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斷舍邪念 (1)勸離五塵欲
38.盡棄俗慮已 吾心當專一 爲令入等至 製惑而精進
(1a)總說五欲過患
39.現世及來生 諸欲引災禍 今生砍殺縛 來世入地獄
【講解】因此,我應當一個人獨往獨來,棲隱在容易生活、不易害病、風景靈秀而且令人心曠神怡的森林裏,努力止息一切掉舉和散亂。
你們不要以爲獨往獨來會很孤單寂寞,其實那是很自在的。我們在一個團體裏面處處都要顧慮到別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意見。但,一個人就很自由。
「貝瑪西拉」是印度白玉派佛學院的一位大堪布。他偶爾到香港或臺灣來傳法時身邊都未帶侍者或喇嘛,有人問他這是爲什麼呢?他說:「假如我帶印度出生的喇嘛的話,他們過度地聰明,什麼時候被他們騙了都不知道。但,假如帶剛從西藏出來的喇嘛的話,他們不但語言方面很不方便,而且他們對機場通關...之類的事務又不清楚,所以如果帶他們,那麼可能變成我在照顧他們而不是他們在照顧我」。
所以他總是一個人自由自在地獨來獨往;世間人都注重排場,修行者卻覺得這些俗儀是一個麻煩。我個人就比較喜歡獨來獨往的自由。沒有俗禮的拘束,你們想想看什麼是「容易生活」的方式呢?不需要應付上位者、也不需要照顧卑下者!
* 不管我們在一個家庭、一個公司或團體之中,我們都需要恭謹地對待父母、長輩、上司...,我們要小心翼翼怕他們不高興。
* 同時我們還要費心地照顧孩子、部屬..,怕恐他們受到傷害或者不順他們的心意,所以做人實在很辛苦。
但,這些辛苦的來源是什麼呢?
* 假如我們沒有這些眷屬,只要一個人吃飽就可以了,那麼我想到那裏就到那裏,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 你們想這是多麼逍遙自在!
爲什麼住在森林裏讓人心曠神怡呢?
* 我們心的本質是自然的。
* 我們修行並不是要創造一個新的心。
* 而是要讓我們回歸大自然的本來面目。
* 因此當我們看到這些沒有人爲矯情的大自然傑作時--> 遼闊草原上的青浪、晴空中飛揚的白雲,或者無邊無際的海上波濤時,我們的心就格外的平靜。
* 我們的心就接近外在本質的自然--> 心情怡悅,所以我們的心也變得很甯靜。
* 在一個沒有被汙染過的生命中修行佛法,不追憶過往也不計劃未來,一些散亂和掉舉的思惟自然停止。
以上是說明「遠離外在的塵囂」,接下來是「斷舍內在的邪念」:舍棄外在的塵囂和俗慮後就要開始勤修禅定,修習禅定的方式很多。我們下面會說明,如:觀修自他平等、自他交換和對治貪欲的不淨觀、對治無明的十二因緣法、對治嗔恨的慈悲觀以及禅定和勝觀合一的修行方式,透過這些觀修我們才能漸漸了解心的本質。
但要了解心的本質之前,首先必須遠離五欲,爲什麼要先遠離五妙欲呢?
當我們爭逐名利或眷屬時,就會使我們墮入不斷爭擾和殺戮的災難之中。我們將因此而累積惡業,累積惡業的結果是無可避免地將來要進入地獄或旁生的果報。所以沈迷于色聲香味觸五妙欲,會爲我們今生和來世帶來無法計量的痛苦,我們必須遠離五欲的過患!
《入行論》的主題是「菩提心」,菩提心簡單地說就-->「慈悲」。所以整部『入行論』的主要對治目標是「嗔恨」。但就各別細部來說的話:
* 對治「嗔恨」的是「安忍品」
* 對治「貪欲」的是「靜慮品」
* 對治「無明」的是「智慧品」
所以這部份的靜慮品不斷地強調不要貪求外在的名利、環境、眷屬,都是對治貪欲的講解。
舍棄一切無謂的塵囂和俗慮以後,接下來,我應該專一所緣的勤修禅定,爲了使自心能夠調伏一切煩惱順利地進入「叁摩地」。首先我們應該觀修不淨觀等淨行所緣。因爲不論今世或來生,耽染五欲都會爲我們帶來莫大的災難。今生追逐的結果,更將爲來世引生出地獄和餓鬼等果報。
(二)斷舍邪念 (1)勸離五塵欲
(1b)別說觀身不淨--> 依止寒林思身不淨
40.月老媒婆前 何故屢懇求 爲何全不忌 諸罪或惡名
41.縱險吾亦投 資財願耗盡 只爲女入懷 銷魂獲至樂
42.除骨更無余 與其苦貪執 非我自主軀 何如趣涅槃
43.始則奮擡頭 親近羞垂視 葬前見未見 悉以紗覆面
44.昔隱惑君容 今現明眼前 鹫已去其紗 既見何故逃
【講解】我們人除了執著名利以外,就是對身體的執著難以割舍。
我們對「身體的執著」就引生出對衆生感情的執著。所以我們首先要知道我們身體的不淨。
* 《入行論》是寂天菩薩爲「那蘭陀佛學院」中的僧衆而說的。
* 所以他說「女身不淨」。其實男生的身也是一樣不淨。
* 所以你們不要說 寂天菩薩重男輕女,老是在說女身是如何地不淨。
* 他的目的是爲了要去除「男出家衆」對女身的貪心。
* 所以他說「女身不淨」。
同樣地,如果他是對女出家衆講的話,那麼他也會說男身是如何的肮髒。以前《入行論》講授對象都是出家衆。現在爲在家居士們說,你們不要誤解它本來的內涵,我們要了解我們的身體是一個肮髒的組合。
在臺灣不管是那一個道場,都是女衆比較多。所以講解這部份好像不大適合的樣子,但是我們不會因爲這樣就不講。「依義不依語」。我們要看它內容的含義,而不要在語句上打轉。即使有很好的語句和聲韻,但沒有內容的話,對我們還是沒有好處。雖然語句刺耳難以聽聞,但它說的都是實在話,我們也要虛心接受,因爲它真正可以利益我們。
* 在月老和媒婆的面前,爲何總有人「非份的懇求」他們牽線作媒呢?
* 爲什麼他們一點都不顧忌會因而犯下重罪或招致惡名呢?
* 爲了得到美人的青睐,盡管危機重重,我們也願意爲她冒險犯難。
* 爲了美女的投懷送抱,就算「散盡萬貫家財」我們也都心甘情願。
* 爲了女人能帶給我們短暫的銷魂和興奮,我們凡事在所不惜。
然而所謂的美女,其實她除了一堆白骨和血肉之外,什麼也不是。
* 因此,與其苦苦地貪戀這個「原本非我所能擁有與自主」的美女身體...
* 還不如去追求自在解脫的涅槃妙樂。
「非我所有」有兩層意思
1她已經另外有主人了。
2女身是四大聚合而成,她一直處在不斷的改變當中,她並沒有一個獨立自主的主體。
新婚之夜,新娘必須鼓足勇氣才敢擡起頭來,當揭開面紗和她親近的時候則顯得更爲嬌羞,只敢低頭垂視。(在古印度)女人出殡以前無論遇到任何男士,都得用面紗把臉遮蓋起來。
那麼從前她活著時,
使你迷惑顛倒的覆紗之容,
現在死後赤裸裸地呈現在你的眼前,
鹫鳥已經完全扯開了她的衣裳和面紗,
既然可以看得更清楚了,
爲什麼你現在反而要逃走呢?
45.昔時他眼窺 汝即忙守護 今鹫食彼肉 吝汝何不護
46.既見此聚屍 鹫獸競分食 何苦以花飾 殷獻鳥獸食
47.若汝見白骨 靜臥猶驚怖 何不懼少女 靈動如活屍
48.昔衣汝亦貪 今裸何不欲 若謂厭不淨 何故擁著衣
【講解】從前她還活著時,其他男士單單用眼角偷偷瞟她一眼。你就忙著去遮擋他們的視線。現在她死了,連鹫鳥都飛來搶奪她的肉了,吝啬嫉妒的你爲何不上前去保護她呢?
* 眼看著這成堆的腐屍爛肉。
* 吸引著無數的蒼鷹和野獸前來奪食。
* 事實既然如此,那麼,你現在又何必以「花圈」「香飾」殷勤地奉獻給這「未來將成鳥獸食物」的少女呢?
如果我們看見一具白色的骷髅,即使它只是靜靜地躺在那裏,它也夠令人感到駭怕的了。那麼「像活屍一樣由心氣帶動」的少女,你爲什麼一點兒也不害怕呢?
從前連穿衣的婦女,你都要貪愛。現在爲何不去貪求那已經裸露身體的女屍呢?如果說你不喜歡不淨的女屍,那麼爲何要擁抱「原本汙濁的著衣婦女」呢?
(二)斷舍邪念 (1)勸離五塵欲
(1b)別說觀身不淨 --> 配合現實思身不淨
49.糞便與囗涎 悉從飲食生 何故貪囗液 不樂臭糞便
50.嗜欲者不貪 柔軟木棉枕 謂無女體臭 彼誠迷穢垢
51.迷劣欲者言 棉枕雖滑柔 難成鴛鴦眠 于彼反生嗔
52.若謂厭不淨 肌腱系骨架 肉泥粉飾女 何以擁入懷
53.汝自多不淨 日用恒經曆 豈貪不得足 猶圖他垢囊
【講解】再說,人的「糞便」「囗水」,同樣都是從食物消化而産生的
髒東西。男歡女愛的時候,你爲何偏愛吸吮囗水,卻不喜歡糞便呢?
* 貪欲強烈的人,只貪求美女「柔嫩的觸感」。
* 卻不會貪求「同樣觸感柔滑」的木棉枕,他們說:「因爲木棉枕沒有女人的體味。」這些人顯然已被髒東西迷昏了頭。沈迷于卑劣俗事的貪欲者說:「木棉枕雖然光滑柔軟,卻不能同床共枕合成鴛鴦眠。」因此,有時反而討厭木棉枕。
* 如果說,你討厭不清潔的糞便等東西。那麼用「肌腱緊系骨架」,
充以「髒腑、膿血、糞尿」,再用「肉泥薄皮粉飾」的婦女,你爲何要緊緊地擁她入懷呢?
* 其實,你自己也同樣擁有很多的髒東西。而且日用尋常每天都要經曆它,難道這些髒東西不夠你天天享用嗎?爲何還要貪圖他人的臭皮囊呢?
54.若謂喜彼肉 欲觀並摸觸 則汝何不欲 無心屍肉軀
55.所欲婦女心 無從觀與觸 可觸非心識 空擁何所爲
56.不明他不淨 猶非稀奇事 不知自不淨 此則太稀奇
57.汝執不淨心 何故舍晨曦 初啓嫩蓮華 反著垢穢囊
58.若汝不欲觸 垢穢所塗地 雲何反欲撫 泄垢體私處
【講解】如…
《《入菩薩行》講解 第八品 靜慮(續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