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說,這位老大太,之所以能活下去全得力于她一念覺悟,得力于她從悲心中、從奉獻中找到了生命的支點和力量的源泉。如果不是那一念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她肯定結束了她那悲慘的一生。緬甸前法院院長烏潛屯在《佛教與科學時代》中說得好:“一個人不能帶走他生前給與這個世界的東西”。在生的時候你奉獻的越多,死時你帶走的也越多,它將作爲果報,而加倍地償還給你。生時,你給與人的是微笑、是同情、是平和,死時你帶走的也是微笑、同情與平和;生時,你給與人的是恐怖、是煩惱,是嗔恨,死時,這些恐怖、煩惱和嗔恨將跟隨你去另一個比這更讓你恐飾、煩惱和嗔恨的惡道中轉生。
2、要見義勇爲、舍身取義。
作爲大丈夫,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舍身取義,殺身成仁,敢于爲衆生而赴難。在我們這個時代更需要這種精神。報紙上經常刊載這樣的消息:一夥流氓歹徒圍攻一弱女子,周圍盡是些身強體壯的看客,可是就沒有一個人肯勇敢地站出來。武漢市前不久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一只狼狗撕咬一小學生,旁邊有很多成人圍觀,像看戲似的,小孩被狗咬得慘不忍睹,可就是沒有一個人肯上前救護小孩。當記者趕到現場時,有不少人偷偷地溜走了。這件事使我想起魯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看客”的批判。在我們這個時代,由于人們一心只想著錢,不少人已把道德、良心、正義給丟掉了。他們冷酷無情,麻木不仁,經常充當“看客”。想起來讓人寒心。作爲新時代的青年佛教徒,我們肩負著利樂有情,莊嚴國土的曆史使命。我們應當用自己的行爲來證明我們無愧于佛子,無愧于大丈夫。爲了衆生的利益、幸福和自由,我們要敢于仗義執言,敢于同邪惡勢力作鬥爭,敢于犧性自己的生命。當然我們講見義勇爲,講舍身取義,不是鼓勵蠻幹,我們不要忘記般若智慧;只有在般若智慧的指導下,我們的行爲才有可能發揮最好、最大的效用。
3、要自主選擇,勇于承擔。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可避免地面臨各種選擇。面對選擇,有一種人是,自己沒有主見,不知何去何從,只好被動等待,等待時間安排,或者請人家代自己選擇,或者求助于算命、占蔔等神秘力量。這種人既沒有勇氣選擇,自然也就沒有勇氣承擔後果。他們心中往往有很多欲望,而這些欲望因沒有一個正確的、一以貫之的生活理念來貫通統攝而處于一種互相矛盾對立的狀態。這正是他們徘徊苦悶的原因。這種人容易受習慣影響,容易跟著大衆跑。他們的大多數的痛苦和煩惱來自他們缺乏真正的自主意識。作爲大丈夫卻不是這樣,他總是能正確地對待現實、對待自己,自主地選擇目標。我要幹什麼,我能幹什麼,我喜歡幹什麼,社會要我幹什麼,這些因素他都能理性地加以考慮,從而作出智慧的抉擇。大丈夫不相信命運,他認爲每個人的命運操縱在個人自己手中。大丈夫在選擇自己的生活職業時,他總把利他精神看得重,既考慮到要最大限度地利他,同時又能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個性才能。而且選擇之後,他能夠锲而不舍地堅持這種選擇,承擔這種選擇所帶來的一切後果。他絕不怨天尤人。我們一般人對自己缺乏足夠的了解,不知不覺中跟著別人跑。我們所認爲的好工作是什麼呢?是能賺很多錢,能帶來名譽和地位。前一段時間,知識分子興下海。許多從事專業離生活比較遠的知識分子,又沒有什麼實幹的經驗智慧,也跟著別人冒然下海。其結果是非常慘的:既沒有撈著錢,又把學術給荒廢了。人的生命短暫,一個人一生又能經得住幾次這樣的荒廢呢?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我們既經理智地選擇,就應當堅持下去,萬不可心猿意馬,而徒然耗費。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爲大科學家、大工程師、大發明家、大企業家,可是真正成功者卻很少,就是因爲大多數人貪習太重,又想享受這,又想享受那,又想擁有這,又想擁有那,從而將自己本來有限的生命之流分作幾處(那力量自然不比製心一處來得有力);就是因爲我們大多數人只會在幻想中貪戀輝煌的結果,卻沒有承擔在現實生活中艱苦奮鬥的勇氣。大丈夫卻不這樣,他既敢于選擇,也敢于承擔,當社會急需纖夫的時候.他會自主地選擇纖夫這一職業,並且他會等閑烈日和苦雨,目不斜視地、一心不亂地幹下去,絕不會因爲別人付出的比自己少、得到的卻比自己多而否定乃至放棄先前自己所選擇的具有神聖性的事業。
4、要學會放下,以無我爲我。
我們之所以痛苦、煩惱,之所以脆弱、膽怯,就是因爲我們想要的太多,背負的太多。我們的身體因爲過于依賴空調、醫藥,從而自身的自然調節功能大大減退,以致離開了它們,我們簡直不堪一擊,不能生存!其他的方面也如此。我們不自在,是因爲我們有太多的患得患失;我們易受人控製,是因爲我們想從別人那兒撈點好處;我們容易上當,是因爲我們想占便宜;我們容易被人抓辮子,是因爲我們長著辮子; 我生得龐然大物,卻打不死老鼠,是因爲我們老記挂著老鼠身邊的瓦罐子。我們的虛榮心越強,我們活得就越累;我們要的越多,我們所受的控製就越大,所以人的自由解脫同人的欲望和我執有密切關系。我執多一分、自在就少一分;我執少一分,自在就多一分。所以,要活得潇灑,要活得活得自在,要活得像個大丈夫,你就必須學會放下,放下過去,放下未來,放下貪執。德山禅師有一次教訓他的弟子們說:“你們都是飛鷹,可是你們雖身處虛空,心都在地面的糞堆上”。這話說得妙極了!本來我們每個人都是雄鷹,都可以在廣漠的藍天上自由地翺翔,可是因爲我們的欲望太多,老把心系在地面的糞堆上,所以我們飛得跌跌撞撞,飛得沈重。如果我們有一天真的把心中的糞堆去掉了,那我們將是何等的自在啊!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問問自己: 我的心是不是系在糞堆上?談到無我,明海師曾說一句極精彩的話:“無欲的人是最莊嚴的人”。我想接著說下去:無欲的人是最有魅力的人,無欲的人是最有力量的人,無欲的人是最剛強的人,無欲的人是最坦蕩的人,無欲的人是最自由的人,同時無欲的人是最單純的人,也是最深不可測的人,最難對付的人,因爲你平常用來揣度的對付欲望者的邏輯和規則,對他不適用,你又不能夠收買他! 人生短暫而難得,我們應當學會解救自己,何必背著那許多的破銅爛鐵而辜負了那一路無限的風光呢!
5、要持不動心,過本分生活。
大丈夫一方面最有闖勁,最有創造性,同時他又最能夠甘于平淡,甘于寂寞。他始終保持著一顆不動心。要做一大丈夫,我們必須去掉浮躁,去掉虛榮心、攀比心,要學會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自己最大的能量,感受自身存在的本真的價值,學會默默無聞地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展示自己生命的光彩。我們應當像王維筆下的芙蓉花一樣去對待自己的生命。王維有一首詠芙蓉花的詩,雲:“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怎樣倔強而美麗的生命啊!芙蓉花不去與別的花攀比,爭奇鬥豔,亦不自漸形穢,而恬然地生活在幽谷中。它的生命是何等的自足和灑脫!日本有一位禅師說的好:“別人看我是虛無,而內在的一切告訴我,我是一切。”在某種程度上看,大丈夫正是這種情況。他因爲不自私自利,不爲個人貪求什麼,他總在默默無聞地奉獻,不求名不求利,所以在別人看來,他並不引人注目,很“消極”,甚至很孤獨;可是在他那平凡的,不起眼的外表下,他有自己無限豐實的精神世界,他擁有的是整個生命世界,因爲他破除我你他的界限,而與整個宇宙生命處于一種和諧融注的狀態。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能以這種心態去迎接生活。大多數人都不安于現實,不安于本份,這並不是因爲他的生活工作環境不利于他的才能的發揮,而是因爲他的貪欲太多。所以一有外在的誘惑,他的心就開始蠢蠢欲動,往往不自主地跟著跑,而放棄自己本來的生活。當欲望未滿足時,他又常常會苦悶不安,不甘心失敗,或者怨天尤人,乃至對生活喪失信心。這裏談一件小事。我在大學搞心理咨詢時,碰到一位女研究生,快叁十歲了還沒有找到男朋友,原因是她的眼界太高。她看見自己的同伴都找到了又潇灑又有錢又有社會關系的男朋友,她也渴望如此。後來,不幸的是,她使用了一種僞劣的化妝品,臉上起了許多斑點。她很在乎自己的容貌,所以很痛苦,她覺得自己完了,前途一片灰暗。我首先指出了她的最大毛病就是失去真正的自我,不能夠以自己爲依處。她開始不承認,反駁說,她的自我意識比誰都強。我說,你說的自我意識,不是真正的自我,而是名利、貪欲、虛榮,除了這之外,你並沒有自己的主心骨。因爲沒有主心骨,所以你的心到處漂泊,企圖在世俗的浮華中找到精神安慰。可結果呢,你得到的都是失望、痛苦和煩惱。後來,我帶她來到長江邊的一片空曠的草地上那是夏日的夜晚,江風吹在臉上,格外涼爽舒暢,我們坐在草地上,望著藍天。這時我們發現,離我們不遠處有一位坐輪椅的老人在放風筝——那是一只雄健的蒼鷹。周圍的草地上漸漸地坐滿了人,那是下班的工人。沒有人說話,大家都靜靜地望著蒼鷹在廣漠的藍天上自由地飛翔。我們的心好像擺脫了一切煩惱,隨風筝遠去。那是何等的愉快啊!我後來趁機對那位女研究生說道:“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像這位跛腿的老人一樣,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自得其樂地放自己的風筝。這位老人不因自己的殘廢而放棄對生活的享受。他是何等的自足和灑脫啊!比起我們周圍的一些年輕人,有一點點小的不幸,有一點點小的不如意,就要死不活的,其生活境界,真是判然天壤!”是的,我們每個人都能自由放自己的風筝。只要我們建立了自主的生活,只要我們保持一顆不動心,安于平淡,安于本份,不隨習俗而轉,不攀比,不虛榮,實實在在地紮根于大地,我們…
《鑄造菩薩的人格 做生活的大丈夫(明堯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