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接引众生,只要念佛清净便得接引往生。历来大德祖师又多有发挥。如中峰明本大师云:“净土之为教,仰承阿弥陀佛四十有八大慈大悲深重愿力,摄取十方一切众生,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信者,信有阿弥陀佛摄取众生之事,我等众生信有往生之分。谁谓弥陀摄取众生往生,要信唯是随心所现,感应道交,究竟非从外得。如是信者是为真信。信而无行不成真信。” (宋普照中峰明本大师《三时系念佛事》)
往生西方净土提倡三资粮,即信、愿、行。而此往生三要则是佛在《阿弥陀经》中反复提出和强调的。如经文有多处对信的提出和强调: 1、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东方亦有阿()(革卑)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2、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3、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4、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5、舍利弗,下方世界有狮子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6、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通过上述经文可知,东南西北上下六方世界无量诸佛皆“说诚实言”,实际上是从整个空间和时间上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说诚实言”。这个“诚实言”就是要我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为此,佛解释说:“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闻经受持,就是要持佛号,发愿往生净土,因念佛有如此大功德利益,故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我等凡夫学人必先要诚信不疑,要生大信心。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对于信,印光大师云:“凡我有情,闻是净土法门者,当信娑婆世界极苦,西方极乐。当信多生以来业障深重,非凭佛力,骤难出离。当信求生决定现生得生,当信念佛定蒙慈悲摄受。由是坚定一心,愿离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狱,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客之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从此随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语默动静,行住坐卧,迎宾送客,穿衣吃饭,务令佛不离心,心不离佛。” (《印光大师文钞正续三编
(二)愿
愿即发愿和愿意之意,相信佛所说念佛能往生,能为佛所护念及于无上正等正觉不退转,有如此大功德利益,必然欣求发愿往生。
为此佛亦反复劝导众生要发愿,如经所言: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佛说阿弥陀经》)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说阿弥陀经》) 印光大师说:“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已失其要。” (《印光大师文钞正续三编》)
中峰明本大师云:“行而无愿,不成其行。愿者,要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意相应,是为大愿也。信行愿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知现前一念,本自圆常,信行愿,原是自己本来具足如是性德,今者但是本光明显发耳。” (宋
普照中峰明本大师《三时系念佛事》)
(三)行
行即行持,闻佛所说之后生起欣乐发愿往生而进行的修行。对于如何行持,佛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阿弥陀经》)。如是行者,名为正行。修净土法门,除一心持阿弥陀佛名号求得往生外,还须修众善资粮做为往生助缘。因为《阿弥陀经》特别提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生彼国土”。
因此,广修众善和清净念佛则是修净土法门的两大法要。藕益大师云:“念佛为正行,余一切戒定慧为助。”(《灵峰宗论》) 具体地说,培植善根福德因缘,应从两方面入手,即是要广行世间善法和出世间善法。世间善法十分广泛,从孝顺父母,兄友弟恭,夫妻和顺,到恭奉师长,再推及社会方方面面,如慈心不杀,修五戒十善等。总的来说,即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出世间善法,应包括具足律仪,读诵大乘,供养礼拜三宝,广修六度等。总之,世出世善法应尽力而为,并以此善法做为念佛往生西方净土的助缘,成就自已的清净道业。而这样做的本质,实际上也是从因地上庄严和成就自己的正报和依报。
古来念佛行持方法甚多,站念、坐念、行念、卧念、高声念、低声念、默念、独念、集众念、伴法器念、伴音乐念、颂念、唱念,及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五愿门行持及禅净双修等精进行持方法,不胜枚举。今仅依莲池大师念佛方法,作为念佛入途之门径。因为莲池大师主禅净一体念佛,自永明以来,这种禅净双修思想颇有影响,故加以引用介绍。
三、 念佛方法
莲池大师之念佛方法有数种:即“一者明持,谓出声称念。二者默持,谓无声密念。三者半明半默持,谓微动唇舌念,咒家名金刚持是也。又或记数持或不记数持,随便皆可。” (莲池大师引语均见《云栖法汇》,以下出处省略) 大师又强调掌握这几种念佛方法要适度,认为念佛声太高,会觉得太费力,默念又容易昏沉,最好是“绵密密在唇齿之间,乃金刚持”。但又强调不可定执哪一种,即如果觉得念佛费力时,不妨默念,如果觉得昏沉就不妨高声念。对于一些人手打木鱼,随口叫喊,大师指出这不能得利益。认为“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譬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则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摄心。”莲池大师又将此持名念佛分为“事持”与“理持”。
(一)事理相资不可偏废
关于事持,大师认为:“忆念无间,是谓事持。”即“闻佛名号,常忆常念,以心缘历,字字分明,前句后句,相续不断,行住坐卧,惟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嗔痴烦恼诸念之所杂念。……事上即得,理上未彻,惟得信力,未见道故,名事一心也。”
关于理持,莲池大师云:“体究无间,是谓理持。”所谓“体究无间”,大师说:“闻佛名号,不惟忆念,即念反观,体察究审,鞫其根源,体究之极,於自本心,忽然契合”。对于“理持”大师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如智不二”,即是说能念之“智”与所念之“如”是“如佛一体”不二。对此大师说:“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是智外无如;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於佛,是如外无智;非如非智,故惟一心”。“理持”的第二个方面是“寂照难思”,对此大师说:“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若言亦有亦无,则有念无念俱泯;若言非有非无,则有念无念俱存。非有则常寂,非无则常照,非双亦,非双非,则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绝,无可名状,故惟一心。则能所情消,有无见尽,清净本然之体,更有何法而为杂乱,以见谛故,名理一心也。”
综上所述,莲池大师主张“一心念佛”,这完全源于《阿弥陀经》“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的思想。只不过大师将此一心念佛又分为“事一心”与“理一心”的浅与深的两个层次。“事一心”为事相上的一心不乱念佛,此一念佛较后者为简易,层次较浅。如大师所言:“念念念佛,更无杂念,是名一心。一心念佛,又一心修余种种法门,是二心也。无杂念者,上得事之一心。”事一心还未彻见理体,亦即未明心见道。因此在事一心这个层次上只是对治法门,即对治杂念,压伏妄念烦恼,未能断除烦恼。第二个层次“理一心”则不然,它是在第一个层次事一心不乱的基础上自然深入到“理一心”明心性的阶段。达到这个阶段,则可破妄断除无明烦恼。
理一心是上述理持的行持内函,即通过闻佛名号而进行返观,实质上这返观即是对能念心与所念而进行的回光返照。通过这种“体察究审”进而“极其根源”时,于自本心契合,亦即始觉与本觉的契合,这便是明心见道。亦即念佛三昧。莲池大师将此过程又具体的分为两个渐次阶段:第一,能念所念原为一体不二,即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亦无能念之心,惟此一心。第二,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通过“四句”即四料简的体究审察,均非有非无,而离四句绝百非,“言思虑绝,无可名状,故惟一心。”此时,能念所念尽皆消除,有无之见尽灭,只有清净本然之体,不为诸法所杂乱。不涉事相,这即是明心见谛之纯理观。名理一心,此亦即禅。
从以上可以看出,莲池大师是将禅净一体化了,念佛不碍参禅,在念佛基础上作深层的返观体究,进而明心见性,使事融于理,理融于事,理事相即无碍。从事一心之有念到理一心之无念,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种“事依理起,理得事彰,事理交资,不可偏废”的思想,反映了大师对念佛法门的独到见解。虽然莲池大师禅净一体思想…
《西方净土与念佛往生(海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