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方法來,挽既倒之狂瀾,興將頹之風呢?據我目光來看,第一是在尊重僧伽,提高僧伽的生活,養成僧伽的資格。正傳經上說,皈依僧,衆中尊,就是這個意思。”佛法僧叁寶,代表了全部佛法,法賴人弘,僧寶是佛法傳承的關鍵。他進一步強調:“(前略)叁寶,住持別相一體,叁說詳繹,以時間短促,故置無論。僧爲叁寶數,自己當尊重,若不傳法度衆生,畢竟無能報恩者。” 振興佛教說到底是佛教內部的事情,其它人是不能越祖代庖的,佛門要自振,僧人首先要尊重自己,在衆生中以自己的榜樣作用和人格魅力吸引廣大群衆,贏得他們的尊敬,這才是佛教的真正的出路。而所有這一切,都牽涉到人才的培養。“惟今之僧界,其欲挽頹風倡學校者,頗不乏人。”溥常法師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應潮流而動,與時俱進,致力于佛教教育的活動。他說:“溥常杜門偷閑,恰經十載,從前熱心教育之念,將次灰冷,乃近鑒于僧伽舉學之潮流,重以兩序委囑之雅意,大義所責,良心所現,不自揣度,(援)再出任。”這就說明,他也嘗試到過辦佛教教育失敗的痛苦,有過灰心意懶的時候,但是面對佛教界辦學的潮流,寺院兩序大衆的誠懇請求,他不能無動于衷。良心的發現,振興佛教的使命感,讓他再次被感動了,按捺不住的心情,決定再次出山創辦了報恩佛學院,因爲“吾侪佛門弟子,爲如來使,荷擔大法,義不容辭,但念時當未劫,法運垂秋,布教僧材,實不多得。”雖然他仍然知道會有很多的困難,“徒以長老守舊,後起尚新,意見紛纭,成效莫睹。”但是面對來自各方對佛教的謾罵,“我方袍圓頂,衣裳楚楚,稗販如來之假名佛子,能不羞恥而傷心乎?請問現在清淨大衆,聽聞此等罵名毀辱,能動心否乎?抑願甘心斃欤?”
對于佛教界培養人才的經費,溥常法師主張用寺廟的經濟來辦教育。他在昆明從事弘法活動時,正是近代佛教史上寺産爭奪最激烈的時候,許多地方政府都采用各種手段想法設法將寺産從佛教界的手中搶走,如打著辦學的招牌,將廟産侵吞,佛教界人士爲了保護寺産,積極反對,進行自保。時人江亢虎組織社會黨,仿效僧界大同,提倡財産共和的主張。溥常法師非常贊同,認爲這個意見很好,寺院也可以實行“教産共和”的做法,爲此他專門寫了一篇《教産共和說》,認爲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實行教內大同社會,本意是非常好的,但是由于後來教內一些人格低下的人,自圖肥厚,寺産變成不是公益了,佛教的傳統也被破壞。有鑒于此,他在組織雲南漢藏佛教會時,在章程裏規定了寺産有監督交替之權,其目的就是“豈肯任其自私自利,置公益于度外乎?”教産共和的好處在于,“我僧界固有之模範,何忍藐視,當從佛法大局著想,固結團體,注重遠慮。藉此教産之余蓄,正好扶植人材,弘通教道,切毋謂守此産業。”也許有一些人認爲,僧人爲了寺産,有許多艱辛,現在忽然公開,心裏感到不平衡,對此,溥常法師指出,“獨不思我僧家建寺置産,原爲興教結緣,若徒自溫飽,難逃公論。並部文宣布寺産爲主體,僧衆爲客體,……自後會務進行,學校開創,學生知識開通,必悔悟往日寺産之被侵吞者,原由各人願私,不集合群類以失敗也。將來我二十二省教産共和之問題,決定發生,可以預料者,西藏喇嘛與內地大刹,可以龜鏡。昆明諸山,能破除意見,首先爲教産共和之模範,政府曾經核准,聲譽昭著,令人欣佩,如果徒顧目前區區,棄金擔麻,真可惜哉。”當時許多地方政府和豪紳公開掠奪寺産,有的縣裏絕大部分寺廟在短時間內被充公,溥常法師提出的“教産共和說”的目的,並不是在于廟産的歸屬權問題,他是完全從恢複古製和教産整合,資源再分配這個角度來談的。他的這個願望是很好的,教內將寺廟的財産集中起來,確實能辦成一些大事,但是這只是空想而已,因爲寺産屬于經濟的問題,寺産在中國曆史上一直屬于各寺廟集團擁有,而且從來沒有整合起來,也不可能整合起來,所以各自的經濟利益決定了寺院不可能實行教産共和,就是他所強調的昆明地區的寺産也沒有做到教産共和,所以溥常法師的願望是好的,但是卻是不能實現的,這只是他的一廂情願而已。不過他提出的“藉此教産之余蓄,正好扶植人材,弘通教道”這一想法,已爲一些寺院采用,例如,報恩佛學院的創辦,最終實現了他的辦學想法。
溥常法師對年輕人來完成振興佛教的使命,寄托了莫大希望,傾注了心血,當年輕的僧人去訪問他時,他一再諄諄囑咐:“你們青年的人,第一要知道自己的責任,什麼是你的責任呢?現在時當末法,
社會上的一切,都已經壞到極點了,吾等出家人,亦複如是。……你們現在青年的人,是將來佛教的主人翁,將來佛教的盛衰,全系于你們現在的青年,所以你們要認清自己的責任,應該努力從事學業,如善才之南詢,常谛之束求,藥王菩薩之燃臂,普明大士刎頸,慧可二祖之斷臂,這些都是你們求學最好的榜樣,應該去效仿法的。”溥常法師所強調的佛教前賢善才、常谛、藥王菩薩、普明大士、慧可等榜樣作用,目的就是建立年輕人對佛教的正信,培養他們的佛教感情,知道自己的責任,荷擔如來家業,振興佛法的大任。對佛學院的學生,他強調:“你們都是真實的佛子,既然有志來院求修學,那麼,就應當負起如來的使命, 當那人聲寂靜的清夜裏, 痛思著我們的過去,設想著我們底將來,豎起精神的光明憧來,披起忍辱的铠鉀來,拿著我們底武器,踏上我們底戰線,開始和那魔眷來打仗,大家一致起來,有事大家動手,努力向前奮鬥。……我們的立場,是上求佛道,下度衆生,果能如法做去,方能談得上報恩兩個字。同時也才能與報恩佛學院的名義相符的。但我無一刻的時候不是在盼望著你們。” 年輕的佛子痛思過去,設想將來,報答佛恩,堅持“上求佛道,下度衆生”的立場,這是中國大乘佛教的最根本的標志,也是中國大乘佛教的優良傳統之一。溥常法師對青年學僧的厚望令人感動,他的學生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他創辦的8年報恩佛學院裏,一共培養了298名學僧,有些人回去後就成爲一寺的住持,爲振興佛教做出了貢獻。溥常法師認爲,振興佛教就是一場同魔鬥爭和校量,降魔的活動。他提出“打倒那可惡的魔王,複興我們底佛教,穩固我們底基礎,不致再受他界的侵犯了。”又說“《楞嚴經》雲:“近則九生,多愈百世。令真修行,總爲魔眷”。由此可知,過去的祖師已經給魔眷打過不少的仗了。今者仍然還是與魔眷打仗,當此計窮力盡之際,存亡莫測之秋,撫昔傷今,不由的痛哭流涕了。欲想振其頹風者,可恨魔眷遍地,無所投足,那好進行步驟呢?”他號召大家奮而起之,用驅魔的意志和戰鬥力來振興佛教。佛教界人人要明白,“可是現在的事實,明明告訴我們衰敗的樣子,已無可諱言了。産業被人奪去了,寺宇經人拆毀了,佛像給破壞了,我們的僧伽早被人唾棄了。”面對這一情況,“我們應該打起精神來,重整我們的旗鼓,一心向前去奮呼,達到最後勝利而後止,就是不幸而死了,也是值得的。《楞嚴經》上道:將此身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這二句話,好比現代的強心針,我們打了,就可以奮發圖強,應該時時把他剌今的啊
。”
叁
溥常法師對佛教的儀製改革也有自己的看法,例如對有人提議取消中國曆代佛教儀式中實行的祝釐製,他就持不同的意見。他在《叢林祝釐取消辨》中說:“近聞諸首刹間有取消祝釐者,亦未得的實。姑不妨與閱藏諸同學辨之以自省。我中華變政,毀皇帝行宮,拆寺觀龍碑,原出于專製太酷。人民恨急,抑亦消息盈虛天理使然乎。不意僧界中人,名稱方外,竟附會其說,果是籍故怠慢,或者識量未及過欤。自古清規,聖節祝釐,官憑給田,景命普月,朔望雨晴,祈禳必誠。(援)我佛道之大同,有裨聖王之至治,實竭愛國真忱,豈皇帝一人。要知國以民爲本,民以國爲家,一家誰無主,無主何爲家?家必有主,國必有君,斯明極矣。皇帝君主也,總統民主也,主名之變更,的在權勢之競爭,究竟于國家之本體,又何在有損減毫末乎。本體者民也,故曰國以民爲本也。吾僧徒爲國民一份子。秉如來大中至正之道,悟明佛性,歸乎至善,發揮妙用,超乎至神,導民于無數之化,跻世于仁壽之域,欽惟國朝優遇,不以世禮相待,重其道也。如何吾徒,不以吾道至誠感其內,而反以外之權勢虛實名爲向背。其居心安在乎?曾見上海報章,耶教開會祈禱,各界下旗表敬。近觀南北權利鬥戰,罔知生靈塗炭,固敝天理良心,安望修齊治平,定爲同業所感,心冀神明默化。藏經雲:毗沙門天王,每歲巡按四部,正五九月治南,(克+寸)期雲集僧衆。理宜誠心懇求,更須逐日祝贊,每飯不忘。庶幾有益于世道人心,決定獲社會歡迎,壇那信施,斯無負負,或曰功課祝願足矣,何拘拘于朔望節例。噫,正眼未來,虛設故事,未思至理,缺少誠意,感應道交,斯言何征?請讀百丈古規,正理昭彰,以是知諸佛妙用,真俗圓融,被俗之儀,不壞假名而談實相;悟真之法,必由假相以闡實性,正《法華》所謂,是法住法故,世間相常住也。強辨至此,祝釐是否取消,請同學諸君,明以教我,糾正是說。藉以抒維持教道之微意耳。“祝釐”是源于中國古代贊頌已逝的先人的一種儀式,後來發展爲一種祝願皇帝和聖人的儀式,中國佛教引入使用。在元代的《敕修百丈清規》裏,就已經明文規定了這種儀式,並將“祝釐章”列爲第一。該章明曰:“人之所貴在明道,故自古聖君崇吾西方聖人之教,不以世禮待吾徒,尊其道也。欽惟國朝優遇尤至,特蠲賦役使安厥居。而期以悉力于道,聖恩廣博天地莫窮,必也悟明佛性以歸乎至善,發揮妙用以超乎至神,導民于無爲之化,跻世于仁壽之域。以是報君,斯吾徒所當盡心也。其見諸日用,則朝夕必祝,…
《七塔寺溥常法師的振興佛教與佛教教育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