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樸初居士“人間佛教”思想體系初探
黃夏年
趙樸初是當代中國提倡人間佛教思想的又一大家!本文提出趙樸初的“人間佛教”思想體系,認爲它包含了走“人間佛教”的道路、實踐“愛國愛教”的原則和宗教要與社會主義社會“相協調”或“相適應”叁部分內容。並且對此叁部分內容分別做了闡述。本文認爲,此叁者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不可缺一,由此支撐了當代中國佛教的理論和實踐基礎。此外,趙樸初的人間佛教思想體系,與太虛、印順的人間佛教思想既有繼承關系,也有與之不同的地方。他們的人間佛教思想都具當代性,關注現實,提高佛教徒素質,關心佛教文化的發展。但是趙樸初的人間佛教思想,是在中國社會主義社會這個現實環境下提出的,與太虛和印順所在的社會環境是不同的。所以趙樸初超越了太虛和印順“人間佛教”思想,並使“人間佛教”思想更具可操作性和現實性。
趙樸初居士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是中國共産黨的親密朋友。1907年11月5日,生于安徽省太湖縣。早年就學于蘇州東吳大學。1928年後,一直在中國佛教界內任職,曾任上海江浙佛教聯合會秘書、上海佛教會秘書、“佛教淨業社”社長、中國佛教會秘書、主任秘書等。1953年後,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1980年後,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顧問、中國宗教和平委員會主席。
2000年5月21日,趙樸初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本文討論趙樸初的“人間佛教”思想體系,不對之處,請方家指正。
一、走“人間佛教”的道路
人間佛教思想自古就是佛教的曆史資源。曆代佛教徒在“佛人在間”的思想指導下,參與社會,與時俱進,做出了成績。20世紀初太虛大師提出走“人生佛教”的道路,之後印順法師繼承乃師的遺志,努力發掘人間佛教的內涵,將人間佛教的思想進一步光大。趙樸初則是當代中國提倡人間佛教思想的又一大家!
改革開放的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成爲當時工作任務的中心,佛教在轉型期的時代,如何適應社會,怎樣光大佛教的事業,續佛慧命,是趙樸初一直考慮的重大問題。由于中國佛教一直以遠離世間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其間又經過幾十年的磨難,人們對佛教已經非常隔漠,未來的中國佛教如何走下去,成爲當代中國佛教一個不可回避的重大現實問題,也是中國佛教需要解決的一個理論問題。趙樸初看到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現實情況,認爲“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集中體現了祖國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當然也集中體現了我們佛教徒的根本利益。”所以“今天我國各民族的佛教徒,應當和全國人民一道,投身于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應當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提高我們爲四化建設事業服務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在這個思路下,他把中國佛教的未來命運與社會主義社會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明確宣稱:“爲社會服務,是我們佛教徒的天職。我們的口號是: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我們提倡“人間佛教””。他在中國佛教協會成立30年時,鄭重提出:“中國佛教已有近二千年的悠久曆史。在當今的時代,中國佛教向何處去?什麼是需要我們發揚的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這是我們要認真思考和正確解決的兩個重大問題。當代社會主義中國的佛教徒,對于自己信奉的佛教,應當提倡一種思想,發揚叁個傳統。”
趙樸初提出的“提倡一種思想”,就是“人間佛教”的思想,因爲在他看來,“中國佛教是在中國土地上孕育成長的,它將滿懷信心邁向未來,邁向人間佛教的理想境界,一個全人類和平幸福、共同繁榮、昌盛的華藏莊嚴世界。”又從佛教徒的信仰修行來講,“蓋以人間爲依止,慈濟爲方便,實踐佛陀遺教,爲佛弟子畢生修持之行願。”人間佛教思想是中國佛教在長期的曆史活動中總結出來的,他不僅有經典的根據,還有榜樣的力量,更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趙樸初說:“我以爲在我們信奉的教義中應提倡人間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內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廣大行願。《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揭示了佛陀重視人間的根本精神。《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闡明了佛法與世間的關系。佛陀出生在人間,說法度生在人間,佛法是源出人間並要利益人間的。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就會自覺地以實現人間淨土爲己任,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又說:“《華嚴經》雲:“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佛陀立教,以慈濟群生爲本願。釋迦嘗教弟子雲:“種植園果故,林樹萌清涼;橋船以濟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給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長”(《雜阿含經》卷叁六)。又雲“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妙法蓮華經》卷六)。是知佛徒實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以嘉惠群生爲職志。”
趙樸初的人間佛教思想,是新的曆史時期佛教的人間使命,他將太虛和印順等人提出的人間佛教思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他抓住社會主義社會的特點,將佛教的教義與社會主義思想進行圓融,認爲“佛教“人間掙土”的思想含有社會主義思想因素。佛教徒對社會主義事業應當具有極大的信心和責任感。佛教的教義告訴我們佛教徒要“報國土恩;報衆生恩”,要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爲己任。佛經上說:“一切資生事業悉是佛道。”我們的先輩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曆史上,我國佛教徒在農事耕作,造林護林,造橋修路以及保護曆史文物等方面,有過不可磨滅的功績。”他進一步從佛教的經典和曆史上找出根據,證明人間佛教的思想並非今天才有,而是過去早已有之,今天我們只是將這一思想繼承下來,並且進一步予以光大。他說:“我國佛教界爲發揚佛陀利生濟世的精神,主張提倡以人爲中心的“人間佛教”思想。事實上,人間佛教這一思想並非後人所創立,在《增一阿含》中佛告天帝釋,“我身生于人間,長于人間,于人間得佛。”中觀宗之祖龍樹在《大智度論》提出,“一切資生事業悉是佛道。”瑜伽宗的祖師彌勒和無著在《瑜伽論》和《大莊嚴經論》中提出菩薩若不學習“五明”就不能證得一切智智。尤其是《大莊嚴經論》中提出化身佛教化衆生的四種示現以王巧爲首。大乘的這些積極入世的光輝思想傳譯到中國後,爲曆代的佛教大師所繼承和發揚,力求使佛教思想和民族優秀傳統進行有機的結合,使佛教的思想精神能體現在人們的日常身心活動和社會實踐中。隋唐時期在中國建立的幾大宗派幾乎都體現了這種精神和傾向,其中尤以禅宗爲最出色,他們高標“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法印,使佛法與人生打成一片。中國佛教這種積極入世的態度,增強了自身在社會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人間佛教是原始佛教本來具有的思想,不過在中國大乘佛教中得到充分的發展和體現罷了。
這個思想運動已經經曆了一千多年的曆程,它在佛滅後的第叁個五百年中(隋唐時期)以洶湧澎湃的氣勢席卷了整個東亞地區,在各個不同語言的民族和國家中都結出令人稱羨的豐盛果實。所以,“我們一千多年的曆史經驗證明,佛教在中國大地吸取中國文化的營養,沿著這一人間佛教的方向發展,取得極其巨大的成功。我們教祖釋迦牟尼的“成熟有情,莊嚴刹土”的偉大理想己在東方的廣大地區在一定程度上化爲具體地現實。在人類所創造的各支古老文化中,佛教己以獨具的精深哲學思想,豐富的精神財富,龐大的文獻寶藏,精美的文化遺産而成爲東方文化和文明的重要支柱。它在長期進行的“成熟有情,莊嚴刹土”的崇高事業的同時也使自身成熟起來和嚴淨起來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思想中國佛教禅宗六祖在《壇經》中提出來的。六祖是中國佛教南宗禅的實際創立者,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最大,現在流傳下來的佛教主要就是六祖的南宗禅。趙樸初認爲:“我國唐代慧能禅師高標“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這一宏旨,是曆代佛徒福利人間之勝行淨業。”今天提人間佛教是爲了更好地鼓勵佛教徒爲社會主義服務。有人請他解釋一下他提出“人間佛教”的內在含義,他回答:“禅宗的六祖說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覓兔角”。佛經說不要舍棄衆生。對衆生的供養與對佛的供養應當是一樣的平等的。對衆生應像對自己的父母一樣供養,不舍棄衆生就是人間佛教的思想。“代衆生受苦”,“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佛教提倡這個。我提“人間佛教”實際就是從使佛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相協調的角度提的,這在佛教教義上有根據。”
趙樸初提到的應當“發揚叁個傳統”,就是中國佛教的叁個優良傳統。第一是農禅並重的傳統。第二是注重學術研究的傳統。第叁是國際友好交流的傳統。這叁個傳統是中國佛教徒在二千年來的從事佛教事業的活動中,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後而創造和發展的,事實證明。中國古代的高僧大德們根據“淨佛世界,成就衆生”的思想,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實行農禅並重的叢林風規。艱苦創業,辛勤勞作,精心管理,開創了田連阡陌、樹木參天、環境幽靜、風景優美的一座座名刹大寺,裝點了我國錦繡河山。中國的高僧大德譯經著述,創宗立派,傳經授業,留下了浩瀚的佛教文學、藝術、曆史、哲學的寶貴資料,大大地豐富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寶庫。許多高僧大德爲了交流和弘傳佛法,梯山航海,往來于陸上和海上的絲綢之路,交流中外文化,傳播友誼的種子。趙樸初指出:“今天社會主義…
《趙樸初居士“人間佛教”思想體系初探(黃夏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