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涂还不知道自己笨。
四、 改造命运
现在很多人喜欢谈命运,本光法师就很强调身、心、性、命的修养与锻炼。四大为身;第六识为心;性为烦恼意识,如意志、情感、素质等;命是身、心、性三点在时间、空间中展现的轨迹。人与人在身体上的差别是很明显的,有高的、矮的、俊的、丑的、健全的、残疾的、男的、女的等等。身体健康的人在干事情时就有一定的优势。心却是比较平等的,智慧都是平等的,如:爱因斯坦算一加一等于二,幼儿园的小朋友算一加一也是等于二。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性上,种子的不同、各人业障的不同引起种种差别,有的人心胸开阔,有的人心胸狭隘;有的人善,有的人恶,这些方面的表现是无穷无尽的。就像天下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人的性格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那怕是双胞胎之间也还是有一定的差异。
我认为佛教不仅是智慧的学问,佛教也是造命的学问。一般居士来寺里烧香拜佛,是求下一辈子如何变化,虽然也是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把改造命运的目标放在了下一生。有的人是想立竿见影,初一、十五来寺里抢烧头柱香,想的是能日进斗金、大吉大利,这完全是个贪心,是在和佛菩萨做生意。我们真正学佛修行的人必须是脚踏实地地在身、心、性、命上进行改变和锤炼,唯识宗叫转识成智。如果不在性命上变更,不明白自己的长短,是没法修行的,人最难改变的是性格,正如俗语讲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业报如此,如何改变真的是个大问题。一个人的毛病与弱点想得到改变的确艰难,但是,既然我们走上了学佛之路,有善知识的指引,只要自己能认真、勇敢地向自己的疼处下手,就一定是可以改变的。走次第禅门的路子可以改变,走顿悟禅门的路也可以改变,经常亲近善知识,常到寺院反复地接受薰习,如不能改变,那么佛法就不灵了。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改变自己的身心性命,要在自己的性上下功夫,要在性上下功夫就要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三归五戒的道理是很重要的,是对治人类的弱点、烦恼的一付清凉剂。如果身心一如,经常地学习佛法、学习高僧大德的开示,就会逐渐起步的。
我最初跟着本光法师,对儒家孔子、孟子等各家的文著进行了学习,又学习了道家老子、庄子等书籍,还学习了西方的培根、黑格尔等思想家的著作,包括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也拿来浏览,通过这些方面的学习,对世间、出世间的学问才有些全面的了解。但学习了世间、出世间的知识,还得用佛的般若智慧来观照,还得学中观、唯识,要用缘起性空之理使自己走出种种知见,走出种种执著,要把这一切纳入佛教的大熔炉里进行化解、升华与提高。
大和尚提倡生活禅,就是希望大家个个成为金刚,成为国家、民族的栋梁之材,是希望用佛法的人品、人生来强化我们的民族与国家。这样的话,社会化、现代化就有了希望。学习佛法是有很多的具体内容,如天台宗的三谛圆融、一心三观、一念三千这样的法门,华严宗的法界观、十玄门,真正把心用进去了,会发现贤首菩萨、智者大师、玄奘大师们的思维空间,其严密程度并不比康德、黑格尔他们差。如果大家认真阅读《瑜伽师地论》,将会发现现代心理学、心理分析这套东西在唯识学里只能是小儿科。生命学说在佛教里是大谈特谈的,而我们的心理老师并不知道佛教里有这么多伟大的东西,在座的有很多是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如果真的对佛法有信心,就可以把这些担当起来,以后就可以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之中。
五、 当下一念
修学佛法离不开生活,生活禅就是要对自己的身心性命进行优化、美化、强化。具体落实在念头上,禅宗常讲念头功夫,强调当下一念。在四川有几座寺庙的客堂上写着“这里入道”四个字,为什么从这里入?这当下一念是怎么回事?现在我在上面讲,大家在底下听,必须用现在的一念。其实,吃饭也是当下吃,上卫生间也是当下了断,研究科学离不开当下,修学密宗、净土法门也离不开当下,无论做什么都离不开当下一念。如果从时间中把当下一念给抽出来,什么天地万物、宇宙人生就全都坍塌了,人类文明的一切都是在当下一念辛勤耕耘出来的。
记得上小学时,有首《明日歌》,就讲任何事情不能放在明天去做,放在等一会儿或者马上去做都是错的。禅宗提倡直取当下、当下解决、当下了断。禅宗是向上一路,不通圣凡。大家知道自然科学把物质细分到原子,再从原子里又找到基本粒子,那么包容万物的精神原点、思维原点又是什么呢?任何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的运行都离不开一个念头到另一个念头的流动。人的精神是由一个个念头建立起来的。我们无论是在研究小的问题,还是整个生命的投入,都必须落在现在的时空点上,这个时空点就是精神的原点,也就是当下的一念。
因此,当下一念放在什么地方对人太重要了。比如,有的人放在杀、盗、淫、妄上,他就是做奸犯科的人,地狱的业在等着他;有的人放在积德行善上,那么人天果报就等着他;有的人放在密法的修行上,那就会与密法相通等等。当下一念,就像是摩尼宝珠,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这个念头说小其小无内,说大其大无外,它可以构建整个人类文明的一切,其中有光明灿烂的,也有惨不忍睹的;有欢乐的,也有痛苦的。我们用功也离不开当下一念,如何透脱当下一念,就是禅宗的事,在夏令营期间不能专谈,在禅七期间,大家可以试试。
当下一念是与我们的生命密不可分的。我们感到昏沉掉举,就是当下一念提不起来,如能当下一念提得起来,打坐时就会明明历历。本光法师曾讲:“多得不如少得,少得不如现得,现得不如当下头脑清醒。”如果一个人保持头脑清醒、安宁,是很了不起的。如果当下一念安宁,就可以保持整个精神状态的清醒,投入到愿意干的事业之中,就会取得成功。我们的思维很麻烦,八识田中的种子老是和我们捣乱,打坐时妄想从这儿那儿都来了,这个“猴子”刚按下去,那只“猴子”又跳出来,一点办法都没有。从事研究的人也是这样的,老是注意力不集中,一会儿跑到别的地方,想调动的思路老赶不上趟。这就说明我们的精力、智慧很有限,非常需要进行优化。
我们的思维不是棋盘上的棋子,可以自由调遣,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念头是什么。如果知道,那他已经成佛了。这就是众生的不确定性、不可知性。如果当下一念是明白的,它强有力地站在那里,那么其他的念头来来去去就没有力量。好比一个人的思想像一盏灯,世界就像博物馆,没有光明,什么也看不见,我们思维的灯如手电筒一样照在什么地方,那个地方就明亮了。我们把注意力投放在什么地方的时候,那个地方的人和事就清楚明白了,我们的精神就像是在一束光明之中运行。这个光明运行的轨迹就是我们的知识,运行之后就成为过去,还没有照到的地方就是未来,有光正在照的地方就是现在。光照的地方我们看见了就以为有,没有光照看不见的地方好像是空的,光点坐标位置动一下,有变成了空,空的又变成了有,这正是我们精神认识的一个现实。如何把握过去、未来、现实这个精神之光?密宗讲修根本光明,无明是这个,菩提也是这个,能经常观照到这个光明,我们就有个真正的自由身,其他的念头在这么一个激光灯泡的照耀下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我们在学修的时候,要善于调动积极的一念,正如北京学生们曾提出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句话就很有禅意,以前林彪吹捧毛泽东用的语言很多是从寺庙里搬过去的,譬如念念不忘,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急用现学,立竿见影等等,这都是丛林里老禅师们的话头。本光老法师在文化大革命时,胆量是很大的,他曾开示讲:“领导我们修持的力量是三归依,指导我们修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般若、华严与周易三聚点,用念念不忘做为归依指导,要念念不忘业感缘起。”
所以我们要念念不忘我们的良知与力量,不忘对社会人生所承担的责任。我们到这里来是为了修道,为了学禅,为了升华我们的人生,为了给自己最高的建造。我们要通过修学慢慢增加免疫力,不求什么灵丹妙药,也不求马上降服烦恼,我相信大家能坚持不懈的努力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到达彼岸的那一天。
课堂提问
某营员:请问不二法门是因还是果?
答:不二法门说是种子也可以,说是因、说是果、说是方法、说是目标,都可以。宇宙本身就是不二法门,道教里的太极图就有这种意味,尽管是有相的不二法门。
问:请问刚开始修行时,着相还是不着相比较好把握?
答:先着相一点好。
明海法师:我代表大家向老师提一个问题:我们年轻营员很多很有文化、很有知识,有些做法也很好,大家来学禅,一方面来亲近师父,学师父的生活禅理念;另一方面自己发心深入禅宗的书籍,如公案、语录,这应该从哪里下手?在读书籍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才不致于误解祖师的用意?如何学习祖师留下的文化遗产?这方面请再给我们大家讲一讲。
答:这是个永恒的课题,一边是世间,一边是彼岸;一边是迷,一边是悟,宗教的桥梁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不在刚才的问题上,而是站在另外一个事情上。我们学习佛教的经典,学习祖师的公案语录,并不是如何领会的问题,因为字大家都认识。
我记得成都一位优秀女知识分子叫黄智全,她曾对贾老师讲:“按我们这样的水平,当大学中文系、历史系的教授都是绰绰有余的,可我们看《五灯会元》这样的书,怎么感觉和说评书、侯宝林相声一样,到底是怎么回事?”贾老师回答:“这叫隔行如隔山,这不是知识的问题,也不是学问的问题,这是个相应不相应的问题。”禅宗的语句基本是唐朝通俗的白话文,关键在自己的消化,肠胃有没有问题。
佛法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应多多…
《也谈生活禅(冯学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