一心念佛又分爲“事一心”與“理一心”的淺與深的兩個層次。“事一心”爲事相上的一心不亂念佛,此一念佛較後者爲簡易,層次較淺。如大師所言:“念念念佛,更無雜念,是名一心。一心念佛,又一心修余種種法門,是二心也。無雜念者,上得事之一心。”事一心還未徹見理體,亦即未明心見道。因此在事一心這個層次上只是對治法門,即對治雜念,壓伏妄念煩惱,未能斷除煩惱。第二個層次“理一心”則不然,它是在第一個層次事一心不亂的基礎上自然深入到“理一心”明心性的階段。達到這個階段,則可破妄斷除無明煩惱。

  理一心是上述理持的行持內函,即通過聞佛名號而進行返觀,實質上這返觀即是對能念心與所念而進行的回光返照。通過這種“體察究審”進而“極其根源”時,于自本心契合,亦即始覺與本覺的契合,這便是明心見道。亦即念佛叁昧。蓮池大師將此過程又具體的分爲兩個漸次階段:第一,能念所念原爲一體不二,即能念心外,無有佛爲我所念,所念佛外亦無能念之心,惟此一心。第二,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通過“四句”即四料簡的體究審察,均非有非無,而離四句絕百非,“言思慮絕,無可名狀,故惟一心。”此時,能念所念盡皆消除,有無之見盡滅,只有清淨本然之體,不爲諸法所雜亂。不涉事相,這即是明心見谛之純理觀。名理一心,此亦即禅。

  從以上可以看出,蓮池大師是將禅淨一體化了,念佛不礙參禅,在念佛基礎上作深層的返觀體究,進而明心見性,使事融于理,理融于事,理事相即無礙。從事一心之有念到理一心之無念,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種“事依理起,理得事彰,事理交資,不可偏廢”的思想,反映了大師對念佛法門的獨到見解。雖然蓮池大師禅淨一體思想…

《西方淨土與念佛往生(海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