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鑄造菩薩的人格 做生活的大丈夫(明堯居士)▪P3

  ..續本文上一頁的時候,我們還自信嗎

  當我們失去了顯赫的職位而寄人籬下或漂泊街頭時,我們還自信嗎

  那時,我們靠什麼安身立命呢

  所以說,真正的自信應當是學會用自己的雙腿走路,用自己的腦子思考問題,用自己無上的智慧、樂觀的精神、頑強的毅力和高尚的品質來應付生活中的風風雨雨;只有這些內在的東西才是可靠的,才會伴君走天涯,並隨時給你帶來光明和希望、幸福和自由。由于菩薩的自信是絕對的、平等無分別的,所以菩薩同時還能夠平等恭敬地待人。菩薩的平等恭敬精神來自他的絕對自信,而且是這種絕對自信的表現。一個人只有當他真正地自信,只有當他擺脫了自私自利的小我,他才會懂得平等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一個不自信的人,他要麼小看自己而自卑,要麼小看別人而自傲,他往往以高傲來掩飾內心的自卑,他喜歡诋毀別人,喜歡挑剔,喜歡求全責備,或者輕侮別人的人格和成就,以此來擡高自己,求得心理平衡。一個人越是高傲,越是目空一切,內心越是脆弱,越是不堪一擊,因爲他不自信!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很普遍。我們應當明白,當我們一念自傲、一念輕蔑,一念惡意的挑剔、一念嫉妒或嗔恨、一念幸災樂禍或侮慢生起的時候,正是我們不自信的時候。

  4、忍辱負重、寬宏大量的精神。

  菩薩因爲以無我爲我,因爲悲深願重,所以他的心量廣大如虛空,能忍世間難忍之事,能擔世間難受之苦。他以博大的胸懷容受世間的種種苦難、非議、屈辱和誤解,而不産生絲毫的嗔恨,憤怒和怨忿之心。菩薩的精神是一種大地的精神,他像大地一樣周載萬物、生養萬物而不自居其功。菩薩的精神又是一種橋的精神,他像橋一樣忍辱負重,給衆生種種方便。有人問:“什麼是趙州橋”,趙州禅師回答道:“度驢度馬”。這一回答是對菩薩精神的最好表達。菩薩跟我們衆生不一祥。我們衆生受一點點屈辱,馬上拔劍而起,挺身而鬥,報複心嗔恨心極強烈,恨不得置人于死地而後快。人間的許多紛爭,大多都是因爲我們嗔心太重,缺乏忍辱的精神。世界要和平,光靠外在的調解是不夠的,它要求我們每個人得首先息掉自己內心的嗔恨之火。

  5、精進樂觀、百折不撓的精神。

  菩薩發起了菩提心之後,就會爲度衆生而忘我的奮鬥。他將生死置之于度外,決不向任何困苦和邪惡勢力妥協。他從不懈怠,從不放逸,從不因受誘惑而迷失自己,更不因面臨困難而生退心。他總是精進、樂觀、百折不回。佛經中有這徉的故事:佛傳先世曾作過商隊首領,一日率商隊路過某一險難處,有羅刹鬼攔截。佛陀伸左手擊羅刹鬼,左手被沾住,伸右手擊,右手被沾住,然後用右腿踢,右腿被沾,用左腿踢,左腿被沾,最後用頭撞,頭亦被沾住,這時羅刹鬼得意地說:看,你還有什麼本事,快投降吧。佛陀說:我的身雖被你控製,而我的心卻仍然精進不息。羅刹鬼聽後非常害怕,卻又無可奈何,于是釋放了佛陀及其商隊。這個故事很有哲理。一個人最可貴的就是在任何情況下,時刻不舍精進心、無畏心;有了這顆心,沒有什麼困難是不可克服的。佛經中另有一故事,也表現了同樣不屈不撓的精神。故事講,佛陀曾降生在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度,那兒的人民受盡苦難。爲解救民生之苦,佛陀決定入海求一種如意寶珠。當他好不容易找到這顆寶珠准備上岸時,卻遭到海中龍王的暗算,珠子重新掉進了大海。佛陀很痛苦,但並不悲觀。他找來勺子,一勺一勺地舀,他決心舀幹海水,找回如意珠。龍王見此情景,害怕佛陀舀幹海水,自己無處藏身,便主動地獻出了寶珠。佛傳中類似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這裏不多講。菩薩的勇猛精進心不僅體現在他的不屈不撓上,還體現在他的永不絕望上。這種基于大悲大智之上的絕對樂觀精神,我們可以用美國著名詩人蘭德爾·賈雷爾(Randll jarrell)《作者致讀者》中的一句詩來表達:“即使世界明天就要結束,我也要栽我的小蘋果樹”。面對茫茫業海中沈浮、剛強難化的衆生,菩薩正是以這種態度去濟度的。

  6、八風吹不動,獨立自主的精神。

  菩薩具有很強的獨立意識,他時刻保持一顆不動心,他不會被外在的名利、欲望、習俗所左右,所謂“對境無心、八風不動”是也。“八風”就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菩薩沒有攀比心,沒有虛榮心,沒有名利心,因爲他以無我爲我。菩薩總是腳踏實地、默默無聞地爲衆生奉獻自己的生命力量,而不求回報。相比之下,我們世間人卻不這祥。我們攀比心重,虛榮心強。看到別人穿時髦的衣服,我也想穿;看到別人住豪華的房子,我也想住;看到別人唱歌走紅,我也想唱。我們處處跟別人比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我們的很多痛苦和煩惱都是由此而來的。從曆史的角度看,我們現在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比過去不知要勝過多少倍,可是我們現代人並不覺得因此而幸福和舒暢,煩惱之火一樣的熾烈,病一樣的深重。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爲人們不知足,失去了自我而成爲欲望奴隸。本來如果我們每個人心專一境,以自己爲依處,也許能生活得很好,能幹點事情出來。可是因爲我們欲求太多,心太浮躁,易受誘惑,缺乏自主精神,結果什麼也沒有幹成功,反而活得很累。我們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因緣的生活,我們應當樂于承擔這種生活,並且不失自己的本性。作爲一枝花,能生在公園裏,供人欣賞,固然很好,但假如不幸,長在一堆牛糞上,那該怎麼辦呢

  是自慚形穢而枯萎,還是勇敢地活下去,以自己最大的熱情和努力,來展示出生命最璀璨的光華呢?我想,作爲一個真正的大丈夫,他肯定靠近後一種回答,因爲這才是本真的自主地生活啊!

  以上因爲是針對現實生活、從菩薩人格中擇其要者,對現代人之機而說的,因而未免挂一漏萬 ,實未能窮盡菩薩人格的全部內涵。雖然如此, 現代人若能如實地依此而行,亦必能獲得無量無邊功德。從前面講的可以看出,菩薩的人格主要體現爲一種崇高的悲壯美。但是菩薩也有溫情似水的一面,觀世音菩薩之所以作爲一種女性形象長久地葆有在人們的心目中,正好說明了這一點。菩薩對衆生所展示的溫情美,來自菩薩那廣大無邊的無我的慈悲心。菩薩也像我們衆生一樣懂感情。例如,菩薩也經常流眼淚,而且流很多眼淚,四海之水盡是菩薩爲衆生流下的同情的淚水。不過,菩薩流眼淚與我們衆生有根本的不同,他不是爲自己流,而是爲衆生流,在《大丈夫論》中所雲:“(菩薩見)修功德人,以愛敬故,爲之墮淚”;見苦惱衆生無功德者,爲之墮淚; 菩薩“修大施時,悲喜踴躍,亦複墮淚”,“無有財物,見人乞時,不忍言無,悲苦墮淚"。

  叁、作生活的大丈夫

  前面說過,真正的大丈夫人格就是菩薩的人格。我們在講菩薩人格的內涵時,同時也間接地指出了我們應當怎樣去做。爲了更具有針對性,我想攝其要者,再談幾點,以作爲補充。

  1、要發大悲心,樂于奉獻。

  人活在世上,確實很苦很累很孤單。誠如《無量壽經》中所言:“人于愛欲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但是,面對同樣生命的沈重,有的人能勇敢地承擔,不以爲苦,反而活得灑脫而光彩,並且死時安詳無悔;而有的人則備感生命的焦灼,其苦不堪言,非血淚所表;個中的分野在于是否擁有大悲心。生活中有許多孤獨、痛苦和絕望,光靠狹隘的個體精神和力量根本是無法承擔的,只有通過發大悲心才能解除。如果你們有機會去精神病院作一次調查,你們就會相信下一說法是確實無疑的:悲心願重的人得精神病的可能性要遠遠低于那些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的人。這說明健康的心理素質需要靠發大悲心來培養。當今社會矛盾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複雜劇烈,人們所承受的心理負荷也格外地沈重。所以發大悲心和提倡奉獻精神,對現代人來說尤爲重要。它可以減輕我們內心的孤獨感,可以緩和人與人之間的緊張, 可以使我們的心量變廣闊, 可以增強我們戰勝困難的力量和勇氣,可以使我們能夠承受更多的誤解和屈辱,可以淡化我們內心的貪欲及由此而帶來的種種痛苦和煩惱,可以避免我們墮入個人主義者感傷、脆弱及生命虛無感之中。可以說,大悲心爲我們在無邊的苦難的大地上構築了唯一牢不可破的家園,其他的一切都不足以使我們恒久地抵抗生活中的淒風苦雨。不僅如此,我們每個人生命的價值感說到底也是來自大悲心。我們之所以能活下去,之所以能戰勝生活中的種種不幸,全仗生命的價值感。總之,當你發起了大悲心,確定了奉獻的人生態度時,你會覺得生活不再暗淡無光而是充滿光明與希望;你會覺得人生不再是無可忍受的單調,而是充滿無窮的樂趣;你會覺得生命不再是孤立無援的,而是有無數的衆生在作我們堅強的後盾;你會覺得生活中再沒有什麼艱難險阻是不可戰勝的,再沒有什麼情感折磨是不可承受的,再沒有什麼誤解和誹謗是不可容忍的。

  這裏我想談一件小事情:我們村裏有一位老太太,快七十歲了,腿不方便,子女不願意贍養,借人家一間破屋住,每天得用瓢去很遠的地方舀水吃,生病時甚至連水都喝不到。在一個秋雨綿綿的季節裏,她連續哭了叁天,訴說自己的不幸,周圍也沒有人安慰她。一天傍晚,她拿了一根繩子,來到山坡上,想上吊,這時正碰上鄰居六歲的小男孩騎著一頭水牛回來,那小孩反複地唱著同一句歌詞:“我騎著小毛驢兒樂悠悠”。看到小孩天真的樣子,她突然不想死了。就在這時,她聽到山頂上尼姑庵傳來的敲法器的聲音,她的心一動。于是也去尼姑庵,並在那裏長住下來了。她有一手好刺繡的手藝,而且懂得很多中草藥和民間偏方。從此,她就以她的手藝和醫術開始爲當地的人無償地服務。她每天都在各村子間來回奔忙。她的無私奉獻贏得鄉民們由衷的感激。她的身體比以前硬朗了,她的心情也比以前舒暢了。她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鑄造菩薩的人格 做生活的大丈夫(明堯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