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寶鬘論頌

  

中觀寶鬘論頌

  龍樹菩薩 造

  索達吉堪布 譯

  

梵語:繞匝巴熱嘎塔繞那瑪累

  藏語:嘉波拉丹夏瓦仁波切創瓦

  漢語:教王寶鬘論

  

第一品 別說因果

解脫諸過患,衆德莊嚴者,

  衆生唯一親,佛前我頂禮。

  王爲汝修法,宣說唯善法。

  堪爲妙法器,修行將成就。

  先增上生法,後得決定勝,

  因獲增上生,漸至決定勝。

  增上生許樂,定勝許解脫,

  彼因若略攝,信心與智慧。

  具信故依法,具慧故知真,

  此二主爲慧,前行即信心。

  誰不由欲嗔,怖癡而越法,

  彼謂具信者,定勝妙法器。

  誰能善觀察,身語意諸業,

  知利自他已,恒行即智者。

  戒殺斷盜取,遠離他人妻,

  真戒妄兩舌,粗惡及绮語,

  徹底斷貪心,害心與邪見,

  此十善業道,相反即惡業。

  戒酒行正命,不損諸有情。

  敬施供應供,修行仁慈心。

  簡言法即此。

  唯一折磨身,如是無正法,

  未斷損惱他,利他絕非有。

  布施戒安忍,正法之大道,

  不敬逼惱身,如牛奔歧途。

  難忍輪回曠,劇苦衆生樹,

  惑毒蛇纏身,長久而流轉。

  殺生感壽短,損害多災難,

  偷盜乏受用,邪淫敵共享。

  妄說遭誹謗,兩舌親叛離,

  粗語聞惡聲,绮語言無力。

  貪心失所望,嗔心招怖畏,

  邪見生惡執,飲酒心迷亂。

  不施感貧窮,邪命受欺惑,

  驕傲致種賤,嫉妒威德鮮,

  忿令貌醜陋,不問智者愚。

  人道即此果,諸初往惡趣。

  所謂不善業,異熟已宣說,

  一切善業果,與彼相反現。

  貪嗔癡及彼,所生業不善,

  無有貪嗔癡,及彼生業善。

  不善生諸苦,投轉諸惡趣,

  善業生善趣,世世享安樂。

  當以身語意,斷諸不善業,

  恒常奉行善,此說叁種法。

  依此法解脫,地獄餓鬼畜,

  且得人天中,王位圓滿樂,

  禅無量無色,能享梵等樂。

  增上生此法,彼果已略攝。

  決定勝諸法,深奧微妙現,

  寡聞之凡愚,生畏佛所說。

  謂我不成無,我所非非有,

  愚者如是怖,智者無所懼。

  無余此有情,皆源于我執,

  具我所執衆,佛唯利彼說。

  謂有我我所,勝義中顛倒,

  徹知真如者,不現彼二故。

  我執生諸蘊,我執實虛妄,

  虛妄之種子,所生豈能真?

  由見蘊不實,即可舍我執,

  我執斷除已,後蘊則不起。

  猶如依明鏡,雖顯自面影,

  然彼真實性,少許亦非有。

  如是依諸蘊,我執成所緣,

  猶如自面像,真性中毫無。

  猶如不依鏡,不現自面影,

  不依于諸蘊,我執亦同彼。

  聖者阿難陀,證得如是義,

  而獲淨法眼,複傳諸比丘。

  何時有蘊執,爾時有我執,

  有我執有業,有業亦有生。

  叁道之輪回,無初中末轉,

  猶如旋火輪,彼此互爲因。

  于彼自他二,叁時亦未得,

  故能盡我執,業與生亦爾。

  此見因果生,彼等泯滅已,

  不思真實中,世間有無性。

  聽聞盡諸苦,此法無妄執,

  怯無畏處者,不知故恐懼。

  涅槃中無有,此等汝不懼,

  于此說無有,汝何生畏懼?

  設若如是許,解脫無我蘊,

  于此破我蘊,汝等何不喜?

  涅槃尚非無,豈是有實法?

  盡實無實執,當知真涅槃。

  簡言無見者,謂無業之果,

  非福惡趣因,稱之爲邪見。

  略攝有見者,說有業之果,

  福德善趣因,稱之爲正見。

  以智息有無,故越罪與福,

  彼離善惡趣,佛說即解脫。

  由見具因生,是故超離無,

  由見具因滅,故亦不許有。

  前生及俱生,非因實無因,

  假立與真實,生皆不許故。

  有此故有彼,如有長有短,

  此生故彼生,如由燈有光。

  有長故有短,非從自體有,

  如無燈現故,光亦不顯現。

  由見因生果,依于此世間,

  許由戲論生,不許成無者。

  滅非戲論生,即成真如性,

  不成有許故,離二而解脫,

  遠處所見色,近見更明了,

  陽焰若是水,近處何不見?

  如是諸遠者,見此世間真,

  近者則不見,無相如陽焰。

  陽焰現似水,非水非真實,

  如是蘊似我,非我非真實,

  陽焰思謂水,是故往彼處,

  設執謂水無,此即愚癡者。

  如是似陽焰,世間說有無,

  此執乃愚昧,有癡不解脫。

  無見墮惡趣,有見趨善趣,

  如實知真義,不依二解脫。

  如實知真義,不許爲有無,

  是故若成無,何故不成有?

  若言破有故,實則此屬無,

  如是由破無,爲何不屬有?

  不許全無性,不行心亦無,

  菩提所依故,豈說彼等無。

  于稱人與蘊,世間數論派,

  鸱枭裸體派,問說離有無。

  是故諸佛說,無死甘露教,

  甚深離有無,當知乃特法。

  滅無去無來,刹那亦不住,

  超越叁世體,世間實存耶?

  二者真實中,無有去來住,

  故世間涅槃,實有何差異?

  無有安住故,生滅真實非,

  生住以及滅,焉能真實有?

  設若恒常變,豈非刹那法?

  設若無遷變,焉能轉爲他?

  一方或一切,窮盡成刹那?

  未得不同故,彼二俱非理。

  刹那無整故,豈能有陳物?

  常故非刹那,怎成陳舊物?

  刹那有後際,如是觀初中,

  叁刹那體故,世刹那非住。

  初中後叁際,若如刹那析,

  初中後叁者,亦非自他成。

  異方故非一,無方絲毫無,

  一無多亦無,有無無亦無。

  若壞或對治,有亦可變無,

  有者非有故,壞治何改變?

  是故依涅槃,不成滅世間。

  世間有邊耶?問時佛默然,

  如是諸深法,非器前不說,

  故諸智者曉,佛陀爲遍知。

  如是定勝法,深無執無住,

  此乃見一切,圓滿佛所說。

  懼此無住法,衆生欣樂住,

  未越有與無,凡愚徒遭損。

  怖畏非畏處,自損亦殃他。

  國王盡已能,避殃如此行。

  爲王汝不惱,如實依教說,

  出世間法理,不依二真性。

  超越罪與福,具有深解義,

  怖畏無住處,自他未品味。

  士夫非地水,非火風虛空,

  非識非一切,此外士爲何?

  士六界聚故,非爲真實有,

  如是一一界,聚故真性非。

  蘊非我無彼,蘊我非互依,

  非如火薪融,是故何有我?

  叁大非爲地,非爲互依離,

  一一亦如是,故大如我妄。

  地水火及風,各皆無體性,

  叁無一亦無,一無叁亦無。

  若無叁無一,無一亦無叁,

  則各自非有,如何聚而生?

  如若各自有,無薪何無火,

  動礙及攝收,水風地亦爾。

  唯火乃共稱,余叁何自有,

  叁大亦不應,與緣生相違。

  分別自體有,如何相互存,

  分別自體無,如何相互有?

  若謂自體有,一有余皆有,

  不雜非共存,雜無各自體。

  諸大各不存,豈有各自相?

  自無分亦無,法相謂世俗。

  色香及味觸,彼等同此理。

  眼識與色法,無明業及生,

  能作業所作,數具因果時,

  當知長短等,名有名亦爾。

  地水火及風,長短粗細性,

  善等智前滅,此乃能仁說。

  識無所表明,無邊遍主前,

  地水火及風,安住不可見。

  于此長與短,粗細善不善,

  于此名與色,無余皆泯滅。

  不知故未見,智前本有者,

  知彼故識前,後成如是滅。

  許智火之薪,器情一切法,

  具辨真如焰,焚燒而寂滅。

  不知先假立,後即決定彼,

  爾時不得實,豈能成無實?

  色法唯名故,虛空亦唯名,

  無大豈有色,故唯名亦無。

  如是當思維,受想行識蘊,

  如大種及我,故六界無我。

  第一品終

  

第二品 輪番說因果

猶如芭蕉枝,盡析無所有,

  倘若剖析界,士夫亦同彼。

  諸法稱無我,是故諸佛說,

  六界皆無我,即爲汝抉擇。

  如是我無我,真實不可得,

  故大能仁遮,我與無我見。

  佛說見聞等,非真亦非妄,

  倘若成違品,彼二實非有。

  如是勝義中,此世離真妄,

  故于真實中,佛不許有無。

  如是一切法,全然皆非有,

  故佛如何說,有無俱非俱?

  過去今未來,無數正等覺,

  度生俱胝數,安住叁世中。

  盡而住叁世,非增世間因,

  佛何不授記,彼之前後際?

  異生前保密,此乃甚深法,

  世間如幻即,佛教真甘露。

  猶如幻化象,雖現生與滅,

  然于真實中,無生亦無滅。

  如幻之世間,雖現生與滅,

  然于勝義中,無生亦無滅。

  譬如虛幻象,無來亦無去,

  愚心所致已,真實無安住。

  如是幻世間,無來亦無去,

  愚心所致已,真實無安住。

  超越叁時性,唯是名言立,

  一切有或無,世間豈實有?

  佛陀由此因,未授記有無,

  二俱非俱邊,而非由他因。

  此身不淨性,粗及現量境,

  恒常顯現時,心中尚不住,

  無住微妙法,極細非現量,

  由是甚深故,心中何易悟?

  此法甚深故,知衆難領悟,

  故佛成道已,默然不說法。

  若誤解此法,毀壞諸愚者,

  如是無見者,沈落不淨中,

  另外邪執此,愚起智者慢,

  性情極粗魯,倒墮無間獄。

  猶如誤用食,招致諸禍害,

  善用得長壽,無病力壯樂。

  如是顛倒持,導致災殃至,

  善知獲安樂,及無上菩提。

  是故當斷除,舍此及無見,

  爲成一切事,策勵知真義。

  未盡知此法,我執即隨轉,

  而積善惡業,感得妙劣身。

  是故未知此,遣除我執法,

  期間敬奉行,布施戒安忍。

  諸事初思法,中末亦具法,

  如是行國王,世世無損惱。

  由法今譽樂,今終無怖畏,

  他世樂圓滿,故恒依正法。

  法乃規之最,依法世間喜,

  而由世間喜,現後亦無欺。

  非法許規範,依彼世不喜,

  世間不喜故,現後成憂愁。

  無利惡趣道,欺他苦難忍,

  一切錯亂慧,如何真明知?

  勵力欺他人,如何具正規?

  依彼千百世,唯一欺自己。

  怨敵縱加害,棄過依功德,

  由此自獲利,敵亦不歡喜。

  布施及愛語,利行與同事,

  當依此一切,攝世與正法。

  國王唯實語,令生堅固信,

  反之說妄語,最令失信心。

  無欺即實語,轉心非真實,

  唯利他故真,不利故爲妄。

  國王之諸過,一施明能遮,

  如是悭亦摧,所有諸功德。

  寂靜深邃故,令起勝敬重,

  受敬具威信,是故依寂靜。

  具慧心不動,穩固不隨他,

  亦不受人欺,故王勤修慧…

《中觀寶鬘論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