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居士“人间佛教”思想体系初探
黄夏年
赵朴初是当代中国提倡人间佛教思想的又一大家!本文提出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体系,认为它包含了走“人间佛教”的道路、实践“爱国爱教”的原则和宗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或“相适应”三部分内容。并且对此三部分内容分别做了阐述。本文认为,此三者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可缺一,由此支撑了当代中国佛教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此外,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体系,与太虚、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既有继承关系,也有与之不同的地方。他们的人间佛教思想都具当代性,关注现实,提高佛教徒素质,关心佛教文化的发展。但是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现实环境下提出的,与太虚和印顺所在的社会环境是不同的。所以赵朴初超越了太虚和印顺“人间佛教”思想,并使“人间佛教”思想更具可操作性和现实性。
赵朴初居士是着名的社会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1907年11月5日,生于安徽省太湖县。早年就学于苏州东吴大学。1928年后,一直在中国佛教界内任职,曾任上海江浙佛教联合会秘书、上海佛教会秘书、“佛教净业社”社长、中国佛教会秘书、主任秘书等。1953年后,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80年后,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顾问、中国宗教和平委员会主席。
2000年5月21日,赵朴初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本文讨论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体系,不对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走“人间佛教”的道路
人间佛教思想自古就是佛教的历史资源。历代佛教徒在“佛人在间”的思想指导下,参与社会,与时俱进,做出了成绩。20世纪初太虚大师提出走“人生佛教”的道路,之后印顺法师继承乃师的遗志,努力发掘人间佛教的内涵,将人间佛教的思想进一步光大。赵朴初则是当代中国提倡人间佛教思想的又一大家!
改革开放的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当时工作任务的中心,佛教在转型期的时代,如何适应社会,怎样光大佛教的事业,续佛慧命,是赵朴初一直考虑的重大问题。由于中国佛教一直以远离世间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其间又经过几十年的磨难,人们对佛教已经非常隔漠,未来的中国佛教如何走下去,成为当代中国佛教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中国佛教需要解决的一个理论问题。赵朴初看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情况,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集中体现了祖国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当然也集中体现了我们佛教徒的根本利益。”所以“今天我国各民族的佛教徒,应当和全国人民一道,投身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应当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提高我们为四化建设事业服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这个思路下,他把中国佛教的未来命运与社会主义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明确宣称:“为社会服务,是我们佛教徒的天职。我们的口号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我们提倡“人间佛教””。他在中国佛教协会成立30年时,郑重提出:“中国佛教已有近二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当今的时代,中国佛教向何处去?什么是需要我们发扬的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和正确解决的两个重大问题。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佛教徒,对于自己信奉的佛教,应当提倡一种思想,发扬三个传统。”
赵朴初提出的“提倡一种思想”,就是“人间佛教”的思想,因为在他看来,“中国佛教是在中国土地上孕育成长的,它将满怀信心迈向未来,迈向人间佛教的理想境界,一个全人类和平幸福、共同繁荣、昌盛的华藏庄严世界。”又从佛教徒的信仰修行来讲,“盖以人间为依止,慈济为方便,实践佛陀遗教,为佛弟子毕生修持之行愿。”人间佛教思想是中国佛教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总结出来的,他不仅有经典的根据,还有榜样的力量,更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赵朴初说:“我以为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增一阿含经》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揭示了佛陀重视人间的根本精神。《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阐明了佛法与世间的关系。佛陀出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又说:“《华严经》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佛陀立教,以慈济群生为本愿。释迦尝教弟子云:“种植园果故,林树萌清凉;桥船以济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给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长”(《杂阿含经》卷三六)。又云“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妙法莲华经》卷六)。是知佛徒实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以嘉惠群生为职志。”
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是新的历史时期佛教的人间使命,他将太虚和印顺等人提出的人间佛教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他抓住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将佛教的教义与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圆融,认为“佛教“人间挣土”的思想含有社会主义思想因素。佛教徒对社会主义事业应当具有极大的信心和责任感。佛教的教义告诉我们佛教徒要“报国土恩;报众生恩”,要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己任。佛经上说:“一切资生事业悉是佛道。”我们的先辈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历史上,我国佛教徒在农事耕作,造林护林,造桥修路以及保护历史文物等方面,有过不可磨灭的功绩。”他进一步从佛教的经典和历史上找出根据,证明人间佛教的思想并非今天才有,而是过去早已有之,今天我们只是将这一思想继承下来,并且进一步予以光大。他说:“我国佛教界为发扬佛陀利生济世的精神,主张提倡以人为中心的“人间佛教”思想。事实上,人间佛教这一思想并非后人所创立,在《增一阿含》中佛告天帝释,“我身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中观宗之祖龙树在《大智度论》提出,“一切资生事业悉是佛道。”瑜伽宗的祖师弥勒和无着在《瑜伽论》和《大庄严经论》中提出菩萨若不学习“五明”就不能证得一切智智。尤其是《大庄严经论》中提出化身佛教化众生的四种示现以王巧为首。大乘的这些积极入世的光辉思想传译到中国后,为历代的佛教大师所继承和发扬,力求使佛教思想和民族优秀传统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佛教的思想精神能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身心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隋唐时期在中国建立的几大宗派几乎都体现了这种精神和倾向,其中尤以禅宗为最出色,他们高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法印,使佛法与人生打成一片。中国佛教这种积极入世的态度,增强了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人间佛教是原始佛教本来具有的思想,不过在中国大乘佛教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体现罢了。
这个思想运动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程,它在佛灭后的第三个五百年中(隋唐时期)以汹涌澎湃的气势席卷了整个东亚地区,在各个不同语言的民族和国家中都结出令人称羡的丰盛果实。所以,“我们一千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佛教在中国大地吸取中国文化的营养,沿着这一人间佛教的方向发展,取得极其巨大的成功。我们教祖释迦牟尼的“成熟有情,庄严刹土”的伟大理想己在东方的广大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化为具体地现实。在人类所创造的各支古老文化中,佛教己以独具的精深哲学思想,丰富的精神财富,庞大的文献宝藏,精美的文化遗产而成为东方文化和文明的重要支柱。它在长期进行的“成熟有情,庄严刹土”的崇高事业的同时也使自身成熟起来和严净起来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思想中国佛教禅宗六祖在《坛经》中提出来的。六祖是中国佛教南宗禅的实际创立者,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最大,现在流传下来的佛教主要就是六祖的南宗禅。赵朴初认为:“我国唐代慧能禅师高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一宏旨,是历代佛徒福利人间之胜行净业。”今天提人间佛教是为了更好地鼓励佛教徒为社会主义服务。有人请他解释一下他提出“人间佛教”的内在含义,他回答:“禅宗的六祖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佛经说不要舍弃众生。对众生的供养与对佛的供养应当是一样的平等的。对众生应像对自己的父母一样供养,不舍弃众生就是人间佛教的思想。“代众生受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佛教提倡这个。我提“人间佛教”实际就是从使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相协调的角度提的,这在佛教教义上有根据。”
赵朴初提到的应当“发扬三个传统”,就是中国佛教的三个优良传统。第一是农禅并重的传统。第二是注重学术研究的传统。第三是国际友好交流的传统。这三个传统是中国佛教徒在二千年来的从事佛教事业的活动中,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后而创造和发展的,事实证明。中国古代的高僧大德们根据“净佛世界,成就众生”的思想,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实行农禅并重的丛林风规。艰苦创业,辛勤劳作,精心管理,开创了田连阡陌、树木参天、环境幽静、风景优美的一座座名刹大寺,装点了我国锦绣河山。中国的高僧大德译经着述,创宗立派,传经授业,留下了浩瀚的佛教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的宝贵资料,大大地丰富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宝库。许多高僧大德为了交流和弘传佛法,梯山航海,往来于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交流中外文化,传播友谊的种子。赵朴初指出:“今天社会主义…
《赵朴初居士“人间佛教”思想体系初探(黄夏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