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寶鬘論廣釋 第一品 別說因果▪P6

  ..續本文上一頁爲此經中說:“此即是妄執甚至名言中也不存在之邪見。”

  

  正見,略而言之,對于僅在名言中業果等存在的見解誠信不疑,稱爲有見,說業果存在的觀點是善業,也是福德業,它的等流果爲善趣等,能結出豐滿的果實,經中稱之爲正見。如頌雲:“世間大正見,誰者已擁有,彼于千劫中,亦不往惡趣。”意思是說,如果具備這種正見,則成辦善業。

  

  子四、宣說有余涅槃之時亦盡戲論:

  

以智息有無,故越罪與福,

  彼離善惡趣,佛說即解脫。

  

  不單單是無余涅槃,即便是有余涅槃者,也通過了達不緣我與無我戲論的實相而息滅一切無見與有見,因而超越不善惡業與福德善業等,這樣的補特伽羅依之而擺脫所有惡趣與善趣,聖者如來說這就是解脫。《四百論》中也說:“執我不解脫,執無離善趣……”息滅因果有無的見解、中斷流轉善惡之行,安住于涅槃中。聲緣阿羅漢不結生叁有也是由于滅盡了我執所生的輪回因果的緣故。

  

  壬叁(宣說諸法遠離常斷之邊)分四:一、廣說;二、無有成斷滅之過;叁、宣說離邊爲佛陀之不共特法;四、遮破有實自性成立。

  

  癸一(廣說)分四:一、破因果自性成立;二、斷除與共稱相違;叁、證悟無二之義而解脫;四、依據之比喻。

  

  子一(破因果自性成立)分二:一、對方說因果離有無邊;二、中觀破其自性成立。

  

  醜一、對方說因果離有無邊:

  

由見具因生,是故超離無,

  由見具因滅,故亦不許有。

  

  對方說:以量可見産生痛苦具有我執之因(因)。你們中觀宗聲稱,輪回因果在名言中也超離無見,因此不存在斷邊(立宗)。以量可見滅盡苦及苦因具有道谛之因(因),也不承認永恒存在,因此無有常邊(立宗)。

  

  醜二、中觀破其自性成立:

  

前生及俱生,非因實無因,

  假立與真實,生皆不許故。

  

  無論因在果之前已經産生或者與果同時産生,還是在果之後産生,于勝義中都不是因,按次序來說,滅盡或無觀待及所生能生均不合道理,由于成了果無因及因無果的緣故,實際上因自性根本不成立。而且,由于因果體性不成立,因而站在以勝義量觀察的角度及真實以名言智慧觀察,自性成立的生都全然不成,了不可得,因而無所承認。《聖寶源經》中雲:“諸法空性無覺知,如同空中之鳥迹,一切體性毫非有,彼永不成他之因……”

  

  如果有人說:倘若否定了因果自性成立,也就推翻了此緣起性,如此一來顯然與世間共稱相違。

  

  並不相違,這是從經不起理證觀察的角度出發的,我們並不承許顯現許在名言中只是相互觀待而安立也不存在這一點,除此之外自體成立的法絲毫也不存在。

  

  子二、斷除與共稱相違:

  

有此故有彼,如有長有短,

  此生故彼生,如由燈有光。

  

  世間中共稱的比喻是這樣的,由于無明之因存在,依其緣使此行得以産生,比如,如果觀待處——“長”存在,觀待它的“短”就有立足之地。由于此無明生起,結果就産生了此行,就像點燃油燈而放光一樣。說明二者依緣起而假立、相依而産生的緣故,本體不成立。如果自體成立,那麼觀待就不應理了,比喻也是如此。聖天論師也(在《四百論》中)說:“甯在世間求,非求于勝義,以世間少有,于勝義都無。”也就是說,在名言中不加分析而按照世間建立或共稱,如此一來,無有斷滅的過失。《梵勝心請問經》中雲:“清淨如虛空,誰知此世間,即成依共稱,世間之顯現。”意思是說,本體雖然是空性,但顯現不滅。

  

有長故有短,非從自體有,

  如無燈現故,光亦不顯現。

  

  再進一步廣說以上的喻義:如果觀待事“長”不存在,那麼觀待法“短”就無有依靠,自己的本體並不成立。同樣,因果相互依存而假立也是如此。生也是一樣,絕不是不依賴因而以自體存在,因爲自性成立的生不存在之故。再如,油燈沒有燃起或者不存在,那麼它的光也就不會出現。同樣,因果也不成立常有,因爲所有的因就是爲了生果,果一旦産生,因即滅亡。

  

  子叁、證悟無二之義而解脫:

  

由見因生果,依于此世間,

  許由戲論生,不許成無者。

  滅非戲論生,即成真如性,

  不成有許故,離二而解脫,

  

  我們中觀宗的觀點,絕不承許因果不存在,也就不是無之見解,因爲《方廣莊嚴經》中雲:“若有種芽生,芽非種子性,亦非非他故,非常斷法性。”如是以名言之識現見由因生果,如同種子生芽一般。按照此世間的觀點而承認因果是由分別念的戲論所生,因爲並不否定在妄念戲論的驅使下顯現,以及依靠名言之識所認定而有果這一點。“名言不承許,我等不可說”說明我們也不承許絕對不存在。不承許有,也不會變成以自性成立方式存在的有見,因爲在勝義中否定因果並不是分別念戲論所生。如果承認在自體真實成立的真如性中自主存在,爲什麼不成爲有見者呢?即便作爲有見者,也不承認這樣的道理。以此理由,通達不依于二邊離邊之真如的人將解脫一切束縛。《梵天請問經》中雲:“知法自性已,亦不壞世間,諸蘊無自性,此即世法性。”因果輪回的一切法皆由分別念所生,經中說:“有情世界器世界,種種心性所散射,衆生無余由業生,除心之外業非有。”《中論》雲:“業煩惱滅故,名之爲解脫,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

  

  子四(依據之比喻)分叁:一、證與未證萬法真如之比喻;二、破蘊自性成立;叁、若未斷有無之見則不解脫。

  

  醜一、證與未證萬法真如之比喻:

  

遠處所見色,近見更明了,

  陽焰若是水,近處何不見?

  如是諸遠者,見此世間真,

  近者則不見,無相如陽焰。

  

  以比喻說明剛剛所述的這些道理,從遠處所見的色法,靠近者則見得更爲明顯,陽焰本不是水,假設它是水,那麼與它接近的人們爲何不見呢?應當見到,因爲它是水的緣故。如是距離證悟真如甚遠的所有異生見到此世間輪回真實成立,(倘若果真如此,那麼)與見近距離的色法相同,趨近真如的諸位聖者更需要見到世間的有實法自性成立。可事實上他們沒有見到如此,因爲聖者入定中藍黃形形色色之相絲毫也不顯現的緣故,猶如到達近處就能知曉陽焰水的形象實爲空性。

  

  醜二、破蘊自性成立:

  

陽焰現似水,非水非真實,

  如是蘊似我,非我非真實,

  

  迷亂的事物陽焰本不是水,迷亂顯現似乎爲水,其實並不是水,如果在真如實義中觀察,那可以說根本不存在水或者不是水。對于本不存在水而誤認爲水的迷亂能夠予以遣除,同樣,對迷惑的根本——蘊,如水般誤認爲我,但實際上並不成立我,如果真正觀察,則自性並不成立,體性爲空性。雖然我不存在,但誤以爲存在這一點能夠予以推翻,因而遣除所謂““無有”不可遣除”的說法,能推翻實執而宣說了陽焰的比喻。

  

  醜叁、若未斷有無之見則不解脫:

  

陽焰思謂水,是故往彼處,

  設執謂水無,此即愚癡者。

  如是似陽焰,世間說有無,

  此執乃愚昧,有癡不解脫。

  

  對于陽焰,有些人思維說“這就是水”而奔赴近前,如果執著說水原先存在,現今杳無蹤影,對于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執爲“有”或“無”,實在是極其愚癡之舉,因爲水原本就不存在。同樣,在現而無自性的名言中恰似陽焰水般的世間輪回近取蘊從一開始就不曾有自性,因而說它“自性存在”或者聲稱“先前自性存在後來消失”,執爲有無、常斷,也同樣愚昧至極,顛倒荒謬。如果對真如義執迷不悟,則無法從輪回中得解脫,因爲沒有斷除輪回之因的緣故。

  

  癸二(無有成斷滅之過)分叁:一、得解脫需證無二;二、破證悟離邊說爲有無之見;叁、通達離戲者無有過失。

  

  子一、得解脫需證無二:

  

無見墮惡趣,有見趨善趣,

  如實知真義,不依二解脫。

  

  抹殺因果的斷見者,以此過失所感而走向惡趣,因爲否定了善趣之因。具有所緣之毒而誠信業果的有見者依此而趨至善趣。然而,僅僅依靠此種有見盡管不能下墮惡趣,但也只是步入輪回而已。如實現量徹知實相真義而不依于有無兩種邊見的諸位聖者才得解脫,因爲依靠無分別智對究竟義不愚昧。

  

  子二、破證悟離邊說爲有無之見:

  

如實知真義,不許爲有無,

  是故若成無,何…

《中觀寶鬘論廣釋 第一品 別說因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