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塗還不知道自己笨。
四、 改造命運
現在很多人喜歡談命運,本光法師就很強調身、心、性、命的修養與鍛煉。四大爲身;第六識爲心;性爲煩惱意識,如意志、情感、素質等;命是身、心、性叁點在時間、空間中展現的軌迹。人與人在身體上的差別是很明顯的,有高的、矮的、俊的、醜的、健全的、殘疾的、男的、女的等等。身體健康的人在幹事情時就有一定的優勢。心卻是比較平等的,智慧都是平等的,如:愛因斯坦算一加一等于二,幼兒園的小朋友算一加一也是等于二。人與人的差別主要在性上,種子的不同、各人業障的不同引起種種差別,有的人心胸開闊,有的人心胸狹隘;有的人善,有的人惡,這些方面的表現是無窮無盡的。就像天下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人的性格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那怕是雙胞胎之間也還是有一定的差異。
我認爲佛教不僅是智慧的學問,佛教也是造命的學問。一般居士來寺裏燒香拜佛,是求下一輩子如何變化,雖然也是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把改造命運的目標放在了下一生。有的人是想立竿見影,初一、十五來寺裏搶燒頭柱香,想的是能日進鬥金、大吉大利,這完全是個貪心,是在和佛菩薩做生意。我們真正學佛修行的人必須是腳踏實地地在身、心、性、命上進行改變和錘煉,唯識宗叫轉識成智。如果不在性命上變更,不明白自己的長短,是沒法修行的,人最難改變的是性格,正如俗語講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業報如此,如何改變真的是個大問題。一個人的毛病與弱點想得到改變的確艱難,但是,既然我們走上了學佛之路,有善知識的指引,只要自己能認真、勇敢地向自己的疼處下手,就一定是可以改變的。走次第禅門的路子可以改變,走頓悟禅門的路也可以改變,經常親近善知識,常到寺院反複地接受薰習,如不能改變,那麼佛法就不靈了。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就要改變自己的身心性命,要在自己的性上下功夫,要在性上下功夫就要遵守佛教的清規戒律,叁歸五戒的道理是很重要的,是對治人類的弱點、煩惱的一付清涼劑。如果身心一如,經常地學習佛法、學習高僧大德的開示,就會逐漸起步的。
我最初跟著本光法師,對儒家孔子、孟子等各家的文著進行了學習,又學習了道家老子、莊子等書籍,還學習了西方的培根、黑格爾等思想家的著作,包括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量子力學也拿來浏覽,通過這些方面的學習,對世間、出世間的學問才有些全面的了解。但學習了世間、出世間的知識,還得用佛的般若智慧來觀照,還得學中觀、唯識,要用緣起性空之理使自己走出種種知見,走出種種執著,要把這一切納入佛教的大熔爐裏進行化解、升華與提高。
大和尚提倡生活禅,就是希望大家個個成爲金剛,成爲國家、民族的棟梁之材,是希望用佛法的人品、人生來強化我們的民族與國家。這樣的話,社會化、現代化就有了希望。學習佛法是有很多的具體內容,如天臺宗的叁谛圓融、一心叁觀、一念叁千這樣的法門,華嚴宗的法界觀、十玄門,真正把心用進去了,會發現賢首菩薩、智者大師、玄奘大師們的思維空間,其嚴密程度並不比康德、黑格爾他們差。如果大家認真閱讀《瑜伽師地論》,將會發現現代心理學、心理分析這套東西在唯識學裏只能是小兒科。生命學說在佛教裏是大談特談的,而我們的心理老師並不知道佛教裏有這麼多偉大的東西,在座的有很多是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如果真的對佛法有信心,就可以把這些擔當起來,以後就可以投入到這方面的研究之中。
五、 當下一念
修學佛法離不開生活,生活禅就是要對自己的身心性命進行優化、美化、強化。具體落實在念頭上,禅宗常講念頭功夫,強調當下一念。在四川有幾座寺廟的客堂上寫著“這裏入道”四個字,爲什麼從這裏入?這當下一念是怎麼回事?現在我在上面講,大家在底下聽,必須用現在的一念。其實,吃飯也是當下吃,上衛生間也是當下了斷,研究科學離不開當下,修學密宗、淨土法門也離不開當下,無論做什麼都離不開當下一念。如果從時間中把當下一念給抽出來,什麼天地萬物、宇宙人生就全都坍塌了,人類文明的一切都是在當下一念辛勤耕耘出來的。
記得上小學時,有首《明日歌》,就講任何事情不能放在明天去做,放在等一會兒或者馬上去做都是錯的。禅宗提倡直取當下、當下解決、當下了斷。禅宗是向上一路,不通聖凡。大家知道自然科學把物質細分到原子,再從原子裏又找到基本粒子,那麼包容萬物的精神原點、思維原點又是什麼呢?任何推理、判斷、歸納等邏輯的運行都離不開一個念頭到另一個念頭的流動。人的精神是由一個個念頭建立起來的。我們無論是在研究小的問題,還是整個生命的投入,都必須落在現在的時空點上,這個時空點就是精神的原點,也就是當下的一念。
因此,當下一念放在什麼地方對人太重要了。比如,有的人放在殺、盜、淫、妄上,他就是做奸犯科的人,地獄的業在等著他;有的人放在積德行善上,那麼人天果報就等著他;有的人放在密法的修行上,那就會與密法相通等等。當下一念,就像是摩尼寶珠,胡來胡現,漢來漢現。這個念頭說小其小無內,說大其大無外,它可以構建整個人類文明的一切,其中有光明燦爛的,也有慘不忍睹的;有歡樂的,也有痛苦的。我們用功也離不開當下一念,如何透脫當下一念,就是禅宗的事,在夏令營期間不能專談,在禅七期間,大家可以試試。
當下一念是與我們的生命密不可分的。我們感到昏沈掉舉,就是當下一念提不起來,如能當下一念提得起來,打坐時就會明明曆曆。本光法師曾講:“多得不如少得,少得不如現得,現得不如當下頭腦清醒。”如果一個人保持頭腦清醒、安甯,是很了不起的。如果當下一念安甯,就可以保持整個精神狀態的清醒,投入到願意幹的事業之中,就會取得成功。我們的思維很麻煩,八識田中的種子老是和我們搗亂,打坐時妄想從這兒那兒都來了,這個“猴子”剛按下去,那只“猴子”又跳出來,一點辦法都沒有。從事研究的人也是這樣的,老是注意力不集中,一會兒跑到別的地方,想調動的思路老趕不上趟。這就說明我們的精力、智慧很有限,非常需要進行優化。
我們的思維不是棋盤上的棋子,可以自由調遣,誰也不知道下一個念頭是什麼。如果知道,那他已經成佛了。這就是衆生的不確定性、不可知性。如果當下一念是明白的,它強有力地站在那裏,那麼其他的念頭來來去去就沒有力量。好比一個人的思想像一盞燈,世界就像博物館,沒有光明,什麼也看不見,我們思維的燈如手電筒一樣照在什麼地方,那個地方就明亮了。我們把注意力投放在什麼地方的時候,那個地方的人和事就清楚明白了,我們的精神就像是在一束光明之中運行。這個光明運行的軌迹就是我們的知識,運行之後就成爲過去,還沒有照到的地方就是未來,有光正在照的地方就是現在。光照的地方我們看見了就以爲有,沒有光照看不見的地方好像是空的,光點坐標位置動一下,有變成了空,空的又變成了有,這正是我們精神認識的一個現實。如何把握過去、未來、現實這個精神之光?密宗講修根本光明,無明是這個,菩提也是這個,能經常觀照到這個光明,我們就有個真正的自由身,其他的念頭在這麼一個激光燈泡的照耀下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我們在學修的時候,要善于調動積極的一念,正如北京學生們曾提出的“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這句話就很有禅意,以前林彪吹捧毛澤東用的語言很多是從寺廟裏搬過去的,譬如念念不忘,帶著問題學,活學活用,急用現學,立竿見影等等,這都是叢林裏老禅師們的話頭。本光老法師在文化大革命時,膽量是很大的,他曾開示講:“領導我們修持的力量是叁歸依,指導我們修行的強大思想武器是般若、華嚴與周易叁聚點,用念念不忘做爲歸依指導,要念念不忘業感緣起。”
所以我們要念念不忘我們的良知與力量,不忘對社會人生所承擔的責任。我們到這裏來是爲了修道,爲了學禅,爲了升華我們的人生,爲了給自己最高的建造。我們要通過修學慢慢增加免疫力,不求什麼靈丹妙藥,也不求馬上降服煩惱,我相信大家能堅持不懈的努力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有到達彼岸的那一天。
課堂提問
某營員:請問不二法門是因還是果?
答:不二法門說是種子也可以,說是因、說是果、說是方法、說是目標,都可以。宇宙本身就是不二法門,道教裏的太極圖就有這種意味,盡管是有相的不二法門。
問:請問剛開始修行時,著相還是不著相比較好把握?
答:先著相一點好。
明海法師:我代表大家向老師提一個問題:我們年輕營員很多很有文化、很有知識,有些做法也很好,大家來學禅,一方面來親近師父,學師父的生活禅理念;另一方面自己發心深入禅宗的書籍,如公案、語錄,這應該從哪裏下手?在讀書籍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麼才不致于誤解祖師的用意?如何學習祖師留下的文化遺産?這方面請再給我們大家講一講。
答:這是個永恒的課題,一邊是世間,一邊是彼岸;一邊是迷,一邊是悟,宗教的橋梁是怎麼回事?這個問題不在剛才的問題上,而是站在另外一個事情上。我們學習佛教的經典,學習祖師的公案語錄,並不是如何領會的問題,因爲字大家都認識。
我記得成都一位優秀女知識分子叫黃智全,她曾對賈老師講:“按我們這樣的水平,當大學中文系、曆史系的教授都是綽綽有余的,可我們看《五燈會元》這樣的書,怎麼感覺和說評書、侯寶林相聲一樣,到底是怎麼回事?”賈老師回答:“這叫隔行如隔山,這不是知識的問題,也不是學問的問題,這是個相應不相應的問題。”禅宗的語句基本是唐朝通俗的白話文,關鍵在自己的消化,腸胃有沒有問題。
佛法是我們的精神食糧,應多多…
《也談生活禅(馮學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