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經》

  《阿含經》

  

  《阿含經》分爲四類,即《雜阿含》、《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

  阿含,梵語 agama,又作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阿鋡。意譯作法本、淨教、歸、法歸、法藏、藏、教法、傳教、趣無、教、傳、來。阿含意指所傳承的教說,或傳承佛陀教法的聖典。稱阿含爲《阿含經》,是我國古來的慣例。

   《阿含經》的由來

  原始佛教時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將所聽聞的教法,用詩或簡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傳的方式記憶傳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領納的不同,而各有其相異的思想,因此至教團確立時,如何將佛陀的教說作一整理、統一,實屬必要之事。在經過曆次的結集後,佛陀的教說漸次充實完備,且逐漸發展成爲一種特定的文學形式,而終至成爲聖典。

   《阿含經》的成立時期

  關于阿含經成立于何時,應就佛典結集的次第而論:

  □佛陀入滅後,第一個夏季,五百阿羅漢會聚于王舍城外的七葉岩,以大迦葉爲上首,舉行第一次結集,由阿難誦出法(經),優婆離誦出律,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五百結集”。《阿含經》的淵源,即導源于此時。

  □佛陀入滅百年頃,七百比丘會聚于毘舍離城,以耶舍爲上首,舉行第二次結集。此次結集以律藏爲主,這就是著名的“七百結集”。

  □佛陀入滅後二叁六年頃,也就是阿育王時期,在華氏城以目犍連子帝須爲上首,舉行第叁次結集,至此叁藏教法始告完備。

  □佛陀入滅後四百年,在迦膩色迦王護持之下,于迦濕彌羅國以脅尊者、世友爲上首,舉行第四次結集,此次結集以論釋叁藏爲主。

  綜上所述,《阿含經》于第一結集時誦出,于第二結集以後,即西元前叁世紀前後,爲《阿含經》正式成立的時期。

   南傳五阿含與北傳四阿含

  佛陀入滅後一百年,原始佛教的統一教團分裂爲上座部與大衆部。其後複細分爲小乘二十部,各部派均各有其獨自傳承的經藏。依現今資料顯示,當時至少有南方上座部、有部、化地部、法藏部、大衆部、飲光部、經量部等所傳的經典存在。然至今日,僅有南方上座部的經典完全保存下來,計有五部,是以巴利語書寫,即《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小部》,這就是南傳五部,又稱南傳五阿含。

  至于北傳方面,則□集其他諸部片斷的經典,成立《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雜阿含》等四阿含,是以梵文書寫,這就是北傳四阿含。其中南傳的《長部》、《中部》相當于北傳的《長阿含》、《中阿含》,《相應部》相當于《雜阿含》,《增支部》相當于《增一阿含》。

  此外,因南傳五部以巴利文書寫,較接近佛世所用的俗語,所以一般以爲南傳比北傳更富于原始色彩,因此近世學者于原始資料的采證上,多喜用巴利文聖典來對照研究。

  傳統上,中國佛教學者,尤其是大乘佛教學者,往往將《阿含經》視爲小乘經典,所以在中國、日本的佛教教理史上向來未被重視。直至近世歐洲諸國加以研究,自一八二0年代始漸受重視,而確認《阿含經》並非僅是小乘經典,乃是原始佛教的經典,其內容包含佛陀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實踐的方法綱目等,具有多重意義及價值。

  今就北傳四阿含分別介紹如次:

   雜阿含經

  《雜阿含經》,五十卷,劉宋求那跋陀羅(394-468)譯。爲北傳四阿含之一。師爲劉宋譯經僧,中印度人,原屬婆羅門種姓。幼學五明諸論,廣研天文、書算、醫方、□術等學。後讀《雜阿毘昙心論》而崇信佛法,遂剃發出家,並受具足戒。師爲人慈和恭順,專勤學業,先習小乘教法,博通叁藏,後轉學大乘教法,深研《大品般若經》、《華嚴經》等諸經,進而讀誦宣講,並以佛法勸化父母歸信佛教。

  劉宋元嘉十二年( 435),師經由海路至廣州,文帝遣使迎入建康只洹寺,從事譯經工作。師與慧嚴、慧觀等于只洹寺招集義學僧,譯出《雜阿含經》五十卷,于東安寺譯出《大法鼓經》二卷,于丹陽郡譯出《勝鬘經》一卷。其後,受谯王之請而止荊州新寺,宣講《華嚴》等經。此外,師亦曾居住道場寺、中興寺、白塔寺等多處。劉宋大明七年( 463),師奉□祈雨而感得甘霖普降,帝賞賜甚豐。一生曆經文帝、孝武帝、明帝叁朝,曆朝皆歸向推崇之,對內事外事多有貢獻。師廣演大乘教法,譯經弘化,世稱“摩诃衍”。所譯經典共計五十二部一叁四卷。

  《雜阿含》,意思是傳來的事相應聖教集。也就是以“事類相應”結集佛陀的教法。“相應”意指“結合”或“歸納”,也就是將述說同類旨趣的經典,經過歸納而編集在一起,如陰相應、六入處相應、界相應等。

  關于《雜阿含》名稱的由來,據《五分律》卷叁十、《四分律》卷五十四等所載,此經是佛陀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子、天女等講說四聖谛、八聖道、十二因緣的教說,今集爲一部,稱《雜阿含》。又據《摩诃僧只律》卷叁十二載,以彙集文句之雜者,故稱《雜阿含》。另據《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一載,《雜阿含》是闡明諸禅定,爲坐禅人所必修習的法門。

  《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載,一切事相應教,間廁鸠集,故稱《雜阿笈摩》(《雜阿含》)。

  本經是漢譯四阿含中最大的一部,也是四阿含中最早成立者。依性質而區別全經可分爲叁大部類:

  □第一部分是“修多羅”,內容爲蘊、處、緣起、食、谛、界、念住等道品。

  □第二部分是“只夜”,以偈頌問答而說法。

  □第叁部分是“記說”,是佛陀及諸弟子所說,分別編于各卷之中。

  本經保存了原始佛教的風貌,其中雖然含有後代的編纂,但絕大部分皆爲早期結集者。本經的法句大多簡明,在實踐上的修行法門,列有念住、蘊、界等道品。經由佛陀及弟子對話中,顯現出四雙八輩的差別,依八衆而說“衆相應”,使在家、出家、男女老少、諸大弟子等都能領受法益。

  本經共分成七大類五十余相應,今分述如下:

   一、五陰誦(佛光版卷一至卷七)

  □陰相應:敘述佛陀說示當觀色、受、想、行、識五陰是苦、空、無我、無常,才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住顛倒,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羅陀相應:敘說佛陀爲侍者比丘羅陀說示五陰能令衆生生死輪回,不得超脫。當觀五陰是無常、苦、空、無我,無所取著,便能自覺涅槃,不受後有。及羅陀答覆衆多外道出家者,自己是爲斷五陰苦,所以跟隨佛陀出家修梵行。

  □見相應:敘說由五陰而起諸邪見事。

  □斷知相應:敘說五陰無常,應當斷除。

   二、六入處誦(佛光版卷八至卷十二)

  即六入處相應。佛陀對有情說示眼、耳、鼻、舌、身、意六內處及色、聲、香、味、觸、法六外處,是苦、空、無常、無我。若能于六入處如實知苦、空、無常、無我,則得漏盡,不受後有。

   叁、雜因誦(佛光版卷十叁至卷二十叁)

  □因緣相應:敘說緣起法,如十緣起、十二緣起。佛陀教誡弟子若能依次思量十二因緣生起的原因,則能如實知苦而滅無明,得盡苦邊。又說此因緣法無論佛陀出世與否,常住法界,由于佛陀成等正覺,爲人演說開示,而顯發于世。

  □食相應:敘說四食粗抟食、觸食、意思食、識食可資益有情肉體及精神,令得住世。若于四食無貪無喜,則無憂悲,亦無塵垢。

  □谛相應:敘說四聖谛諸法,並勸應急求現觀四聖谛,應勤學四聖谛,以離生死苦,得涅槃樂。

  □界相應:敘說衆生常與界俱、界和合,應當善分別種種諸界。

  □受相應:記敘佛說有情身心諸受悉皆是苦,若能觀無常、變易、離欲、滅、舍離,則得盡諸漏。

  □舍利弗相應:記敘舍利弗說十不善業、八正道、禅定、自省等諸法。

  □目揵連相應:敘說目揵連證得神通的緣由,及見衆生行不善業所受的種種苦果。

  □阿那律相應:敘說阿那律以善修習四念處,而得天眼大德神力,並教諸比丘修四念處可趣向遠離、出要、涅槃。

  □大迦旃延相應:記敘迦旃延爲梵志說離貪欲、見欲;爲國王說四姓平等法;爲童女說十一切入處;爲罹病長者說依四不壞淨,修六念處等法。

  □阿難相應:敘說阿難爲比丘、比丘尼、婆羅門、長者、外道、童子說法。

  □質多羅相應:敘說佛陀弟子長者質多羅,常與諸上座往來問答諸法事;不被外道所誘;命終生不煩熱天諸事。

  □天相應:敘說諸天一日一夜與人間壽命的差別;比丘具足諸禅,于五蘊作正思惟的果報等。

  □修證相應:敘說四種善好調伏衆如日光自照;隨生子、勝生子、下生子的差別;四正斷的內容;修習禅法以不放逸爲根本;不放逸能斷貪瞋癡;阿羅漢叁明;無爲法及無爲道迹等法。

  □入界陰相應:敘說內六入處;以五種種子的生長譬喻緣起的流轉及還滅各具因緣;若不如實知世間及世間集,則不得解脫;爲斷叁愛、叁有漏,當求大師;比丘于六處味著,則生上煩惱等法。

  □不壞淨相應:敘說佛陀是一切有情中第一人;一切法中,離貪欲法爲第一;一切衆中,聲聞衆爲第一。

   四、道品誦(佛光版卷二十四至卷叁十七)

  □念處相應:敘說有四念處、修四念處是得如實法的一乘道、修習四念處的方法、修習四念處的利益。

  □正勤相應:敘說四正勤的內容。

  □如意足相應:敘說四如意足。

  □根相應:記述佛陀說有五根,如實觀察五根,得證阿羅漢,乃至得成正覺。

  □力相應:記述佛陀所說二力、叁力、四力、五力、六力、七力、八力、九力、十力。

  □覺支相應:敘說七覺支爲不退法、善積聚,修習七覺支可去除五蓋,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聖道分相應:敘說八正道及修習八正道的利益。

  □安那般那念相應:敘說修習安那般那的方法、果報。

  □…

《《阿含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