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方興未艾的臺灣僧教育--臺灣解嚴後佛學院所崛起原因初探(何錦山)

  方興未艾的臺灣僧教育

  --臺灣解嚴後佛學院所崛起原因初探

  何錦山

  從1948年慈航法師于中場圓光寺開辦臺灣第一所佛學教育機構——臺灣佛學院至今,臺灣已開設了八、九十所佛學院所,今天有影響的仍有叁十余所。臺灣當代佛教的興盛與臺灣佛學院所關系密切,當代臺灣佛學院所的崛起,提升了臺灣僧人的素質,培養了臺灣大批住持佛教人才,促進了臺灣宗教師資的養成,開拓了臺灣佛教徒的視野,對臺灣佛教界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臺灣佛學院所在解嚴後迅速崛起、規模日益擴大、影響力日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佛教界對佛教教育的長期投入與關注

  光複以來臺灣佛教教育未曾中斷,爲解嚴後的佛學院所興盛打下了一定基礎。光複以來臺灣不同程度地辦過各種佛學院校,後或因經濟原因、或因政治原因、或因出家人自身原因,斷斷續續,有的時間較短,有的長些,只有少數能堅持下去,但一直未曾中斷,此起彼伏。其陸續創辦的佛學院校如:1953年新竹獅頭山元光寺主持會性法師創辦佛學院,1957年新竹一同寺住持玄深尼師創辦女衆佛學院,1957年高雄佛教蓮社道宣法師創辦華嚴學院,1957年新竹青草湖靈隱寺住持無上法師創辦男衆佛學院,1958年臺中靈山寺創辦靈山佛學院,1958年臺中佛教會館住持妙然尼師創辦佛學研究社,1958年玄妙法師于臺北圓覺寺創辦佛學專修班,1961年新竹青草湖福嚴精舍正式改稱福嚴學舍,爲收容高級班學僧的僧伽教育機構,1961年臺中寶覺寺所辦臺中佛學書院第二屆畢業,1962年臺南竹溪寺創辦竹溪佛學院,1963年屏東東山寺住持圓融尼師創辦東山佛學院,1963年臨濟寺賢頓法師創辦戒光佛學院,1963年臺中南普陀佛學院國強法師招收寄聽學生,1964年臺中慈明寺聖印法師創辦慈明佛學院,1965年高雄壽山寺住持星雲法師創辦壽山佛學院,1965年臺北縣樹林鎮海明寺創立海明佛學院,1965年臺灣第一座佛學研究所于陽明山中國文化學院成立,1965年基隆月眉山正覺佛學院成立,1967年臺北慧日講堂及北投法藏寺聯合創辦太虛佛學院,1967年高雄阿蓮光德國寺淨心法師創辦淨覺佛學院,1967年新竹蓮華寺創辦菩提女衆佛學院,佛光山宗務委員創辦佛教叢林學院,1974年彰化縣大城鄉古嚴寺白雲法師創辦大智佛學院,1975年臺北華嚴蓮社創辦華嚴專宗學院,1976年叁重市慈雲寺創辦中國內學院,1976年高雄壽山法興寺創辦壽山內學書院,1979年屏東東山寺創辦東山佛學院,1979年臺中南普陀寺創辦佛學院。

  解放前的臺灣佛學院發展可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光複後至六十年代中期,其存在問題,正如聖嚴法師在《今日臺灣佛教及其面臨的問題》所指出的:“一般師資水平都很低,有的學院老師及學生連國語都不會,而用臺語授課;有的學院錄取學生的標准,僅能寫出自己的姓名就可。所以,大多數于叁年畢業之時,無任何優異成績可現。”聖嚴法師還具體指出:“在臺灣的佛學院,爲什麼辦不長久

  爲什麼造就不出較多的人才,原因實在很多。一、辦學宗旨問題:爲造就人才而辦學,這在所有的學院都是相同的。爲誰造就人才就有點問題了,一般寺院辦學的目的,是爲增加人衆,以辦學之名,可以吸收外來的青年,畢業時可以吸收外來的青年,畢業時至少有部份便會成爲此一寺院的一分子,同時也可避免寺內青年的外流。二、教材的問題:“一處畢業,處處畢業”。這是對二十年前大陸時代辦佛教教育的譏評,但是這頂帽子,仍適合今日臺灣佛教教育的情況。許多的學院與學院之間,所謂你是低級我是高級,乃是在學生的平均水准,卻不在于學院授課的本身。因爲從臺灣北部到臺灣南部,能夠授課學課的法師和居士,就是這麼幾位,他們所能教授的科目,也就這麼幾門。”由于經濟困難、生源不足、教材缺乏、師資難聘,這一時期僧教育困難重重。但始終能堅持辦下來的原因,除了法師的努力外,與當時社會環境有關。當時出家青年大多來自中下級農村,此時臺灣因經濟原因,教育尚未普及,因此他們大多未受過較好教育,求知心切。能有地方安心讀書,衣食無優,無疑是一件好事。因此當教育水平雖然不高,卻也因符合當時學生實際而得以時續時斷地維持下來。六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前期,是臺灣佛學院發展的第二時期。臺灣經濟開始起飛,信徒們有更充裕的錢財捐舍寺院,人們教育水平也有提高,這時佛學院校在質量上開始提高,並注意順應時代進行改革,如1976年創辦的壽山內學書院,開始教授大學程度課程,招收高中畢業生。1975年佛光山將佛光山叢林大學改辦中國佛教研究院,1974年臺中慈明佛學院擴充改稱臺中中華佛教學院,1979年基隆靈泉寺的正覺佛學院改製爲華文佛教學院。教師隊伍也得到充實,校舍圖書等硬體設施也有了很大的改觀。這些都爲解戒後佛學院所的興盛打下了基礎,埋下了伏筆。

  與臺灣僧教育一直未曾中斷同時,佛教界長期一直關注佛教教育,在理論上做了有益探討,在輿論上進行了有力的呼籲。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至今,臺灣有關刊物發表了百余篇研討、呼籲僧教育文章,主要可分爲叁大類:

  (一) 佛教教育研究與應用。有代表性的如:柳絮《佛學與佛教教育》(《菩提樹》第349期),王冬珍《佛性、佛法、佛曲與佛教教育》(《海潮音》65卷8期),朱際镒《從佛家教義和時代背景談佛教教育》(《海潮音》65卷8期),曉雲《佛學之基本原理與施教方便》(《哲學年刊》3期),林珈汶《佛陀有言及無言的教育》(《華梵佛學年刊》3期),慧廣《我對佛教教育的看法》(《中國佛教》33卷7期),陳長春《佛教教育思想》(《中國佛教》28卷9期),陳松柏《佛教思想及其教育理論》(上下)(《慧炬》292-293期),陳仁春《佛教教育與人文思想的教育精神》(《華梵佛學年刊》5期),張廷榮《熏習十義——佛教精深的教育心理(複興佛教教育之二)》(《海潮音》58卷11期-59卷1期),修慈《修習“覺觀自在”——以調攝身爲佛教心理教育之重心》(《海潮音》65卷7期),陳娟珠《唯識熏習在教育上之啓導》(《華梵佛學年刊》6期),鄭石岩《佛學教育心理學》(《慧炬》306期),曉雲《般若禅轉識教育論》(《華梵佛學年刊》1期)。

  (二) 僧教育與佛學教學。有代表性的如:無家《沒有完善的僧教育佛教如何能好起來》(《菩提樹》347期),寬靜《論太虛大師辦僧教育之理想》(《菩提樹》374-375期),宏印《從因緣談僧教育》(《菩提樹》380期),宏印《僧教育當言》(《菩提樹》385期),如悟《從僧伽教育的曆史回顧談佛教教團培育後繼人才的理論與實踐》(《獅子吼》26卷3期),慈悟《論佛教僧教育》(《海音潮》70卷11期),昭慧《從太虛對僧教育之改革評現代中國僧教育之發展趨向》(《獅子吼》29卷1期),能融《早期佛教僧衆教育略談》(《中華佛學研究》4期),宏印《談僧教育》(《菩提樹》315期),成一《佛教教育的學製與課程內容之探討》(《海音潮》65卷7期),李孟翰《現代佛教學院課程之婆訂與師資培養刍議》(《海音潮》65卷8期),姚榮齡《振興佛教與大學教育》(《菩提樹》27卷7期),黃運喜《理想中的佛學系、佛學研究所教育》(《中國佛教》31卷1期),江燦騰《爲臺灣佛教高等教育把脈》(《當代》37期),李孟翰《點燈與傳燈者——試論佛教理想中的大學與教師》(《華梵佛學年刊》6期),陳西臣《談佛教教育的內容及方法》(《海潮音》65卷7期),吳麗玉《傳統叢林教育的衰微——現代佛學教育的革新》(《菩提樹》469期)。

  (叁) 佛教教育與現代社會。有代表性的如:張廷榮《嚴師王典型——複興佛教教育十論之二》)(《海潮音》58卷10期)、《佛教教育紮下叁個根基——複興佛教教育十論之四》(《海潮音》59卷2期)、《主要外語及時代新知如何加強教學法——複興佛教教育十論之五》(《海潮音》59卷4期),曉雲《禅林現代化對現代教育之啓示(上、下)》(《獅子吼》17卷10-11期),李志夫《論現代教育應對佛教教育之新反省》(《海潮音》65卷7期),李載昌《現代社會之佛教教育》(《海潮音》65卷7期),彭震球《現代教育與唯識學》(《海潮音》65卷7期),智益《如何發現現代佛學教育與科學佛法》(上、中、下)(《慧炬》250-252期),宏一《覺性教育于現時代之啓示》(《華梵佛學年刊》5期),BechertHeinz《佛教教育兩個目標》(《華梵佛學年刊》6期),邱敏捷《開放社會中佛化子女教育的調適》(《獅子吼》31卷4期),邱建成《當前社會現象與佛教育的考察(1-5)》(《獅子吼》31卷8期-32卷1期)。這些文章中有的從曆史或理論上探討佛教教育,有的提出了佛教教育中的各方面問題,不僅在佛教界引起共鳴和關注,也在社會上造成一定影響,形成一定陣勢,爲臺灣佛教教育做了某種程度上的理論探索和經驗總結。

  積極召開各種類型的佛教教育研討會,爲佛教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臺灣就多次召開佛教教育研討會,積極探討發展佛教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如1983年9月,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了第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來自美、比、日、韓、菲等國的六十多位人士參加大會。1988年7月,佛梵佛學研究所主辦了第六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來自美、英、西德、法、比、意、印、泰等國學者參加了會議。1988年8月,圓光佛學院舉辦了第一屆全臺灣佛學院…

《方興未艾的臺灣僧教育--臺灣解嚴後佛學院所崛起原因初探(何錦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