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講演集》-佛教現代化
時間:公元一九八二年二月
地點:佛光山
對象:臺灣省政府辦國學研習會的老師(弟子依空記)
一.什麼是佛教的現代化
二.佛教現代化的依據
叁.佛教現代化的原則
四.如何推動佛教現代化?
各位國學研習會的老師們:
你們這一次到佛光山來參加活動,看到佛光山各方面的設備、情況,不知道各位有什麼感想?或許各位會覺得佛光山和其它的寺院不一樣,充滿現代化的氣息。住在山上的職事和同學們,不管是新來參學的,或者是居住很久的人,大家一定也有同感,佛光山的一切很現代化。將佛教推動向現代的新紀元,是我們曆年來努力的方向,雖然我們的宗旨、目標,不一定皆能爲社會上的大衆所體會,但要把佛教的真理,廣大地傳播給社會,讓現代的人們欣然地接受,佛教走上現代化,是一條必然的途徑。今天就針對“佛教現代化”這個問題,向各位提供我個人的看法。
佛教從印度本土傳到中國,長期來受到中國政治民俗等的影響,産生有別于印度的中國佛教。在印度,僧團爲引導社會道德歸趣、超越國家權力的出世間團體;在中國,在專製君主體製之下,一切都附屬于政治而存在,佛教也無法幸免。君主的施政方針,往往決定佛教的興衰與否?有名的叁武一宗法難,即是印證。尤其到了明朝,佛教由于當政者的政策,遂走上了遠離社會人群,封閉自守的局面。
我們都知道,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年輕的時候,當過沙彌,做過和尚,了解佛教四姓皆攝的包容性,容易爲社會大衆所接受,是一股不可輕視的力量。當時由于一些不法份子假借宗教爲謀叛的溫床,因此明太祖即位後,即對一切的宗教,特別是佛教,采取軟硬兼施的政策,以分散其對社會的影響力量。他要求全國的出家人,到山林中去修行,使佛教脫離社會,無法和群衆接觸,而成爲少數人修心養性的安養所。因此佛教由隋唐時代積極投入社會,救度人們痛苦的盛世,而沒落至關山門的佛教、保守退避的山林佛教。余波所及,影響至現代,佛教度化群機的功能無法發揮,遂成爲社會人士嗤之以鼻的對象!
民國以來,經過新佛教領袖太虛大師的極力提倡,推行八宗兼弘的人生佛教,一些年輕的僧侶,受到大師的影響,對未來佛教應何去何從的方向,有了新的體認,而喊出:“打開山門,走進社會。”“佛教要下山去!”“佛教要大衆化、通俗化、文藝化。”等等的口號。本來佛教即以人爲本的宗教,佛教是五乘共有的真理,不光是出家人特有的修行准則,是七衆弟子共有的人生指南。佛教應該普遍化于每個家庭,佛教應該爲每個人所接受。過去的大德,爲了達到此理想,禅宗者,則提倡化禅機于耕作之中的農禅生活;淨土宗更是大事傳播叁根普被的淨土思想,忙人閑人都可修念佛法門。更有一些受過現代教育的人,主張以現代語文來诠釋大藏經,以現代的印刷方式來流通佛教的經典,使佛陀高深教義,能夠普遍地爲一般庶民所了解。
綜觀民國以來所提倡的“佛教現代化”運動,今日究竟完成了多少?佛教是真正現代化了?我們以爲尚嫌不足。佛陀以一大事因緣降生于世,所謂一大事因緣即示教利喜。也就是開示衆生以言教,給與衆生以歡喜。基于此原則,佛法一定要適合于現代人的需要,讓衆生歡喜,自然地接受,才是佛陀示教的真正本懷!
所謂“佛教現代化”,並不是標新立異,也不是惑衆取嘩。現代化的佛教,乃是本著佛陀慈悲爲懷,普化衆生的心願,本著曆代祖師,尤其是太虛大師的主張,吾人只不過在此稍盡一點棉力罷了!根據印度出土的遺迹,佛陀在世時所住的精舍,不管在衛生、通風等設備,都相當的進步,達到當時的“現代化”。翻閱中國佛教史書上的記載,北魏時代置有僧只戶、僧只粟,以解決人民的饑馑;唐代設有悲田院、療病院、施藥院等福祉設施,以救助孤苦疾病的人。佛教要因應每一個時代的需要,以最巧妙的方便,將佛陀慈悲的精神,普示于社會,也就是要“現代化”于每一個時代,因此,我們提倡佛教現代化,並不是創新,而是複古,把過去諸佛、大德的教化,以現代人熟悉、樂意接受的方式,揭櫫于大衆而已!
關于“佛教現代化”這個問題,我個人提出以下諸點,供給各位做爲參考:
一.什麼是佛教的現代化
上面我們提到佛教要現代化,那麼現代化的佛教,究竟有一些什麼原則呢?我想提出幾點:
(一)現代化的佛教是合理的,不是邪見的
佛教之異于其它的宗教,爲佛教不僅富有信仰、戒律、禮儀等實踐行門,更有合理性、客觀性的思想理論作爲實踐的根據。佛教的根本教理-原始佛教的叁法印、緣起說,大乘佛教的般若空,不僅合乎佛教的道理,並且合乎人間的道理,不管任何時代、任何地域都能適用于人類社會,並且隨著科學文明的進步,更加能證明其合理性。
所謂叁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根據佛教的看法,世間上沒有一樣東西是固定不變的,人體細胞每日的新陳代謝作用,由少年、青年、壯年而老化的人生過程;物理現象界宇宙星球的不斷運轉,山河大地滄海變桑田的瞬息變化,都說明了“諸行無常”顛撲不破的真實性。因此人間的富貴、快樂固然無常,世上的苦難、災厄也是無常。我們快樂的時候,居安要思危,未雨要綢缪;處困苦的時候,只要努力奮發,一定能改變困境,獲得快樂。因“諸行無常”不僅僅是消極性地由好的情況變成壞的情況,或由壞的情況變成好的情況,“諸行無常”提供吾人精進向上的積極意義。
自有人類文化以來,生命起源一直困擾著無數的思想家、哲學家。有的主張宇宙的一切是唯一神創造的,譬如基督教、天主教的上帝,印度婆羅門教的梵天、回教的阿拉等等都將宇宙的來源歸諸于神格化的第一因。有的則主張一切是命運安排好的;有的以爲是無因無緣、偶然機會的湊合;有的則認爲一切現象是物質元素的結合。佛陀爲了破除這些邪見,提出“諸法無我”的獨特見解,而揭示出因緣生滅的法則。所謂“諸法無我”是宇宙萬象沒有固定性的自我、本體,一切現象只不過因緣和合而成。因緣條件不具備了,就消滅分散。如果能明了“諸法無我”的道理,就個人而言,對于世間的一切就不會起貪著心,提得起、放得下,自在快樂。就社會而言,如果人人都能體認“無我”的妙意,那麼就沒有自我中心的思想,不堅持己見,處處爲他人著想,成全別人,社會必定和樂安詳。因此無我乃是去除小我、私我的意思,小我去除了,大我才能顯現出來;私我空無了,涅槃寂靜的真我才能呈露出來。因此世間的事物,如果合乎叁法印、空的道理,就是佛法,否則就是邪見,這是佛教現代化的第一條原則。
(二)現代化的佛教是實有的、不是玄想的
真理除了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真理更具有信實性。譬如前面所敘述的“諸行無常”的道理,就是最好的印證。佛教說無常,凡是有生命的東西,必定會死亡;聚合的東西,必定會敗壞,因此說有生必有滅,有成必有壞。無常的道理,普遍適用于一切現象,並且必然如此演變,是千古不移的真理。
有的宗教爲了顯示其奇特,對于其教主之描寫,極盡靈異之能事,譬如基督教的耶稣爲童女受胎所生,有的甚至假托信史以外的人物爲創教者。我們從創立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的生平事迹,可以明了佛教是個重視實在,不尚玄想的宗教。根據印度曆史的記載,佛陀爲印度釋迦族的王子,爲父母所生的血肉之軀,而不是呼風喚雨、捏造無憑的神仙。佛陀的成道過程、教化事迹,也實實在在有憑有據記錄于史書之上,而不是虛無飄渺、神奇怪異的存在。佛陀本身對于弟子的教導,也著重于人生問題的解決,凡是和了脫痛苦、成就慧命沒有關系的形而上學,都爲佛陀所呵斥。在箭喻經裏,佛在世時,有一位長老的孩子,請教佛陀有關世界有邊無邊、靈魂存在不存在等本體的問題,佛陀于是引用毒箭爲譬喻,避而不答,此即有名的十四難不答。佛陀所關心的是如何拔去衆生身上的煩惱毒箭,而不是有關毒箭的種類、製造方法等和生命沒有相幹、玄之又玄的問題。
佛教叁藏十二部的經典之中,充滿高妙的道理,八萬四千個法門,都是針對衆生的毛病,而開出的藥方。因此佛教雖然有深奧的哲理,但是更注重實踐,純粹性哲學理論的探討,並不是佛教所推崇,這也是哲學思辨上,將佛教的教理發揮至極點的部派佛教之所以被視爲小乘的原因。佛教不以談玄說妙的文字遊戲爲滿足,佛教真正的目標在于解決衆生的疾苦,因此現代的佛教是實實在在以解決人生問題爲主旨、以人文主義爲本位的宗教,而不是虛幻不實的玄思清談。
(叁)現代化的佛教是現世的,不光是未來的
在一般人的觀念裏,總認爲當現實生活中失敗已極、走投無路的時候,才會以宗教信仰爲精神歸宿,因爲許多的宗教,總是教人把希望寄托于渺不可知的未來,因此宗教遂被一些自鳴爲受過現代科學新知洗禮的知識份子,嗤爲不能解決現時的病痛,只是暫時麻醉神經的鴉片。其實宗教真正的目的,並不在叫人逃避現實,躲入未來世界的象牙塔裏,而是勇敢地面對當前的痛苦,並且找出離苦得樂的方法,因此宗教對于未來雖然有美顔的麗圖,但是更注重現在世界的開發、完成,而佛教就是典型的例子。
佛教講時間,雖然說有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但是著重于現在;佛教講空間,此世界、他世界、無量十方諸世界,但是著力于此世界的淨化;佛教講有情,不止人類而已,地獄、餓鬼、畜生,乃至十法界無量衆生,但是重視以人爲本的佛法、以人爲本的解脫,因爲現在的問題如果沒有辦法解決,更遑論無量阿僧只劫的未來;吾人所居住的娑婆穢土都無法淨化,如何去莊嚴其它的國土?此世界的衆生都無法教化,…
《佛教現代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