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时候,我们还自信吗
当我们失去了显赫的职位而寄人篱下或漂泊街头时,我们还自信吗
那时,我们靠什么安身立命呢
所以说,真正的自信应当是学会用自己的双腿走路,用自己的脑子思考问题,用自己无上的智慧、乐观的精神、顽强的毅力和高尚的品质来应付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只有这些内在的东西才是可靠的,才会伴君走天涯,并随时给你带来光明和希望、幸福和自由。由于菩萨的自信是绝对的、平等无分别的,所以菩萨同时还能够平等恭敬地待人。菩萨的平等恭敬精神来自他的绝对自信,而且是这种绝对自信的表现。一个人只有当他真正地自信,只有当他摆脱了自私自利的小我,他才会懂得平等视人,尊重他人的人格。一个不自信的人,他要么小看自己而自卑,要么小看别人而自傲,他往往以高傲来掩饰内心的自卑,他喜欢诋毁别人,喜欢挑剔,喜欢求全责备,或者轻侮别人的人格和成就,以此来抬高自己,求得心理平衡。一个人越是高傲,越是目空一切,内心越是脆弱,越是不堪一击,因为他不自信!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很普遍。我们应当明白,当我们一念自傲、一念轻蔑,一念恶意的挑剔、一念嫉妒或嗔恨、一念幸灾乐祸或侮慢生起的时候,正是我们不自信的时候。
4、忍辱负重、宽宏大量的精神。
菩萨因为以无我为我,因为悲深愿重,所以他的心量广大如虚空,能忍世间难忍之事,能担世间难受之苦。他以博大的胸怀容受世间的种种苦难、非议、屈辱和误解,而不产生丝毫的嗔恨,愤怒和怨忿之心。菩萨的精神是一种大地的精神,他像大地一样周载万物、生养万物而不自居其功。菩萨的精神又是一种桥的精神,他像桥一样忍辱负重,给众生种种方便。有人问:“什么是赵州桥”,赵州禅师回答道:“度驴度马”。这一回答是对菩萨精神的最好表达。菩萨跟我们众生不一祥。我们众生受一点点屈辱,马上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报复心嗔恨心极强烈,恨不得置人于死地而后快。人间的许多纷争,大多都是因为我们嗔心太重,缺乏忍辱的精神。世界要和平,光靠外在的调解是不够的,它要求我们每个人得首先息掉自己内心的嗔恨之火。
5、精进乐观、百折不挠的精神。
菩萨发起了菩提心之后,就会为度众生而忘我的奋斗。他将生死置之于度外,决不向任何困苦和邪恶势力妥协。他从不懈怠,从不放逸,从不因受诱惑而迷失自己,更不因面临困难而生退心。他总是精进、乐观、百折不回。佛经中有这徉的故事:佛传先世曾作过商队首领,一日率商队路过某一险难处,有罗刹鬼拦截。佛陀伸左手击罗刹鬼,左手被沾住,伸右手击,右手被沾住,然后用右腿踢,右腿被沾,用左腿踢,左腿被沾,最后用头撞,头亦被沾住,这时罗刹鬼得意地说:看,你还有什么本事,快投降吧。佛陀说:我的身虽被你控制,而我的心却仍然精进不息。罗刹鬼听后非常害怕,却又无可奈何,于是释放了佛陀及其商队。这个故事很有哲理。一个人最可贵的就是在任何情况下,时刻不舍精进心、无畏心;有了这颗心,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克服的。佛经中另有一故事,也表现了同样不屈不挠的精神。故事讲,佛陀曾降生在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度,那儿的人民受尽苦难。为解救民生之苦,佛陀决定入海求一种如意宝珠。当他好不容易找到这颗宝珠准备上岸时,却遭到海中龙王的暗算,珠子重新掉进了大海。佛陀很痛苦,但并不悲观。他找来勺子,一勺一勺地舀,他决心舀干海水,找回如意珠。龙王见此情景,害怕佛陀舀干海水,自己无处藏身,便主动地献出了宝珠。佛传中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这里不多讲。菩萨的勇猛精进心不仅体现在他的不屈不挠上,还体现在他的永不绝望上。这种基于大悲大智之上的绝对乐观精神,我们可以用美国著名诗人兰德尔·贾雷尔(Randll jarrell)《作者致读者》中的一句诗来表达:“即使世界明天就要结束,我也要栽我的小苹果树”。面对茫茫业海中沉浮、刚强难化的众生,菩萨正是以这种态度去济度的。
6、八风吹不动,独立自主的精神。
菩萨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他时刻保持一颗不动心,他不会被外在的名利、欲望、习俗所左右,所谓“对境无心、八风不动”是也。“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菩萨没有攀比心,没有虚荣心,没有名利心,因为他以无我为我。菩萨总是脚踏实地、默默无闻地为众生奉献自己的生命力量,而不求回报。相比之下,我们世间人却不这祥。我们攀比心重,虚荣心强。看到别人穿时髦的衣服,我也想穿;看到别人住豪华的房子,我也想住;看到别人唱歌走红,我也想唱。我们处处跟别人比较,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我们的很多痛苦和烦恼都是由此而来的。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比过去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可是我们现代人并不觉得因此而幸福和舒畅,烦恼之火一样的炽烈,病一样的深重。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人们不知足,失去了自我而成为欲望奴隶。本来如果我们每个人心专一境,以自己为依处,也许能生活得很好,能干点事情出来。可是因为我们欲求太多,心太浮躁,易受诱惑,缺乏自主精神,结果什么也没有干成功,反而活得很累。我们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因缘的生活,我们应当乐于承担这种生活,并且不失自己的本性。作为一枝花,能生在公园里,供人欣赏,固然很好,但假如不幸,长在一堆牛粪上,那该怎么办呢
是自惭形秽而枯萎,还是勇敢地活下去,以自己最大的热情和努力,来展示出生命最璀璨的光华呢?我想,作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他肯定靠近后一种回答,因为这才是本真的自主地生活啊!
以上因为是针对现实生活、从菩萨人格中择其要者,对现代人之机而说的,因而未免挂一漏万 ,实未能穷尽菩萨人格的全部内涵。虽然如此, 现代人若能如实地依此而行,亦必能获得无量无边功德。从前面讲的可以看出,菩萨的人格主要体现为一种崇高的悲壮美。但是菩萨也有温情似水的一面,观世音菩萨之所以作为一种女性形象长久地葆有在人们的心目中,正好说明了这一点。菩萨对众生所展示的温情美,来自菩萨那广大无边的无我的慈悲心。菩萨也像我们众生一样懂感情。例如,菩萨也经常流眼泪,而且流很多眼泪,四海之水尽是菩萨为众生流下的同情的泪水。不过,菩萨流眼泪与我们众生有根本的不同,他不是为自己流,而是为众生流,在《大丈夫论》中所云:“(菩萨见)修功德人,以爱敬故,为之堕泪”;见苦恼众生无功德者,为之堕泪; 菩萨“修大施时,悲喜踊跃,亦复堕泪”,“无有财物,见人乞时,不忍言无,悲苦堕泪"。
三、作生活的大丈夫
前面说过,真正的大丈夫人格就是菩萨的人格。我们在讲菩萨人格的内涵时,同时也间接地指出了我们应当怎样去做。为了更具有针对性,我想摄其要者,再谈几点,以作为补充。
1、要发大悲心,乐于奉献。
人活在世上,确实很苦很累很孤单。诚如《无量寿经》中所言:“人于爱欲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但是,面对同样生命的沉重,有的人能勇敢地承担,不以为苦,反而活得洒脱而光彩,并且死时安详无悔;而有的人则备感生命的焦灼,其苦不堪言,非血泪所表;个中的分野在于是否拥有大悲心。生活中有许多孤独、痛苦和绝望,光靠狭隘的个体精神和力量根本是无法承担的,只有通过发大悲心才能解除。如果你们有机会去精神病院作一次调查,你们就会相信下一说法是确实无疑的:悲心愿重的人得精神病的可能性要远远低于那些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的人。这说明健康的心理素质需要靠发大悲心来培养。当今社会矛盾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复杂剧烈,人们所承受的心理负荷也格外地沉重。所以发大悲心和提倡奉献精神,对现代人来说尤为重要。它可以减轻我们内心的孤独感,可以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紧张, 可以使我们的心量变广阔, 可以增强我们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勇气,可以使我们能够承受更多的误解和屈辱,可以淡化我们内心的贪欲及由此而带来的种种痛苦和烦恼,可以避免我们堕入个人主义者感伤、脆弱及生命虚无感之中。可以说,大悲心为我们在无边的苦难的大地上构筑了唯一牢不可破的家园,其他的一切都不足以使我们恒久地抵抗生活中的凄风苦雨。不仅如此,我们每个人生命的价值感说到底也是来自大悲心。我们之所以能活下去,之所以能战胜生活中的种种不幸,全仗生命的价值感。总之,当你发起了大悲心,确定了奉献的人生态度时,你会觉得生活不再暗淡无光而是充满光明与希望;你会觉得人生不再是无可忍受的单调,而是充满无穷的乐趣;你会觉得生命不再是孤立无援的,而是有无数的众生在作我们坚强的后盾;你会觉得生活中再没有什么艰难险阻是不可战胜的,再没有什么情感折磨是不可承受的,再没有什么误解和诽谤是不可容忍的。
这里我想谈一件小事情:我们村里有一位老太太,快七十岁了,腿不方便,子女不愿意赡养,借人家一间破屋住,每天得用瓢去很远的地方舀水吃,生病时甚至连水都喝不到。在一个秋雨绵绵的季节里,她连续哭了三天,诉说自己的不幸,周围也没有人安慰她。一天傍晚,她拿了一根绳子,来到山坡上,想上吊,这时正碰上邻居六岁的小男孩骑着一头水牛回来,那小孩反复地唱着同一句歌词:“我骑着小毛驴儿乐悠悠”。看到小孩天真的样子,她突然不想死了。就在这时,她听到山顶上尼姑庵传来的敲法器的声音,她的心一动。于是也去尼姑庵,并在那里长住下来了。她有一手好刺绣的手艺,而且懂得很多中草药和民间偏方。从此,她就以她的手艺和医术开始为当地的人无偿地服务。她每天都在各村子间来回奔忙。她的无私奉献赢得乡民们由衷的感激。她的身体比以前硬朗了,她的心情也比以前舒畅了。她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铸造菩萨的人格 做生活的大丈夫(明尧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