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铸造菩萨的人格 做生活的大丈夫(明尧居士)▪P2

  ..续本文上一页苦。

  2、智慧心。

  什么是智慧,这个问题很复杂,也很难讲,尤其是对一个没有开悟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在这里我只能从文字上作一点简单地描述。简单地说,智慧就是心灵能够穿透诸法实相的觉悟能力。它能够破除我执,使我们摆脱贪嗔痴等诸烦恼的驱使,从而使我们的心灵处于一种自由、清净、安祥的状态。从心体上看,般若智慧是一种清净本真的无分别的如如不动的灵觉之心。它的特征就是六祖所说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个心是孤明历历的,当下现前的,是不可对象化的,因而也是不可用语言描述的。它本身无大无小,无来无去,不生不灭,超绝时空,然而它又在大小、来去、生灭、时空中现身。因而智慧心是不可捉摸的,一旦捉摸到,并把它视为一个东西,那它就已经不是原来的智慧之心体了。从用上来看,般若智慧我们可以从真、善、美三个方面来加以描述。就真而言,般若智慧就是对宇宙人生的本相的彻底认识。例如,四圣谛,三法印讲众生系于爱欲、流浪生死、苦空无常,讲诸法因缘和合、幻生幻灭、无有自性,讲万法唯心、心为解脱之水等等,这些认识都是非常究竟的。

  就善而言,般若智慧能驱除邪见、树立正念、照破无明烦恼等诸结使的障蔽,从而使我们保持三业清净,过一种解脱自在的生活。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之所以经常作恶多端、烦恼重重,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智慧。人类的战争从根本上来看来源于人类自身的无知。就美而言,般若智慧是一种超功利的纯粹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能力,它能够打破功利习惯的束缚,直观整个宇宙生命的本真的状态。平时我们总是用功利的眼光看世界,总喜欢用对象性思维来肢解事物,很少把大自然当作是与自己同根同体的有生命的有机物、而平等地与之对话、交感,结果导致了我们同大自然间的分裂与对立。大自然在一种功利的灰色的面纱下而向我们闪避自身。我们自己也处于一种无情无绪的麻木状态。可是,当我们发起了般若智慧心,我们就可以撕破横在万事万物与我们之间的那层灰色的帷幕,从而使我们与自然万物达到一种生命的融注。在般若智慧的光照中,一切都是美的,新鲜的,活泼泼的;没有死的东西,没有灰色的东西,没有枯燥的东西。若有,那也只是我们自己麻木的灰色的心灵。佛教讲打破无明,这里所讲的日常功利的、无情无绪的、麻木不仁的状态也是一种无明。而当我们摆脱了这种无明我们才活得真实,世界本真的意义才向我们现身。以上是对智慧心内涵的基本描述。智慧心也是菩提心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同大悲心一起构成了菩提心的双轮。从理论上讲,光有大悲心,而缺乏应有的智慧,这种大悲心往往显得非常软弱无力,容易陷入一种非常脆弱的感伤情调之中,这种感伤情调常常成为进一步修道的障碍,而被称为“悲魔”。所以大悲心和智慧心常常是并提不二的,大智可以诱导大悲,使之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推动力。

  3、勇猛心。

  它指的是意志的精进不息和刚健有力。它表现在临危不惧、临难不退、临死不屈。敢于正面人生,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敢于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等等方面。在六度中精进主要指的就是一种勇猛心。佛经中经常出现“大雄力”、 “狮子吼”、“ 狮子王”等一类的词汇,它们传达的就是这种人格和意志的勇猛和力量。勇猛心也是菩提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普济众生,光靠悲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勇猛心作保护。没有勇猛心的智慧也是一种不发生大效用的智慧。悲心也好,智慧心也好,最后必须通过勇猛心来在实践中完成和体现。另一方面,真正的大勇猛心也只能在大悲心和智慧心的前提下才会生发起来。因此,这三个方面本是一体不二的,不能够分割开来。

  大悲心、智慧心和勇猛心(大雄心)是菩提心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对菩萨人格精神的知、情、意三方面的规定。菩萨以般若为知,以大悲为情,以大雄为意。从真善美的角度看,智慧心属于真,大悲心属于善,勇猛心属于美。所以菩提心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格精神。简言之,菩提心就是大慈、大悲、大智、大雄,它是人间最完美的人格。当然菩提心的发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果上看,我们终生修行的过程,就是发菩提心的过程。真正圆满无上的菩提心发起之日,也就是成佛之日。菩提心的发起是以破除我执为基础的。我执少一分,菩提心就增一分;我执多一分,菩提心就减一分;当我执没有了,菩提心也就可以发起来了。

  以上我们从心体上谈了一下菩萨的人格,下面我们再从菩萨行的角度看菩萨人格的体现。菩萨的人格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它必须通过行为,即菩萨行,也就是“六度”,才能变成一种现实。“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里为了避免重复,我们拟从中概括出对我们现实生活做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几个主要方面来谈谈,其实是对大慈(爱心)、大悲(同情心)、大智(慧心),大雄(勇猛心)的进一步展开。

  1、担当苦行、助人为乐的精神。

  这里强调的是忘我的利他精神。菩萨为了救拔罪苦众生,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为了众生的幸福,无始劫以来,菩萨在默默地受苦受难,默默地奉献乃至牺性自己的生命。菩萨在主动地为众生受苦过程中,以苦为乐。菩萨受苦与我们众生受苦不一样:菩萨受苦是无我的,主动的,而众生受苦是私我的、被动的;无我的主动的受苦,苦是乐;私我的被动的受苦,苦是苦,乐亦是苦。所以《大丈夫论》中云:“菩萨为众生受苦,胜于他人为己得解脱乐”。

  2、口吐莲花,随喜功德的精神。

  菩萨心地无私、光明坦荡、富有悲心和智慧,所以他时时刻刻注意给人希望、光明、鼓励和勇气。他的语言像莲花一样纯洁无瑕、真诚无欺、美丽动人、涤荡人心、催人奋进,而不会给你带来烦恼、徘徊、绝望和悲观。他从不把自己的意志和观念强加在你的身上。他总是理解你,他只希望你自己作主,精进不息,乐观向上,远离悲观、绝望、沮丧等恶劣情绪,时时刻刻生活在信念和希望的光明之中。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却不是这祥。人们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总希望把自己的生活模式,生活观念和价值追求强加给别人,而对别人的生活追求妄加评判,甚至无理指责和否定,缺乏理解,缺乏支持:当别人处在奋进的路上,不是鼓励和肯定人家,而是泼冷水;当别人陷入徘徊中时,不是热情地帮助别人选择,而是说丧气的话,让别人长时间地陷入苦闷之中;当别人有受了委屈则非礼对待,不是安慰他,使他的心灵平静下来,而是说刺激的话,点燃他的嗔恨之火。有这样一件事:有位研究生,深感古代汉语这一领域将后继无人,出于一种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发心终生从事古代汉语之研究。他很聪明,也很刻苦,深得老师的厚爱。可是他周围的同学常常给他泼冷水,说他傻,说在这个时代,哪个有能耐的男子不是去多赚几个钱,或者捞个一官半职?开始时,这位研究生还能顶住,后来因为发生了一些让他无法正视的寒心的事情。他不得不承认同学们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于是他对自己追求的价值产生了怀疑。他很痛苦,很苦闷。最后他终于告别了自己的追求,而盲目下海了。因为不习惯于商海的流浪而紧张的生活,他很快变得很绝望、很忧伤,后因个人情感生活上的失意,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他的老师为他的毁灭而感到非常惋惜。试想,他的周围如果多一些口吐莲花的人,理解他的追求,肯定他,鼓励他,也许他能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专家,为人类多作点贡献。可是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人实在太少,更多的是令人绝望的人,葬送别人生命的人。菩萨不仅口吐莲花,而且还随喜功德。所谓随喜功德,就是由衷地为一切诸佛菩萨众生所行善业功德感到欢喜并表示赞叹。菩萨没有嫉妒心和嗔恨心。他希望所有的人能广修功德,取得成绩。在这一点上,我们现实中的人做得更是不够。我们每个人反省一下自己,我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看到自己的同学或同事取得了成绩,我们表面上虽然表示祝贺,表示高兴,可是内心都极不舒服,嫉妒心和嗔恨心顿起,乃至希望他倒霉

  有没有过?做到随喜功德确实不容易,它需要我们慈悲、宽宏、自信、无我。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痛苦、烦恼、矛盾乃至不幸都是因为我们缺乏随喜功德心的缘故。历史上有多少有才华能干的人,因为周围的人缺乏随喜功德心而备受磨难,乃至含恨离世!这样的事在我们身边发生得太多了,自己没有能力上不去,都不肯让别人上。当别人上去了,自己却在暗中放毒箭,这是何等嗔毒的心!嫉妒嗔恨之心是人性中最恶劣的成分之一,它根源于人的狂妄自大,贪婪自私。我们讲随喜功德就是为了对治嫉妒嗔恨之心的。

  3、高度自信、平等恭敬的精神。

  菩萨很自信,他为自己具有坚固的菩提心,高度的智慧、健康的人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自信。菩萨的自信与我们平常人不一样。菩萨的自信是建立在众生的平等无分别、建立在自身内在精神人格、个性才能的充分发展和完善之上,他为自己具有别人所不具有的大悲心,智慧心和勇猛心而自信;而我们平常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分别对待、建立在外在的物质条件、社会关系,个人自然的天赋之上。菩萨的自信是绝对的真正的自信,因为它赖以建立的基础是内在的、永恒的、无往而不适的;而我们平常人的自信则是相对的虚假的自信,因为它的基础是无常的、脆弱的、外在的、不断变化的,一旦外在的条件和优势失去了,自信也就不复存在了。试想,当我们美丽的外表因时光而褪色或因疾病而变形时,我们还自信吗

  当我们在偶然事件中失去了一条胳膊或大腿时,我们还自信吗

  当我们的社会关系因社会变化而失去昔日的辉煌时,我们还自信吗

  当我们的财富一夜间散失殆尽、变得一贫如洗…

《铸造菩萨的人格 做生活的大丈夫(明尧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