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八品 静虑(续二)

  (二)断舍邪念 (1)劝离五尘欲

  38.尽弃俗虑已 吾心当专一 为令入等至 制惑而精进

  (1a)总说五欲过患

  39.现世及来生 诸欲引灾祸 今生砍杀缚 来世入地狱

  【讲解】因此,我应当一个人独往独来,栖隐在容易生活、不易害病、风景灵秀而且令人心旷神怡的森林里,努力止息一切掉举和散乱。

  你们不要以为独往独来会很孤单寂寞,其实那是很自在的。我们在一个团体里面处处都要顾虑到别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意见。但,一个人就很自由。

  「贝玛西拉」是印度白玉派佛学院的一位大堪布。他偶尔到香港或台湾来传法时身边都未带侍者或喇嘛,有人问他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假如我带印度出生的喇嘛的话,他们过度地聪明,什么时候被他们骗了都不知道。但,假如带刚从西藏出来的喇嘛的话,他们不但语言方面很不方便,而且他们对机场通关...之类的事务又不清楚,所以如果带他们,那么可能变成我在照顾他们而不是他们在照顾我」。

  所以他总是一个人自由自在地独来独往;世间人都注重排场,修行者却觉得这些俗仪是一个麻烦。我个人就比较喜欢独来独往的自由。没有俗礼的拘束,你们想想看什么是「容易生活」的方式呢?不需要应付上位者、也不需要照顾卑下者!

  * 不管我们在一个家庭、一个公司或团体之中,我们都需要恭谨地对待父母、长辈、上司...,我们要小心翼翼怕他们不高兴。

  * 同时我们还要费心地照顾孩子、部属..,怕恐他们受到伤害或者不顺他们的心意,所以做人实在很辛苦。

  但,这些辛苦的来源是什么呢?

  * 假如我们没有这些眷属,只要一个人吃饱就可以了,那么我想到那里就到那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 你们想这是多么逍遥自在!

  为什么住在森林里让人心旷神怡呢?

  * 我们心的本质是自然的。

  * 我们修行并不是要创造一个新的心。

  * 而是要让我们回归大自然的本来面目。

  * 因此当我们看到这些没有人为矫情的大自然杰作时--> 辽阔草原上的青浪、晴空中飞扬的白云,或者无边无际的海上波涛时,我们的心就格外的平静。

  * 我们的心就接近外在本质的自然--> 心情怡悦,所以我们的心也变得很宁静。

  * 在一个没有被污染过的生命中修行佛法,不追忆过往也不计划未来,一些散乱和掉举的思惟自然停止。

  以上是说明「远离外在的尘嚣」,接下来是「断舍内在的邪念」:舍弃外在的尘嚣和俗虑后就要开始勤修禅定,修习禅定的方式很多。我们下面会说明,如:观修自他平等、自他交换和对治贪欲的不净观、对治无明的十二因缘法、对治嗔恨的慈悲观以及禅定和胜观合一的修行方式,透过这些观修我们才能渐渐了解心的本质。

  但要了解心的本质之前,首先必须远离五欲,为什么要先远离五妙欲呢?

  当我们争逐名利或眷属时,就会使我们堕入不断争扰和杀戮的灾难之中。我们将因此而累积恶业,累积恶业的结果是无可避免地将来要进入地狱或旁生的果报。所以沈迷于色声香味触五妙欲,会为我们今生和来世带来无法计量的痛苦,我们必须远离五欲的过患!

  《入行论》的主题是「菩提心」,菩提心简单地说就-->「慈悲」。所以整部『入行论』的主要对治目标是「嗔恨」。但就各别细部来说的话:

  * 对治「嗔恨」的是「安忍品」

  * 对治「贪欲」的是「静虑品」

  * 对治「无明」的是「智慧品」

  所以这部份的静虑品不断地强调不要贪求外在的名利、环境、眷属,都是对治贪欲的讲解。

  舍弃一切无谓的尘嚣和俗虑以后,接下来,我应该专一所缘的勤修禅定,为了使自心能够调伏一切烦恼顺利地进入「三摩地」。首先我们应该观修不净观等净行所缘。因为不论今世或来生,耽染五欲都会为我们带来莫大的灾难。今生追逐的结果,更将为来世引生出地狱和饿鬼等果报。

  (二)断舍邪念 (1)劝离五尘欲

  (1b)别说观身不净--> 依止寒林思身不净

  40.月老媒婆前 何故屡恳求 为何全不忌 诸罪或恶名

  41.纵险吾亦投 资财愿耗尽 只为女入怀 销魂获至乐

  42.除骨更无余 与其苦贪执 非我自主躯 何如趣涅槃

  43.始则奋抬头 亲近羞垂视 葬前见未见 悉以纱覆面

  44.昔隐惑君容 今现明眼前 鹫已去其纱 既见何故逃

  【讲解】我们人除了执着名利以外,就是对身体的执着难以割舍。

  我们对「身体的执着」就引生出对众生感情的执着。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我们身体的不净。

  * 《入行论》是寂天菩萨为「那兰陀佛学院」中的僧众而说的。

  * 所以他说「女身不净」。其实男生的身也是一样不净。

  * 所以你们不要说 寂天菩萨重男轻女,老是在说女身是如何地不净。

  * 他的目的是为了要去除「男出家众」对女身的贪心。

  * 所以他说「女身不净」。

  同样地,如果他是对女出家众讲的话,那么他也会说男身是如何的肮脏。以前《入行论》讲授对象都是出家众。现在为在家居士们说,你们不要误解它本来的内涵,我们要了解我们的身体是一个肮脏的组合。

  在台湾不管是那一个道场,都是女众比较多。所以讲解这部份好像不大适合的样子,但是我们不会因为这样就不讲。「依义不依语」。我们要看它内容的含义,而不要在语句上打转。即使有很好的语句和声韵,但没有内容的话,对我们还是没有好处。虽然语句刺耳难以听闻,但它说的都是实在话,我们也要虚心接受,因为它真正可以利益我们。

  * 在月老和媒婆的面前,为何总有人「非份的恳求」他们牵线作媒呢?

  * 为什么他们一点都不顾忌会因而犯下重罪或招致恶名呢?

  * 为了得到美人的青睐,尽管危机重重,我们也愿意为她冒险犯难。

  * 为了美女的投怀送抱,就算「散尽万贯家财」我们也都心甘情愿。

  * 为了女人能带给我们短暂的销魂和兴奋,我们凡事在所不惜。

  然而所谓的美女,其实她除了一堆白骨和血肉之外,什么也不是。

  * 因此,与其苦苦地贪恋这个「原本非我所能拥有与自主」的美女身体...

  * 还不如去追求自在解脱的涅槃妙乐。

  「非我所有」有两层意思

  1她已经另外有主人了。

  2女身是四大聚合而成,她一直处在不断的改变当中,她并没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主体。

  新婚之夜,新娘必须鼓足勇气才敢抬起头来,当揭开面纱和她亲近的时候则显得更为娇羞,只敢低头垂视。(在古印度)女人出殡以前无论遇到任何男士,都得用面纱把脸遮盖起来。

  那么从前她活着时,

  使你迷惑颠倒的覆纱之容,

  现在死后赤裸裸地呈现在你的眼前,

  鹫鸟已经完全扯开了她的衣裳和面纱,

  既然可以看得更清楚了,

  为什么你现在反而要逃走呢?

  45.昔时他眼窥 汝即忙守护 今鹫食彼肉 吝汝何不护

  46.既见此聚尸 鹫兽竞分食 何苦以花饰 殷献鸟兽食

  47.若汝见白骨 静卧犹惊怖 何不惧少女 灵动如活尸

  48.昔衣汝亦贪 今裸何不欲 若谓厌不净 何故拥着衣

  【讲解】从前她还活着时,其他男士单单用眼角偷偷瞟她一眼。你就忙着去遮挡他们的视线。现在她死了,连鹫鸟都飞来抢夺她的肉了,吝啬嫉妒的你为何不上前去保护她呢?

  * 眼看着这成堆的腐尸烂肉。

  * 吸引着无数的苍鹰和野兽前来夺食。

  * 事实既然如此,那么,你现在又何必以「花圈」「香饰」殷勤地奉献给这「未来将成鸟兽食物」的少女呢?

  如果我们看见一具白色的骷髅,即使它只是静静地躺在那里,它也够令人感到骇怕的了。那么「像活尸一样由心气带动」的少女,你为什么一点儿也不害怕呢?

  从前连穿衣的妇女,你都要贪爱。现在为何不去贪求那已经裸露身体的女尸呢?如果说你不喜欢不净的女尸,那么为何要拥抱「原本污浊的着衣妇女」呢?

  (二)断舍邪念 (1)劝离五尘欲

  (1b)别说观身不净 --> 配合现实思身不净

  49.粪便与囗涎 悉从饮食生 何故贪囗液 不乐臭粪便

  50.嗜欲者不贪 柔软木棉枕 谓无女体臭 彼诚迷秽垢

  51.迷劣欲者言 棉枕虽滑柔 难成鸳鸯眠 于彼反生嗔

  52.若谓厌不净 肌腱系骨架 肉泥粉饰女 何以拥入怀

  53.汝自多不净 日用恒经历 岂贪不得足 犹图他垢囊

  【讲解】再说,人的「粪便」「囗水」,同样都是从食物消化而产生的

  脏东西。男欢女爱的时候,你为何偏爱吸吮囗水,却不喜欢粪便呢?

  * 贪欲强烈的人,只贪求美女「柔嫩的触感」。

  * 却不会贪求「同样触感柔滑」的木棉枕,他们说:「因为木棉枕没有女人的体味。」这些人显然已被脏东西迷昏了头。沈迷于卑劣俗事的贪欲者说:「木棉枕虽然光滑柔软,却不能同床共枕合成鸳鸯眠。」因此,有时反而讨厌木棉枕。

  * 如果说,你讨厌不清洁的粪便等东西。那么用「肌腱紧系骨架」,

  充以「脏腑、脓血、粪尿」,再用「肉泥薄皮粉饰」的妇女,你为何要紧紧地拥她入怀呢?

  * 其实,你自己也同样拥有很多的脏东西。而且日用寻常每天都要经历它,难道这些脏东西不够你天天享用吗?为何还要贪图他人的臭皮囊呢?

  54.若谓喜彼肉 欲观并摸触 则汝何不欲 无心尸肉躯

  55.所欲妇女心 无从观与触 可触非心识 空拥何所为

  56.不明他不净 犹非稀奇事 不知自不净 此则太稀奇

  57.汝执不净心 何故舍晨曦 初启嫩莲华 反着垢秽囊

  58.若汝不欲触 垢秽所涂地 云何反欲抚 泄垢体私处

  【讲解】如…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八品 静虑(续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