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宗教–教育”關系問題上,這一“相適應”的任務顯然是十分艱巨的。要完成這一任務,我們就不僅要從社會的角度宏觀分析宗教信仰的存在,而且也要從人生的角度,內在地觀照宗教對于人生意義及嚴肅性等等強調的積極意義方面,並以此爲契機在教育及宗教兩個系統內實現對教育資源的深度發掘與利用。要重視宗教信仰中德育資源的整理、開掘工作。宗教文化也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憲法、法律、政策的範圍內,應當盡快組織力量分析、整理、發掘宗教信仰體系中可能蘊涵的合理的道德教育內容和形式,爲學校德育所利用,並轉化成促進德育教育的積極因素。
宗教道德有不同的道德層次,分別是信德層次、主德層次、具體道德規範層次。(檀傳寶:《信仰教育與道德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67-69頁)其中,作者認爲“信德”是將道德的最終依據建立在佛祖、上帝等身上,雖有其強化神聖性一面,但也使宗教道德具有盲從、非理性、消極遁世的特點。而“主德”是由信德演繹而來的宗教道德中的基本准則,其中大多屬于人類道德體系中的普遍道德,諸如仁愛、慈悲、公正、寬恕等等,能夠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經過一定的改造和轉化,完全可能與當代社會相適應。最後的具體道德規範,實際上是世俗道德規範的宗教移植,許多規範與當代社會基本道德規範相吻合,經過揚棄之後大多能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服務。因此,在我們的國民教育中,宗教道德教育的文化性實質上是指宗教教育獲得了哲學、倫理、藝術等多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力量的支撐,用“象征的、隱喻的方式”同直接的道德宣傳渾然一體。所以,“中國的學校德育應當顯性隱性課程並舉,而目前的任務則在:a.如何最大限度地使顯性德育課程吸收更多的文化成就,具有更大的文化陶冶能力;b.如何最大地開發整體文化資源,獲得更多更有效的隱性德育時空。”(《信仰教育與道德教育》,第71頁)
近年來,有不少關于中國青年學生尤其是大學生信仰宗教或接受宗教教育的報道,也反映出宗教教育在社會信仰教育中的意義。這裏不妨列舉北京聯合大學副教授郭淑敏在《北京地區大學生信仰現狀調查分析》中介紹說,他們在北京地區多所高校開展了抽樣調查中,被調查的對象中主要是大量的本科生(占91.75%),也有專科生(占6.39%),還有碩士、博士研究生,各占0.58%,在共收集了861份抽樣調查問卷裏,關于“您有宗教信仰嗎?如果有,信仰什麼宗教?”一題答案中,有11.38%的學生信仰佛教;有5.46%的學生信仰道教;有2.79%的學生信仰天主教;有3.60%的學生信仰基督教;有1.51%的學生信仰伊斯蘭教。這表明已經有24.74%的學生信仰宗教,約占被調查學生總數的四分之一。另外,對宗教感興趣的學生也是大有人在的,有36.16%的學生對佛教感興趣;有11.51%的學生對道教感興趣;有6.05%的學生對天主教感興趣;有13.14%的學生對基督教感興趣;有3.72%對伊斯蘭教感興趣。有55.62%的學生認爲宗教與大學生“有關系”或“有一定關系”。有47.21%的學生認爲“大學生信仰宗教的動機”是“尋找精神寄托”,有47.78%的學生認爲宗教最主要的社會作用是“促進社會穩定,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有利于中國文化的繁榮發展”。有68.52%的學生認爲宗教道德對大學生道德建設“起積極作用”。在回答“對信教同學的態度”中有26.13%的學生表示“非常理解”,有43.32%的學生認爲“基本理解”。
基于這種“現實需求”,我們要研究宗教信仰與道德教育的模式,發掘宗教文化中的德育資源對學校德育的改善是十分必要的。在憲法允許的範圍內充分發掘、利用宗教的道德教育資源問題,對宗教文化采取開放的心態,借鑒諸多宗教道德等範疇,對當代信仰教育都是富有建設性和啓發性的。
叁、佛教教育的作用
作爲宗教教育的佛教教育,對社會信仰教育的作用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首先,從佛教信仰層面看,佛教教育爲廣大信仰者提供需要;其次,從一般社會教育層面看,佛教教育主要是爲相關的道德教育提供資源。這與中國佛教文化的特性有關。
趙樸初先生曾在《佛教與中國文化》一文中指出,“大乘佛教傳入中國後,和中國文化相結合,發展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與中國的思辨哲學相結合而向學術化發展,對教義愈研愈精,由此引起各宗派的成立,使佛教本身達到高度的繁榮。一方面是與中國的精美工藝相結合而向藝術化發展,使佛教成爲絢麗多彩的藝術寶庫。一方面是與中國的人生理想相結合而向社會化發展,使佛教與中國社會密切聯系。這叁方面都使佛教成爲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實際上,這包含了佛教教育的基本內容與作用。也就是說,佛教通過思想的、文化的教化功能,成爲中國人信仰和道德價值體系的文化支撐,影響深刻。
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不僅體現在科學技術和經濟實力的較量上,也體現在國民的文化底蘊、民族精神和精神文明水准的較量上。培養具有深厚的優秀的民族文化底蘊,並能了解與吸納世界一切民族優秀的文化成果,具有較高文明素養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義不容辭的任務。加強人文素質教育體現了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佛教文化,特別是道德教育內涵理應是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佛教的創立及其理論體系的建構,都是圍繞著人類生、老、病、死問題不斷展開和完善的,關注人生如何轉染成淨、轉凡成聖,如何讓充滿困惑、迷茫、低俗的生活現狀轉變爲清醒、智慧、高尚的生命境界,所謂成就佛果。佛教雖也關注著“死亡哲學”,而且也賦予了神秘色彩,但其施設“輪回”的理論目的,還是借以宗教的特性來成就其人生倫理,強調現實人生倫理道德的因果律。因而佛教的精神實質還是“人生佛教”。佛教傳播過程中,一部分信仰者只專注個人精神修煉和追求,存在著忽略利益社會實踐的思想傾向,被稱爲小乘佛教。相反,深入社會實踐,而且不斷地向全社會貢獻自己的才智力量,用好心善行不斷地修正自己,從而達到完善人格與圓滿人生,具備這種精神風尚的信仰理念,被稱爲大乘佛教。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充分吸收、融彙了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更加重視人倫道德的儒家思想,其理論闡解與信仰傾向,更突出了社會倫理和人格道德的價值、內涵。中國佛教宗派思想演變,從出世到入世,從曲高和寡到日益大衆化乃至世俗化,使“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禅”,正是大乘佛教道德理念的必然結果。可以說,大乘佛教道德早已成爲中國傳統道德的一部分。
中國佛教的道德理念、道德規範、道德行爲都蘊涵著深邃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比如,佛教“五戒十善”,不僅是所有佛教徒必須共同遵守的,也屬于文明社會所必須共同遵守的最基本道德准則。佛教的“五戒”符合中國社會所一貫倡導的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若淡化和剔除其宗教的或封建的觀念,這也應該成爲現代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佛教特別強調“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提倡不以個人好惡、親疏、利害,不以思想偏見、集團私利等等來取舍,采取不正當的行爲傷害、剝奪別人的權益,惡化生存環境,最終身獲惡報。菩提心行的“利他”爲特質,根本在于教化人們在心靈深處培植一種公平、公正的健康心態,培育一種善良、理智的生活態度,培養一種能夠適度克製欲望、充分發揮愛心的道德情操。
通過簡略的介紹,可以看出大乘佛教道德具有倡導衆生平等的理念,重視內省自律的規範,主張利他實踐的行爲等特征。其所建構的理論概念,如果經過現代闡解,仍然可以發揮積極作用:
其一、衆生平等的生命觀,有利于保護生態平衡,營造和諧的生存空間。
目前,人類生存的環境日益惡化,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這既包括自然環境的被破壞,也包括人文環境的被汙染。這固然有多種外在因素,但在文化理念上的缺失是不容忽視的。一是否認自然界的其他生物是“生命的存在”,有其內在的生存規律和價值,二是認爲人類有“主宰性力量”,一切都應爲“我”所用。佛教“依正不二”的理念,其目的就是教化人類體認生命尊嚴的廣泛性意義,在“心靈和精神中建立牢固的富有文化教養的狀態”,這才是“和平”的關鍵。人類私欲與狂傲的極端膨脹,漠視其他生命的權力,必然導致冷酷、殘忍、爭鬥,最終導致自身生存困難乃至尊嚴的喪失。大乘佛教特別主張“戒殺“,把它作爲”五戒七善“之首,就是要求人們培養和善的、平等的、公正的、報恩的品行。這是和諧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
維護生態平衡需要科學的、法製的手段。但只注重技術手段的改進往往是治表不治裏,亡羊補牢式的方法將造成極大浪費和被動。不能忽略道德理念潛移默化的作用。大乘佛教這種生命觀,如果作爲一種廣泛的文化理念被接受,作爲共同的社會道德被遵守,對維護世界和平,淨化人類心靈與生存環境,將産生深遠的、積極的意義。
其二、忏悔自律的內省性,有利于培植健康心態,防止個人行爲失範。
道德的“非製度化”特征,說明道德價值觀念的培育,根本在于對內在精神品格、行爲習性、思想意識的教化、引導,使某一道德理念成爲人的“內化的規範”,轉化爲人的信仰價值取向,用“良心”落實到他的情感、信念、意志、行爲之中。那種迫于外界壓力而循規蹈矩的人,不一定是道德意義上的好人。只有自覺的地有益于社會的人,才會長期地有益于社會。而“真摯的”可能包括“迷信的”,但迷信只…
《佛教教育與社會信仰教育(劉元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