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自己 認識佛教──朝陽佑順寺第二屆(2011)佛教文化夏令營

  認識自己.認識佛教(一)

  ──朝陽佑順寺第二屆(2011)佛教文化夏令營

  寬運法師佛學講座

  各位法師、各位同學:

  上午好!非常高興,可以在這裏和同學們分享一下自己一點點的學佛心得,如果我有講得不好的地方,還請覺真長老、各位法師給予批評。因爲佛法非常的浩瀚,我們都知道佛教裏有叁藏十二部,非常龐大的義理及內容,雖然義理非常之多,但釋迦佛是怎麼說的呀?據經中所載,有一次,佛陀在憍賞彌(今印度阿拉哈巴特附近)一座屍舍婆林中經過,取了幾片葉子放在手裏,向弟子道:「比丘們啊!你們認爲怎麼樣呢?我手中的葉子多呢,還是樹林中的葉子多?」

  我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答案了,當然是林中的樹葉多,手裏拿著的樹葉少。所以,當時弟子們就回答說:「世尊,你手中只有很少的幾片葉子,但屍舍婆林中的葉子卻多得不可勝數啊!」佛陀慈和地說道:「對的。同樣,我所知道的法如同屍舍婆林中的葉子,但我曾告訴你們的,不過像我手中的葉子只有一點點而已,而我所未說的法還有很多呢!我爲什麼不對你們說那些法呢?因爲他們沒有用處,不能引導人證得涅槃。」

  佛陀這一段話給了我們生動而深刻的啓示。佛法是如此的浩大,佛陀爲衆生說法四十九年,期間講經叁百余會,留下的教義,經弟子結集記錄,流傳至今依其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十二大類(注1)。他希望衆生能覺悟正道而不僅是學術研究,因此他不說無助于解脫的法;也不希望衆生離開實踐去學習條文。因此他強調應機。

  佛陀在世,應說的已說,應證的已證,而佛陀教化的目的為什麼呢

  乃志在敷化;「敷化」也就是「教育」,這個教育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有所覺悟、有所提升。我們都知道宇宙可分爲「十法界」,所以佛是對其余九法界的衆生來說法;大家知道不道什麼是「九法界」呢?就是菩薩、聲聞、緣覺、天、人、修羅、地獄、餓鬼和畜生;而這九法界內的衆生若要成佛的話,必須經曆五十二個階位(注2);因此在未成爲之前,可分爲五十二個級別的階次來修行、來學習,這對我們人來講,是較難理解的,尤其是一些比較高的境界,以我們的腦力,可以說是無法想象,而且在短時間內亦很難驗證。所以,我們且從最低級的往上講,這樣容易理解一些。

  所謂一年級,就是佛講的「地獄」,這個世界它有兩個特點:第一:有巨大的痛苦;第二:沒有任何的自由可言。二年級,就是「餓鬼」的世界,這個世界裏面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痛苦非常的嚴重,有一個形象化的形容:就像一個人被脫光了衣服,行在走在冬天的雪地裏;這種苦況,可想而知,所以這類衆生,有一個很迫切的願望──就是要投胎轉世。叁年級,佛法稱爲「畜牲」,也就是動物的世界,這種生命狀態,牠們非常執著于這個肉體就是自己,其實我們很多人也有這種執著;執著于肉體就是自己,生命就是爲肉體的需求、肉體的舒適而活著,這在佛法裏頭稱爲「畜牲知見」。

  

  實際上我們的肉體只是暫借的一個工具,好比我們所開的一輛車一樣,它是有使用期限的,我們只有租用權,沒有所有權,最後遲早一定要結帳給火化場或墳地的。而四年級,就是人道,就是人間世界,這裏面有若有樂,總的來說,是苦多樂少。佛教所講的「苦」,最基本的有生、老、病、死,還有怨憎會、愛別離,就是很討厭的人偏偏要聚頭,所謂「怨家路窄」;而很相愛的人卻又偏偏要分離,因相愛的人終究會死亡。還有五陰熾盛、求不得苦等,廣說就是無量諸苦。五年級,是阿修羅,就是一些好爭鬥的、瞋恨心很重的衆生。六年級,也就是天,就是民間所講的玉皇大帝之類的境界。而第七年級,即是高中或大學,佛法裏稱爲聲聞、緣覺,他們的生命也是延續的,但在整個宇宙中,他們所能感知的範圍還是很有限,還要不斷地往上修行,然後才可以擴寬其感知與活動的範圍。一般來說,六年級以下,泛稱爲「六道」。必須注意的是,我們人的肉體感知能力,只能接觸到叁、四兩個年級。

  我們生而爲人,最大的幸運就是得聞佛法,這學佛修行的曆程,就好像我們讀書從幼兒園開始,經過小學、中學、高中、大學,一直上升到碩士、博士;這個學位的不斷的往上,就好比菩薩階位的上升;聲聞、緣覺是學士,菩薩是碩士,佛就是博士。反觀現今社會,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的博士很多,十多二十年前能拿到博士的很少,爲什麼呢?因爲以前對博士的要求更高,現在一般的學術水平往往不如前人。

  

  注釋:

  注1:

  十二大類,即十二部經:乃佛陀所說法,依其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之十二種類。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聖教、十二分經。即:(一)契經(梵語,音譯修多羅),又作長行。以散文直接記載佛陀之教說,即一般所說之經。(二)應頌(梵語,音譯祇夜),與契經相應,即以偈頌重複闡釋契經所說之教法,故亦稱重頌。(叁)記別(梵語,音譯和伽羅那),又作授記。本爲教義之解說,後來特指佛陀對衆弟子之未來所作之證言。(四)諷頌(梵語,音譯伽陀),又作孤起。全部皆以偈頌來記載佛陀之教說。與應頌不同者,應頌是重述長行文中之義,此則以頌文頌出教義,故稱孤起。(五)自說(梵語,音譯優陀那),佛陀未待他人問法,而自行開示教說。(六)因緣(梵語,音譯尼陀那),記載佛說法教化之因緣,如諸經之序品。(七)譬喻(梵語,音譯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說法義。(八)本事(梵語,音譯伊帝曰多伽),載本生譚以外之佛陀與弟子前生之行誼。或開卷語有「佛如是說」之經亦屬此。(九)本生(梵語,音譯阇陀伽),載佛陀前生修行之種種大悲行。(十)方廣(梵語,音譯毘佛略),宣說廣大深奧之教義。(十一)希法(梵語,音譯阿浮陀達磨),又作未曾有法。載佛陀及諸弟子希有之事。(十二)論議(梵語,音譯優波提舍),載佛論議抉擇諸法體性,分別明了其義。此十二部,大小乘共通。然諸經或稱惟方廣爲大乘獨有之經;或謂除記別、自說、方廣外,余九部皆屬小乘經;或謂除因緣、譬喻、論議外,余九部皆屬大乘經;或有以譬喻、本生、論議外之九部爲九部經;又有以除自說、譬喻、論議外之九部爲九部經。惟九部與十二部二種分類中,九部之說法較爲古老,但卻較有力。上所謂九部經,又作九分教、九部法。又此十二部究攝于經、律、論叁藏之何者,諸論亦有不同之說法。

  注2:

  菩薩五十二階位,分成五大階段,分別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最後再加上「等覺」與「妙覺」兩位。

  「十信」是對佛法信與解的階段。

  「十住」是已經安住于佛法。

  「十行」是能確實地實踐佛法。

  「十回向」是指菩薩除自度外仍應度人,故回向之。

  「十地」則是正式登上「大菩薩」的位階,並如大地一樣能養衆生。

  修滿上列五十位後,則成「等覺」,已經相當于佛了,等待因緣具足而成佛,也可以算是一生補處菩薩,如將來下生彌勒佛。

  「妙覺」就是正式成佛,或言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一些不說成佛的,也可說是「完全、究竟的」解脫、悟證、明心見性、無余涅槃等。

  認識自己.認識佛教(二)

  ──朝陽佑順寺第二屆(2011)佛教青年夏令營

  寬運法師佛學講座

  

  修行人的情況也是一樣,我們現在怎麼也比不上以前的祖師大德。昨日教大家學叁寶歌,大家還記得這個歌詞嗎?「人天長夜,宇宙黮暗,誰啓以光明?叁界火宅,衆苦煎迫,誰濟以安甯?大悲大智大雄力,南無佛陀耶!昭朗萬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名。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處。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昨天跟大家說了,爲我們啓迪光明、爲我們指引前路的,就是我們大悲大智的佛陀;他是我們一切有情衆生的真正皈依處,所以我們稱他爲「四生慈父」;「四生」即是胎、卵、濕、化,他憐憫一切衆生,把所有的衆生融入在他的心中,也就是「大覺海」中;我們想什麼、做什麼;過去做了什麼壞事、現在做了什麼好事,佛都清楚知道,而且一目了然;可以說,佛乃無所不在、無所不知,因爲佛是徹底圓滿的覺者。

  所以我們經常說,以什麼眼來觀看啊?就是以五種眼(注)來觀看。如果以佛眼觀看的話,我們所有衆生都是佛,都是未來的佛,只是由于被無明煩惱障閉的關系,現在還沒有成佛。要知道,佛陀是在人間修行成道的,所謂「佛由人成」,而佛陀成道後第一句話就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們每個人其實原本都具有和佛一樣的福德智慧,只因迷、悟而有所差別;悟的時候,猶如在天堂;迷的時候,就好像在地獄。我們前面已經講了,在十法界之中,地獄、餓鬼、畜生是最低層次的衆生,地獄是一個極苦恐怖的地方,而且名目非常之多,有所謂八寒地獄、八熱地獄、阿鼻地獄、無間地獄等等,裏面完全沒有自由,而且無晝無夜永無出期,就好像世間的牢獄之災;這個牢獄有時還有出期的希望,而地獄之苦,就像無期徒刑一樣,永遠沒有出離之日,可以說是萬劫不複。可想而知,是多麼的可怕!

  

  

  不過,佛教告訴我們:「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世間一切善惡報應,實離不開因果,待業報受盡之後,還會有改惡遷善的機會與可能,這就要看個人各別的的福德與因緣。當然餓鬼道的衆生比地獄稍爲好一點,我們比喻爲二年級的學生,都是很低年級的同學。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餓鬼道或鬼道到底在那裏?難道真的在地下嗎?而天堂又在何處呢?難道真的在天空之上嗎?依佛法來說,其實天堂和地獄都在我們的心中,就在我們一念之間。

  我記得有一個公案,是這樣說的:有一天,梁武帝請教寶誌公,問他有沒有天堂和地獄;梁武帝說:「我沒有看過,你可不可以帶我去見識見識這個天堂…

《認識自己 認識佛教──朝陽佑順寺第二屆(2011)佛教文化夏令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