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苦。
2、智慧心。
什麼是智慧,這個問題很複雜,也很難講,尤其是對一個沒有開悟的人來說更是如此。在這裏我只能從文字上作一點簡單地描述。簡單地說,智慧就是心靈能夠穿透諸法實相的覺悟能力。它能夠破除我執,使我們擺脫貪嗔癡等諸煩惱的驅使,從而使我們的心靈處于一種自由、清淨、安祥的狀態。從心體上看,般若智慧是一種清淨本真的無分別的如如不動的靈覺之心。它的特征就是六祖所說的“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這個心是孤明曆曆的,當下現前的,是不可對象化的,因而也是不可用語言描述的。它本身無大無小,無來無去,不生不滅,超絕時空,然而它又在大小、來去、生滅、時空中現身。因而智慧心是不可捉摸的,一旦捉摸到,並把它視爲一個東西,那它就已經不是原來的智慧之心體了。從用上來看,般若智慧我們可以從真、善、美叁個方面來加以描述。就真而言,般若智慧就是對宇宙人生的本相的徹底認識。例如,四聖谛,叁法印講衆生系于愛欲、流浪生死、苦空無常,講諸法因緣和合、幻生幻滅、無有自性,講萬法唯心、心爲解脫之水等等,這些認識都是非常究竟的。
就善而言,般若智慧能驅除邪見、樹立正念、照破無明煩惱等諸結使的障蔽,從而使我們保持叁業清淨,過一種解脫自在的生活。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之所以經常作惡多端、煩惱重重,就是因爲我們沒有智慧。人類的戰爭從根本上來看來源于人類自身的無知。就美而言,般若智慧是一種超功利的純粹的審美態度和審美能力,它能夠打破功利習慣的束縛,直觀整個宇宙生命的本真的狀態。平時我們總是用功利的眼光看世界,總喜歡用對象性思維來肢解事物,很少把大自然當作是與自己同根同體的有生命的有機物、而平等地與之對話、交感,結果導致了我們同大自然間的分裂與對立。大自然在一種功利的灰色的面紗下而向我們閃避自身。我們自己也處于一種無情無緒的麻木狀態。可是,當我們發起了般若智慧心,我們就可以撕破橫在萬事萬物與我們之間的那層灰色的帷幕,從而使我們與自然萬物達到一種生命的融注。在般若智慧的光照中,一切都是美的,新鮮的,活潑潑的;沒有死的東西,沒有灰色的東西,沒有枯燥的東西。若有,那也只是我們自己麻木的灰色的心靈。佛教講打破無明,這裏所講的日常功利的、無情無緒的、麻木不仁的狀態也是一種無明。而當我們擺脫了這種無明我們才活得真實,世界本真的意義才向我們現身。以上是對智慧心內涵的基本描述。智慧心也是菩提心極爲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同大悲心一起構成了菩提心的雙輪。從理論上講,光有大悲心,而缺乏應有的智慧,這種大悲心往往顯得非常軟弱無力,容易陷入一種非常脆弱的感傷情調之中,這種感傷情調常常成爲進一步修道的障礙,而被稱爲“悲魔”。所以大悲心和智慧心常常是並提不二的,大智可以誘導大悲,使之成爲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推動力。
3、勇猛心。
它指的是意志的精進不息和剛健有力。它表現在臨危不懼、臨難不退、臨死不屈。敢于正面人生,敢于承擔責任和義務,敢于舍身取義,殺身成仁等等方面。在六度中精進主要指的就是一種勇猛心。佛經中經常出現“大雄力”、 “獅子吼”、“ 獅子王”等一類的詞彙,它們傳達的就是這種人格和意志的勇猛和力量。勇猛心也是菩提心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要普濟衆生,光靠悲心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勇猛心作保護。沒有勇猛心的智慧也是一種不發生大效用的智慧。悲心也好,智慧心也好,最後必須通過勇猛心來在實踐中完成和體現。另一方面,真正的大勇猛心也只能在大悲心和智慧心的前提下才會生發起來。因此,這叁個方面本是一體不二的,不能夠分割開來。
大悲心、智慧心和勇猛心(大雄心)是菩提心的叁個主要組成部分,是對菩薩人格精神的知、情、意叁方面的規定。菩薩以般若爲知,以大悲爲情,以大雄爲意。從真善美的角度看,智慧心屬于真,大悲心屬于善,勇猛心屬于美。所以菩提心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格精神。簡言之,菩提心就是大慈、大悲、大智、大雄,它是人間最完美的人格。當然菩提心的發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從果上看,我們終生修行的過程,就是發菩提心的過程。真正圓滿無上的菩提心發起之日,也就是成佛之日。菩提心的發起是以破除我執爲基礎的。我執少一分,菩提心就增一分;我執多一分,菩提心就減一分;當我執沒有了,菩提心也就可以發起來了。
以上我們從心體上談了一下菩薩的人格,下面我們再從菩薩行的角度看菩薩人格的體現。菩薩的人格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它必須通過行爲,即菩薩行,也就是“六度”,才能變成一種現實。“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這裏爲了避免重複,我們擬從中概括出對我們現實生活做人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的幾個主要方面來談談,其實是對大慈(愛心)、大悲(同情心)、大智(慧心),大雄(勇猛心)的進一步展開。
1、擔當苦行、助人爲樂的精神。
這裏強調的是忘我的利他精神。菩薩爲了救拔罪苦衆生,發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爲了衆生的幸福,無始劫以來,菩薩在默默地受苦受難,默默地奉獻乃至犧性自己的生命。菩薩在主動地爲衆生受苦過程中,以苦爲樂。菩薩受苦與我們衆生受苦不一樣:菩薩受苦是無我的,主動的,而衆生受苦是私我的、被動的;無我的主動的受苦,苦是樂;私我的被動的受苦,苦是苦,樂亦是苦。所以《大丈夫論》中雲:“菩薩爲衆生受苦,勝于他人爲己得解脫樂”。
2、口吐蓮花,隨喜功德的精神。
菩薩心地無私、光明坦蕩、富有悲心和智慧,所以他時時刻刻注意給人希望、光明、鼓勵和勇氣。他的語言像蓮花一樣純潔無瑕、真誠無欺、美麗動人、滌蕩人心、催人奮進,而不會給你帶來煩惱、徘徊、絕望和悲觀。他從不把自己的意志和觀念強加在你的身上。他總是理解你,他只希望你自己作主,精進不息,樂觀向上,遠離悲觀、絕望、沮喪等惡劣情緒,時時刻刻生活在信念和希望的光明之中。而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絕大多數人卻不是這祥。人們習慣于以自我爲中心,總希望把自己的生活模式,生活觀念和價值追求強加給別人,而對別人的生活追求妄加評判,甚至無理指責和否定,缺乏理解,缺乏支持:當別人處在奮進的路上,不是鼓勵和肯定人家,而是潑冷水;當別人陷入徘徊中時,不是熱情地幫助別人選擇,而是說喪氣的話,讓別人長時間地陷入苦悶之中;當別人有受了委屈則非禮對待,不是安慰他,使他的心靈平靜下來,而是說刺激的話,點燃他的嗔恨之火。有這樣一件事:有位研究生,深感古代漢語這一領域將後繼無人,出于一種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他發心終生從事古代漢語之研究。他很聰明,也很刻苦,深得老師的厚愛。可是他周圍的同學常常給他潑冷水,說他傻,說在這個時代,哪個有能耐的男子不是去多賺幾個錢,或者撈個一官半職?開始時,這位研究生還能頂住,後來因爲發生了一些讓他無法正視的寒心的事情。他不得不承認同學們的話有一定的道理。于是他對自己追求的價值産生了懷疑。他很痛苦,很苦悶。最後他終于告別了自己的追求,而盲目下海了。因爲不習慣于商海的流浪而緊張的生活,他很快變得很絕望、很憂傷,後因個人情感生活上的失意,他的精神徹底崩潰了。他的老師爲他的毀滅而感到非常惋惜。試想,他的周圍如果多一些口吐蓮花的人,理解他的追求,肯定他,鼓勵他,也許他能成爲一名了不起的專家,爲人類多作點貢獻。可是我們生活中這樣的人實在太少,更多的是令人絕望的人,葬送別人生命的人。菩薩不僅口吐蓮花,而且還隨喜功德。所謂隨喜功德,就是由衷地爲一切諸佛菩薩衆生所行善業功德感到歡喜並表示贊歎。菩薩沒有嫉妒心和嗔恨心。他希望所有的人能廣修功德,取得成績。在這一點上,我們現實中的人做得更是不夠。我們每個人反省一下自己,我們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看到自己的同學或同事取得了成績,我們表面上雖然表示祝賀,表示高興,可是內心都極不舒服,嫉妒心和嗔恨心頓起,乃至希望他倒黴
有沒有過?做到隨喜功德確實不容易,它需要我們慈悲、寬宏、自信、無我。仔細想一下就會發現,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很多痛苦、煩惱、矛盾乃至不幸都是因爲我們缺乏隨喜功德心的緣故。曆史上有多少有才華能幹的人,因爲周圍的人缺乏隨喜功德心而備受磨難,乃至含恨離世!這樣的事在我們身邊發生得太多了,自己沒有能力上不去,都不肯讓別人上。當別人上去了,自己卻在暗中放毒箭,這是何等嗔毒的心!嫉妒嗔恨之心是人性中最惡劣的成分之一,它根源于人的狂妄自大,貪婪自私。我們講隨喜功德就是爲了對治嫉妒嗔恨之心的。
3、高度自信、平等恭敬的精神。
菩薩很自信,他爲自己具有堅固的菩提心,高度的智慧、健康的人格和不屈不撓的精神而自信。菩薩的自信與我們平常人不一樣。菩薩的自信是建立在衆生的平等無分別、建立在自身內在精神人格、個性才能的充分發展和完善之上,他爲自己具有別人所不具有的大悲心,智慧心和勇猛心而自信;而我們平常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分別對待、建立在外在的物質條件、社會關系,個人自然的天賦之上。菩薩的自信是絕對的真正的自信,因爲它賴以建立的基礎是內在的、永恒的、無往而不適的;而我們平常人的自信則是相對的虛假的自信,因爲它的基礎是無常的、脆弱的、外在的、不斷變化的,一旦外在的條件和優勢失去了,自信也就不複存在了。試想,當我們美麗的外表因時光而褪色或因疾病而變形時,我們還自信嗎
當我們在偶然事件中失去了一條胳膊或大腿時,我們還自信嗎
當我們的社會關系因社會變化而失去昔日的輝煌時,我們還自信嗎
當我們的財富一夜間散失殆盡、變得一貧如洗…
《鑄造菩薩的人格 做生活的大丈夫(明堯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