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述“萬法唯心”(慧雪)

  試述“萬法唯心”

  慧雪

  內容提要:本文的中心論點是“萬法唯心”。爲了說明這一論點,首先在前言中交待了佛教唯心學說的特質;其次分四點闡述“萬法唯心”的具體含義:㈠ 引聖典成立萬法唯心。㈡ 舉唯識、天臺、淨土、禅宗等各家對萬法唯心的具體論述。㈢ 從“心與一切法”、“心爲萬法主導”以及“萬法唯心的重要性”來探討唯心之理。㈣ 舉“相”、“物”、“根身器界”等皆隨心轉的實例,以證明萬法唯心。最後結語,進一步強調萬法唯心義理甚深,行者若能把握唯心之理,則可轉凡成聖、離苦得樂、圓滿無上佛道。

  關鍵詞:萬法唯心 一念叁千 諸法實相 涅槃妙心

  作者:釋慧雪,閩南佛學院學僧。

  在人類千百年來的曆史中,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宗教家都在共同關心著一個問題:宇宙萬法是怎麼來的?人間的吉凶禍福是由誰決定的?對于這樣一個宇宙人生的本體問題,在中外哲學史上異說紛纭:有說本體是物質的,有說本體是精神的,有說本體唯神,有說本體唯我。盡管衆說不一,總不出“唯心”與“唯物”兩種宇宙觀。其中“唯神”與“唯我”都是屬于唯心的範疇。

  佛教認爲,一切法總依心的轉變而轉變,無論是直接的、間接的,顯著的、隱微的。因此,佛教主張“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但佛教的唯心與一般的唯心學說有著不同的內涵和外延,可以說兩者有著天壤之別。一般的唯心所要研究和說明的只限于人們散心和世俗染心的一般現象,對于定心和淨心的一些現象則根本聞所未聞。而佛教的唯心則是定散雙究、染淨同诠。在心量作用方面,一般的唯心只看到或只談到心理在尋常一些生活領域的適應能力,于心所有的特異功能及其不可思議的妙用,則沒有涉及。而佛教的唯心對于心理各方面的作用,都有著詳明的論述。一般的唯心,不是說神,就是說我。佛教則主張破“神我”。佛教的唯心觀點,是要我們認識一切法的真實,徹見宇宙人生的本來面目,清除由主觀妄執而起的無明煩惱,達到依正二報的淨化,進入常樂我淨的涅槃境界。如是這一切,就是佛教唯心學說最極圓滿究竟,遠遠超過其它一切唯心學說之所在。同時,這也正是佛教“萬法唯心”的特質。

  然而,“萬法唯心”微妙甚深,不可思議。它是佛陀于菩提樹下夜睹明星、頓悟成佛時親證的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非我等淺機初學所能徹知。本文只是就佛法“唯心”之道理,拾古聖先賢之遺物,對此作些嘗試性的探討與淺述,意在作爲佛學義理的一種學習,加強對這一觀點的理解。現就有關的幾個問題略述其義。其中不免挂一漏萬,敬請諸方大德慈悲指正。

  一、唯心學說建立的依據

  整個佛法,從佛陀設教的動機去看,既不能說是“唯心”,也不能說是“唯物”。佛陀只是隨衆生的根機,針對衆生的弊病,隨類普應,演說種種教法。然而,佛教畢竟是以有情爲中心的,有情之所以異于無情者,蓋是有無心識耳。因此,在佛陀的教義中,不得不傾向于唯心。縱觀大小乘經典,唯心之文隨處可見。下面列舉幾種,以證明唯心的理論。

  1.《起信論》雲: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 ,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1]

  此中所說:“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即是說世間一切染法皆由心造。此中所說:“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即是說無爲淨法亦是唯心。如是兩釋,雖有差別,然總爲顯示一切法皆由心造之義。此義乃佛教唯心學說的主幹,是從真如緣起論說明叁界唯心。

  2.《華嚴經》雲:“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2] 所言法界者,乃一心之總名,萬法之歸趣。十方法界,四聖六凡,不出一心之所造作。若隨顛倒迷染之緣,則有六凡法界生;若隨不顛倒悟淨之緣,則有四聖法界生。由是觀之,聖之與凡,唯心之垢淨而現。六凡心垢故,則現六道善惡罪福等相;四聖心淨故,則現威德自在、光明赫奕、慈容德相。是故,苦樂由心,炎涼自我,自心作業,自身受報,唯聖與凡,但問自心可矣!這是從法界緣起論建立唯心。

  3.《解深密經

   分別瑜伽品》說:

  善男子!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雲何此心還見此心?善男子!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3]

  我們所認識到的一切,由于無始以來根深蒂固的錯誤習慣,往往以爲離心而有。其實客觀存在的境相是沒有的。我們所認識到的一切,是我們自心現起的影子。這是從認識論的角度,就能知所知的關系,顯示了唯心所現的道理。

  4.《十善業道經》說:

  一切衆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4]

  衆生之所以在叁界六道中,死此生彼,輪轉不息,皆由于迷心,起惑造業而招感了生死之苦果。

  5.《正法眼藏都機篇》中佛言:“一心一切法,一切法一心,心即一切法,一切法即心。”謂一切萬有萬識諸法皆“心”所現,除心之外無一切法。于一切法之外,亦無心可言。心唯是法,法唯是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6.《增一阿含經》中:“佛告諸比丘,謂一切法者,只是一法,何等爲一法?心是一法,出一切法也。”[5] 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心開而爲萬法,萬法總攝而爲一心。以心法包括一切法,出生一切法,也正是顯示了諸法唯心。

  此外還有如《六祖壇經》的“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6]《楞伽經》的“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滅”;《維摩诘所說經》:“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遺教經》“製心一處,無事不辦”;《佛名經》“罪從心起,還從心滅。”……故知宇宙人生,善惡一切,皆由心造。一切佛法無不闡述諸法唯心的真義。

  二、各家對“萬法唯心”的闡述

  “萬法唯心”是佛法的全體,大乘的要旨,是“諸法因緣生”、“因果循環”和“無我性空”的統一體現。佛教各宗派所闡述的原則,都是以此爲總的歸宿。如中觀宗的“八不緣起”,唯識宗的“阿賴耶識緣起”,天臺宗的“叁谛圓融、一念叁千”,賢首宗的“四法界”與“十玄門”,淨土宗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律宗的“佛戒唯心、攝心爲戒”,密宗的“即身成佛”,禅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等理論,各家立說的角度雖有不同,而所顯示的谛理則是一致的。今列舉幾家,略加闡述。

  ㈠ 唯識宗——“萬法唯識”

  唯識宗主張世界和人生是由人們各自的心識緣變映現的,如《唯識叁十頌》說:“是諸識所變,分別所分別,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7] 本宗將宇宙萬有一切法總括爲五位百法,從五位百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如《成唯識論》卷七說:

  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識自相故,識相應故,二所變故,叁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8]

  此列表如下:

  

   [圖略]

  “唯識”又稱“唯心”,“心”是集起義。佛說“萬法唯心”是遮遣愚夫所執心外實有色等諸法,但並不否定依因緣生起的宇宙差別現象。色心諸法,但不離識而已。

  唯識學主張一切有情的善惡種子都含藏在阿賴耶識中。這五彩缤紛的世界,錯綜複雜的人生,形形色色的事物……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第八阿賴耶識中所含藏的一切種子功能所生起的影像,再加上第七末那識頑固的我執而成虛妄的外境。這個客觀世界的存在,純粹依靠第八識爲因緣,加上前七轉識的配合作用,才有了種種事相(即相狀)。

  再者,由于衆生業力種子各自不同,從第八識所表現出來的世界也就不同。如《攝大乘論

  增上慧分》說:“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9] 此頌古人稱爲“一心應四境”,是說于同一處,如我們人類所見的江河流水,在福報具足的天人看來,是青色的琉璃世界;在罪業深重的餓鬼看來,成爲一團猛烈的火球,或是一堆穢濁的濃血;在傍生界的魚蝦見了,則是一座美麗的水晶宮,爲安身立命之所。再如,人類的美食,天人視爲是汙穢的;而人類排泄的糞便,畜生卻視爲美食。這說明客觀上是沒有獨立外境的,我們所見到的一切,都是隨我們業識所變現的,所以各類有情所見不同。這就是《解深密經》中“諸識所緣、隨心所現”的思想,也正是“唯識無境,萬法唯心”的論證。

  ㈡ 天臺宗——“一念叁千”

  “一念叁千”是天臺宗對宇宙本體——“萬法唯心”的另一解釋。此教義是根據舊譯《華嚴經

  夜摩天宮自在品》之“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而來。

  “一念”亦稱“一心”,指心念活動的最短時刻。天臺宗以虛妄刹那之心爲一念。“叁千”指宇宙萬有,表示世間與出世間一切善惡、性相等人、物差別之總和。“一念叁千”即謂于凡夫當下一念心中,具足叁千世間之諸法性相。蓋天臺宗思想,不論叁性之有漏、無漏,而謂介爾(一點點)一心即具叁千世間之染淨諸法而無欠缺。如天臺宗創始人智者大師《摩诃止觀》雲: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叁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叁千種世間。此叁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叁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

《試述“萬法唯心”(慧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